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年级开学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络创作秉持中华文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 网络文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络,母亲是文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自,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择天记》等众多热门小说展现的玄幻世界,均可在传统神话中找到源头。‎ 文学是变化的,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更是这样。不过,不管怎么变,网络文学终归还应该是文学,大凡是文学就该有一些属于文学的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多年前就有作家提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载体、阅读习惯和表现方式,不能改变文学本身,如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离不开文化立场的主体定位,即时接优秀文络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性的积极力量。从古代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优秀文学传统,这一中国文脉对于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有用,而且有效,不仅不能终止于网络,而且应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网络文学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必将促使自己从“高原”走向“高峰”,创造出新境界。‎ ‎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从零开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人们好像不太关注网络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但事实上网络文学蕴含着中华文学的传统和立场。‎ B. 网络文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文学也会走向进一步繁荣。‎ C. 网络文学虽有些另类,但其中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则与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D. 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凝聚着中国力量优质源头的网络文学正为我国文艺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便直入论题,点明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 第二段引用某网络作家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网络文学赖以存在的两个基础。‎ C. 文章列举四大名著,与《择天记》等网络文学形成对比,论证了网络作品应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D. 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要表现的观点进行论证,既有说理,又列举实例,易于读者接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人类其他精神生产一样,网络文学创作不存在从零开始和随心所欲,而是在继承之上的创造。‎ B. 网络文学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其语言表达、情节设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 C. 文学的发展是求变的,但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本身的要素却不会因时代而变化。‎ D. 网络文学要想从“高原”达到“高峰”,创造出新境界,就需从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不太关注网络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错误,原文“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B 项,“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文学也会走向进一步繁荣”,原文“它仍然需要延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除网络外,还要有“文学传统”这一条件;D项,“凝聚着中国力量优质源头的网络文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未然和已然混淆。‎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四大名著,与《择天记》等网络文学形成对比”错误,它们是相同的,不具有对比的关系。‎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情节设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错误,原文“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选项以偏概全。‎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24版,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 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C. 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 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E. 《背叛炊烟》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鄙夷,继而表达了对传统、贫穷的农村生活方式的厌倦,看出作者无比向往城市生活。‎ ‎5. 结合文本,赏析划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6. 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4. CE 5. 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 ‎6. 不矛盾,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而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 E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借助“故乡的炊烟”,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故选CE。‎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赏析。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拟人。结合文本内容“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分析,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结合文本内容“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分析可知,表达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复杂情感。‎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需要明确观点,不矛盾。分别分析“背叛了炊烟”“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的原因。