• 114.5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卷·2019届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邻水实验学校2017年秋高二上第一阶段检测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 潘天强 ‎①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②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弑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 ③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而不顾可能带来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却是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口服心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 ④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身,还是敌人的象征。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头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⑤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但是在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1. 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恒的丰碑。‎ B. 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C. 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D. 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B. 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C. 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D. 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西方英雄文化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因而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B. 中西方英雄史观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 C. 西方英雄文化中强者为王的观念和中国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匪的观念是一样的。‎ D. 西方的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而东方的英雄是不能容忍有自私行为的。‎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 “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错,依据:“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再说夸父逐日,也是挑战天意的 ‎3. 西方英雄文化中强者为王的观念和中国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匪的观念是不一样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告 别 崔砚君  ‎ 一个人如果能见到对自己的吊唁或追悼那该多快慰啊!魏贤踏着月光回家的时候这么想。‎ ‎10分钟以前,在铁道边,他遇上了本村的全福,并叫了他一声。那小子惊诧而恐惧的神态使魏贤感到惊奇!全福战战兢兢地说了句:“你不是死了吗?家里正闹呢。”就匆匆攀上了火车,留给他一个比活见鬼更害怕的眼神。“我活着,你怕什么?”魏贤颇不以为然。‎ 他是半月以前同丝织厂的采购员出差,在千里之外的异乡遭遇了洪水,他们都被卷进旋涡,冲散了。采购员水性好,无疑是逃生了,回来为他报了丧。然而他并没有死,两个船夫救了他。‎ 家里正怎样闹呢?媳妇和孩子们哭死哭活?可能。朋友、同事,会用沉痛的哀悼和隆重的葬礼告慰死者的。来的人很多,挤满了屋子、院子。院子虽然宽绰,摆花圈要占去很大一片地方。这使他感到欣慰。尽管他当民兵连长的时候违反过政策,他还是有威望的。如今他成了社办企业的负责人,交际面大了,人们对待他的死也还会尽心的。全福说“家里正闹呢”,恐怕是少说了一个“热”字,这小子有点“二百五”,像他爹。他爹太倔了。那年自己带着民兵要刨他家房后面的槐树,老头子急了,扒光了膀子搂着槐树骂街,骂他这个民兵连长是土匪。他叫人把老头子捆起来,挨村批斗。想到这些,魏贤突然感到心上压了块石头,这些人是要痛恨我的呀!听到我的死讯,怕是高兴坏了。‎ 村里很静,地上铺满了树和房的阴影,月亮显得高远了。他推开家门,院落里的情景,使他想到已经开过了追悼会。他有点惋惜,在门口站了一会,缓缓地向深处走去。他这才看到了一盏油灯,一些花圈摆在摇曳着的油灯前面,为他默哀。倏地,他看到了自己——摆在桌上、披着黑纱、夹在镜框里的一张照片。似乎刮来一阵凉风,他觉得有些冷,打了个寒战。顷刻间他想到了许多事情,生与死,善与恶,过去与现在……他的脸,他的流通着血液、交织着神经的脸抽搐了几下,从心底发出一声叹息。‎ 北屋里嘤嘤的哭泣声,是她媳妇;东屋里小声争吵,是他的3个孩子。北屋里似乎挤着不少妇女,不断有人说话。“想开点吧,哭也哭不活啦!”“是啊,孩子们都大了,能不管你?再说还有乡亲们,有什么事你找我……”女人们的声音,声音好熟,又有点陌生。东屋里似乎人更多,大家七嘴八舌的。突然,有人捶了一下桌子,接着爆发了一声吼叫:“不商量商量怎么抚养你妈,就想着分财产,像什么话!”是全福他爹!这种声音和气势与当年搂着槐树骂街的时候一样,现在听来却使他震颤,使他惶恐。‎ 他没有勇气走进屋去,站在自己的“遗像”前面,悄悄地流下了眼泪,仿佛同过去的自己告别……‎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福并没有说错话,他话里的那个“闹”字,与魏贤理解的“热闹”的“闹”,并非一个意思。‎ B. 小说着力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主要人物——自私的魏贤与善良的全福爹,目的就是告诫人们,活着要与人为善,不能与人为敌,否则死了也不得安宁。