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邢台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末测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虽然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但确实有些非遗项目不适宜实行产业化经营。过度的商业开发和不当的产业运作,会对非遗保护传承产生种种负面效应。因此,要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对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具体评估,合理界定非遗产业化的对象和范围。
某种非遗能否实行产业化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生存方式。总的来说,非遗可分为宜产型和非宜产型两大类。宜产型非遗是指适宜通过产业化途径和手段来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非宜产型非遗则反之。宜产型非遗具有经营性,而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所谓非遗产业化,实际上是指对宜产型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当然,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被适当开发利用的。
在非遗产业化开发进入实际运作之前,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各方对非遗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科学审视和全面评估,逐一分析和研究非遗项目的具体特点,论证和判定其宜产性,以便实施分类保护与管理。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既要切实遵循产业化的一般规律,追求非遗市场价值和参与开发各方的经济利益,又要充分考虑非遗的公共文化资源属性,确保非遗的社会效益和有效保护。换言之,评估应当寻求和体现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均衡。
为最大限度地反映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优势之大小,可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内容要素、经济要素、保障要素这四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进行非遗项目的宜产性评估和分类。评估过程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能定量评估的指标必须给出量化结果,为非遗产业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科学评估和分类的基础上,要对宜产型非遗保护和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区别对待,分而治之。非遗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保护方式和措施也应不同。对于远离现代生活、无市场生存能力的非宜产型非遗,应由政府承担保护职责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严格保护,按照该非遗原有的方式传承和发展,尽力维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优化其生存发展环境。而对于仍有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宜产型非遗,则应在正确指导、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之下,借助市场力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因为市场是宜产型非遗生存的土壤、发展的平台,越有市场的非遗,就越有生命力。这种宜产型非遗保护与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并举、分别实施的做法,充分考虑和照顾了两类非遗的不同特点,既可以使非宜产型非遗得到更为精心的针对性保护,又为宜产型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创设了更为宽松适宜的环境,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当然,无论针对何种非遗,无论保护还是开发,都要尊重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有关各方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及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和介入热情。
(摘编自张秉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
B. 非遗项目在品相、内容、经济、保障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是综合进行非遗项目宜产性评估和分类的重要标准。
C. 对非遗项目进行宜产性评估与分类,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后者应给出量化结果,为决策提供依据。
D. 非宜产型非遗,有的因远离现代生活而不具市场生存能力,若盲目动用市场力量开发,则可能无助于保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非遗保护与开发对策,提挈下文。
B. 文章从能否实行产业开发的角度区分了非遗资源的不同类型,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
D. 文章指出不同性质的非遗应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和方式,分析具体,具有辩证意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只要维持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平衡,则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有效保护就能实现。
B. 借助市场力量对宜产型非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加强和促进宜产型非遗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
C. 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而不具经营性,如果要获得针对性保护,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
D. 对于富含经济价值的宜产型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它能在有效监管之下运作,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原文“虽然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但确实有些非遗项目不适宜实行产业化经营。”选项是强加因果。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这一分析不全面,信息有遗漏,且与原文内容不合,原文第一段总说,以下各段分说,先说非遗能否实行产业化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生存方式;再说非遗产业化开发实际运作前对非遗资源进行宜产性评估;又说对宜产型非遗保护和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区别对待,分而治之。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A项,“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只要维持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平衡,则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有效保护就能实现”推理不当,原文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而不具经营性,如果要获得针对性保护,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说法绝对,原文说“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被适当开发利用的”。D项,“对于富含经济价值的宜产型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它能在有效监管之下运作,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条件表述不全面,“有效监管”只是一个条件,根据原文,还需要“正确指导科学规划”。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丑娃守门
李争奇
①丑娃有胆,竟敢和新任乡长郑凤打赌,当上了乡影院的守门员。不过很多人却等着看他的好戏
。按理说如今人富了,看电影买张票根本不在话下,但每场电影,偏偏有多半人不买票。有人凭劝、有人凭交往、有人凭裙带、还有人凭混……反正谁买票谁就是最没本事的窝囊废!丑娃这赌也打得绝:有一个没票入场者,认罚十元。
②丑娃守门没提小木棍。他身旁桌上放一架四喇叭收录机,正播放《影院管理规则》。别看硬巴巴的条文,经乡播音员一录,甜生生的语言配上颤悠悠的轻音乐,听上去还怪悦耳的呢!丑娃满脸挂笑,很礼貌地招呼观众按顺序入场。
③观众稍有骚乱,混头二愣子带着一帮小弟兄撞上台阶,正要挤门而入,不禁一怔,只见丑娃身后小黑板上写着:“如确有买不起票者,丑娃愿解囊相助……”
④二愣子瞟了眼黑板下压着的几张零票,张口骂道:“卖狗皮膏药!擒妖的,吃羔的——待会瞧!”便带着小弟兄退在门旁。
⑤不大会儿,台阶上走来一位摩登女郎,浓妆艳抹,妖滴滴满身香水味,她旁若无人,走近门前。丑娃伸臂挡住她道:“哎,请拿出票来!”
