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50 KB
  • 2021-06-09 发布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D. “柳”之所以能够象征着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是因为柳树的婀娜多姿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十分相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文章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 “柳”可以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依恋,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以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有关。‎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最具代表性”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分析错误。文中并无这方面的论述,文中只是写许浑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因此……”强加因果,“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并非因为“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特征”。而是因为,根据典籍,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C项,“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原因分析错误,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 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 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 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 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 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利亚的姑妈去世,他非常难过,决心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用来安放姑妈留下来的 那些书,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 B. 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 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C. 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 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 文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的解决。‎ ‎5. 小说中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试加以分析。‎ ‎6. 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答案】4. A 5. ①妻子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因为在她看来,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对他们受折磨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②妻子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举家迁入姑妈的房子以后,首先卖掉姑妈家老旧的家电,然后添置新用具。首先买的是一台新电视机,接下来又买了一套宽大的床具,后又买了一套壁柜,最后把卖书的钱又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 ③妻子是一个没文化的人。她继承了姑妈的房子之后,把姑妈的所有的珍贵藏书都扔掉了。 ‎ ‎6. 第一问:本文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第二问:这种现象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是浮躁的,他们静不下心来读书,他们认为读书带不来经济效益,轻视读书。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做有文化的人,就应该爱惜书籍,静下心来多读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分析错误,科利亚决心做书柜,是为了使自己家有文化气,像“书香门第”。‎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①小说中“妻子”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他们家继承了姑妈的的一套房子,她却认为“上帝把她(姑妈)收去了” “(上帝)可赏赐了我们”,是上天对他们受折磨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 ‎②“妻子”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迁入姑妈的房子以后,她首先买的是一台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的新电视机,接下来又买了一套宽大的床具,后又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最后把姑妈留下来的书全部卖掉,卖书的钱又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 ‎③“妻子”是一个没文化的人,也不想补充自己的文化知识。她继承了姑妈的房子之后,就一直想把姑妈留下来的书扔掉,遭到丈夫反对后,暂时没有做。后来丈夫出差两周,她把姑妈的所有的珍贵藏书都卖掉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小说反应的社会现象,那就要找出文章中那个与现实社会相契合的点。‎ 文章反映社会现象从标题“没文化”就可以看出来,文章是在讽刺或批判不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关于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可以先对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概述,然后联系社会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可以结合现实提出希望等。文章主人公科里亚自己没文化,只是想要用书来装饰自己的家,变得“有文化”些。当书被妻子卖掉不久,他就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他和生活中很多人对待书籍与读书的态度是一样的。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观点。这样轻视书籍,不愿阅读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加以改正。‎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①《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②。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③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⑤,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 游 ,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论次:评定编次。②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 ③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④泛然:漫不经心,随意。⑤更衣:如厕。‎ ‎7.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为僚吏共嫉 B.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而君幸于赵王 D.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十八岁才起的。‎ B. 《汉书》作者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 C.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是成年人了。‎ D. 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少年聪慧,才华早露。六岁即能写文章,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深受赏识。‎ B.‎ ‎ 王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因为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 C. 王勃才华横溢,恃才不羁。众位客人没有谁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言,他毫不推辞,写下了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D. 王勃兴趣广泛,著述颇丰。拜名医学习,尽得其要,而且擅长写文章,著有《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作品。