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0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卷·2019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科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笑话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就是早期的笑话雏形,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魏晋时期笑话确立并不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笑林》作为第一部笑话专集出现,增强了笑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立性。笑话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专集不断涌现,代表作有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和清代的《笑林广记》。。‎ 在《笑林》出现之前,中国先秦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其创作意图大抵是为了达到说理辩难的目的,并非单纯是为引人发笑的纯幽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笑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在笑话的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幽默而幽默”的观念。‎ 笑话中的幽默,就是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笑林》以搞笑故事为主,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不忘情节的巧妙设置和形象的精心雕琢,表现出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艺。不少故事在铺垫中巧打埋伏,让人进入一个典型的环境中,之后突然揭开一个人们难以预料到的结果,使读者或者听众经历由最初的期待紧张到结尾的醒悟释然这样一个快速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引爆笑声,而这个转折就是传统笑话中的“笑点”。笑点能不能让读者感到好笑是笑话能否成功的关键。‎ 笑话能够达到“欢声满座”、“揭瓦哄堂”的艺术效果,其奥妙之一还在于精妙的修辞。古代笑话在修辞方面的成就很高,它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很注重运用多种修辞。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笑话中的幽默语言,能够帮助理解古代笑话的幽默,而艺术夸张是古代笑话中比较重要的修辞,在幽默理论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从美学观念看,笑话是属于喜剧的范畴,幽默讽刺是其瞩目的美学特征,因而其中的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笑话就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不仅把隐晦的东西显现出来,而且像放大镜一样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开来。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也有利用非合情合理的极度夸张,违反生活逻辑、违背生活真实来达到“可笑”的目的,例如建议鲁人人截竿入城的老父、一叶障目取物的楚人,等等。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张修辞使语言更具幽默性,也给人深刻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宋扬《论魏晋笑话的文体成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笑话的雏形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等既是寓言故事也是笑话,两者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 B.中国古代笑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确立并发展于魏晋时期,明清时期空前繁荣,笑话专集不断涌现。‎ C.《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它的出现,改变了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有针对性的这种实用主义传统。‎ D.中国古代笑话有着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巧,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有巧妙的情节设置和精心雕琢的形象。‎ ‎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笑话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逻辑淸晰,结构严谨。‎ B.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先秦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和《笑林》作品进行了对比,论证了《笑林》创作观念的改变。‎ C.文章最后一段依次论述了笑话中的艺术夸张常见的三种方式;把隐晦的东两显现、把微小的东西放大、非合情合理的极度夸张违反生活真实。‎ D.文中使用《笑林》中建议鲁人截竿入城的老父、一叶障目的楚人,证明了幽默讽刺是笑话瞩目的美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路人高价买了一只号称是“风凰”的山鸡,欲献给大王,结枭山鸡死了。大王听说,竟赏赐了很多财物。这个故亊正体现了《笑林》善于设计出人意料的情节来体现幽默的艺术特点。‎ B.《天林》中有一故亊:汉人有适吴,吴人设笋,问娃何物,语曰: “竹也!”归煮其床篑而不熟,乃谓其妻曰:“吴人難辘,欺我如此!”该故事就能够体现《笑林》“为幽默而幽默”、并先其他深意的创作理念。‎ C.笑话中的幽默,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使人发笑的目的,它在戏谑讽刺中还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如我们熟知的“胶柱鼓瑟”的故事就是如此。‎ D.《韩非子》中有许多幽默讽刺故事,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它们都可以看做中国古代笑话的雏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碗一碗的山风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去。‎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伴着两声狗吠,一个6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听。”‎ ‎“哦,是的。那你坐这吧。”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他问:“你爹娘呢?”‎ ‎“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女孩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家里有大黄陪我啊。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女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买来的。”‎ 他把书翻了翻。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或者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一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女孩顿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他爱笑。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里。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老师就是好老师。”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山岚的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一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如果一碗一碗的山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女孩眼里亮着光,“爹还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回来了。”