⑥“哟,我是——”女郎飞来个媚眼。
⑦“你是高副乡长的小姨子,雅号艳牡丹。对吧?请拿出票来!”
⑧“哼!老娘还没有掏票看过电影哩。”艳牡丹边嚷边往门里挤。不料丑娃一把拽住她的后衣襟,拉出门外:“嘿嘿,门外请便!”
⑨艳牡丹被揪出门外,观众一围,粉脸霎时比牡丹花还红。她双手往大腿上一拍,放声嚎叫:“哈呀呀,这是咋呀,俺头上有土呀不是?丑八怪也欺负俺!别人的票是票,俺刚刚交给你的就不是票哇!”
⑩人群轰动,有气愤斥责的,有息事宁人的,也有火上加油的……艳牡丹真撕破脸皮啦,又喊又叫:“哈呀呀,对着青天红日,你丑娃就这么诬赖人!”
⑩丑娃不动声色地回到桌旁,倒过磁带,“卡”,捺下放音键,磁带沙沙地转动着:“哎,请拿出票来!”“哟,我是——”……“哼!老娘还没掏票看过电影哩!”……人们听着录音哄然大笑。艳牡丹见“原声毕露”,一下子收住嚎闹,双手捂脸挤出人群溜了。
⑩这边二愣子正失望地摇着头,突然瞧见新任乡长和高副乡长从广场走来,他眼里又闪出光彩。丑娃也瞅见了乡领导,不过,他满有信心地冲着大伙高声说:“我丑娃守门,为的是社会风气的好转。大家瞧,乡领导经过整党后,决心很大,亲自来支持我的工作啦,都是买票看电影。”丑娃的话博得雷鸣般的掌声。
⑩正上台阶的高副乡长用肘子一碰郑乡长说:“这小子多混,连咱们也搁进去了!”郑乡长风趣地笑笑:“咱怕甚?据说他黑板下压着零票哩。”高副乡长一扭身:“算了,我不看了。”郑乡长一把拉住他:“嘿嘿,那哪行哩,今天我请客!”说着,到票窗买了两张票,撕下一张递给高副乡长。
⑩“丝——”在二愣子的口哨声中,小弟兄们一哄而去。丑娃忙抓起黑板下的零票,诚挚地喊出二愣子的大名:“振华——振华哎——”
⑧丑娃赌赢了。赢了甚?我还不知道。我只是在影院里听见两位乡领导的对话:高副乡长说,“哼!这样的人怎么能守门!”郑乡长说,“哦——我也这么想,这么个精明人,放在这儿守门真有点可惜……”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止不买票的艳牡丹入场这一场“戏”是全文的重点,既有正反面人物的直接交锋,又有表现众生相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B. 文中刻画艳牡丹这一形象,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惟妙惟肖的正面描写,表现其倚仗权势、既泼又野的性格特点。
C. “丑娃赌赢了。赢了甚?我还不知道。”这三句与开头一段的首句相照应,揭开了悬念,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D. 这篇小说选取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描写,以小见大,情节起伏,张弛有致,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5. 小说第一段“不过很多人却等着看他的好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结合小说语境,分析结尾段两个画横线句的含意以及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①哼!这样的人怎么能守门!
