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学年语文寒假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 ‎ 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 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社会流动增大,社会富有活力。‎ B. 宋代彻底改变了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D. 文章第四段列举苏辙、张俊、马季良等事例证明了宋代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士商相混的社会现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彻底改变”夸大其辞,曲解文意。C项,“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理解有误,倒数第二段为“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没有提及“完全改变”。D项,“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于文无据。故本题选A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文章第四段是引用苏辙的言论,而不是列举苏辙的事例。故本题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说法有误,无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故本题选B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戏台 ‎---李亚强 夜戏散了,戏台下的吵闹声逐渐归于死寂。卸了妆的演员坐在连锅炕边大声喧哗,一边喝酒一边对着戏词,炉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墙壁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道具戏服,像一个个站立着的人,窥视着后台的每一个人。我兀自游走,穿上龙袍,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 ‎ 多少年后,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我从梦里一下被揪起,端坐在暗夜里。 ‎ 那时候,庙很旧,里面供着三圣母,只有一个朱砂写就的牌位立在供桌上。没有泥塑像,这座土庙也是附近十里八乡村人的心灵寄托,求神告庙都少不得来这里烧一炷香。 ‎ 那时候,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小小的土庙被翻新成了砖瓦结构的新庙,庙里的三圣母也有了具体的泥塑像,每年正月初一凌晨,村里人都要争着来这里烧一柱头香。 ‎ 戏台就在土庙正对面不足20米的地方,一条原本直行的道路,到这里突然打了弯,就因为戏台的存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人都要组织一场盛大的秦腔演出,名叫给神唱戏,小时候想不明白,神为什么那么爱看戏?长大了才知道,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所以大戏开场了,台下却是三三两两拉家常的。戏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 ‎ 一年农事的结束在年关,一年农事的开始是在二月初二。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们不认识的人。 ‎ 父亲曾经也是村里的一名秦腔演员,家里堆放着厚厚的戏本。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煌,除了在本村演,还被邀请到其他村演。 ‎ 后来,村里人知道新疆有煤矿、棉花,年轻人组队外流。父亲也放下了戏本,跟着村里的青年去了煤矿,日子过得比戏还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以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秦剧团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钱了,直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 ‎ 娘说,今年村里请了宁夏吴忠的秦剧团,二月初二唱夜戏的时候,戏台上的电路烧了,唱了一半的戏突然中断了,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电路再次接通,一折戏又从头开始唱。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无奈的演员又从头开始唱这折戏。都说给神唱戏呢,三圣母庙就在对面呢,唱戏中断两次,连神也管不了了。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 ‎ 那晚,我在梦里看见,屹立了40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 ‎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7年10期,有删减)‎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可知的长剑,形象地写出了恐惧带来的影响。‎ B. 文中加点的“埋身”“抽身”两个词用得极其巧妙,形成了村民在土里辛苦劳作与农闲时期唱戏自娱自乐的反差,突出唱戏之于村民的重要意义。‎ C. 今年村里唱二月二戏时,几次断电修不好,人已走光,娘说“连神也管不了了”。这一情节表现了人们敬神的心已渐渐变淡,这让娘很痛苦无奈。‎ D. “那时候”村里人在老戏台上安排的唱戏,表面上是敬神,其实更多的是村民的一种文化娱乐,情感交流,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了传统农村文化的作用。‎ ‎5. 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 ‎6. 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答案】4. C 5. ①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作用。②开头梦见自己游走在戏里戏外,梦中惊醒,结尾梦见老戏台坍塌,都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我的隐忧与无能为力。③开篇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普通的交代,入手简洁、别致,吸引读者;结尾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直接地抒情议论,营造出一种梦幻迷离的色彩,含蓄蕴藉,发人深省,韵味悠长。 ‎ ‎6. 作者的真实用意是:①表达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怀念之情。②表达对传统农村文化日渐消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③呼吁留住传统乡村文化,留住乡愁。‎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让娘很痛苦无奈”分析不恰当,原文是“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感慨不一定是“痛苦和无奈”。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构思能力。