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9.14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习目标
杜甫诗三首
1.
了解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晚年律诗的特点。
2.
赏析三首诗,把握情景交融、借古抒怀的表现手法。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杜甫的诗风,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2.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一、扫除生字
凋
(
diāo
)伤
萧
(
xiāo
)森
塞
(
sài
)上
暮
砧
(
zhēn
)
万
壑
(
hè
)
朔
(
shuò
)漠 青
冢
(
zhǒng
) 环
珮
(
pèi
)
琵琶
(
pí pa
)
猿
啸
(
xiào
)
渚
(
zhǔ
)清
潦
(
liǎo
)倒
省
(
xǐng
)识 千
载
(
zǎi
)
课前预习
二、阅读思考
1.《
秋兴八首
》
(其一)的颔联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
2.《
咏怀古迹
》
(其三)题目中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的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中的“咏怀”不符?
3.《
登高
》
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
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4.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
《
登高
》
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杜甫
(
712— 770
),字
子美
,自号
少陵野老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
杜拾遗
、
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
诗圣
”。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被称为“
诗史
”。
作者简介
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
)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乘舟东下。
766
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近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
《
秋兴八首
》
(其一):
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的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写作背景
《
咏怀古迹
》
(其三):
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
登高
》
: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位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格律诗,是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的,主要包括
律诗
和
绝句
两种诗体。
律诗一般指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四联(也有超过四联的,称排律),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也称律绝,每首四句,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知识卡片
一、赏析
《
秋兴八首
》
(其一)
1.
首联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
作用?
首
联从秋景写起,照应题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
势。
课文探究
2.
颔联是怎样承首联写
的?
颔联承首联“巫山巫峡”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
气象。
3.
颈联写了什么
内容?
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4.
尾联有何特点?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格调伤感悲凄。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紧迫,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二、赏析咏怀古迹(其三)
1
.
仔细品读,说说首联有什么样的表达
效果?
首联中起句便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
第二
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个“尚”字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意思是昭君形象、精神千百年后还在。
2.
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对比的手法,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
深思。
3.
颈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颈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月夜里,依稀或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
伤感。
4.
尾联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最后一句,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
三、赏析
《
登高
》
1.
首联中诗人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首联中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
一新。
2.
颔联中作者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诗人
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
3.
品读诗歌的后两联,说说诗人是怎样的形象?
此时的杜甫正是人生的金秋,但长期飘零在外、体弱多病,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自登高,以切实的体验感受这“风急天高”“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的秋天!
尾
联,诗人笔锋一转,从急管繁弦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又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内容小结
秋兴八
首(其一)
秋
兴
首
联
—
景物之萧森
颔联
—
气象之阴沉
颈联
—
触景之感慨
尾联
—
内心之忧思
自
伤
漂
泊
忧
国
思
乡
登高
秋景
悲
情
风急天
高,渚
清沙
白,猿
啸鸟
飞
——
登临地
落叶
萧萧,江水滚滚,无边无际
——
眺远景
离家万
里,客居他乡,年老
多
病
——
叹自身
国运
艰难,时局忧心,穷愁潦倒
——
伤国事
哀
景
哀
情
咏怀
古迹
(
其三)
首
联:蓄势
—
引出人物
颔联:咏叹
—
表达感慨
颈联:讽喻
—
悲凄伤感
尾联:抒怀
—
蕴含怨恨
咏叹昭
君
抒写
抱负
主题归纳
《
秋兴八首
》
(其一):
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和
秋色
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独沉郁的情感。
《
咏怀古迹
》
(其三):
这首诗借写王昭君貌美却遭受冷落、远嫁异域、远葬异乡的不幸命运,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
登高
》
:
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长满双鬓,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
1
.
前人评
《
秋兴八首
》
(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
的。
这种
说法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但理解过于简单。诗的前两联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为“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景中寓情,湍急的江流、塞上的风云影射了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翻涌的忧思。后两联也不能单纯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又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来抒发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深入探究
2
.《
咏怀古迹
》
(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的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中的“咏怀”
不符?
不是。本诗虽然看上去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没有诗人个人的咏怀,但是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诗人曾被唐肃宗授为左拾遗,不料,后来因上疏救同僚房琯触怒了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所以诗人表面上是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其实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的怨恨。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而无人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心,皇帝却不分忠佞,贬谪自己。而这些都不便明说,所以诗人只能借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
3
.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
《
登高
》
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①
表现在内容上
。
本
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临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鸟飞回、落木长江、高台,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词内容包含顿挫之感
。
②
表现在意境上
。
风
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苍白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使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③
表现在情感上
。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容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消沉抑郁,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
④
表现在音调上
。
《
登高
》
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平仄,都体现了语言上的刚健遒劲和音调上的铿锵有力。音调上符合七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
4.
《
秋兴八首
》
(其一
)“萧瑟
秋景,浓郁悲情“,试就此进行分析。
①
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
诗人
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追忆“故园”
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急砧声打断,这中间有夔州
—
长安
—
夔州
—
长安的往复。诗歌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②
情、景的和谐统一
。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与天相连;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面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样既表现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想表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5.
有人说
《
咏怀古迹
》
(其三)
“借
昭君之怨抒己怀“,试就此进行分析。
①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抒情
。
这首诗歌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实现的。开头写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其高大形象;接着叙述其悲壮的一生,“一去”写其气概,“独留”表现孤苦孑然的哀伤;“画图”句揭示造成悲剧的原因,“环珮”句表现昭君的故土之思。最后人们从琵琶声里听到昭君悲苦的申诉,禁不住既赞美她的美好,又同情她的遭际,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②
诗人借古抒怀
。
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6.
《
登高
》
一诗“意境开阔,含蓄深沉“,试就此进行
分析。
①
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②
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7.
