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纪录电影题材与类型百花齐放的当下,如何运用记录式的影像叙事讲好方方面面的“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纪录片这一重要的影视文本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纪录片应当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觅得相互观照的创作突破。
作为《厉害了,我的国》全片聚焦的现实议题,“砥砺奋进的五年”从时间跨度上而言并不短,尤其在关涉具体的展现对象方面,本片的创作面临内容编排组织的两个难点:其一,要想入题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这五年的卓著成就,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观照,文本自身需兼顾展现大国雄姿的历史叙事和唤起国人共情的细腻书写,问题随之而来一一《厉害了,我的国》如何在打开格局的同时不疏离于观众的情感共振?其二,中国这五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取得的突破和跨越,皆是全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将不同面向的议题包容于一部作品之中?
《厉害了,我的国》用“大国”和“小家”两部分统领全片的结构与线索,不仅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难点,也在立意命旨方面更进一步。观众步入影院看到的,或许不止于随着镜头推进伴生而来的对于国家的归属、认同与自豪之感,更有充分的个体移情展现其中一一每一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平凡百姓的参与和书写。最终,一种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化表达得以浮现: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人的书写,国之“厉害”,源于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
《厉害了,我的国》既有“大国风采”的纷呈展示,借由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个角度加以诠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影像及其背后故事,也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体现国人追寻“中国梦”途中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情操,“五年”的前行车辙得以渐次描摹和勾勒。
除了颇具视野和胸怀地讲述中国故事、刻画中国面貌、展现中国变化,还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情感叙事润色全片。《厉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平凡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最能直观有力地回应新时代的火热之姿,片中生动记录了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现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征程上的诸种努力。
当前,纪录片发展已步入黄金时期,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纪录片已在快速发展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席的重要组成,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有如《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小屏到大屏,正在用更有力的声音阐述源于真实的影响力,或将迎来更多关注与期待。
(摘编自何天平《纪录电影里的大国雄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新发展理念的观照,是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所聚焦的现实议题。
B.《厉害了,我的国》以“小家”的社会生活变迁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展现。
C.本片颇具视野和胸怀地展现了我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大成就。
D.《厉害了,我的国》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用影像叙事来讲述“中国故事”。
【答案】D
【解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由第二行可知,“砥砺奋进的五年”才是其所聚焦的现实议题。B项,倒数第二段“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由此可知,观照“大国”和展现“小家”同时是《历害了,我的国》的两个重点,不能说展现“小家”是最重要的内容。C项,“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的卓越成就”属于展现“小家”的部分,展现方式与观照“大国”的“颇具视野和胸怀”的讲述方式不同。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影评开篇提出论题,纪录片要能从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方面相互观照。
B.第二段分析问题,阐述了《厉害了,我的国》在内容编排组织上的两大难点。
C.第三至五段所述的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的办法只把两大难点化解。
D.文章从理念和思路、结构和线索、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评价《厉害了,我的国》。
【答案】C
【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只把”错误。全文按“提出论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第三至五段是在解决问题,写的主要内容是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的办法,不仅能化解两大难点,也解决了开头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相互观照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观照“大国”时,《厉害了,我的国》既展示大国风采,也注重体现国人精神。
B.诸如《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电影,凭借其影响力将引领新时代纪录片的主流。
C.《厉害了,我的国》从大国小家方面展示国之厉害,描绘出“五年”的行进历程。
D.人是历史的缔造者,国之历史是国人的历史,历史的车轮由人们推动着缓缓前行。
【答案】B
【解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项,“凭借其影响力将引领新时代纪录片的主流”错,于文无据,或者说是对“或将迎来更多关注与期待”的过分拔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法制日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三: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表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
材料四: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8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人民公安报》2018年12月2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B.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
D.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的说法错误,首先材料未提及“爱好时尚和潮流”;其次材料三中虽提及“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但材料中观点对此持肯定态度,文意强调的是合法借贷;还有不能说“当今大学生”,范围太大,只能是部分大学生。
故选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宜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C.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C项,混淆概念。注意材料二第一段第五行代词“其”,指代“非法校园贷”。此题混淆了“校园贷”和“非法校园贷”的概念,另外这几则材料报道的都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之实的非法校园贷,应该严厉禁止的是非法校园贷。故选C。
故选C。
6.从政府角度考虑,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②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③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学校园的网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明确只需从“政府角度”考虑;然后通读材料,分析材料中关于“非法校园贷”的信息,明确这些内容主要是从学生角度分析非法校园贷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和抵制非法校园贷,那么针对这些原因和做法,可以考虑政府能做的有哪些。另外,还需要联系现实思考政府对非法校园贷的治理问题。根据文本“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可以概括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再联系现实思考政府对非法校园贷的治理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学校园的网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点睛】
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 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肴“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可游的风景有两类却不知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开篇设置悬念,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发下文。
B.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脉络十分清晰,叙述了杏花村访酒时品酒和参观酒的制作等过程。
C.文章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段,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比较,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瓮瓶、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通过对比,表现了汾酒淡雅的独特风味,并没有指出其他酒的不足。
故选C。