答题时,先通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梦境,整体把握其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文章开头写梦见夜戏结束,自己“穿上龙袍”游走,端坐在哪些唱戏 中间,感觉“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然后从梦中惊醒,“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这里,作者用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普通的交代,入手简洁、别致,吸引读者。而文章的结尾,写自己在听到母亲说今年的二月二唱夜戏的时,戏台上电路断了2次,听戏的人所剩无几,自己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老戏台坍塌。而“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这里戏台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戏台,而是传统乡村文化的象征,梦中戏台的坍塌象征着传统乡村文化的消亡。这里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直接地抒情议论,营造出一种梦幻迷离的色彩,含蓄蕴藉,发人深省,韵味悠长。同时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了在结构上气道首尾呼应,是文章的结构更完整。‎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创作意图能力。文章的创作意图,可依据文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本题,通读文章,可以根据文章中“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戏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 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们不认识的人”“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煌”“年轻人组队外流”“日子过得比戏还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以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秦剧团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钱了,直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梦里看见,屹立了40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知老戏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老戏台,而是乡村传统文化的象征,老戏台的命运变迁就象征着乡村传统文化的变迁。文章描写对老戏台及村里剧团鼎盛时期状况,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以老戏台和村剧团为载体的乡村传统文化还念。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老戏台一步一步从繁荣走向衰败,直至,最后在“我”的梦境中坍塌。村剧团也由鼎盛走向解散。象征着宁村传统文化的日渐消亡,作者通过老戏台的命运变迁达对传统农村文化日渐消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呼吁留住传统乡村文化。‎ ‎(三)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5日上午开始,某自媒体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将于15日上午8时开始,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一线城市地铁中,投放一万本图书。任何乘客在发现被投放的图书后,均可带走进行阅读,并将之在城市中长期传递。‎ 实际上,“地铁丢书大作战”收获的关注度,与多位明星参与密不可分。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当天上午,包括黄晓明、张静初在内的多位演艺界明星同步发表微博,表态加入此次行动。‎ 这场“地铁丢书大作战”,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活动的目的在于推广阅读,而发动明星丢书,也是考虑到通过明星效应,可以引起更多关注和参与。更多的网友在质疑。有人认为活动的形式大于意义,而明星的加入,使得其更像一场“作秀”。参与的明星并非酷爱阅读者。有人表示,从国内的地铁运营环境来看不可行,尤其是在早高峰期,没有人会注意到藏书,此外,参与活动的图书是否符合读者阅读兴趣,也无从得知。‎ ‎(取材于《新京报》2016年11月17日)‎ 材料二 这个活动是一个叫做“新世相”的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公众号的运营方、北京世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汪再兴说,“丢书大作战”源于“赫敏伦敦地铁藏书”活动在社交媒体的火爆。‎ ‎“一周前,‘新世相’决定组织这个活动。我们写邮件给发起‘地铁读书活动’的英国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支持并向我们传授经验。同时,我们快速确认了京港地铁、海南航空和滴滴顺风车为合作方,作为这次投放的主要渠道,多家出版社支持了此次发放的1万余册图书。”汪再兴说,在选书上他们有自己一贯的标准,那就是“有价值的阅读”。下一步,他们会把线上和线下系统优化,在不消耗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帮助用户自发完成图书的共享和传递。‎ ‎“新世相”还在今年6月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一位内蒙古库伦镇的小伙子在寄回的图书里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在镇上小卖部打工的年轻人,之前接触的都是流行书。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书,我是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我希望在这样的城市里,能有越来越多像这样的好书。‎ 在出版人路金波看来,包括“丢书”在内的一些活动,就是通过流行文化的刺激,让书走到年轻人中间。推广全民阅读,不能仅靠政府层面的推动,必须要玩儿起来,依靠年轻人的力量推广,让阅读不再枯燥。“我们的学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冲到年轻人身边,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说:“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读书日的活动,但推广手段陈旧,效率较低。如果能在推广形式和方式上创新,肯定事半功倍。”“丢书”活动很有创意。“无论做什么,只要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上来,都是好的,地铁里‘丢书’的活动类似于以前的图书漂流,但因为地铁人流密集,所以效率更高。”