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滦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传统企业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以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国有企业具有科研人员集中、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努力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工合作、协力发展的互补创新格局。
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通过“退”,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直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信息平台、监管平台。
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是促进成果转化。要促进科技进步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三是强化创新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摘编自《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促进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激励,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有力手段。
B. 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
C. 如果解决供给侧短板、社会发展瓶颈等问题,就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D. 不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还是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都要减少干预。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 文章着重从企业、政府职能、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方面,阐述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C. 文章整体思路是先总后分,先综述创新的地位及迫切性,接着分述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
D.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阐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
B.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从而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
C. 如果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重大科技问题,就说明我国达到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
D.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有各自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在创新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互补。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错,根据原文,“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C项,“就一定能全面提高”太绝对化;D项,“政府都要减少干预”表述有误,原文是“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没有对比的手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也于文无据。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理解有误,原文是说“我国科技创新……要……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故选C。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常常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第二趟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75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 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在急水湾建立航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 “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置被取消,李松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 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保持了文章结构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5. 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纵观全文,“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分别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时,面对同事及家人的骂,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工作尽职尽责,不因困难而放弃的性格;②辞去股长,申请驻守航标站时,面对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寂寞无聊的工作环境,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为了事业,不计名利,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③急水湾漂流点出了事故,政府聘任他时,他不理会别人曾经对他的诬告,他义无反顾,重新坚守航标站,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
6. ①从情节上看,这一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整,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使李松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冲突,因此才有了他被诬告、下岗、再上岗的经历。②从人物塑造上看,这一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事故,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承包漂流的老板唯利是图,漠视游客生命安全,为利益驱动诬告他人的行为反衬出李松一心为公、甘于清苦、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③从主题上看,这一变化体现了在商家趋利背景下李松对职责和担当的坚守,也更体现了他作为人生航标的时代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考查标题的作用,B项考查情节的作用,C项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项考查叙事方式。D项,无中生有,“表现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错误,因为有关他的事迹报道并不一定是他所提供的素材,从文中看,他对于别人的诬陷并不太在意。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这道题要求概括李松“义无反顾”的表现,并根据每件事情分析概括他的性格特点。阅读全文,首先要找到能够表现他“义无反顾”的事情。“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但是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尽职尽责,坚持放弃的性格。“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李群不顾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寂寞无聊的工作环境,主动提出守航标这件事表明他是一个不计名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是他第二次“义无反顾”的表现。小说结尾说在急水湾漂流点出了事故后,政府聘任他时,他不理会别人曾经的诬告,义务坚守航标站,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总之,在情节的叙述中可知,李松在设立航标站,主动要求守航标站和义务重守航标站这三件事上表现的“义无反顾”,这三件事分别表现了他是一个责任心强、不计名利、坚守信念的人。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回答情节的作用题可以从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设置等角度分析。阅读小说,“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后,李松因为不知道航标站已在多年前撤销这件事,他就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接着他经历了被诬告、下岗、再上岗的一系列事情,所以,从情节上看,“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是情节的转折点,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同时,联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后的情节,人物塑造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承包漂流的老板漠视游客生命安全,为利益驱动诬告李松的行为反衬了李松一心为公、甘于清苦、尽职尽责的品质。这一变化在主题的表达上,体现了在商家在追求立意的背景下,突出了李松的担当和坚守。小说标题是“航标”,一语双关,除了是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
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B. 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C. 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
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D. 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子,官名,始于周代,隋代东宫所属门下、典书二坊各以左右庶子为主官。
B. 东宫,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太子是封建时代皇帝或诸侯王的嫡长子。
C. 秩奉,本义为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文中指俸禄。
D. 囹圄,本义就是监牢,后又引申出束缚、困难的意思。文中指“监狱”。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政很有才干。他通晓当时治理情况;虽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受到时人的称赞。
B. 裴政执法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
C. 裴政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D. 裴政刚直不阿。云定兴把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大怒,调裴政出京担任襄州总管。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
(2)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答案】7. C 8. B 9. D
10. (1)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
(2)太子没有治刘荣罪,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背后不再说什么。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句中“元恺”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D;“荣”作“受制”的状语,后面断开,排除D。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B项,太子应是“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太子大怒”错,是“云定兴大怒”。故选D。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点:囚徒犯极刑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犯极刑之囚徒”;妻子,古今异义词,妻子和儿女;就,靠近,在这里翻译为“看望”;恨,遗憾。(2)要点:罪,治罪;折,指责;短,过错。
【参考译文】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被人们称赞。裴政熟悉典章制度,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析判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他执法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息,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写文书,没来得及写成,太子有旨意,再三催促,刘荣告诉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不必写出文书。”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文书在哪里?