‎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一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了力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5.小说以“一碗一碗的山风”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进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 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台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二:‎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 ‎,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 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7.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 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 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B.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 C.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 D.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E.毕业生和有关部门会不会以“慢就业”为借口放弃努力和积极行动,这是质疑“慢就业”者最关心的。‎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 【注】①排笮:排挤。 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 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 B.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 C.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 D.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曰恭惠”中的“恭惠”为谥号。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品德等给予的称号。‎ B.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国子学的主管官。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只负责教学工作。‎ C.“贞元五年”中的“贞元”为年号。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礼部 侍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D.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他还曾弹劾罢免了宰相窦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2) 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和15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写到“到近郊野外去的人,带上三餐即可,肚子还是饱饱的”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为了坚守自己崇高的美德万死不辞的句子是: , 。‎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挑战不可能》舞台上,一个短小精悍的机械工让25吨重的起重机从两条钢丝上顺利地通过,贏得了观众的喝彩。‎ ‎②一位环保人士说,那些失去了狼的大山里,“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鹿群由于数量太多反而饿殍遍野。‎ ‎③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有一张书写捐赠文物人姓名的“景仁榜”。正是这张榜上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名字,让故宫的馆藏赢得以丰满,让名垂青史的佳作得以传世。‎ ‎④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很差,为了让这些学生能跟得上进度,班主任经常蹲班,对学生耳提面命,希望能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⑤李军从小就有指挥才能,经常带着一帮哥们儿出去玩打仗游戏,在他的一番运计铺谋下,总是把对方打得稀里哗啦,被大家誉为“常胜将军”。‎ ‎⑥《中国诗词大会》用国人了如指掌、打动人心的诗词,带领电视观众完成了一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溥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 中国唯—的大熊猫博物馆”的建筑,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B.继前两季掀起收视高潮之后,《我是歌手》第三季再度开播,韩红、孙楠、古巨基等歌星纷纷加盟。‎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真不应该呀!‎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学诗是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诗人未必都是君子,① 不都是好人,李国文先生在随笔中就列举过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诗人的行径。② 好诗总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真诚的感情、最真切的心志的反映。③ 漫长时间的化学作用,去腐朽,凝神奇,“表里俱澄澈”。钱钟书先生把文章喻为鸡蛋,作者喻为母鸡。④ 随着时间的流逝,读者更多关心的是鸡蛋的质量,⑤ 不再注意那只母鸡当初是否贞洁,⑥ 这就是文化的自净功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并 不过 ‎/‎ 尽管 却 因而 B 也 ‎/‎ 通过 毕竟 虽 可见 C ‎/‎ 可 由于 然而 也 大概 D 更 但 经过 ‎/‎ 而 或许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入舱前,研究人员在“蚊龙”号的样品筐中放了一块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白色泡沫做实验,① 。随着“蚊龙”号下潜,白色泡沫慢慢变小,到了700米左右,已经变成了巴掌大的一块。此后,② 。这说明,70个大气压力就把这块泡沫压缩到接近极限了,③ ,空腔里的空气被压出,就成为实体结构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丧”是互联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在上把自己的姿态摆得非常低,卑微到自贬的地步。“丧”是络社交活跃度的—种表现,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介,上活跃度越高,也就会越多地用这种自黑、自贬等方式。互联带着天然的反抗性,互联语境生产的必然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所以越是发达的欠城市,民越“丧”。‎ ‎①上活跃度越高并不一定就会越多地使用这种自黑、自贬的方式。‎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戏彩娱亲》:周老莱子,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戏舞于亲侧。又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小儿啼,以娱亲喜。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 二、《埋儿奉母》: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二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读了“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这两则故事,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科试卷答案:‎ ‎1.D(原文是《笑林》有这个特点,选项扩大为“古代笑话”)‎ ‎2.D(举例证明的是前一句“违反生活逻辑、违背生活真实来达到可笑的目的”的夸张手法)‎ ‎3.B(原文有“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为幽默而幽默”,且本段故事也有一定的哲理)‎ ‎4.B (B项,“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说法不正确,女孩不一定能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故选B。)