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0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卷·2018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但是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文艺不是无本之木,而是耕耘于生活的田野。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创作的源泉来自我们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深入生活,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 文艺根植于生活,不是被动反映生活,不是机械复制生活。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面对生活原野,艺术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民族能在历尽磨难后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经在艺术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已经生成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美学。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奠定了中国艺术坚定的自信、自立和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然而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小鸟就不能飞得高远。哲学家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由于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新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的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节选自庞井君《燃起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承载着国民精神,其创作源泉来自我们脚下的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广大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的活色生香的生活。‎ B. 文艺既不被动反映生活又不机械复制生活,源于生活却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 C.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D. 优秀文艺作品的小鸟若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就不能飞得高远,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只有如此,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才能生发出最动人的力量。‎ B. 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C. 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融入自然万物,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在艺术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 D. 一个民族登上科学高峰需要理论思维,理论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艺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然而它不是无本之木,文艺的土壤是生活,文艺只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B. 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其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和卑微感。‎ C. 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支撑,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气质、价值和结构,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 D. 当今中国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正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着许多崭新课题。‎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项,前后嫁接失当,得出“于是”后结论的前提是上文“重大变革”、“崭新的课题”等内容,不是“坚强的理论翅膀”等内容。‎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以偏概全,由原文信息可知,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项偷换概念,把原文“中华民族”偷换为“人类”。‎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下属 B. 目眦尽裂 眦:眼眶 C. 则与斗卮酒 与:给 D. 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 C. D. ‎ ‎6. 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C. 军霸上 ‎ D. 沛公欲王关中 ‎7.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他示意,目的是向项羽表明忠心。‎ B. 范增老谋深算,富有远见,认为如果不趁机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 C. 项伯同项庄舞剑,并借机掩护刘邦,项羽对此不加制止,失去了一次杀死刘邦的良机。‎ D.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樊哙闯帐”这一情节,表现樊哙勇猛豪壮而粗中有细的特点。‎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答案】4. A 5. C 6. B 7. A ‎ ‎8. (1)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2)坐了一会,沛公(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去。‎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推断能力。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推断,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进行。本题A项,“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属”为“类,辈”之意。故选A。‎ ‎5.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A.其:上句,代词,作定语,他的;下句,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而:均为连词,上句,表并列;下句,表修饰。C项,之:均作结构助词,的。D.为:上句,动词,认为;下句,介词,被。故选C。‎ ‎6.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含义的把握和推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ACD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故选B。‎ ‎7.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把选项内容放回原文,检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本题A项,“目的是向项羽表明忠心”理解错误,范增的目的是要让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故选A。‎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原则,整体理解把握句子大意,推敲关键词的意思。第一句翻译时注意“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等词语;第二句注意 “如”“因”“招”等词语的翻译。‎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名篇名句默写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 (2). 谁主沉浮 (3). 是夕阳中的新娘 (4). 在我的心头荡漾 (5). 女之耽兮 (6). 不可说也 (7). 青青子衿 (8). 悠悠我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记忆默写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苍、沉、荡漾、耽、衿、悠等。‎ ‎(三)古代诗歌阅读 ‎10.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晨 雨 杜 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③颈联写晨雨润物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之小。④尾联写蒙蒙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属于综合考查,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暗示了生命的短暂”有误,此句只是写时间的推移,结合全诗所营造的情调可知诗人并无此暗示。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C项,选项说“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有误,此句只是写时间的推移,结合全诗所营造的情调可知诗人并无此暗示。‎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行文构思及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时从时的构思结构方面,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 ”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 “见”,“初来叶上闻”是“听”。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 “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 雨丝在晨色中泛光。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银丝之雨 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这是写小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一“暂 ”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 ”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 了时间的推移。