《
咏怀古迹
》
(其三)开篇不写昭君,却描写山势,明代评论家胡震亨
认为“
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
观点一:不同意。
① 常言说: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王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以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② 诗人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昭君绝不只是一个貌美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这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奇伟形象。
观点二:同意。
杜甫在
《
咏怀古迹
》
(其三)这首诗中勾勒了一幅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8.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
《
登高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一
悲“万里”
,诗人与故乡远隔万里,中途遥远,为有家难回而愁苦;
二悲“秋”时
,秋天草木凋零,霜风渐冷,一草一木更易触动诗人内心的悲凉;
三悲“作客”
,寄居他乡,难免有羁旅之愁;
四悲“常作客”
,年复一年漂泊他乡,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越来越强烈;
五悲“百年”
,人生迟暮,有志未达而伤感失意;
六悲“多病”
,老无所成,又疾病缠身,愁更深重;
七悲“登台”
,登高望远,“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尽收眼底,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人不禁百感交集;
八悲“独登台”
,朋友失约,老病的诗人独自徘徊于秋日的高台之上,内心的孤独不言而喻。
这
八层“悲”
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
。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位年过半百、漂泊异乡、疾病缠身的老人,孤孤单单一个人登上高台,面对萧萧落叶和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何其悲凉!
1.
下列
诗句
中加色词语
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
一
去
(前往)紫台连朔漠
艰难苦恨
繁
(使
……
增多)霜鬓
B.
一去紫台连
朔漠
(大漠)
画图
省
(曾经)识春风面
C.
渚
(水中的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
落木
(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下
D.
艰难
苦恨
(极为怨恨)繁霜鬓
潦倒
(衰颓,失意)新停浊酒
杯
课堂训练
答案:
C
解析:
A.
去:离开。
B.
朔漠:北方的沙漠。
D.
苦恨:极其
遗憾。
2.
下列各组句子
中
加色
词语
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丛菊两开
他日
泪
/
他日
我若为青帝
B.
渚清沙白鸟飞
回
/
奔流到海不复
回
C.
独留青冢
向
黄昏
/
秋天漠漠
向
昏黑
D.
玉露
凋
伤枫树林
/
昨夜西风
凋
碧树
答案:
D
解析:
A.
他日:往日
/
将来有一天
。
B
.
回:回旋
/
返回。
C.
向:朝着(面对)
/
渐近。
D.
凋:都是“使
……
凋落”的意思
。
3.
默写诗句
(
1
)今人常用杜甫
《
登高
》
一诗中的名句“
,
”
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
2
)杜甫
《
登高
》
一诗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猿鸣鸟飞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
。
(
3
)在
《
登高
》
一诗
中
“
,
”
这
两句诗从时空两方面写出了杜甫的悲愁和孤独。
(
4
)表现杜甫备尝艰难潦倒、国难家愁之苦,又因病停酒,愁绪无处排遣,抑郁至极的诗句是
:
,
。
(
5
)
《
秋兴八首
》
(其一)一诗中表现诗人对菊掉泪,飘零思乡的诗句是:
,
。
(
6
)
《
咏怀古迹
》
(其三)一诗中写出了昭君远嫁异域,死于他乡的诗句是:
,
。
(
7
)
《
咏怀古迹
》
(其三)一诗中写仅凭画图识得佳人的美貌,表达了诗人无限伤感的诗句是:
,
。
答案
:
(
1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
来
(
2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
回
(
3
)万里悲秋常客 百年多病独
登台
(
4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
杯
(
5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
心
(
6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
黄昏
(
7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1.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
《
梦回
》
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水寒更有未眠鸥。
A.
玉簪花落野塘香
B.
碧云望断空回首
C.
客怀处处不宜秋
D.
深夜无风莲叶响
课后作业
答案:
D
解析:
根据绝句的押韵要求,这首诗的韵脚是“秋”“愁”“鸥”,第三句不能押此韵,排除
B
、
C
;根据平仄要求,第三句应是“仄声”,排除
A
,选
D
。
2.
下列句子出自杜甫的律诗
《
秋兴八首
》
(其六),排序正确的一组
是( )
①
花萼夹城通御气 ② 瞿塘峡口曲江头 ③ 珠帘绣柱围黄鹄
④ 回首可怜歌舞地 ⑤ 万里风烟接素秋 ⑥ 锦缆牙樯起白鸥
⑦ 秦中自古帝王州 ⑧ 芙蓉小苑入边愁
A.②⑤⑧③⑥④⑦①
B
.②⑤①⑧③⑥④⑦
C.③⑥④⑤⑦②①⑧
D
.③⑧②⑤④⑦⑥①
答案:
B
解析
:
由律诗押韵的知识可以判断,末字分别为“头”“秋”“愁”“鸥”
“州”的②⑤⑥⑦⑧ 句应该位于首句和偶句的位置,再根据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可判断
B
项正确。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
奉陪
郑驸马韦曲
①
二首(其一)
杜
甫
韦曲
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
绿
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
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
何时
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
注
】①
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
1
)下列
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枝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杀人”,实际是“爱杀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
2
)前人
引
《
南史
》
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
,谈谈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
)答案:
C
解析
:
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春去夏来”。
(
2
)答案:
这
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
功名而
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结合注解可知本诗与“隐居山林”的情感有关,然后由注释“求仕于长安而未果”分析出诗人对求仕而不得的厌倦之情。
相关文档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倒计时2021-06-098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基2021-06-0923页
- 2020高中语文专题十语言表达准确鲜2021-06-0935页
-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2021-06-0930页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2021-06-0929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基2021-06-0918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2021-06-0928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2021-06-0928页
- 2020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题型4课2021-06-0925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板块二文言文2021-06-09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