8.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①如“淡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沾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味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受角度描写,细腻生动。②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清香四溢。③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④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清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⑤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受他的美”,运用比拟,化无形为有形,写出清香无处不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然后找到第四段,看使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所品之酒,并分析效果。从文中来看,(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受他的美”,运用比拟,化无形为有形,写出清香无处不在。“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段,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比较,指出汾酒的特点。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清香四溢。(2)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们对汾酒的赞美。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3)调到多种感觉,综合描写,表达更好的效果。如“淡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沾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味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受角度描写,细腻生动。(4)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对汾酒的赞美。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清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
9.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答案】①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②与前文“有人质疑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主题;③强调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文章句子表达特色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要求“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然后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概括其意思和手法,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划线句子“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并不在意山水”,因为汾酒的名气,使得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与前文“有人质疑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主题。“也不全在酒”强调除了“酒”以外,还有酿酒的历史与工艺、杏花村人的待客之道,这些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陈情表》李密
10.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
①夙(平素)遭闵凶 ② 晚有儿息(出息) ③躬(亲自)亲抚养
④门衰祚(福分)薄 ⑤茕茕孑(孤单)立 ⑥行(行走)年四岁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②④③ 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夙:早,昔。译文: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
息:繁衍后代。译文: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⑥ 行:经历。译文:经过了四年。
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的“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慈父见背”中的“见背”是死的委婉说法。“见”字的后面如果用了动词,一般要译为“对(我)如何”。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君既若见录”。
C.“舅夺母志”其中的“舅”与“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意义相同,指丈夫的父亲。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
项“通过省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表述错误。
C项,“其中的“舅”与“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意义相同”表述错误。应该是意义不同,“舅夺母志”其中的“舅”指的是舅父。
故选C。
1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A项,“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表述错误,“婴”解释成缠绕,疾病缠身,文章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故选A。
13.翻译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1)出生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2)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比如:
①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夺:强行改变。
②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在家里);期:满一周年;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参考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很少兄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 府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B
【解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故选B。
15.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手法。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解析】
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答题时先概括诗句的内容,然后描述景物,概括景物特征,再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注意照顾全诗的内容。此诗的颔联写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答题时注意根据“角声”“月色”概括孤寂悲凉的氛围,根据“悲自语”“好谁看”分析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2)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感叹生命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鲲鹏展翅奋飞时的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 《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6)《逍遥游》中,说明宋荣子能够看成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是: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
【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4)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5)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6)辩乎荣辱之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如“鹜”,“潦”,“晦”,“蟪蛄”,“辩”。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炒热了冷寂的暑期档,成为了全网吹爆的“国漫之光”。《哪吒》的成功,除了精良的制作,关键还是胜在“新瓶装旧酒”。它将________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让观众喜欢上了这个画着“烟熏妆”的丑哪吒。
中国神话传说,一直是国产动漫取之不尽的巨大素材库。那些神话故事,历经千年而流传不衰,是超越时空、经得起考验的经典,而动漫,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不是动漫选择了神话,而是神话需要动漫。
源于道教神仙谱系、“封神榜”传说的《哪吒》的成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中国动漫或许不需要________,而是在千百年一次次讲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封神宇宙”。当然,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 )。这不但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而且要有________的创新性“再造”。但唯其艰难,才更显出其意义和价值。
“不信命是哪吒的命”,也是中国动漫人的命。中国动漫能否以中国的故事改变世界的文化生产版图?让我们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 另起炉灶 孜孜不倦 拭目以待
B.耳熟能详 另辟蹊径 谆谆不倦 拭目以待
C.耳濡目染 另起炉灶 谆谆不倦 翘足而待
D.耳濡目染 另辟蹊径 孜孜不倦 翘足而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根据前文的“旧酒”和后文的“传统神话故事”语境,可知此处重在强调“熟悉”,而不是强调“受影响”,故用“耳熟能详”。
第二空: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或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根据前文的“新瓶装旧酒”和后文的“在千百年一次次讲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封神宇宙’”,可知中国动漫不需要“另起炉灶”,而只需要“另辟蹊径”。因本句语境是“不需要”,故用“另起炉灶”。
第三空: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谆谆不倦,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此处并不是强调“创新性‘再造’”要恳切、有耐心,而重在“勤奋不知疲倦”,故用“孜孜不倦”。
第四空: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翘足而待,一抬脚的短时间内即可等到,指很快就会实现。此处是说我们对“中国动漫改变世界的文化生产版图”充满了期待,而不是说很快就能实现,故用“拭目以待”。
故选A。
1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B.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C.