‎ C. 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主要人物不少,有魏贤、全福、全福爹、魏贤媳妇和儿子、乡亲们等,作者对他们进行了生动地描写,使人物具体可感。‎ D.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通过日常的琐事,表现人性中的善良,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5.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魏贤这一人物形象。‎ ‎6.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不少成功之处,请从情节的设计角度进行分析探究。‎ ‎【答案】4. A 5. ①当过民兵干部和社办企业负责人,说明他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比较精明能干;②他曾经与全福爹产生矛盾冲突,但当他听到自己“死后”全福爹能为他仗义执言训斥分财产的儿子的时候,能够真诚反思与忏悔,说明他知错能改、有良知;③进屋前他想象着自己的丧事怎样热闹和隆重,表明他一直觉得自己有威望受尊重,说明他有自负和自大的特点。 ‎ ‎6. 情节的设计:①题目巧妙,一语双关:“告别”二字既体现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突出了小说主人公“起死回生”后向“旧我”告别的主旨。②线索清晰,穿插巧妙:以“我”的心理活动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同时穿插进了出差遇险、获救返乡、妻子悲戚、乡亲劝慰、全福爹爆发等情节,可谓匠心独运。③铺垫自然,照应巧妙:全福的一句“家里正闹呢”,看似闲笔,其实为后文东屋里3个孩子闹财产纷争做了必要的铺垫,使情节发展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前后照应。(两点4分,三点5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B项,主旨概括错误;C项,列举的不全是主要人物;D项,葬礼非“日常的琐事”。‎ ‎5.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作品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 试题分析:分析情节设计的角度一般有题目的特点和作用,结构上的特点,铺垫和伏笔的设置和运用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迟到的荣誉 王老北 老刘失踪了。‎ 那次爆炸共响了两声,第一声和第二声之间隔了一段时间。‎ 老刘是厂里的工程师,平时铁青着脸,倒竖着眉,在安全与技术问题上寸步不让,厂领导和工人没有望见他而不发怵的。这天晚上,老刘带领徒弟抢修完三号压缩机组时,天已快亮了,本来老刘是想睡上半天的,但是想到设备老化,还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在家匆匆吃了早饭,骑上自行车就向工厂奔去。‎ 老刘快到工厂时,就听到压缩机房方向传来“轰”的一声巨响。由于路上人多,他把自行车往路边一扔,撒开双腿就玩命地往厂区跑去。没跑多远,迎面碰见了满身鲜血仓皇而逃的操作工。操作工拼命地摆手,大声喊着:“爆炸啦!爆炸啦!”‎ ‎“在哪儿?”老刘大声喊,“赶快处理啊!”‎ 老刘拼命往厂房跑,操作工转身跑在老刘后面。老刘火速冲进压缩机房切断电源关闭阀门。当关掉最后一个阀门时,见操作工在身后,回身把操作工猛力一推的刹那间,身边的氢气压缩机“轰”的一声爆炸了,巨大的冲击波把老刘切割得七零八落。‎ 这次爆炸有许多人遇难。至于准确数字,好像谁也说不清楚。事后,县里的相关领导前往安抚,所有遇难者的遗体都摆放在县医院的太平间内外,由家属和车间的人前去确认,所有遇难者一律定为因公殉职。老刘的爱人也去了,焦急地在遇难者遗体中寻找老刘。工友们说:“刘工今天休息,不可能在遇难者行列。”他爱人说:“老刘在家里停了没有三个小时,就又回厂了。他平时除了在厂里,是不到别的地方去的!”科长说:“老刘昨晚加班了,今天真的没来上班!”‎ 爆炸的当天,工厂就成立了事故调查小组,严密排查,分析爆炸的原因。但是,厂房被炸得面目全非,很难找出原因。再说,各有关方面都不想把事情闹大,以免影响县里的形象,最后就把疑点落到老刘身上。有人说,事故发生的前两天,老刘与安全科长拍了桌子;有人说,事故发生的当天,老刘不但把厂长骂了,而且把省里的一份红头文件摔到了厂长的脸上;还有人说,事故发生前的那天晚上,老刘和三名工人在现场检修至凌晨五点,事故发生后,老刘下落不明,是不是在检修过程中留下了隐患,造成了这次事故?但无论哪种说法,有关部门都没有明确表态,媒体一致的说法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但是,老刘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有一天,清理现场的工人发现了一块老式上海牌手表。大家问:“这是谁的?”老刘的徒弟眼尖,说:“是我师傅的。”调查组立刻找来老刘的爱人辨认。当老刘的爱人捧着手表放声大哭的时候,全厂的人都迷惑了。‎ 老刘不是在家休息吗?手表怎么会在这里?‎ 调查组的人立刻赶到医院,向幸存的人了解当时的情况。庆幸的是,唯一知情的那个操作工还侥幸地活着,只是人被震傻了。调查组的人连比带划喊着问,操作工只是毫无表情地瞪着眼睛,嘴里流着哈喇子,什么反应也没有。‎ 难道老刘是肇事者?由于老刘已经失踪,现场别无对证,相关人员认为,还是把责任推到老刘身上最合适,最后匆匆发了一份内部文件,把事故调查结果含糊其辞地向上级做了汇报。‎ 老刘的爱人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反复到厂里哭诉,无果,只好带上孩子和亲属去政府上访。每次上访,都是在武警们的“看护”下坐等好多天,才把诉求信递上,得到的回复都是“回家等候调查结果”。‎ 三年过去了,老刘的妻子除了得了厂里送来的两万元安抚金外,别无所获,于是心灰意冷,带上孩子远走他乡。‎ 又过了三年,原来的厂领导还是厂领导,只是情况发生了逆转。经过几年医治,忽然有一天,操作工恢复了记忆。守护他的家人见他呜呜直哭,嘴里不停地呼喊着“刘……刘……”。‎ 操作工的家属急忙把事情报告给厂领导,领导们立即坐着轿车来到了医院。操作工断断续续地讲述了爆炸的经过,说出了老刘关键时刻推开自己、保护大家的经过,并再三说:“要不是老刘,我们的厂区就没了,小半个市区也没了!”在场领导的脸色一时严肃了起来。‎ 厂领导立刻派人寻找老刘的妻子和儿子,后来在外省的一个偏远山村找到了老刘的儿子。一问,他妈妈因为积郁成疾,含愤去世。厂领导积极发掘老刘的材料,树老刘为先进典型,并报请上级批准追认他为烈士。‎ ‎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记叙了老刘在某厂爆炸事故中的遭遇,塑造了老刘的艺术形象,旨在表明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道理。