这首诗在 “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清晨微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 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 三、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庆基“造反”‎ 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觉到,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 “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 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 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12. 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 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14. 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11. BE 12. ①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 ‎13. ①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 ‎ ‎14. 含义: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项“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C项批判的并非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D项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C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D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2. 试题分析:真实一道小说内容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内容上,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结构上,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主旨上,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结构上,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归纳、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对工人的罢工游行;警察的枪声;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时的内容,分别概括。‎ 抓住这几处重点信息,便可以得出答案要点。分条理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的内涵,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然后说明“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 ‎1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火钵(bō)  租赁(lìn)  肄业(yì)  百舸争流(gě)‎ B. 颓圮(pǐ) 消弭(mǐ) 蕈菌(xùn) 妄自菲薄(fěi)‎ C. 彳亍(zhù) 猗郁(yī) 平仄(zè) 长歌当哭(dāng)‎ D. 青荇(xìng) 屋椽(chuán) 脉脉(mò) 桀骜不驯(ào)‎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辨析字音,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本题C项,“彳亍(zhù)”应读“chù”,“长歌当哭(dāng)”应读“dàng”。‎ ‎16.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寥廓  游说  丰姿  蓊蓊郁郁 B. 峥嵘  弄堂  落寞  挥斥方遒 C. 碟血  袅娜  冶游  偃苗助长 D. 箜篌  宛然  彷徨  周公吐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本题C项,“碟血”应为“喋血”,“偃苗助长”应为“揠苗助长”。故选C。 ‎ ‎17.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隶书是秦朝通行的主要字体,它把楷书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形进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便,象形程度大为降低。‎ B. 查尔斯·狄更斯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之一。‎ C. 雨果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所有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 D.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 后人将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A项,“隶书是秦朝通行的主要字体,它把楷书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说法错误。隶书是两汉通行的主要字体,它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故选A。‎ 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 ‎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 ‎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18.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军事天地》推出“深度军情”版块,以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复杂军事战略环境。‎ B.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 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D.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本题B项,两面对一面的,前半句“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两面,而后半句“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说的是一面。应改为“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故选B。‎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 ‎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 ‎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 ‎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 ‎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大师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________________。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①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②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 ‎③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 ‎④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 ‎⑤而必须经由我们的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 A. ⑤③①④②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③⑤②④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根据“而”不能与第一句衔接连贯,可排除A.C ‎,与③链接最为紧密的是⑤,③在前⑤在后,故选D。‎ ‎20. 下面是“中国环保”标志,请写出外圈环线以内的构图要素(“ZHB”为ZhongGuoHuanBao的缩写,不要求说明),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答案】该图中心为圆形,象征地球,其中由上到下包含了太阳、山、水图案,地球被橄榄枝环绕。(2分)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要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活在美好环境中的理念。‎ ‎【解析】试题分析:图标分析类题目要从图案、文字、字母、寓意几方面分析,本题中考生要注意观察图片后,认真领会试题中的文字内容,不难发现本图标是由一个圆形构成,其中由上到下包含了太阳、山脉、水体(或水、河流)图案。表达了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唯一地球(或保护环境是全球性的,或环保与全人类休戚相关等,要突出“全球性”)、生活在美好环境中的理念。‎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以上文字节选自巴金的长篇小说《________》(书名),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人物名)。联系原著,请写出两个最能体现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的四字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家  (2). 高觉新 (3). 才资优异 聪明好学 (4). ‎ 怯懦优柔 逆来顺受 充满矛盾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名著导读情况。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家》内容了解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以上文字节选自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书名),文中的“他”指的是高觉新(人物名)。联系原著,请写出两个最能体现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的四字短语:才资优异(聪明好学 )怯懦优柔(逆来顺受 充满矛盾)。‎ 五、写作 ‎22.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慈善借助移动互联网由“小众慈善,大众围观”快速进入到“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时代,但人们在热情参与中不时感到与“慈善快乐又利他”的初衷存在差距,对于“互联网+慈善”的现状,人们的思考与应对不尽相同。‎ ‎【答案】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