此题要找准答题区间,即从文章的“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等叙写加以概括回答,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文本内容“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等内容分析可知,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家和温暖的隐喻,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的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文章等不科学的来源。因此,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需要提高。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比如食品龙头企业要开展各类工厂旅游、食品安全公益大赛、媒体开放日、消费者开放日等活动,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但是企业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提升食品安全教育水平,需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木,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摘编自《范现国谈食品安全教育:建议立法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有删改)‎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大数据观察》,有删改)‎ 材料三:‎ ‎《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椐研究报告》显示,只有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超过半数的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关注,34.8%的民众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有6.5%的民众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激起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指出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或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食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摘编自刘志勇《食品安令认知仍需专业引领》,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综合治理,食品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目前食品行业以分段监管为主,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打架”。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三是食品源头污染较为严重,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使用高残留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导致部分食品违法案件存在移送难、处理难、打击难等问题,五是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弦,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滥用食品添加刑等有害物质,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 ‎(摘编自张天任《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有删改)‎ ‎7. 下列关于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者虽然比较看重食品的安全性,但在购买食品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B. 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被动的,往往要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时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 C. 当媒体报道“拼接牛排”事件时,由于对食品安全缺少认知,公众不能准确判断事实的真相。‎ D. 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缺乏专业的引导。‎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公众需要去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这样能降低购买不合格食品的概率,有助于建立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B.‎ ‎ 如果消费者都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素养,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C. 我国部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下降、迷信进口食品,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食品污染问题突出。‎ D.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缺乏维权意识,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无视法律,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 E.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价格因素,选取价格低廉的食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消费者食品安全素养不高。‎ ‎9.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AE ‎ ‎9. ①从经营者来说,要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要拓宽开放渠道,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②从监管者来说,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力量和技术监控手段,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③从消费者来说,要建立食品安全观念,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有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缺乏专业的引导”,强加因果。‎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B项“如果消费者都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素养,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说法过于绝对。