‎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6日)‎ 材料三 虽然“丢书活动”的热潮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本报记者来到伦敦,试图通过乘坐地铁,了解为什么伦敦的人们会对“丢书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 伦敦的地铁“丢书活动”现在的总负责人是奥克斯雷女士,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英国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人对纸质书籍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怀旧情绪。在信息时代,手机无处不在。英国也受到手机的影响,英国人也经常看着他们的手机屏幕。这也就是为什么‘地铁上的书’这样的活动很重要的原因。有时环境十分重要,我们就想给人们一个选择——为什么不读一本书呢?”‎ ‎《哈利·波特》中赫敏的饰演者沃特森酷爱读书,她不但参与“丢书”,还发起了一个名为“我们共同的书架”的读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6年12月6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多位明星的参与,“地铁丢书大作战”收获的关注度不可能如此之高。伦敦的地铁“丢书活动”也借助了明星效应。‎ B. “地铁丢书大作战”虽名为“地铁丢书”,实际上除地铁外,航班、顺风车等公共交通场所也是图书投放地点。‎ C. 内蒙古库伦镇的小伙子在寄回的图书里写到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书”,可见此次“地铁丢书”活动确实收到一定效果。‎ D. 奥克斯雷女士认为伦敦“地铁上的书”这样的活动很重要的原因是英国也受到手机的影响,英国人经常看着他们的手机屏幕。‎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地铁丢书大作战”在网络上引发争议,争议主要围绕明星参与的必要性、活动本身的可行性等进行。‎ B. 联合创始人汪再兴表示在选书上他们以“有价值的阅读”为一贯的标准,这就保证了“地铁丢书”活动的图书质量,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出版人路金波认为,推广全民阅读要必须着重依靠年轻人的力量,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让书走到年轻人中间。‎ D. 伦敦的人们对“丢书活动”产生极大兴趣的原因是英国人爱读书的传统,所以英国人对纸质书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怀旧情绪。‎ E. 不论是中国还是英国,“地铁丢书”活动的目的是在信息时代以创意方式推广全民阅读,从这一层面来说该活动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9.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地铁丢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条件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答案】7. C 8. AE ‎ ‎9. (1)明星效应,关注度高 (2)运行计划周密:渠道明确、出版社支持、标准统一 ‎(3)有相关经验借鉴 (4)形式新颖,有吸引力 ‎(5)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内蒙古库伦镇小伙子的书信不是针对“地铁丢书”活动的,而是针对图书漂流活动。‎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这就保证了”“满足了”太过绝对。C项,“着重”一词原文没有。D项,“所以”句强加因果。‎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地铁丢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条件有哪些?请概括说明。”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通读三则材料,寻找有效答题区间分析概括。材料一说“包括黄晓明、张静初在内的多位演艺界明星同步发表微博,表态加入此次行动。”明星效应,关注度高。材料二中汪再兴说“‘新世相’决定组织这个活动。我们写邮件给发起‘地铁读书活动’的英国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支持并向我们传授经验。……快速确认了京港地铁、海南航空和滴滴顺风车为合作方,作为这次投放的主要渠道,多家出版社支持了此次发放的1万余册图书。”“在选书上他们有自己一贯的标准,那就是‘有价值的阅读’。下一步,他们会把线上和线下系统优化,在不消耗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帮助用户自发完成图书的共享和传递。” 由此可见有相关经验借鉴;运行计划周密,渠道明确、出版社支持、标准统一,这些都是我国“地铁丢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诸多条件。“我们的学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冲到年轻人身边,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 能在推广形式和方式上创新,肯定事半功倍。”“丢书”活动很有创意。”有相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地铁丢书”比“图书漂流”在形式更新颖,更有吸引力,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上来。因为地铁人流密集,所以效率更高。‎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直,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哲本乡,临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 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鴈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着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狥地。军次鹿城,城主遣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 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B. 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C. 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至/狼狈遁走 D. 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 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徒”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 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改元”。‎ D. 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B. 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以气度和真诚赢得太祖的敬重。‎ C. 