②哦——我也这么想,这么个精明人,放在这儿守门真有点可惜……
【答案】4. B 5. 这句话交代了很多人想看丑娃的好戏,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句话自然引出下文有关丑娃制止二愣子等人和艳牡丹入场的故事,引起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6. ①像丑娃这样不知变通、死守规则的“死脑筋”是不能担任影院守门的工作的。由此可见高副乡长的特权意识。
②像丑娃这样头脑精明、坚持原则、公正无私的敢于并善于同不遵规守纪的歪风邪气做斗争的人,担任影院守门员T作真是可惜。由此可见郑乡长具有慧眼识英才的睿智。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惟妙惟肖的正面描写”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没有心理方面的正面描写。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过很多人却等着看他的好戏”,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后面内容“但每场电影,偏偏有多半人不买票。有人凭劝、有人凭交往、有人凭裙带、还有人凭混……反正谁买票谁就是最没本事的窝囊废!丑娃这赌也打得绝:有一个没票入场者,认罚十元”“台阶上走来一位摩登女郎,浓妆艳抹,妖滴滴满身香水味,她旁若无人,走近门前。丑娃伸臂挡住她道:‘哎,请拿出票来!’”“混头二愣子带着一帮小弟兄撞上台阶,正要挤门而入”分析可知,这句话自然引出下文有关丑娃制止二愣子等人和艳牡丹入场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及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1)结合“正上台阶的高副乡长用肘子一碰郑乡长说:‘这小子多混,连咱们也搁进去了!’”“高副乡长一扭身:‘算了,我不看了。’”分析,“这样的人”指的是像丑娃这样不知变通、死守规则的“死脑筋”。可见高副乡长的特权意识。(2)结合“这么个精明人,放在这儿守门真有点可惜”分析,像丑娃这样“精明”的人,担任影院守门员工作可惜了。由此可见郑乡长有眼光及睿智。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划破这个寂静的冬晨。来自世界各地的吕门弟子和东南大学师生代表等千余人,齐聚南京市殡仪馆,为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吕志涛送行。
②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自发前来送行的人们排成一条长龙。2017年1月11日,常年疾病缠身的吕志涛永远合上了双眼,走完了80年的人生路。临走前,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一支钢笔,枕边几张散落的稿纸上,凌乱地记录着对学生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对学科建设的一些随想。
③1965年,吕志涛研究生毕业,因品学兼优,当时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徐百川建议他留校任教。
④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⑤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他把自己的半生光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将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⑥“人生得此恩师,足矣!”孟少平跟随吕志涛35年,恩师诚朴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孟少平说,读研时他的某项课题国内外研究很少,参考资料难寻,花了很长时间只查找到一位俄罗斯学者的文章,通篇俄文,他实在看不懂,只能前去请教恩师。“当时先生还在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本以为他只会告诉我文章的核心内容,没想到他却熬了两个通宵把论文翻译出来。”回忆起当时拿到翻译的论文的情景,孟少平双目濡湿。如今,已身为博导的孟少平遇到难题时,还是会忍不住求助恩师,只是,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里再无那道熟悉的身影。
⑦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1989年意外骨折后,他因为放心不下学生,便把课堂搬到了家里。一米宽的过道里摆放着数十张小马扎,无法站立的吕志涛瘫坐在椅子上给学生上课,60厘米的小黑板总是写了再擦、擦了再写……
⑧数十年后,羽翼已丰的学生们回来探望恩师,还是会坐在小马扎上,静静凝视那块小黑板,细心地聆听恩师的教诲,一如当年。
⑨“先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书育人上了。”宋业坛说,他投入恩师门下时,先生已年近80高龄。那段时间,吕志涛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行动日益艰难,但是为了及时指导学生,他仍然坚持每天去一次学院了解情况。从家到学院,常人10分钟的路程,吕志涛要拄着拐杖走30多分钟,中间至少停歇3次。
⑩“每次听到石板路上的‘笃、笃’声,我们就知道先生来了。”想起昔日恩师的悉心指导,宋业坛泣不成声。
⑩躬耕于教,育万千桃李。如今,郑文忠、戴雅萍、冯健、曾滨等百余名吕门弟子分布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顶梁柱。
(摘编自郑晋鸣、李薇《科研工作也要“文以载道”》)
材料二:
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指出,目前中国高楼越建越多,超高层建筑正大量在建,应当降温。
超高层建筑为什么应当降温?吕志涛院士说,一是结构问题,上百层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结构上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二是建设成本太高。如上海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建设成本超过了50亿元,仅一天的营运成本就要100万元。三是没有节约用地。城市建筑需要节约用地,但超高层建筑必须考虑停车场、绿地等配套设施用地,实际上未起到节约用地的作用。四是难以应对消防等突发事件。因此,吕志涛院士说,百层以上、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尽量少建。但他同时认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还是要多多建设。为什么?因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解决我国人多、住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从技术上说,也已比较成熟。
吕志涛院士还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搞大工程、大建筑要以实用、安全、经济、美观为原则,现在很多地方不适当地把美观放到了首位,不仅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亟须引起社会重视。
(摘编自《吕志涛院士呼吁:“超高层建筑热”应当降温》)
7. 下列对材料一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用整句,用叠音词,写景写声,渲染了悲痛哀悼的气氛。
