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00 KB
  • 2021-06-09 发布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选择题专项训练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专项训练 第一部分  名言警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 ‎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 ‎2.克拉底的观点(   )‎ A.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 A.唯心主义命题   B.乐观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唯物主义命题 ‎4.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 A.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6.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某同学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老师认为 “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中该同学(   )‎ A.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 C.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D.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8.根据上述材料,该老师(   )‎ A.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 B.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 C.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D.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辩证法 ‎ ‎10.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 A.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       B.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 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        D.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据此回答12—13题。‎ ‎1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 ‎  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 D.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 ‎12.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统一的观点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据此回答13—14题。‎ ‎13.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 A.发展变化的观点   B. 矛盾特殊性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14.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 A.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 B.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 C.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 矛盾的主要方面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据此回答16—17题。‎ ‎15.“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C.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6.“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     D.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 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 “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 “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 “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据此回答18—19题。‎ ‎17.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     B.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远离金钱,反对享乐主义 ‎18.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 A.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 B.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 C.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 D.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据此回答19—2题。‎ ‎19.歌德的这一思想表明(  )‎ ‎①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②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 ‎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④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和条件 ⑤为社会做出贡献是自我价值的基本标志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20.对上述两个“价值”的认识正确的有(  )‎ A.前后两个 “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是一样的    B.前一个指人生价值,后一个指社会价值 C.前一个指自我价值,后一个指社会价值      D.前一个指精神价值,后一个指物质价值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辛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据此回答21—22题。‎ ‎21.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名言告诉我们(  )‎ A.只有抓住机遇,才能促成事物的质变    B.应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应把内因与外因有机结合起来      D. 盾是普遍存在的 ‎22.从人生观角度看,上述名言说明(  )‎ A.理想的实现离不开阶级斗争        B.理想是人生的精神动力 C.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D.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要付出辛勤劳动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据此回答23—24。‎ ‎23.对真理认识正确的是(  )‎ A.真理是科学理论       B.真理是被实践检验了的正确认识 C.真理是理性认识      D.真理是绝对正确,永恒不变的认识 ‎24.德国诗人莱辛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据此回答25-26题。‎ ‎25.对机遇的认识,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A.机遇是内因,个人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B. 聪明的人才会有机遇 C.机遇是幸运,意外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D. 机遇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26.“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是因为这种人(   )‎ A.具有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天赋        B.具有其他人没有的优越条件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抓住机遇    D.面对失败,毫不气馁,从而特别有机遇 ‎2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28.“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俗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意识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②一切事物都不信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 ‎③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       ④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物质第一性 A. 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29.“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行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30.培根说: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双重性 C.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D.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1.从培根的这句话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 A.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向坏的方面质变    B.树立坚定信念,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D.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3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正是生物基因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这体现的哲理是(  )‎ A.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直接联系着的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3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之时,也为人类制造更大的悲剧提供了条件”这句话说明(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34.“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边诗句主要说明(  )‎ A.量变是指事物数量和程度上的不显著的变化 B.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个实实在在的过程 D.量变总能引起质变,只要有量变就一定有质变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如下哲理(  )‎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3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代辛弃疾的这句词体现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第一部分参考答案(名言警句)‎ ‎1.B  2.B  3.D  4.A  5.C  6.A  7.C  8.C  9.D 10.C 11.A 12.C 13.C 14.C 15.A  16.B  17.C  18.D  19.C  20.C  21.B  22.D  23.B  24.C  25.D  26.C  27.B 28.D  29.B  30.D  31.B  32.D  33.D  34.B  35.A 36.A 第二部分 名言哲理 ‎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3.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①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④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4.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7.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8.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 ‎①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④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9.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0.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2.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包含的哲理是(  )‎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1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5.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6.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17.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18.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 ‎①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③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④肯定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9.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0.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 ‎21.“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 ‎①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②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3.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 ‎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②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③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④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5.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27.《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8.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 ‎①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0.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1.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3.《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34.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的回答(  )‎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35.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36.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37.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①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②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8.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39.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的观点是属于(   )‎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0.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的观点。(  )‎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1.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2.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3.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44.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45.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46.“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②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③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7.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 ‎①准备走曲折的路  ②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③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④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8.“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49.“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50.“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③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1.“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①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④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 ‎5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 ‎①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3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54.