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军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 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代替米,分给兵士们吃又亲自为病患医治,受到拥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2)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端犹高,得无诈也?‎ ‎【答案】10. C 11. C 12. D ‎ ‎13. (1)(我)世代承蒙梁国的恩惠,未能报恩效力,又不能为保全节操而死,实在因此感到羞愧啊。‎ ‎(2)接纳投降如同迎敌人,我观察对方使者的神情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画线句子中,“为……所”表被动,故“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已陷”的主语应是“信州”,而“闻迁至”的主语应是“五子王等”,故“信州已陷”应断在一起;“五子王等闻迁至”应断在一起,排除B 项。原句标点为: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起算之年称为‘改元’”不正确,起算之年称“建元”。故选C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他用葛根磨粉代替米。分给兵士吃”有误,选项对应的原文为“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意思应为“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若有美味,就分别赏给士兵”。故选D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荷”,承蒙、承受;“报效”,报恩效力;“死”,为动用法,为……而死;“节”,节操;“以……为”,把……作为,此处可译为“因……感到”。(2))“纳降”,接纳投降;“如”,如同;“受敌”,迎击敌人;“其”,代词,指对方;“使”,使者;“视端”,神情;“犹”,还;“高”,高傲;“得无……也”,固定结构,莫不是……吧,恐怕……吧?‎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世代为太行山以南的豪族,在江东做官。父李元真,在梁为官。李迁哲从小修养立身之道,有识见气度,意气风发,善于谋划。最初担任文德主帅,转任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担任衡州刺史时,把李迁哲留在本乡,督率自己的私人军队。当时他二十岁,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后来侯景篡位背叛,诸王争夺帝位,李迁哲抵御外敌入侵,守住了自己的辖区。‎ 大统十七年(551),太祖派达奚武、王雄等人进攻太行山以南,李迁哲率部属抵抗,兵败,向达奚武投降,然而神色仍镇静如常。达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师。太祖对他说:“为什么不早点归附,以至劳动军队?如今当了俘虏,不感到惭愧吗?”李迁哲答道:“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太祖对他十分赞许。‎ 魏恭帝初年,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互相勾结,发动叛乱。太祖派雁门公田弘从梁州、汉州出兵,开府贺若敦进攻直谷。乐炽听说官军将至,就烧毁傍山架木所成的险路,据守直谷,贺若敦的军队无法进攻。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就命令李迁哲与贺若敦一块前去治理。乐炽等人有的投降,有的被俘,叛乱很快被平定了。又与贺若敦继续南下夺取土地。军队驻扎鹿城,城主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李迁哲对部属说:“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于是不接受投降。梁人果然在道路东边设下伏兵,企图截击李迁哲的军队。李迁哲发动进攻,击败敌军。从此巴州、濮州的百姓,相继投降。‎ 李迁哲常常率领勇猛之士担任前锋,每次作战,无不身先士卒,共攻占十八州,开拓疆土三千余里。当时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所包围,田弘又派李迁哲前去救援。等赶到时,信州已经沦陷。向五子王等人听说李迁哲到,吓得狼狈逃跑。李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人也赶到,共同追击向五子王等人,把他们打败。信州原先没有储备,军粮缺乏。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若有美味,就分别赏给士兵。士兵中有得病的,他亲自去为他们医治用药。军中因此感激他,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建德二年(573),晋封安康郡公。三年,在襄州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追赠金州总管。谥号壮武。‎ ‎(二)古代诗歌阅读 ‎ 见萤火 ‎(唐)杜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巫山秋夜,萤火纷飞,有的巧穿疏帘,落在诗人衣上.‎ B. 颔联“琴书冷”写屋内清寂,秋夜微凉,“星宿稀”写星空寥落,星光模糊.‎ C. 颈联写萤火绕井群飞,映水成双,闪过花间,与花互映,生出耀眼的光辉.‎ D. 尾联“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属于正面写“愁”.‎ E. 诗中使用“屋里”“弄辉辉”等口语、叠词,语出自然,增添了流利清新之美.‎ ‎15. 题目中的“见”字有何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C 15. (1)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写“我”所见和“我”所感。(2)暗示了抒情主体,呼应尾联 “苍江白发”。(3)贯穿统领全诗,依次写屋内檐前井边花间所见。(4)交代了兴感之由,因见萤而悲秋,叹时光易逝,回乡艰难。‎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E项考核语言,其余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星宿稀”是指萤火虫飞到檐边,闪烁如星,与夜空中几点星宿混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C项,“生出耀眼的光辉”有误;应为萤火忽明忽暗。‎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某字作用的题目,实际上“见”字是全诗的诗眼,应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写“我”所见和“我”所感;从结构看,暗示了抒情主体,呼应尾联 “苍江白发”,贯穿统领全诗,依次写屋内檐前井边花间所见;从情感看,交代了兴感之由,因见萤而悲秋,叹时光易逝,回乡艰难。‎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 此情可待成追忆 (8).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哀、鉴、复、蜉蝣、渺、沧、参省、知、惘。‎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重点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          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 ‎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D.