B. 记叙吕志涛留校任教经历,用“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一笔带过,主要是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 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⑦段“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过渡句,它们使文段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D. 第⑧段和第⑩段,分别在前面记叙吕志涛事迹的基础上,进行虚写,虚实结合,寄寓了深沉的情感。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志涛是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他去世后,他的世界各地的弟子,以及东南大学师生代表前来哀悼,还有许多人自发为他送行。
B. 吕志涛把学生放在心中,对学生的求助无私地尽力帮助;他曾瘫坐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年老病重时,还及时指导学生。
C. 吕志涛认为,超高层建筑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建设成本太高,没有节约用地以及消防问题突出,因此要尽量少建。
D. 吕志涛不赞同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9. 以上两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基本倾向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D
9. 材料一侧重报道了吕志涛投身教育事业,言传身教,为祖国输送人才,赞颂了他高尚的品德和献身精神。材料二侧重报道吕志涛对建筑领域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表现了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一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B项,“记叙吕志涛留校任教经历,用‘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一笔带过,主要是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解说错误,原文说“他把自己的半生光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将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主要凸显出他的奉献精神。C项,“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⑦段‘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过渡句,它们使文段衔接严密,过渡自然”解说错误,第⑦段这句是中心句。D项,“第⑧段和第⑩段,分别在前面记叙吕志涛事迹的基础上,进行虚写,虚实结合,寄寓了深沉的情感”分析错误,⑧段⑩段是侧面描写。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吕志涛不赞同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解说错误,最后一段是说吕志涛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不是不赞成建筑美观,选项范围扩大。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基本倾向有什么不同,材料一以在殡仪馆为吕志涛送行为切入点,以正面记叙和学生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了吕志涛投身教育事业,言传身教,最后一段概写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突出了他现身教育的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吕志涛的赞扬;材料二由题目“吕志涛院士呼吁:“超高层建筑热”应当降温”可以看出,重点写了吕志涛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对于建筑行业的超高层建筑和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的批评, 刻画了他专业扎实,很有责任心。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表述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日:“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三府辟,皆不就。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王濛、谢尚犹伺其出处,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既反,相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庾翼贻浩书曰:济一时之务,须一时之胜,何必德均古人,韵齐先达邪!”浩固辞不起。建元初,简文帝
时在藩,始综万机,卫将军褚裒荐浩。浩上疏陈让。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
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帝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王羲之密说浩,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浩不从。
胡中大乱,朝廷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浩既受命,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次山桑,而襄[注]反,浩惧,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桓温素忌浩,及闻其败,上疏罪浩。竟坐废为庶人。
浩少与温齐名,而每心竞。温尝问浩:“君何如我?”浩曰:“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
(选自《晋书·殷浩传》,有删改)
[注]襄:姚襄。羌人,后归东晋,与殷浩不合,判而北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B. 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C. 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D. 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文帝,文中指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 中原,文中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摇篮。
D. 庶人,文中指无官爵的平民。“废为庶人”意为被削去官职,成为平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浩才智出众。有人问他,为什么做官时梦见棺材,得财时梦见粪土,他的回答充满智慧,当时的人把他的回答作为名言。
B.