‎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2)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答案】7. D 8. A 9. C ‎ ‎10. (1)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曹达。‎ ‎(2)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了解文言句式的分类,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了解每种句式的特点,重点是倒装句式。倒装句包含了: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要细心比对把握特征。‎ A项,“为僚吏共嫉”,“为”,被,被动句。‎ B项,“若属皆且为所虏”,“为”,被,被动句。‎ C项,“而君幸于赵王”,“幸”,被……宠幸或宠爱,被动句。‎ D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是。判断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十八岁才起的”解说错误,古代一般有地位的男子才有字,字一般是二十岁才起的。‎ 故选A。‎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众位客人没有谁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言”分析错误,文中说“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意思是“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可见不是众位客人没有能力写出序言,而是都督想要展现自己女婿的能力,客人们不敢担承,只有王勃年轻气盛,自恃有才华,主动来写的序。‎ 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抵罪”,犯了罪;“匿勃所”,省略了介词“于”,省略句;“辄”,就。‎ ‎(2)“大宴滕王阁”状语后置句;“宿”,事先;“请客”:古今异义词,古义为:请宾客做某事,今义为请人吃饭。‎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秀。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皇子沛王听说了他的名气,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书写成以后, 沛王对王勃更加宠爱信任。当时,皇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高宗皇帝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 王勃被轰走后,游历 到四川剑南。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展露情怀。他听说虢州盛产草药,求托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便于研究医学)。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所共嫉妒。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 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至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 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王勃还特别喜欢著书立说。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末住在白牛溪,教养了很多门客。曾经创 作了从汉魏至晋时的一百二十篇史料,用来当做古《尚书》的续篇,后来序文亡佚,有十篇只有目录,没有文章,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 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他又认为,做为一个人,不能不懂医学,当时长安名医曹元有秘密的医术,王勃跟他行医学习,全都掌握了曹元的医学精华。他曾经读《易经》,晚上梦中仿佛有人告诉他:“《易经》中有个太极,你要好好思考!”醒来后便写作《易发挥》,一连写了好几篇,写到了《晋卦》,恰逢生病,这件事就中止了。王勃作了一部《唐家千岁历》。‎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为“初唐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1.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对句与题目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 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12. 诗歌尾联以景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试加以赏析。‎ ‎【答案】11. A 12. ①以景作结,描绘了大漠黄沙乱飞的自然景象,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表现出征程千里,遮天蔽日的景象。②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歌颂了将士们报效君王,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及厌恶的情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侧面描述战争场景”分析错误,应是正面描述战争场景。‎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 战城南 》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 ,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 。“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体现君子广泛学习深刻反省行为就会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在写出了鹏有不知几千里长的背之后,又用形象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观气势。‎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2).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怒而飞 (6). 其翼若垂天之云 (7). 金戈铁马 (8).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厦、庇、参、知。‎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________。“山阴道上,目不遐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________,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________,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 ‎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________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限制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涉及 B. 局限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涉及 C. 限制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涉及到 D. 局限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涉及到 ‎15.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得一项是 A. 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B. 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 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 D. 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答案】14. B 15. D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限制”指阻碍,制约;“局限”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语境指出是在“山阴道上”,应选“局限”。‎ 第二空:“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根据下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知,应选“手足无措”。‎ 第三空:“惊魂不定”形容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惊魂甫定”比喻受惊吓后,心神刚恢复过来。从语境中可以看出,惊吓后心神已经恢复过来了,应选“惊魂甫定”。‎ 第四空:“涉及”指关联到,牵涉到。“涉及”的“及”就表示“到”,因而“涉及”后一般不跟“到”,这里选“涉及”即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 “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 ”语序不当,应为“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承受……福祉”不搭配,排除AC项,B项缺少主语,且语序不当。‎ 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视界为之一扫”搭配不当,“俗情为之一开”搭配不当,可以排除BD两项,“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语序不当,应是先看到再感受到,因而排除C项。