‎ ‎5.(1) 对小说中的关键情节的概括、推动情节,小说中女孩的父亲对“一碗一碗的山风”的解释促使他决心留在山里继续从事教育;(2)体现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的“山风”指的是知识,“一碗一碗的山风”就是指知识的积累,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才能飞出大山;(3)吸引读者,小说以“一碗一碗的山风”为题,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趣。(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给5分;其它答案合理亦可)‎ ‎6.示例一:不可删。理由:①情节:调令的内容是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解释了盘老师离开的真正原因,缺此情节,盘老师的离开就和其他老师的离开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②人物:调令的内容对于塑造盘老师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盘老师教学成绩突出,是一名合格的有责任感的老师;③主题:他本有机会调离,但是他放弃了,更体现了他精神的伟大,山里更需要知识,突出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理由:①删去,情节依旧完整,加此情节有画蛇添足之嫌。②当盘老师决意留下时,他的形象已经很丰满高大。③小说主题是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才能飞出大山,反映乡村教育对于改变山里人生活处境的重要性,并非要体现盘老师的可贵精神。(一点两分。言之成理即可,但观点必须明确。)‎ ‎7.B(‘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妄加推论,“慢就业”对部分人来说是最佳选择。)‎ ‎8.CE(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范围扩大,原文是说不是部分大学生的主动选择。B“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夸大事实,文中只有“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心”这样的假设。D“所有学生的家庭”概括不当,原文是“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可见不是所有家庭都会有收入压力。)‎ ‎9.①《人民日报》立足于扭转人们“慢就业”的看法,肯定其客观可行性,认为“慢就业”可以给高校和毕业生都“松绑”。②新华社立足于批判媒体用“幔就业”‎ 一类新词麻痹社会的做法,认为提倡这种观念于事无补,有关部门应该实事求是想办法解决问题。(每点2分)‎ ‎10.B ‎11.B【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即国子监也是教育行政 机构)】‎ ‎12.D(“不畏权贵”评价不准,且他是在皇帝的逼迫下才揭发了窦参,不能称为“弹劾”)‎ ‎13.(1)天子没有忘记你们的功劳,下令官吏不得过问,你们反而因此怨恨大唐吗?(敕:命令;用:因为;望:怨恨:大意2分)‎ ‎(2)窦参想让他的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这样做的吧?”(以……为:让……担任;讽:暗示,委婉表示;无乃:恐怕,表示推测;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明经科殿试及第。肃宗从灵武抵达彭原,董晋到那里上书,授官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待制。‎ 大历年间,兵部侍郎李涵持节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出嫁,委任董晋为判官。回纥依仗有功劳,见到使者很是傲慢,于是问道:“唐每年买马,可是给我们的财物却不足,为什么呢?”李涵害怕,回答不上来,多次给董晋使眼色,董晋说:“大唐并非没有马才与你们做买卖,给你们的赏赐不是已经很多了吗?你们的马每年送来五次,而边地有关部门已按数偿还你们钱财。天子没有忘记你们的功劳,下令官吏不得过问,你们反而因此怨恨大唐吗?诸戎以为大唐与你们结交,不敢来与你们较量。你们父安子宁,马畜兴旺,不是大唐是谁让你们这样的!”回纥众人都向他跪拜,不敢再有话说。‎ 德宗即位,董晋出任华州刺史。朱泚谋反,派兵攻打华州,董晋放弃华州奔逃到皇上所在地。改任为国子祭酒,随即被派往恒州宣旨慰劳将士。返回河中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劝说道:“朱泚作为臣子却谋反,如果他得志了,你又有什么呢?况且您已位居太尉,朱泚即使信任您,您的地位也不会再高了。他不能侍奉君主,却能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您吗?您能侍奉他,又有什么不能侍奉君主的呢?”李怀光感动得哭泣。所以李怀光虽然很骄横,最终也没有帮助朱泚。‎ 圣驾返回京师后,改任董晋为尚书左丞。当时尚书右丞元琇被宰相韩滉排挤而获罪,韩滉威震朝野。董晋去见宰相,极力陈述元琇无罪,士大夫都认为他很有气节。贞元五年,当时窦参正得君主的信任重用,裁断决定大事不征询董晋的意见,董晋守法谨慎从不提出不同意见。窦参想让他的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这样做的吧?”皇上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不敢隐瞒。于是窦参被罢免宰相之职。董晋忧惧,呈上奏疏坚决辞职。贞元九年罢免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担任东都留守。‎ 恰逢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重,朝廷便任命董晋为宣武军节度副使,管理节度使事。李万荣去世,邓惟恭总领宣武军。董晋受命之后,没有召集军队,只率领侍从差役,当日便前往赴任。到郑州后,迎接的人没有来,有人劝说他停下来见机行事,董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直接到达汴州。到达郊外,邓惟恭才出来迎接拜见。进入汴州城后,董晋把军政要务交付邓惟恭掌管,没有什么变更的,大家都佩服董晋做事得体,却估量不出他谋略的深浅。汴州士兵向来骄横、喜欢乘乱谋利,邓惟恭让勇士穿上铠甲埋伏在帐下,早晚轮流休息,董晋将他们全部解除。邓惟恭于是勾结大将相里重晏等人图谋叛乱,董晋察觉此事,诛杀他的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董晋在宣武军中一共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恭惠。‎ ‎14.CE【解题思路】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E.“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 ‎15.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7.C(①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或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使用正确。②饿殍遍野:形容荒乱岁月百姓死于饥饿的惨景。使用对象错误。③名垂青史: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使用错误。④耳提面命:不仅当面告诉他,而且还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恳切地教导。使用正确。⑤运计铺谋:运用计谋。正确⑥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一样。使用错误)‎ ‎18.A(B项,不合逻辑,“第三季再度”意思不通,应删去“再度”;C项,搭配不当,“提高”不能和“特色”搭配。D缺少“与”)‎ ‎19.D(第一处递进关系,第二处和第五处转折关系,第六处推测关系)‎ ‎20.①检验它在压力下的具体变化②泡沫的形状(体积)没有明显变化③泡沫在深海经过压缩后(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语段说明泡沫在深海经过压缩而产生变化的过程和原理,①处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实验的目的,从后文来看,目的是检验白色泡沫在压力下的具体变化。由“这说明”后面的结论可知,②处应该是说这块泡沫没有变化。③处应该填写泡沫空腔里的空气被压出的前提,即在深海经过压缩。)‎ ‎21.②互联语境产生的并不一定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③越发达的大城市民并不一定就越“丧”(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互联带着天然的反抗性,互联语境生产的必然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表述过于绝对。“丧”与生活压力没有必然联系,越发达的大城市民就越“丧”理由不重复。)‎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