‎ B. 小说中的操作工是一个单纯正直、缺乏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人,他遇到爆炸险情之后,不是在第一时间采取处理措施,而是仓皇喊逃。‎ C. 小说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老刘已经失踪,现场别无对证,相关人员认为把责任推到老刘身上最合适等。‎ D. 操作工清醒之后讲述了爆炸的经过,是洗清老刘不白之冤、恢复其名誉的关键;如果没有操作工的清醒,老刘的“罪责”将永久背下去。‎ E. “要不是老刘,我们的厂区就没了,小半个市区也没了”不但表达了操作工对老刘的感激之情,而且表达了对自己冒失的愧疚之意。‎ ‎8. 小说是怎样记述老刘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9. 厂领导积极发掘材料,树老刘为先进典型,并报请上级批准追认其为烈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C 8. ①采用倒叙手法记叙老刘的故事。小说起笔写老刘失踪了,再写事故发生的过程,营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通过侧面描写叙述老刘的故事。如通过老刘爱人和操作工的叙述以及人们的议论来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用第三人称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把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得有条有理。④以找到爆炸事故的原因为线索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情节紧凑,主线分明。 ‎ ‎9. ①老刘事迹感人,确实具备先进典型和烈士的条件,理应及时将事迹上报,恢复他的荣誉。②让失踪的老刘承担了事故的“罪责”,觉得愧对老刘,应该及时恢复其荣誉,还他以清白。③社会需要老刘这样坚持原则的典型人物。④厂里出现了英雄。树立老刘为先进典型,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 ‎【解析】‎ ‎7. 试题分析: A项,“旨在表明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道理”这一说法有误,根据文意可知此处曲解了小说的主题。D项,“如果没有操作工的清醒,老刘的‘罪责’将永久背下去”这一说法有误,根据文意可知此处说法太绝对。E项,“而且表达了对自己冒失的愧疚之意”这一说法有误,根据文意可知此处属于于文无据。故本题应选BC。‎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题干要求分析“怎样记述老刘的故事的”,意即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记叙老刘的故事的。通过分析全文可知,对老刘的故事的记述,有正面记述,更多的是侧面记述,在情节设置上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另外,还有第三人称的使用,使老刘故事真实可信。‎ ‎9. 试题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题,对于老刘被追认为烈士的原因,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关键要抓住老刘先被冤枉后又被洗刷清白的过程。也可从老刘事迹的典型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着手分析。学生概括原因时,要点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    (节选自《旧唐书》)‎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 “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 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D. “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 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答案】10. C 11. D 12. C ‎ ‎13. (1)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 (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言文的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的意思,令孤楚出镇河阳,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依据文言文断句的规律,以及省略的主语来划分节奏。‎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诔”和“奠”虽都属哀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所以D项错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 试题分析:C项里面“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不正确。根据文中句子的理解,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到了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考点: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本”译为原本,“素”译为平时,“遇”译为对待他很好,“用为”中间省略了“之”要补上;(2)“恃”译为仗着,“为…所”要译成被动句,“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阂、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阂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绚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绚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人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椽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邹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邹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沫文和奠文。