殷浩受到赏识。朝廷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很多人都希望他出来做官,庾翼还写信给他,希望他出来做官。
C. 殷浩不畏权贵。桓温灭蜀后,权势大涨,简文帝因为殷浩名声大,把他作为心腹,抗衡桓温,桓温派人求和,被他拒绝。
D. 殷浩遭人忌恨。他年轻时和桓温齐名,两个人有心结,在他受命讨伐胡人遭遇失败时,桓温趁机上疏谴责他。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濛、谢尚犹伺其出处,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
(2)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王濛、谢尚还找到他的住处,于是一同去看望他,了解到殷浩有坚定(不做官)的决心。
(2)桓温凭借雄豪自居后,常常轻视殷浩,殷浩也不怕他。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还原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仔细辨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根据名词代词“尚书令”“ 之”“ 书”“ 空函”在句中作宾语,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B;再看CD的区别,“将答书”结构完整,“有谬误”的谓语动词是“虑”,又可以排除C。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文帝,文中指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说法错误,文帝是谥号,不是庙号,庙号一般最后一个字是“祖”或者“宗”。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殷浩不畏权贵。桓温灭蜀后,权势大涨,简文帝因为殷浩名声大,把他作为心腹,抗衡桓温,桓温派人求和,被他拒绝”与原文不符,桓温没有派人求和,而是殷浩与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犹”,还;“伺”,结合上下文翻译为找到;“相与”, 一同;“省”,探望;“确然”, 刚强,坚定。(2)中的“既”:以后;“以”,凭借;“自许”,自居;“每”,经常;“轻”, 轻视;“不之惮也”,宾语前置。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县人。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有人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时人以为这是至理名言。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为官,殷浩都推辞不就。任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都称病不就职。隐居荒山,将近十年,王濛、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二人一同去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后,叹道:“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庾翼给殷浩写信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殷浩执意不出山。建元初年,简文帝当时为诸侯王,开始入朝执掌朝政。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上疏辞让,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
其时桓温平定了蜀地,威势大振,朝廷害怕他。简文帝因为殷浩极负盛名,朝野推戴,所以视殷浩为心腹之臣,以与桓温抗衡,于是殷浩与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王羲之私下劝说殷浩,希望他与桓温团结和好,不要内部制造矛盾,殷浩不听。
胡中大乱,朝廷想趁机收复关中、黄河一带的失地,于是以殷浩为中军将军。殷浩接受朝廷命令以后,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上书北征。驻扎山桑,又遇姚襄反叛,殷浩胆怯,退守谯城,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桓温素来忌恨殷浩,听说殷浩北伐失败,便上疏指责殷浩。殷浩竟被废为平民。
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桓温曾经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与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做我自己。”桓温以豪杰自许,每每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殷浩虽被放逐,但无任何怨言,即使自家亲人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被流放的悲伤。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而已。后桓温打算让殷浩作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准备写回信,顾虑其中有诈,心中犹豫不决,摊开纸张又闭合,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桓温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永和十二年,殷浩去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首两句,一近景一远景,一工笔细描,一简笔勾勒,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致,犹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图。
B. “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绵绵的形象。
C. “楼儿忒小不藏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
D. 词中有许多词用得十分巧妙,如“借”字。词人客居他乡,借花献给所怀之人,这样用“借”字,显得不同凡响。
15.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答案】14. D 15.
这一句运用以乐景写衷情(或反衬手法),表面上看似红绿满眼,实际上却是满心愁绪。词人本欲赏花遣愁,但映入眼帘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想到自己久滞客中,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油然而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词人客居他乡,借花献给所怀之人,”理解错误,是借一株花给我消遣。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解释诗歌的内容,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考生在做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指出诗句的基本意思;其次,要重点分析其所运用的手法;最后,要结合整首诗歌,分析其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本题中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就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这句诗意思是,海棠临栏杆,红绿相映,颜色更非一般。从字面上看,词人本欲赏花遣愁,但映人眼帘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写雨中海棠的真正用意是写愁。结合上句 “客子乡关远”,自己久滞客中,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油然而起。答题时先要打出乐景衬哀情或者说反衬的手法,然后在分析诗句解说抒发的具体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