”元恺说:“秉承刘荣的意思,没有写出文书。”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否认,说“没说过这话”。太子把这件事交给裴政推究审问,还没来得及陈奏。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情,二是依据证人证词,辨明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非。我观察刘荣,他地位高权势重,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一情况一定属实。”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背后不再说什么。当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准备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趁机对云定兴说:“您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仪制度,这对太子来说不是好名声。希望您主动回避,否则将惹祸上身。”云定兴大怒,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妻子儿女没有跟随上任,所得俸禄分给下属官吏。百姓有犯罪的,都暗中掌握实情,有的一整年也不揭发他们,至于屡次犯罪的,就趁大规模的集会时,将他们从众人中召出来,亲自审查核实他们的罪行,有五人被处死,流放的人很多。全境的人惶恐不安,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他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设监狱,几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裴政死于襄州总管任上,终年八十九岁。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张榘,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
B. 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
C. 霜打后,呈羞涩状黄花,与“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
D. 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
12. 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
【答案】11. C 12.
(1)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2)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多被儒冠误”句写出了作者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3)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说法错误,两首词中“黄花”所抒情感不同。本词是说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满地黄花堆积”是说庭院里菊花遍地开放。可是菊花遍地开放,自己却憔悴瘦损,没有心思赏玩采摘,表达了词人内心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情感能力。分析诗词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词标题、注释和诗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句子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题目问的是“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万感”包含哪些深意,可结合对词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本词上片是一幅荒村行路图,西风吹落了枝头的枯叶,路边羞答答开着的菊花透露出一丝秋意,时候尚早,却已有人骑着马,踏着晨露,行走在寂寥的荒村路上。这行客便是词人自己。“满袖尘埃推不去”写出词人旅途的艰辛,风尘仆仆。“寂历荒村路”是说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写出了词人旅途的孤独寂寞。下片写词人到达陈氏山居之后所发的感慨。时隔十载,旧地逡巡,风物如故,然物是人非,怎能不引起“身名都被儒冠误”的强烈感慨!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身名多被儒冠误”表面是说自己的身和名都被儒生这个身份耽误了,结合注释,其此处实是词人是在为自己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所以此句抒发了词人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之情。“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公莫舞”之“公”,乃指官场得势者,一时得势之人不必那么轻狂得意,你看“六朝旧事”,已如“一江流水”,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以什么荣辱,成败啦,在沧桑瞬变的历史长河中又算得了 什么呢?即使像奢侈腐化,醉生梦死的六朝不也随风而逝,了无痕迹了吗!“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三句既表达出对对得势者的警告,国家命运的担心忧虑,又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题目问的是“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万感”包含哪些深意,对词中“满袖尘埃推不去”“寂历荒村路”“身名多被儒冠误”“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等句子进行具体分析即可得出。
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认为智慧高明行为没有过错的前提是 _________ ;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 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化用晋人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自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5)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善假于物也 (3). 所守或匪亲 (4). 化为狼与豺 (5). 别时茫茫江浸月 (6). 绕船月明江水寒 (7). 吾师道也 (8).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万里悲秋常作客 (10).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假”“ 匪”“ 豺”“浸”“庸”“作”等。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选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 敕造(chì) 钗钏(chāi chuàn) 怯弱(què) 踟蹰(chí chú)
B. 威吓(hè) 按捺(nà) 讪讪(shàn) 拓写 (tuò)
C. 纳罕(hǎn) 榫(sǔn)头 瘦削(xuē)不堪 间(jiān)或
D. 畏葸不前(xǐ) 撒手人寰(huán) 筵席(yán) 一模一样(m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怯弱(qiè);B项,拓写 (tà) ;C 项,间(jiàn)或。故选D。
15.选出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A. 渣滓 俨然 寒喧 相形见拙
B. 谬种流传 咀嚼赏鉴 凋梁画栋 杜撰
C. 罥烟眉 兴高采烈 撕打 璀璨
D. 一曝十寒 饿殍 振聋发聩 颤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然后依据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 寒暄,相形见绌;B项,雕梁画栋;C项,厮打。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海淘沙,“老字号”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_______,凭的是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靠的是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政策帮扶的外力引导,不少“老字号”苦练内功,适应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断_______,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_______,凭借诚信和品质蹚出一条发展新路,收获众多年轻的粉丝。