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古代诗歌阅读:‎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 “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 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 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 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 ‎15. 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AE 15. 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故选AE。‎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仔细阅读本诗,“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再结合诗歌颔联“逢寺宿”“傍江行”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四处云游的自在闲适,通过颈联对古人的回顾,从回顾中可见作者对他们的羡慕之情,通过尾联“献书”“君王”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对君王的埋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赏析,不能只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不仅传神地赞美了黛玉的聪明绝顶,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黛玉的小心眼和多愁善感的担忧。‎ ‎(2)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人们面对山势的高危抚胸叹息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3)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心较比干多一窍 (2). (2)扪参历井仰胁息, (3). 以手抚膺坐长叹。 ‎ ‎(4). (3)艰难苦恨繁霜鬓, (5).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霜”“停”不要误写为“双”“亭”。‎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青岛交响乐团演奏的《英雄》序曲音调抑扬宛转、高亢激昂,听者击节叹赏,一曲终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向乐团致敬。‎ B.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揭露的官场腐败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交相辉映,直击社会痛点、敏感点。‎ C.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D.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答案】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上海打捞局企业联合体与韩国海洋水产部签署了“岁月”号打捞合同,赴韩国实施“岁月”号打捞工程,目前对沉船事故的打捞工作已经完成。‎ B. 《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C. 专业术语“断崖式”随着股票、房价、反腐等社会热点进入公众视野,并被拓展了使用范围,变成了流行词语,成为人们运用夸张手法的新宠。‎ D. 由于不需要支付作家重印版税,跟风图书在用纸、印制、工艺方面用料低劣,其成本比原版书的降低许多,力图以低价和低折扣获得更大的销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搭配不当,“打捞”“事故”搭配不当;B项中途易辙;D项“低折扣”不合逻辑,应为“高折扣”。‎ ‎19.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了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 与钱穆的严谨学业?‎ A. 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自由思想 胡适的社会批判 B. 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社会批判 胡适的自由思想 C. 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思想自由 鲁迅的批判社会 D. 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鲁迅的思想自由 胡适的批判社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意的连贯和句式的选用。从前后文的呼应看,排除C项;从短语的结构看,与“严谨学业”结构一致的应为“社会批判”和“自由思想”,可排除D项;从内容上看,与“雅舍”相应的是“苦茶”和“菜谱”,而“平和”与“幽默”是作家的风格,故排除A项。‎ ‎20.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马云说:“如果你到35岁还很穷,那你只能怪你自己!”他在演讲时分享成功的秘诀:面对新事物,要看得见机会、看得起机会;充分理解新事物;快速决定,抢先行动。因此,我们如果看得起新事物,就肯定能实现理想。野心宏大,未来就一定很宽广。抓住先机立即行动,就能创造别人不敢、也不能的奇迹。‎ ‎①看得起新事物,就有可能能实现理想。‎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野心宏大,未来不一定很宽广。 (2). (2)抓住先机立即行动,不一定能创造别人不敢、也不能的奇迹。