C项,与文意不符,原文是“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D项,逻辑错误,原文是“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滥用食品添加刑等有害物质,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可以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材料一“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提升食品安全教育水平,需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木,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材料四中针对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三是食品源头污染较为严重”“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五是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弦”,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等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江敩,字叔文,济阳考城人也。敩母,文帝女淮阳公主。幼以戚属召见,孝武谓谢庄曰:“此小儿方当为名器。”少有美誉。桂阳王休范临州,辟迎主薄,不就。尚孝武女临汝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迁安成王抚军记室、秘书丞、中书郎。敩庶祖母王氏老疾,敩视膳尝药,七十余日不解衣。及累居内官,每以侍养陈请,朝廷优其朝直。寻转安成王骠骑从事中郎。顺帝立,随府转司空长史,领临淮太守,将军如故。转太尉从事中郎。齐台建,为吏部郎。太祖即位,敩以祖母久疾连年,台阁之职,永废温清,启乞自解。‎ ‎ 永明初,仍为豫章王太尉谘议,领录事,迁南郡王友,竟陵王司徒司马。敩好文辞,围棋第五品,为朝贵中最。迁侍中,领本州中正。司徒左长史,中正如故。五年,迁五兵尚书。明年,出为辅国将军、东海太守,加秩中二千石,行南徐州事。七年,徒为侍中,寻转都官尚书,领骁骑将军。王晏启世祖曰:“江敩令重登礼阁,兼掌六军,慈渥所覃,实有优忝。但语其事任,殆同闲辈。天旨既欲升其名位,愚谓以侍中领骁骑,望实清显,有殊纳言。”上曰:“敩常启吾,为其鼻中恶。今既以何胤、王莹还门下,故有此回换耳。”‎ ‎ 郁林即位,迁掌吏部。隆昌元年,为侍中,领国子祭酒。郁林废,朝臣皆被召入宫,敩至云龙门,托药醉吐车中而去。明帝即位,改领秘书监,又改领晋安王师。‎ ‎ 建武二年,卒,年四十四。遗令俭约葬,不受赙赠。诏赙钱三万,布百匹。子蒨启遵敩令,让不受。诏曰:“敩贻误厥之训,送终以俭,立言归善,益有嘉伤,可从所请。”赠散骑常侍、太常,谥曰敬子。‎ ‎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 B. 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 C. 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 D. 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簿,古代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主簿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 庶祖母,旧时称祖父的妾,“庶”即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 C. “豫章”,古代区划名称,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所写的“豫章故郡”即沿袭此名。‎ D. “六军”,即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与“此日六军同驻马”中的“六军”一词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敩出身贵族,自幼受人赏识。他的母亲是公主,在小时候被皇帝召见,皇帝对他非常赏识,因此留下了美名。‎ B. 江敩忠孝两全,侍亲行为至诚。他被皇帝任命为东海太守、吏部主官等职,侍奉庶祖母和祖母,辞官而尽心照顾。‎ C. 江敩精通文艺,担任军中要职。他喜好文学辞采,精通对弈之术,先后任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还掌管过六军。‎ D. 江敩仕途颇顺,死后仍被赏赐。他除了在安成王、竟陵王等处做官,还在朝廷任职,死后被皇帝赐予钱财和谥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以戚属召见,孝武谓谢庄曰:“此小儿方当为名器。”‎ ‎(2)敩贻厥之训,送终以俭,立言归善,益有嘉伤,可从所请。‎ ‎【答案】10. D 11. D 12. B ‎ ‎13. (1)江敩小时候因为是外戚被皇上召见,孝武帝对谢庄说:“这个小孩子将来会是个大人物。” ‎ ‎(2)江敩遗留下对子孙的训诫,要求用俭朴的方式送丧,遗言是出于善德,更是值得追怀,可以听从他的请求。‎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风流”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数”是“屡次”的意思,修饰“与”,不要断开。‎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此日六军同驻马”中的六军指禁军。‎ ‎【12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侍奉庶祖母和祖母,辞官而尽心照顾”错误,文中只有“敩以祖母久疾连年,台阁之职,永废温清,启乞自解”。没有辞官照顾庶祖母。‎ ‎【13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以:因为;方:将来;名器:大人物;训:训诫;送终以俭:介宾短语后置句,用俭朴的方式送丧,以,用,介词;益:更。‎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江敩,字叔文,是济阳考城人。江敩的母亲,是宋文帝的女儿淮阳公主。江敩小时候因为是外戚被皇上召见,孝武帝对谢庄说:“这个小孩子将来会是个大人物。”少年时就备受赞誉。桂阳王刘休范驾临当地,任命他做主簿,他没有赴任。他娶了孝武帝的女儿临汝公主,拜任驸马都尉。授官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当时袁粲是丹阳尹,看见江敩感叹道:“风流不会消逝,正体现在江郎身上。”屡次和他宴饮赏玩,日夜相伴。官职调为安成王抚军记室、秘书丞、中书郎。江敩的庶祖母王氏年老有病,他亲自安排饮食替她尝药,七十多天都没有解衣睡觉。等到累居内官,每每请求侍候奉养之职,朝廷也因为他值宿出色而加以褒奖。不久转安成王骠骑从事中郎。顺帝即位,跟随安成王府转任司空长史,兼任临淮太守,将军的职位还和以前一样。转任太尉从事中郎。齐王朝建立台阁,江敩为吏部郎。太祖即位,使他不能尽侍奉孝敬之情,就上疏请求解职。‎ ‎ 永明初,仍然做豫章王太尉谘议,领录事,迁南郡王友,竟陵王司徒司马。江敩喜好文辞,围棋达到第五品,是朝廷官员中最出色的。迁为侍中,兼任本州中正。司徒左长史,中正的职位还和以前一样。五年。迁为五兵尚书。第二年,出任为辅国将军、东海太守,增加俸禄二千石,管理南徐州事务。永明七年,调职为侍中,不久转为都官尚书,兼任骁骑将军。王晏向世祖启奏说:“江敩现在重 新进入礼部,又兼掌管六军,享受这么优厚的待遇,实在是超乎寻常。但谈到他的职务,大概同平常 之辈差不多。您的旨意既是想提升他的名位,愚臣以为担任侍中兼任骁骑,名望实在太清显了,和纳 言的身份不符。”皇上说:“江敩常常向我诉说,是为了他鼻子里的恶疾。现在既然已经让何胤、王莹回到门下省,所以就把江敩换了回来。”‎ ‎ 郁林王即位,调动官职掌管吏部。隆昌元年,担任侍中,兼任国子祭酒。郁林王被废,朝延大臣都被召入宫中,江敩走到云龙门时,假托是因为药力喝醉了酒在车里呕吐,才得以返回。明帝即位,改任秘书监,又改任晋安王师。‎ ‎ 建武二年,去世,时年四十四岁。留下遗嘱让人俭朴安葬,不接受赠礼助丧。皇帝下令赐给助丧钱三万,布一百匹。他的儿子江蒨遵从他的遗命,推辞不肯接受。皇帝下诏说:“江敩遗留下对子孙的训诫,要求用俭朴的方式送丧,遗言是出于善德,更是值得追怀,可以听从他的请求。”追赠散骑常侍、太常,谥号叫敬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5.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15. ‎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故选D。‎ ‎【15题详解】‎ 题干是“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可以托物言志这一手法入手赏析诗歌的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 ‎(2)《离骚》中作者感叹,没有知己也不要紧,只要坚持本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 , 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听了诗人的话后,所弹曲调一改前风,使得“_____________”然后用“座中泣下谁最多”设问,将诗人与他人对比,一句“___________”尽显其悲伤凄切。