(3)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
【答案】 (1). 此虽免乎行 (2). 犹有所待者也 (3). 覆压三百余里 (4). 隔离天日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犹、覆压、隔离、雕栏玉砌、犹、朱颜。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剧资料______,剧目繁多,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民间戏班的剧目数量相当可观,观众任意点戏,艺人立马演出。传统戏剧的编演能力______。其奥妙在于我国戏剧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宋元时期,说唱技艺繁荣,直接催生了口头剧本的形成。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伶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是他们执行了广泛剧目的舞台创作。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明清舞台本与口头文学______,戏词中随处可见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考察剧本中的文字符号,其口头性也非常明显。______,一些传奇剧本可能直接录自演员的口头。以前,我们将文人的剧本创作史、戏曲文学史视为中国戏剧史的主流,大大低估了戏剧舞台表演、口头编创的历史地位。( )。过于偏重文献、文学的戏剧观、戏剧史观无疑应该得到修正。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俯拾皆是 脍炙人口 水乳交融 可想而知
B. 俯拾皆是 出神入化 浑然一体 显而易见
C. 浩如烟海 出神入化 水乳交融 显而易见
D. 浩如烟海 脍炙人口 浑然一体 可想而知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执行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B. 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伶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还他们推广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C. 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伶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实行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D. 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现在看来,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丰富了戏剧史
B. 现在看来,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C. 现在看来,口头剧本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更丰富了戏剧史
D. 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现在看来,还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语境中前文是“戏剧资料”,应为“浩如烟海”。第二处,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语境所说编演能力是一种技艺,应为“出神入化”。第三处,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语境中讲的是明清舞台本与口头文学关系紧密不可分割,应用“浑然一体”。第四处,可想而知:可以根据推想而知道;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语境后文说“过于偏重文献、文学的戏剧观、戏剧史观无疑应该得到修正”,这是容易看清的。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通读划线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可知划线句子的主语是“元代伶人”,BC两项中“不只是元代伶人┄┄而且”这个并列复句中有两个主语,排除BC。A项,“他们还执行了剧目的舞台创作”搭配不当,不能“执行创作”,排除A项。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仔细阅读所给选项,有一组关联词语“不仅┄┄更”,这一组关联词语之间不能插入其他分句,排除A D;仔细辨别BC之间的区别,“戏剧史”就是用文字记录的,“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戏剧史”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排除C。然后把选项带入括号中,与上下文语境再做核验。故选B。
20.下面是小秦写给小郑的书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您借给我的书,不慎搞破了封面,昨日上门还书,当面负荆请罪;但您不在家。改日再专程拜谢奉还,顺便就几个问题问下您。届时,敬请您不吝斧正。
【答案】①“搞破了”改为“损坏了”;②“上门”改为“登门”;③“负荆请罪”改为“致歉”;④“问下”改为“请教”;⑤“斧正”改为“赐教”。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本题是书信的片段,整体语言风格为典雅的书面语。①“搞破了”是口语,应使用书面语“损坏了”。 ②“上门”是口语,应使用书面语“登门”。 ③“负荆请罪”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语意太重,应改为“致歉”。 ④“问下”是口语,应使用书面语“请教”。 ⑤“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这里是请教几个问题,应改为“赐教”。
21.下面是太阳能路灯充放电监测系统设计原理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注lLabVIEW,一种软件平台。可以统计分析数据,并适时显示。
【答案】示例:调理电路对光电池给蓄电池的充电电压和蓄电池对LED灯的放电电流进行数据采样,由USB采集模块将数据送入计算机,在LabVIEW软件平台上进行统计分析和适时显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图片、描述图片、分析统
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流程图类。解答流程图这类题目要注意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是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恰当使用关联词。最后用文字简明表达,明确陈述对象,注意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现事件的流程。本题,结合题干中“太阳能路灯充放电监测系统设计原理图”的提示,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由图可知,本流程图主要有四个环节:调理电路、USB采集模块、计算机、LabVIEW。关键在调解电路环节,这一环节围绕蓄电池展开,它一方面对光电池给蓄电池的充电电压数据采样,另一方面对蓄电池对LED灯的放电电流进行数据采样。然后依按照顺序把其他三个环节依次描述即可,特别注意注解当中的文字不可忽视。要注意表述时注意箭头走向,按照箭头指示进行表述,不要有所遗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还有,此类题目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80字”。