‎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文段中“野心宏大,未来就一定很宽广”“抓住先机立即行动,就能创造别人不敢、也不能的奇迹” 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调教,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看得起新事物,不一定能实现梦想” 把理由表达出来即可。故可以具体表达为“野心宏大,未来不一定很宽广”“抓住先机立即行动,不一定能创造别人不敢、也不能的奇迹”。‎ ‎21. 下列是统计出的近年最热男宝宝的名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浩然 宇轩 浩宇 鹏超 常皓 展哲 ‎ 瑾瑜 思齐 擎苍 睿渊 翰海 哲彦 ‎①分析名字构成要素的 ‎②根据这些名字概括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 ‎ ‎【答案】①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 ‎②志向远大聪明睿智品德高尚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姓名的构成要素的来源,注意“浩”“鹏”“思齐”等可知,与传统文化有关系。这些姓名都寄予父母的厚望,如“浩宇”,浩渺宽广,器宇轩昂;“翰海”,翰,‎ 长而坚硬的羽毛:理翩振翰。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海,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6月7日晚,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程某在微信公众号上以《201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出现,快来围观》为标题发表文章《人生如路,快上车吧》,24小时过去,阅读量破百万,8天过去,阅读量超过325万,转发量26万多次,点赞4万多个。‎ 但经中新网记者向江苏省考试院核实,并没有所谓“满分作文”流出。一时间舆论反转,网友纷纷怒指“每年都有这种蹭热点的营销鸡汤文。”‎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鸡汤可熬,但请负其责 ‎2017年高考期间,一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打着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的名义,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人生如路,快上车吧》的文章。顿时,引发了大众的强势关注。但随后经官方核实,这是一条虚假信息,并没有所谓满分作文流出。对此,我的看法是——鸡汤可熬,但请负其责。‎ 首先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应该明确知道新闻传播的准则——忠于真实!所有发布的信息必须要真实可信,不得弄虚作假,捏造事实,这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该生行为,无论其出于何种目的,实在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令人可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通讯技术日益完备便捷,每个人都成了一个“移动的自媒体”。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一机在手,便可随时随地向公众发布信息。虽然社会变得更为公开透明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危机漏洞,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平台,但并不意味着网民便可任意妄为。借网络,借助高考的热点效应,蹭热度,引关注,进而提高自身知名度,甚至获取利益。这是一种欺骗行为,严重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予以相应的惩罚。‎ 其实无论你身处何种阶层,何种身份,对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都必须自觉负责,让谣言扼杀于源头。‎ 同时,网络也是一个相互包容的交流平台,鼓励大众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虽此文打着高考满分作文的幌子,但就其如此之大的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足以说明此文获得了大众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也足以见出作者有一定的文笔功底,有一定的个人见解。这碗鸡汤,算是熬出了精华,沁人心脾。撇开该生欺骗行为不看,大众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美文发布在网络,以供交流共赏。‎ 有鉴于此,作为一位网民,要奉公守法,对发布于网络之中的信息,要自觉负责。‎ 作为公众,不可轻信网络信息,要理性看待,在尚未弄清事实之前,不可轻易转发散播。‎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及时查清事实,并通过官方途径及时辟谣,维持社会公众稳定,避免不必要的非议,甚至恐慌。‎ 网络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可以畅游其中,但谁也离不开一张“法网”。因而,对于任何网络信息,都请真实待之,谨慎待之,做一个负责任的发言者。‎ ‎【解析】试题分析:‎ 写作角度:‎ ‎(1)造谣的程某: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而身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了吸粉博眼球赚取阅读量而造假新闻,暴露了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2)信谣的公众:谣言得以迅速传播,除了反映人们缺乏常识以外,更反映了公众对高考的过度关注,形成了一种高考娱乐和高考焦虑。从以“零分作文”为噱头的网络段子到以“满分作文”为由头的不实传言,全民都付出了无限的热情。‎ ‎(3)传谣的自媒体:明知故犯、影响巨大、个体获利,这既是本次事件的特征,更是诸多新媒体无底线竞争的一个缩影。这种蹭热点求推送赚转发谋关注的标题党新闻炒作甚至造谣行为,使得网络传播生态日益恶化。‎ 点睛: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