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2021-06-09 发布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试题(西校区)‎ 一、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诸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昧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此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寒门再难出贵子 B. 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C. 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2. 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的人也可以成为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 官二代、富二代符合传统意义上“贵子”标准,一定是时代的“贵子”。‎ C. 寒门青年只要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是今天社会中的 “贵子”。‎ D. 人生不断进步以及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3.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②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 第③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寒门青年取得成功的方式多元。‎ C. 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 D. 第⑤段引用演讲词意在告诉读者,起点低人可以通过奋斗逆袭成为“贵子”。‎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结构,然后抓住文章各部分关键句子,概括各部分内容大意,进而根据文章各部分内容概括文章主旨。本题要求选出“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考查文章主旨,其实就是考查中心论点,答题时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本题,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第③段的分论点;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将每一个选项逐一还原到文本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局端,然后知悉审读,寻找文本和选项阐述的不同之处,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仔细阅读第二段,带着选项回归第②段,可发现,B项对应的是“富二代、官二代无疑…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分析这一句的意思,可判断出B项中“一定是时代的‘贵子”’的说法过于武断。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章有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个选项,从文中找到印证,然后加以判断。本题要求选出“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说法错误,从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可知,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因而寒门青年是“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的。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4. 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B.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C.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D.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代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尊者居上位,卑者处下位。‎ B. “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C. “皇帝”,自从秦始皇首立“皇帝”名号以来,“皇帝”一词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尊贵的称号。‎ D. “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之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他在身边击筑。‎ ‎7.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答案】4. C 5. D 6. C ‎ ‎7. (1)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召见”是一个动词,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AD两项。“秦皇帝惜其善击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D项,“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理解有误。社,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 故选D。‎ ‎【6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对高渐离“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的原因分析有误。他并非是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才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而是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技艺。‎ 故选C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所以”,表原因;“尤”,特别;“以”,因为;“故”,原因。第二句中,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在东方;封,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肆,扩大;第二个“封”,是边界的意思。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侥幸得到祭祀的机会。”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灭燕后的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改号称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理好容貌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现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老黄牛 藏克家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8. 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 )‎ A. “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 B. “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 C. “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D. “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9. 你如何看待老黄牛这一形象?‎ ‎【答案】8. D 9. 象征踏实工作,默默奉献,自觉自愿地贡献余力的人,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手法:象征,虚实结合。‎ ‎【解析】‎ ‎【8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通读全诗,可知本诗写的是老黄牛,“老”说明牛年岁已大。前两句写老黄牛在田间耕作,“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意思是老牛自知时光可贵,因为自己时日无多,必须抓住剩余的时间好好工作,方是不辜负光阴。此诗是以物喻人,借老黄牛赞美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因此选D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确切来说是赏析诗歌的物象。答题前应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明白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什么事,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哪些情感。抓住诗中写该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老黄牛这一形象。“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一二句写老黄牛辛勤劳作,不辞辛苦,精细耕作。“不待扬鞭自奋蹄”表明完全来自于它自身的动力。因为老黄牛自觉“韶光贵”,自己已老,时光无多。这里,“物”与“我”融为一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牛,也即年逾古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诗人自己。老黄牛有象征义,象征着踏实工作,默默奉献,自觉自愿地贡献余力的人,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 ‎【点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诗人通过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抒情,表心声。分析思路:提炼诗中所写物象的词句,概括其特征,注意多角度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保端。