“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③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5.“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 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56.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7.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②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8.“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9.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0.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61.恩格斯指出:“‎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2.“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6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部分答案(名言哲理)‎ ‎1-5:CBDDC 6-10:CDACC 11-15:DCCAA 16-20:CBCDD 21-25:CABDA 26-30:BABCB 31-35:CBBDC 36-40:DAADC 41-45:BBCDB 46-50:BABCB 51-55:CCBBD 56-60:DBBBA 61-63:ABC 第三部分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3-4题。‎ ‎3.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4.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5-6题。‎ ‎5.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6.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7.“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 命题。(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8.“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这首诗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2.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3.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 ‎①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②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③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④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5.“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16.“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  )‎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1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有导向作用 C.自由具有最高的永恒的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1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 ‎①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②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④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2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  )‎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6.“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诗蕴涵哲理(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27.“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28.“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29.“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对立面转化 C.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30.“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 A.物质是运动的       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1.“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2.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3.“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②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④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6.“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时时有矛盾 ‎37.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38.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39.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试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4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2.“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43.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第三部分答案(诗文哲理)‎ ‎1-5:CBBBC 6-10:ABDDD 11-15:DCDCB 16-20:BBACA 21-25:CAACC 26-30: ADCBB ‎31-35:DCCBD 36-40:CAABC 41-43:BAD 第四部分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   原理 (  )‎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   原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D.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辩证法思想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 ‎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 A.要善于承认矛盾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D.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10.“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 ‎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 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1.“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办事情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3.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4.“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6.“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7.“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18.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19.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0.“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  )‎ ‎①联系的观点 ②矛盾的观点 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第四部分答案(俗语哲理)‎ ‎1-5:BACBA 6-10:DBCDD 11-15:BABDB 16-20:CBBAB ‎ 第五部分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        ‎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哲学上看,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 画家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 画家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 ‎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6.“望梅止渴”说明了(  )‎ ‎①望梅确实能解渴 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 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④‎ ‎7.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④意识决定于物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11.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④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审时度势”是说(  )‎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 ‎17.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8.“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9.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 ‎①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    ②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 ‎③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  ④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1.“杞人忧天”错在(  )‎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2.“人定胜天”思想(  )‎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3.“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5.“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 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26.“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 ‎①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②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③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④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2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8.“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C.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29.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抱薪救火 ②沧海桑田 ③唇亡齿寒 ④覆巢无完 ⑤画饼充饥 ⑥挥汗如雨 A.④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30.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①滴水穿石   ②物极必反   ③刻舟求剑    ④断章取义 ‎⑤墨守成规   ⑥浅尝辄止   ⑦统筹兼顾    ⑧固步自封 A.①②⑥⑦   B.③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32.“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①④⑤‎ ‎33.“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 ‎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     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 ‎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    ④静止地看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4.“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 ‎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 ‎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5.“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6.“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7.“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38.“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 ‎39.“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  )‎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0.“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 ‎①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②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③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④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2.“怨天尤人”错在(  )‎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3.“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4.“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 ‎①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5.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46.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 ‎①守株待兔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物极必反 ‎⑤墨守成规 ⑥吃一堑长一智   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⑧失败为成功之母 A.②③⑦   B.④⑤⑥⑧   C.①④⑥   D.③④⑤‎ ‎47.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⑨   D.②⑤⑧‎ ‎48.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 A.①②③   B.④⑤⑥⑦  C.⑥⑦⑧⑨  D.④⑥⑧‎ ‎49.“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0.“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 ‎①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④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1.“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2.“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 ‎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②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④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⑤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5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5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7.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5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59.“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  )‎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0.“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1.“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 ‎①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②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③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④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3.“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第五部分答案(成语哲理)‎ ‎1-5:BDDCB 6-10:CBACC 11-15:CDADD 16-20:CBDCA 21-25:CCDDC 26-30:BCADC ‎31-35:BCBDA 36-40:CABBA 41-45:BCDDB 46-50:ACDBC 51-55:BCBDD 56-60:ADBBC 61-63:D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