“老字号”的良好发展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方珍惜。然而,当品牌巨大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老字号”却陷入“名分”争夺。许多同宗同源的“老字号”因“一枝多叶”的树状发展,形成了分店独立的经营格局。有学徒独立的,如“王麻子”字号_______,难辨真假;有子女分家的,如“王老吉”后人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发展;还有分店独立,公私合营家族老店的……这些,都给后来的发展竞争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从南京上海“吴良材”案,到“中国商标第一案”王老吉红绿品牌之争,再到“稻香村”对簿公堂,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市场有纠纷很正常,但人们更加期待法律亮剑,终审能够定分止争;更加盼望商道彰显,双方可以合作共赢,让“老字号”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迷失在利益争夺的内耗中。( )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枯木逢春 革故鼎新 脱胎换骨 层出不穷
B. 枯木逢春 推陈出新 浴火重生 遍地开花
C. 时来运转 革故鼎新 浴火重生 层出不穷
D. 时来运转 推陈出新 脱胎换骨 遍地开花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
B.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C.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D.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没有不爆发的。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愿“老字号”伴我们走得更远,不被时光尘封。
B. 愿伴我们走得更远的是不被时光尘封的“老字号”。
C. 愿“老字号”不尘封于时光,我们伴其行走得更远。
D. 愿“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伴我们走得更远。
【答案】16. B 17. C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获生机。时来运转: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语境说的是“老字号”凭借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和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转化。“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 重获生机,并不是强调其境况好转。所以选用“枯木逢春”。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语境说的是不少“老字号”适应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向新的方向不断发展。选用“推陈出新”,且“革故鼎新”使用对象不对。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成圣胎,换凡骨成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语境说的是“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老字号”经历煎熬和痛苦考验,重生并且升华了,选用“浴火重生”。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遍地开花”合乎语境中说的多同宗同源的“老字号”的“分店”不断涌现这一现象。故选B。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子的主干句应该是“争夺战无不是矛盾的爆发”,排除B项。A项,“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也不对,应该是“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D项,前后句子缺乏必然的联系,逻辑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D项,联系上文语境,可以知道文章想要表达的有两层意思: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老字号能陪我们走得更远。而最能准确表达出这两层意思的是D项。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从小路
B.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经由
C.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应当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含义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C项,“当”应译为“判处”。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本题中例句是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B项,“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A项是状语后置,C项是宾语前置,D项是被动句。故选B。
21.下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反欲斗两主
D. 吾从而师之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中“义”是名词作状语,按道义。B项,“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日”名词作状语,“每天”。A项,都是名词作状语,“席”,“像席子那样”;“景” 像影子一样。C项使动,“漂”,“使……漂浮”;“斗”,“使……相斗”;D项意动,“师”,“以……为师”;“奇”,“认为……奇特”。故选B。
22.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是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B.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C.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敲扑”是一种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C项错误,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故选C。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小姐带着在婴儿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婴儿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
【答案】学会包容与体谅
因为一辆BB车,司机与女乘客“对峙”数小时;因为一辆BB车,警察两度出警;因为一辆BB车,数十乘客被迫转车。这也许只是大千社会中的一件小事,但却充满讽刺,令人唏嘘。(引用材料)
这件事本来不难解决,只要司机肯体谅一下那位年轻的母亲,让她把BB车停在车内一角,只要车上的哪位乘客能体谅一下司机的顾虑,把位子让给那位要抱婴儿的母亲,帮她折叠一下那BB车。但是在那天的车厢里,就是没有这种忍让,这种体谅,所以可笑可悲的一幕就此发生。(针对材料具体分析,点出论点)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与人相处,与人打交道,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免不了会与别人发生磨擦,发生争执,但是如果大家都能体谅一下他人的难处,多为他人着想,也许,这社会中的许多干戈就能化为玉帛,也许和谐社会就不在离我们那么遥远。(过渡到生活实际)
但是,在这个唯自己利益至上,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的社会中,有多少人可以先放下自己的利益去体谅他人,又有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忍让别人?城管为了严格执法,强行扣留小贩的货物,小贩为了与城管对抗,不惜把货物摔烂,不惜以死相挟;房地产商为了尽快收地,野蛮拆掉居民民房;住户为了争取更多的补偿,甘愿死守阵地,做“钉子户”;农户为了摆脱薰天的臭气,不惜火烧邻居的猪棚,学生为了一时之愤,用笔刺伤同学,邻居间为了越墙的树恶言相向……我们都忘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了吗?我们都忘了“以和为贵”的意义了吗?(联系生活现象反面论证)
但我们必定还记得蔺相如谅解廉颇对自己的不满,对对方处处迁就,最后他以国事为重,忍让同僚的品质使廉颇羞悔自疚,负荆请罪,我们必定还记得一位学者在建屋子的时候叮嘱家人为邻居留下几米小巷,结果邻居也为他们留下小巷子的故事。这其实就是我们大家想要的结局,少一些争吵,多一点忍让,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和谐。这个结局,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联系生活现象正面论证)
放下自己烦躁,功利、自私的心吧,多去体谅一下他人,多为旁人着想,也许人家也在体谅着你的难处,也在包容着你的错误。用包容的心,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体谅去化解每一场干戈。(总结、点题、扣题)
相互谦让
谦让,是人生前行的一张通行证;谦让,是幸福微笑的一包催化剂;谦让,是和谐相处的充要条件。如此,不怕半路被拦截,不怕伤心流泪,更不怕会有争吵。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贵在谦让。谦让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灵的恬淡与宁静。它不但可以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与升华。
如果陈小姐能谦让,如果司机能谦让,就不会出现争执与“对峙”这样由小而闹大的一件事,居然还出动警察,浪费了多少社会资源,是不是有点无聊,有点好笑?