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抓住诗中运用的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可以通过关键词来界定形象的基本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康桥的美在树,在水,更引发了徐志摩寻梦康河的诗意联想句子是:“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 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遒、漫溯、斑斓、贰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现代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1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 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12. 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 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 仁爱、体贴:心疼儿孙,忍痛不叫。‎ ‎【解析】‎ ‎【11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分析有误。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 B项,“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分析有误。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 D项,“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分析有误。“,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使用的是比喻修辞,把苦难比作烈马。‎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本题要求分析祖母这个形象性格特征。祖母结婚没几年,祖父便当兵,音信全无,而祖母一生不再嫁,独自守着这个家,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没钱,她典当家当;文化大革命时,遭受苦楚,这些她都忍着,自己撑起这个家。可知祖母坚忍、顽强。祖母年轻时爱干净,但年老后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只能由人来照顾,她却不愿别人为她擦洗身体,这让她很没尊严。可知祖母自尊、好强。她生了重病,疼得睡不着也不喊不叫,怕惊动了儿孙,因为祖母心疼儿孙。可知祖母仁爱、体贴儿孙。‎ ‎【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四、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 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它表现科学民主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B. 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 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 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答案】13. B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创立……名称开始使用”句式杂糅。C、D两项“确立提出”词序颠倒,应该改为“提出确立”。所以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分析本题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论述。在逻辑方面应按照先强调时代性,再到诗歌内容,最后是格律形式的顺序组合(要注意后一句中的提示词语“格律形式”);在内容方面应按由“现实生活”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的顺序排列。所以选A。‎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根据文中“面对________的现实”可知,选“风雨如晦”修饰“现实”合适,排除AC;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蹉跎岁月:虚度岁月。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根据最后一空“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可知选“愤世嫉俗”修饰“诗作”合适。所以选D。‎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五、写作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照相的底片,随时可以再现。‎ 请以“岁月的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岁月的痕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那些一角钱的硬币特别地碍眼,觉得那是身份低微的象征,是生活窘迫的暗示,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落魄、失意的乞丐才会看重这一角钱的价值。 ‎ 每次买完东西,口袋里总是会有一些一角的硬币,每次我都是随意地弃置一边,不理不顾。久而久之,那些硬币越积越多,正如我对它的厌恶和鄙视一样,越来越觉得一角钱太碍眼。在学校里我从来不用,每次放月假时就把它们如数带回家。 ‎ 一次放假回家,母亲正好还在外面上工,于是我就到她打工的地方要钥匙。母亲打工的地方是在一个介于船和岸之间的地方,母亲要做的就是从货船上挑卸东西。每天母亲都会行走在只有一尺宽、几米长的桥板上。河边堆积了许多垃圾,在烈日的烘烤下,散发着阵阵的恶臭。 ‎ 我用双手捂住鼻子,快速地向母亲的方向跑去,希望早点远离这龌龊、肮脏的地方。 ‎ 我看到了母亲,可是却停下了脚步,这就是我的母亲啊!我的心跳在加速!母亲正在把船上的东西往岸上挑。我发现母亲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我真的不知道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母亲每挑完一趟,就会到记账的人那里领一根筷子,作为担数的计算,每一根才一块钱。因为负载过重而压成了月牙形的扁担,压在母亲的肩头,一个为了儿子在外能好好生活、安心学习,宁愿自己在这个地方吃苦受罪的我的母亲的肩头。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但是我没有,我不想在这里让母亲看见我的眼泪。 ‎ 母亲在长长的桥板上来回地挑着东西走着,没有发现我就站在岸边。她在那发着咯吱声的桥板上每走一步,伴随着她的轻微的哼声,桥板就会很有节奏地随之摆动,一上一下。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的汗珠,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的白发。这就是我的母亲,曾经年轻的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地老去,岁月的风刀在她的额头已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一刻才发现,在岁月的流逝中,母亲慢慢老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忘记了这个时候来这岸边的目的,静静地站立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母亲,心中的那股流泪的冲动越发地强烈。回望以前,每次放完假回校的时候,母亲都会从口袋中掏出许多褶皱的钱还有硬币塞给我,而我每次都会把那些“讨厌”的硬币悄悄地放在家里。 ‎ 想着想着,一股热流顺着我的脸颊慢慢地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只剩下一个清晰的身影依旧在船与岸之间来回地走着。 ‎ 一下子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太对不起母亲了,太不了解母亲在家里的含辛茹苦了。想想自己对一角钱的鄙视,那不是在鄙视我可亲的母亲的劳动吗?母亲呀,请您原谅儿子的不懂事吧,原谅您的儿子在十七岁的生命书页上才真正地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艰辛,读懂了你的世界。您在用生命和青春为儿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只求自己的儿子在外能有出息,学习成绩能好。而我,想想自己的可怜的成绩,我能保证完成您的期望吗?‎ 不过,谢谢您,我亲爱的母亲,是你让我在回望岁月的酸甜苦痛中找到了奋发的动力;谢谢您,我可敬的母亲,是您让我在抚摸人世沧桑中懂得了努力的方向。此刻,那模糊却又熟悉的身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印在了我的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 首先分析命题。“岁月的痕迹”的主干是“痕迹”,修饰语是“岁月”,即以过去时间为背景;自己经历的事件或其他人对自己的人生影响,也就是这个或这些人事给自己的启示、影响,对自己人生指导等。其次,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撷取生活的一朵浪花,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放开视野,剪辑历史的点滴组接成一幅画卷。关键是要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紧扣“痕迹”,写出对自己心灵产生影响和启迪的人、事、物,写出你划过心底的印记。而这印记,将会伴随你成长,在你的生命中熠熠闪亮,他是前进的马达,是抚平你心灵褶皱的手掌。‎ 参考立意:‎ ‎①用日记记录生活的片段,在日记中感悟岁月的痕迹。‎ ‎②时光催促父母逐渐老去,白发弯腰是岁月在父母身上留下的痕迹。‎ ‎③时光飞逝,岁月的痕迹也是一种美丽。‎ 行文结构:首先借助对岁月的一段话引题——岁月的痕迹。然后选取三个片段展示自己对岁月的痕迹的感悟。最后呼应开头。‎ 素材:‎ ‎1.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约翰·罗斯金《痕迹》‎ ‎2.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孤独的单程旅行。也许过程中有着许多的行行色色的人与你共同进退,但一路走下来,却发现,上下自己有了那些抹不去的痕迹。如血残阳染了谁的双眸,刺痛了昔日的言笑。斜阳打过林梢,浓缩了少年一地的影霜辗着一地金黄,倾诉深掩的悲伤。‎ ‎3.岁月在一个人脸上留下痕迹有了皱纹,却依然抹不掉记忆,即使忘记,总是有影子还在脑海里,模糊不清也好,只是时间已经将很多记忆埋住,试图想记起什么却依然记不起。‎ ‎4.每个经过你生命的人终将成为独一无二的记忆,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才酿成了生命里的意义。‎ ‎5.岁月如同握在手中的细沙,总是会从指间偷偷的滑落。它悄无声息,却总能留下一些不易觉察的痕迹。不经意间,人们在时间的河流中已各自苍老。才发觉在这生、老、病、死的轮回中,无论是得到的,还是失去的,都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走远了的人们固然不再回来,尚在的人们何不珍惜当下?‎ ‎6.没有什么比真实自己更可贵的。一草一木,在大自然的空间里,彰显的自己的本色,还原生命的本质,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一种美丽。‎ ‎【点睛】‎ 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