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
D.可以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原句有三处语病:①“体现”与“人物形象”“场景”搭配不当。排除AC两项。②“可以使它”表意不明,因“它”的所指不确定而致“谁可以使谁”的语义不明。排除BC两项。③根据事理逻辑,先说展现人物和场景,再总说它是最适合的形式。排除AB两项。
故选D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不只是需要臻于至善的美术与技术,更是需要对人物和故事再挖掘
B.它不光是免费“拿来”,还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C.它既需要臻于至善的美术与技术,还需要对人物和故事再挖掘
D.它不是免费“拿来”,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后文的“这”字,指代出上文需要填写与“情怀式守护”和“创新性再造”相关的内容,而“臻于至善的美术与技术”并不是“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排除AC两项;
根据上文“神话传说是国漫取之不尽的素材库”,根据下文“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可知,动漫是可以将神话“免费拿来”的,只是不能光“拿来”而不“创新”,故排除D项。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每一集的片头,导演都会巧妙地利用日晷报时。日晷由晷盘、晷针组成。带有刻度和文字的圆盘,称为晷盘。以晷盘中心为基点,均匀的分出刻度,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①________”来表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②___________。穿过晷盘中心,与晷盘保持垂直角度的铜针,称为晷针。晷针与地轴平行,起着立竿的作用,而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时,会在晷盘表面上“见影”,根据针影位置所在的晷度,就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
日晷计时虽简单可靠,③________:一是日晷依赖阳光,如果是夜晚和阴雨天,日晷就失去了计时作用;二是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运行轨道与赤道和晷盘平行,日晷上没有影子,也就无法标示时间。
【答案】 ①十二地支 ②两小时 ③却也有使用限制(缺点/局限)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上文的“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可知,第一空应是“十二地支”。
根据下文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第二空应填写“两小时”。
根据下文的“如果是夜晚和阴雨天,日晷就失去了计时作用;二是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运行轨道与赤道和晷盘平行,日晷上没有影子,也就无法标示时间”,第三空应填写“却也有使用限制(缺点/局限)”。意思对即可。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提前5分钟起床,给自己泡一杯牛奶,吃两片面包,这会让你有一整天的好心情;
提前5分钟候车,你可以轻松地迈步上车,也许还能找到一个舒适的空位,让你从容地应对每一次车流高峰;
提前5分钟上班,整理办公桌,检查一遍今天的日程,这会让你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提前5分钟赴约,你可以避免见面时的仓促和慌张,还可以去洗手间整理一下仪表,这会让你变得更加优雅得体;
……
提前5分钟,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这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意义非凡。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优秀的人,也许只比你提前了5分钟
每个人在生活中,也许都曾经历过一场又一场这样的“战役”:公交车已经缓缓驶出站台,你奋力奔跑,拍着车门,在司机一脸嫌弃的表情中,尴尬地挤进车厢;打卡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但是早点摊前却排着一条长龙,你只能摸摸肚子,自我安慰“就当减肥了”;和朋友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可不是堵在路上,就是来晚了找不到停车位,平白让聚会的好心情凉了半截......我们总向往着从容优雅的生活,却偏偏让它变成了兵荒马乱。
《礼记•中庸》中有句古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里的“豫”,就是预备的意思。凡事做好准备,哪怕是提前5分钟,你的人生都会变得与众不同。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总是提倡把功夫做在前头,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充分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较为全面的预计,以免问题突然出现时措手不及。全面细致的思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预计,做到未雨绸缪,这样才能真正的运筹帷幄。
我们都听说过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那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也许只比你提前了5分钟而已。凡事提前5分钟,这样的人之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往不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无形中建立起来的“心理优势”。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约会中偶尔迟到,面对等候的人往往会心生愧疚之情。此时,若是对方提出一些稍微“僭越”的要求,例如常见的“罚酒三杯”,你一般也不会拒绝。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惠偏误”,即人们不能忍受自己亏欠于人。这样的情况若是出现在生活中,最多也就是彼此间的一笑而过;但是在一个正式的社交场合,一方若是在心理层面占据上风便会受益良多。例如你和一个生意伙伴约在一个餐厅见面,提前5分钟你能够做到:了解周围的环境,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对菜单做一个浏览,明确适合双方口味的菜式;想一想见面时候的措辞,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于是,在接下来的会面中你自然而然地便会表现出“胸有成竹”,而对方因为晚到,心中有所亏欠,也会默认你的种种安排,当你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事情也就好办了许多。
5分钟,在你人生当中不过是白驹过隙的刹那,但是只要你把握好提前5分钟的优势,便会让你的每一步都走得自信坚定。也许一些人会说5分钟太短,我们能做的太少。其实不然。
一位外媒记者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和比尔•盖茨见面的经历:“在盖茨的行程表中,很多事情都在5分钟内做出决断,而一些短会,乃至与人握手,则以秒数计算。”
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不必像比尔•
盖茨那般对自己如此苛刻,但是零星的时间,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为完整的时间。所谓‘积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无途。”
所以,凡事提前5分钟,然后将这些5分钟不断累计,它将让你的一生受用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提前五分钟”,提前5分钟,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这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意义非凡。所以此题实际上就是围绕“提前五分钟”为话题来组织材料。“提前五分钟”又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要未雨绸缪,要趁早。正如有句古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里的“豫”,就是预备的意思。凡事做好准备,哪怕只是提前5分钟,你的人生都会变得与众不同。
最佳立意: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优秀的人,也许只比你提前了5分钟
未雨绸缪
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