‎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7.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近日拜读了你的大作,我心中顿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B. 您大驾光临,顿使寒舍蓬荜生辉。‎ C. 仁兄初次惠临舍下,小弟招待多有不周,还望海涵。‎ D. 家母最近身体有点贵恙,希望你们不要叨扰她老人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D项,谦敬词不当,贵恙:敬辞,对对方的病的敬称。用于本句不得体。故选D。‎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的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这漫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的淋漓尽致。‎ ‎【答案】这浓墨重彩的枫叶,红得万山尽染,勾魂摄魄,是一片鲜艳的海,一支激昂的歌,将感情释放地酣畅痛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 本题,先分析例句的特点,这里描写对象是“桃花”,“热火朝天,惊天动地”都是四字词语,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青春挥洒的淋漓尽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仿句要先确定一个描写对象,如“枫叶”,然后根据对象的特点,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描写,结构上要与例句基本一致。‎ ‎【点睛】仿句题基本解题思路: ‎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 ‎ ‎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 ‎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近日,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你好中国·问答70年”活动,众多网友不约同选择了一首歌——《我的祖国》。‎ 时间会湮没许多记忆,但有些其实并未消失,只待一个密码,顷刻激活。对于中国人来说,《我的祖国》这首歌,就是一个激活集体记忆的“密码”。‎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该电影还原了上甘岭战役之残酷与壮烈,上甘岭,是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高地,从此成为一种再大困难能奈我何、强敌当前敢于胜利的精神象征。‎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用美酒款待朋友,用猎枪对付豺狼。这句歌词,放在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无穷无尽的屈辱背景下,才能明白其中况味。‎ 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一场大战,既拒敌人于国门之外,保障了中国教十年安心发展的和平环境,又打出了中国人全新的集体精神面貌,“四万万人”,凝聚起来,天下谁能敌?‎ 抗美援朝,让西方再也不敢轻视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唱这首歌曲,怎不感慨万千?中国人背负着历史的烙印,从历史中走过来,正在创造新时代属于自己的历史。大道之行,谁能阻挡?正如《我的祖国》所歌唱的:‎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请概括《我的祖国》成为最感人的歌曲的原因,试拟出两点。‎ ‎【答案】①这首歌曲激活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想起了抗美援朝的那段光辉岁月。②这首歌曲展现了中国人在屈辱中崛起,强敌当前敢于胜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③这首歌曲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抗美援朝,让西方再也不敢轻视中国。④这首歌曲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绪,团结起来,才能天下无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 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我的祖国》这首歌成为最感人歌曲的原因包括:‎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的祖国》这首歌,就是一个激活集体记忆的“密码”。这首歌,让我们想起上甘岭、抗美援朝等战役中,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绪,我们相信,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天下无敌。写出两条即可。‎ ‎【点睛】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几条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视幅应面对整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 ‎2、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习近平 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孙中山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 ‎——杜勃罗留波夫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祖国之歌 生活里充满了美吗?是的,它就在你双睥闪动的春光里,就在你手中擎起的秋叶里……‎ 歌是对美的感悟,是一种宣泄。‎ 咏叹调——东方之珠 清晨,蓝色的云霞里矗起一道细小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冲破云霞,这就是初升的旭日。耀眼的光辉顿时洒向东方明珠,使剔透的球体再次复苏,重现它们的本色,犹如水晶般散发异彩,夺人视线,将阳光反射向四周……东方明珠的确具有别具一格的“磁性”与独特的魅力。她让人心动,让人为之感叹!渐渐地,红与白完美地融为一体的巨型建筑物便占据了我的双眼。在她与我之间,黄浦江上仿佛铺出了一条碎光闪烁的路,让人忍不住飞奔而去,以平静激烈跳动的心脏。‎ 我想唱:啊,这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的一个亮点,它将永远矗立于世界东方,咏叹美好的生活。‎ 小夜曲——卢浦大桥 飞虹横跨浦江,明月在水上泼洒出点点闪烁的银光,浦江之上又画出了一道神奇的风景线。抬头仰望,在灯光的映衬下,雄伟极了!如童话般的“彩虹”展现在世人眼前,流光溢彩。曲线比直线更富有变幻的魅力,引导着视线作无穷的追逐。卢浦大桥如同一座优美的雕塑:圆拱形的彩色大理石碑身,飞架碑身的三道银色钢结构弧线,隽永的金色魏碑体碑文,静静地诉着这个国度里发生的又一个奇迹。‎ 我想唱:啊,卢浦大桥是中国独特的一条曲线,她体现的,即“美是生活”。‎ 进行曲——三峡大坝 溯流而上,漫步在长江上游。走近大坝,见到的是两侧动与静的对比。坝身上游水波不兴,一平如镜,下游一侧导流底孔喷出的汹涌波涛,如无数条奔腾舞动的巨龙,在空中溅起数米高银白色的飞珠碎玉,撞击着直泻而下。问苍茫大地,哪一处江河曾经积淀了如此厚重的文化?哪一方水域曾经荟萃了如此众多的灵秀?承载着这沉甸甸文化与灵气的江水,汇聚到三峡大坝时怎么不迸发出强大的能量?由此我们触摸到了祖先的分量,历史的分量,江山的分量。‎ 我想唱:啊,三峡之水蕴藏着怎样的美丽,它将行进到底,因为那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祖国,我为你歌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多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本题的材料中,习近平的名言是从情感的角度,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孙中山的名言是从做人的角度,指出做人最大的事情。杜勃罗留波夫的名言是从行动上,指出爱国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因此融合三件材料,综合起来的观点是:爱国不仅要表现在情感上,人生原则上,更要表现在行动上。‎ 参考立意:‎ ‎1、祖国在我心中;‎ ‎2、我为祖国骄傲;‎ ‎3、用实际行动来爱国;‎ ‎4、爱国不是空喊口号;‎ 参考素材:‎ ‎①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②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③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④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⑤有了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基础以后,爱国主义就有了根。章士钊有句话叫‘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中华民族伟大在于文化传统。(任继愈)‎ 行文结构示例:‎ 这篇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我们拿议论文为例。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如歌唱祖国,拟题:“我为祖国歌唱”。然后,列举祖国的伟大成就,先举例,再分析,强调全国人民坚持奋斗,才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结构上材料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的发展融入祖国的发展的洪流之中。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