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 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波澜壮阔:比喻声势浩大或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大。第一空,语境中说的是动物迁徙场面很盛大,用“波澜壮阔”更好。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第二个空上文说“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所以应选“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人进去。第三空,语境中说的是科学家努力探究,应选用“全力以赴”。第四空,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爱听。语境中说的是动物迁徙的秘密,它们的故事具有的特点,应选用“引人入胜”。故选B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画线句子中, “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结构混乱,“通过海岸线等参照物”和“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两句杂糅;“获得”和“方向”动宾不搭配,应改为“辨别方向”。A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结构混乱。C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D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结构混乱;“辨识方向”搭配不当。故选B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括号前介绍科学家发现乌鸦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括号后说它们天生就知道怎么迁徙。括号前用“也就是说”领起,可知括号内容是对前面描写的总结概括。上文的叙述主体是“迁徙的方向感”,B项主语是“它们”,D项主语是“上一代”,故应排除B、D两项。A项,“被……遗传”不合乎语言规范,故排除A项。答案为C项。‎ ‎【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答案】(1)将书名号改为引号。(2)将“提高”改为“普及”。(3)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4)将“务必”删掉。(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在语言得体、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病句识别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标点方面考查了书名号的使用,语病方面考查了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可以使用抽主干、辨细节的办法解决。‎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滨江,一辆三轮车违规撞上宝马车,面对交警要求賠偿对方4000元的处理意见,三轮车车主认为:“我这么穷,对方那么有钱,为什么要让我赔?”宝马车车主始终坚持索要赔偿。‎ 河南新密,一中学生骑车不慎撞上路边停靠的宝马车,便留下字条和打零工挣来的300多元钱向车主道歉。宝马车车主不仅未追究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针对以上事件,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勇于承担责任 小舟之所以能够横渡大江,是因为它有载人送客的责任;蒲公英之所以能够漫天飞翔,是因为它有传播未来的责任;蜗牛是所以能够坚持上爬,是因为他有对自己永不言弃的责任.而如今,社会中有些人却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赡养父母,逃税甚至开车撞人后逃之夭夭.这些事不断发生在我们周围,这种不负责任的情况早已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是正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责任是沉重的,背负起这两个字并不轻松,也许这便是有些人不想承担责任的重要原因吧!可是,责任又是高尚的,它能促使人成长,成功……毫无疑问责任是不能逃避或推让的.只有勇于承担,你的人生才会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我不想负责任,只是过程很麻烦.开车撞人后如果不跑,被人家骂一顿之后还要赔上大笔的医药费,何苦呢?是的,责任有时候就意味着麻烦,在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麻烦是人们避之不及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 仔细想想,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凭着一份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热爱,将心比心,麻烦将不再是麻烦,而责任中,也包含着一颗真心.‎ ‎20世纪初,一位叫弗兰克的人经过艰难的努力,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不幸的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抢劫,导致了他银行的倒闭.因为他破产了,储户失去了存款.若是我们应该会置之不理!可是,弗兰克却说:“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他用自己的一份努力和心血,诠释了责任的真正意义,诠释了一份因为爱而负责的一份心甘情愿。‎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的存在是上帝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有的人不能通过考验,于是他选择了逃避;有的人成功的通过了考验,戴上了桂冠.逃避的人和成功的人,终将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但这两类人在后人的心中仍以各自的不耻或高尚生存者.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勇敢的承担责任,将责任之心带到成长之路上,让人生散发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一辆三轮车违规撞上宝马车,三轮车车主认为:“我这么穷,对方那么有钱,为什么要让我赔?”宝马车车主始终坚持索要赔偿;另一事件是一中学生骑车不慎撞上路边停靠的宝马车,便留下字条和打零工挣来的300多元钱向车主道歉。宝马车车主不仅未追究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两则材料的区别为“一个主动赔偿”“一个拒绝”,“一个索赔”“一个还给助学金”。由此可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从三轮车和中学生的角度可以立意为“主动承担责任”,从三轮车主的话可以立意为“责任和贫富无关”“不要用道德绑架法律”等,从两个宝马车主的角度可以立意为“坚持原则”“宽容”“善良”等,从撞车这的态度和结果看可以立意为“事在人为”“以心换心”等,行文时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述,论述时注意结合现实的类似事件进行分析,让文章普遍的意义。‎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