【点睛】本题要求将流程图转化为文字,这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流程图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表述时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连贯,符合字数要求。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网络流行语盘点成为热点,“一首凉凉送给某某”“掌声送给社会人”“今晚吃鸡”“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皮一下,很开心”“菊外人,陶渊明”“隐形贫困人口”“确认过眼神”“C位出道”……不知道这些,你就out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要盲目跟风,理性看待流行
曼德拉夫曾经告诉我们:“盲目跟风随大流有时对你的伤害是致命的,没有理性,没有方向。”我们没有了理性,就如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小船,跟风走,永远无法到达自己的终点,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性,拒绝盲目跟风。
借你一双看见理性的慧眼。不知你是否流涟于淘宝网上的小物件不肯关闭页面?不知你是否被路边卖的小玩意儿而吸引驻足?人是群体动物,爱人云亦云可盲目不理性成了我们的致命点,借你一双理性的慧眼,理性对待。谣“盐”是个谣言,当谣“盐”也能防幅射时,一哥们买了一万三千斤盐,“请神容易送神难”缺乏理性,盲目从众,让他赔了一万多块块儿钱,当自以为聪明的蝇子,盲目跟从大多数飞舞的蝇子时,它冲向了牛皮纸,它便去了天堂。如果那个哥们儿理性些,就不致于赔一万多块钱,如果那只蝇子理性些,就不致于走向死亡,是的,盲目不理性只能给你带来祸患。因此,要学会理性。
不要迷恋表面现象,它只是个诱惑。苹果很红很大,它可能有毒,火腿很美味,它可能有瘦肉精,奶粉很甜,它可能有化学添加剂。不迷恋表面现象,理性对待,你会取得意外的成功。当雅各·博尔不迷恋于碎了一地的花瓶,他发现了倍比关系,当川端康成不迷恋于夜 时 盛开的海棠花,他便发现了结合律;当史铁生不迷恋于地坛的花花草草时,他便领悟了生与死的轮回。只要不迷恋表面诱惑、深入分析,理性思考,你便可以收获意外的惊喜。
更改对待,拒绝盲从,人生精彩。托尔斯泰说过这么一句话:“理性,使人看得更远,站得更高!”人的高度不在于身体的高低,而在于思想的高度。正如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我们也许是那柔弱的苇草,可是,有了理性,有了思想,我会十分强韧。也许你曾经盲从过,也许你曾经迷恋过,也许你曾彷徨过,过了很久,你会发现你所迷恋的,盲人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理性的对待,> 拒绝盲目从众,人生必定精彩。
不盲从,扬帆远航,不迷恋,人生绚烂。用一双的慧眼,去收获如泰笔下的夏花般灿烂的精彩人生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属于一则社会热点评价,列举了2018年一系列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网络流行语是网络快速发展的产物,是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我们要因势利导,把好的方面充分发挥出来,把不好的方面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现实当中倡导和谐的、文明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优良的学凤。由于网络流行的受众大多是中青年人,他们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都很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相当快,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能力则相对较弱,对自己言行的控制力较差。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最好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流行语运用环境。同时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解决能力。坚持“不随意模仿,不盲目崇拜”的原则。共创良好社会风气和网络风气。
据此可以立意
1、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杜绝网络垃圾,净化祖国语言。
2、肯定网络语言的好处; 创造良好环境,用好网络语言
3、对网络语言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对网络语言冷眼旁观: 隔岸观潮
5、坚守自我:不随意模仿,不盲目崇拜
参考素材:
1、“网络流行语”面前,更应擦亮双眸,运用才智,谨慎取舍。古有四大名著领风骚,今有流行词语引潮流,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思考文化的价值,因而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寄寓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文化。
2、“蒜你狠”:是对物价上涨的不满,网友们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国家投诉。
“屌丝”:客观表现人们对身边人细微的观察和评价。
“给力”、“正能量”:是一类有好的社会影响力的情绪都被带动,一切正义的事情都在发生。 “正能量”、“给力”便是对这些行为的赞同。反映出社会风气的改善。
3、网络流行语的确很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客观事实,例如“不要在广告中插播春晚”,这句流行语很好的表达了09春晚植入广告过多且不合理。此类流行语可谓是一针见血,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同时不乏尖锐的讽刺意味,对汉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网络流行语也出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低俗化和腐朽化。例如:“我刁”“拽啊”“我靠”“我晕”“操”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在大街小巷常常听到,在大学校园也是耳熟能详啊!这些流行语一方面表现的是一种消极和烦躁的态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此类流行语有损说话者的形象,同时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也很难改正过来,此类流行语无疑是不健康的文化。
本文结构模式可采用“引—议—联—结”,或者是层进式都可以。可先引用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盲目跟风,理性看待流行”,然后列举事例分析原因,然后联系现实,谈拒绝盲从,人生精彩,最后总结,总结要注意照应标题和开头,让文章结构严谨。结构设计要具体化。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