‎ ‎【答案】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4). 苟余情其信芳 (5). 满座重闻皆掩泣 (6). 江州司马青衫湿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博”“吾”“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一战成名。‎ ‎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干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第二,“综合”修饰“利用”。‎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 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属于定语语序不当,注意跟例句对照分析。此题重点考核定语语序和修饰语语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宇。‎ 喝茶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常事,也是人们养生的一种方法。但是喝茶的方式不正确,或者喝茶的习惯不好,①___,反而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比如,②___,因为夏天温度很高,细菌很容易在茶水中生长繁殖,如果我们喝了隔夜的茶水,③___。‎ ‎【答案】 (1). ①不但起不到养生的作用; (2). ②夏天隔夜的茶水不要喝; (3). ③很容易造成细菌感染(或者:很容易对身体造成危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①根据前面“但是”判断,与前面内容“也是人们养生的一种方法”构成转折关系,再联系后面“反而”的语境及关联词的搭配,所以可以填“不但起不到养生的作用”。②根据后面“因为”“如果”的内容判断,应与“夏天隔夜的茶水”有关。③紧承前面“如果我们喝了隔夜的茶水”内容,其内容应为喝了隔夜的茶水的危害。‎ ‎21.“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用、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仿照下面的示例,再用归谬法批驳观点。‎ 示例:观点: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归谬:如果说“我们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是对的,那么药品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副作用,所以我们也应该避免 。可是生病了不吃药,任由其发展,我们不仅不能恢复健康,还可能会失去生命。所以不能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观点:中国如果反对美方发起的贸易战,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就会损害两国贸易往来,所以中国应该停止相关应对措施。‎ 归谬: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说“中国如果反对美方发起的贸易战,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就会损害两国贸易往来,所以中国应该停止相关应对措施”是对的,那么面对他国入侵,我们也不应该应战,因为应战会带给人民伤害,会带来经济衰退。可是,如果不应战,我们的国家就会灭亡,人民的安康、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不能因为害怕损害两国贸易往来,就停止相关应对措施。‎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和逻辑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的要求,用归谬法驳斥对方的观点,题干中给出“归谬”的方式“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用、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因此答题时,先假设“中国如果反对美方发起的贸易战,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就会损害两国贸易往来,所以中国应该停止相关应对措施”的观点是对的,然后推出荒谬的结论,“面对他国入侵,我们也不应该应战,因为应战会带给人民伤害,会带来经济衰退”,进而驳斥对方的观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语:人言可畏。‎ 俗语:无知者无畏。‎ 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道德――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 道德――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同学们,你有过类似这样的遭遇吗?走在街道上,突然一个垃圾袋从天而降,差点砸到你的头;在毫无防备下,一辆小车从你身边贴身而过,呼啸远去,吓得你腿脚发软,魂不附体。‎ 生活总是有悲也有喜。有一个电视画面曾让我感动了很久:一个晨跑的人发现路上躺着一只变形的易拉罐,立刻停步,下蹲,捡起,请进垃圾筒。镜头切换到一个电梯里:一个接电话的公司职工用手掩在嘴旁,她的身旁是一个抱着熟睡婴儿的妇女……‎ 以上两种情景,两种道德境界,给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生活中,什么是有道德,什么是缺德,难道我们还找不出答案吗?‎ 康德有句名言:“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那年我五岁,一次,我和妈妈来到中心幼儿园附近,妈妈叫我进去玩一会儿,她去旁边店里洗头。可我一路左看右看,压根儿没听到妈妈的话,当我猛然回头,发现妈妈不见了。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于是,放声大哭。 “女孩,别哭。”一位不认识的叔叔从商店走过来亲切地安慰我,我好像一下子被人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我泣不成声,脑海里只浮现一个念头:回家!他像是早就猜透了我的心思,把我轻轻地抱上了车。一路上,我像大海上的引航员,向着岸上指指点点。最后,他果真把我送到了家楼下,我感动地向他致谢。‎ 一位陌生人对我真真切切的关爱,让我感动至今。啊,原来,道德能让生活如此和谐,幸福,美满。这次经历终于让我明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多给一个微笑,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在老师的长期教诲中,我还明白: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材料是成语“人言可畏”,意思是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第二则材料是俗语“无知者无畏”,意思是当你对一件事情了解的较少时,做事的时候就会比较无所畏惧,不怕失败。第三则材料是康德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意思是星星之于夜空,就如崇高的道德准则于世俗,格外耀眼、灿烂,所以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第一二则材料中都有“畏”,第一则材料中的“畏”是“怕”的意思,是说怕流言蜚语。第二则材料中的“畏”是“畏惧”的意思,是说人要有无畏的精神,不能有太多顾虑,要果断。一二两则材料合在一起就是说人要有所畏惧,同时也要无所畏惧,什么时候有所畏惧,什么时候无所畏惧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第三则材料中的“道德标准”。这三则材料告诉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有道德标准。作文时可以选取其中一点,也可以将其中两点或三点结合起来进行立意。‎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