曾经,在战国时,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让他的身份地位攀高升,从一个“门客”而与廉颇“同列”。以至招来大将廉颇的不满,还企图羞辱蔺相如一番。而蔺相如却以礼谦让他,使廉颇终于负荆请罪,成就“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并合二人之力,保全了赵国。试想一下,假如两人互不相让,坚持针锋相对,后果又会怎样呢?大概为秦所灭了吧?!这种相互谦让的作风,多麽难能可贵啊!
可见,谦让是一种豁达的挚爱,就如一弘清泉浇灭艾怨嫉妒之火。可以化冲突为详和,化干戈为玉帛。谦让又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别人冲撞了你,内心也会感到不安。你以谦让待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拥戴。不管是家人,老师或是朋友、同学,相处之间应该谦让有礼,和谐社会的构建,不都是需要以此来保证吗?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需要谦让。
如果中国牢牢记住日本的罪恶,我们的世界还能如此的和平吗?恐怕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吧?!因为中国懂得谦让,在如今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氛围下,只有相互谦让才能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毕竟,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
然而,谦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软弱可欺,并不是面对委屈、误解、甚至凌辱无动于衷。是指在不伤害别人或危及社会的情况下,作出的合理让步,对于没有道理,存在伤害的对峙,我们是不应该谦让,应当肯定的坚持。就如肯定坚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一样,不管国际的反华势力多猖獗,也不管岛内台独分子的叫嚣声有多高,中国至终坚持,绝不退让,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毋容置疑不能更改的事实。
人生的旅途总有坎坎坷坷,带上“谦让”,总能找到避风港。
人生的小路总有弯弯曲曲,握住“谦让”,总能披荆斩棘,看到胜利。
相互谦让,让社会更和谐,世界更和平。
点评:虽然立意没有过人之处,贵在符合材料的旨意。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分析紧扣中心,举例紧扣中心,思路清晰也比较开阔,能辩证的分析,显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表达也畅达,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考场文章。
【解析】
试题分析:本道作文题可从五个角度立意,分别是陈小姐
角度、司机的角度、警察的角度、乘客的角度和综合角度。1.从陈小姐的角度: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起因看,是陈小姐怕把孩子“弄醒”,“抱着孩子乘车不安全”。可见陈小姐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和司机的“对峙”,就有可褒扬的一面了,因此可正面立意为:①母亲的天性/②母爱的力量;从影响和结果看,造成“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因此可立意为:①如何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②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2.从司机的角度:司机要这1元的行李费,不是抠门,也不是故意和陈小姐过不去,而是遵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因此司机的行为其实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是坚持原则的表现。所以可正面立意为:①一元钱事小,原则事大/②处事不可无原则;也可反面立意为:①处事不可一味固执/②处事要灵活。从司机这个角度立意的学生比较少。3.从警察的角度:改卷中只发现有一位学生从这个角度来写。材料中写到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据此可立意为:①人民公仆为人民/②警察是最可爱的人。由此可联想到雪灾、春运里的感人事迹。如大雪封路,人民警察维护秩序、送水送粮的事迹;春运期间放弃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在车站彻夜维护秩序的事迹;在火车上、人流里救助小孩、弱者,打击罪犯的事迹等。4.从乘客的角度:这个角度比较隐秘,改卷中没有发现学生从这个角度来写。材料中提到车上“没有空的座位”,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后,“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其间没有一个乘客出来调解,更没有一个乘客给陈小姐让座,足见乘客的冷漠与无动于衷。如果有一个乘客站出来,也许事情就可以得到解决了。据此可立意为:①构建和谐社会靠大家/②重提社会公德/③再谈助人为乐/④做人要懂得礼让,等等。5.从综合的角度:也就是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行为及影响角度来考虑。统计发现,80%的学生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立意作文,说明学生主要是从材料的“中心”来立意作文,这是比较安全的做法,但角度不多,容易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①宽容/②大度/③和谐/④礼让/⑤法治与人情/⑥合“情”合“理”新解⑦量小非君子/⑧无“度”不丈夫,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