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5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六校联考
高二语文学科试卷
命题学校:余姚八中 命题者:高二语文备课组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题满分:150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 24 分,选择题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逶迤(wēi) 龟裂(jūn) 鹰 隼(shǔn) 游目骋怀(chěng)
B.揾泪(yùn) 疱 疹(pào) 莞 尔(wǎn) 长歌当哭( dàng)
C.妊娠(shēn) 攒 射(cuán) 镌 刻(juān) 槲寄生(hú)
D.菲薄(fēi) 墙垣(yuán) 乳 媪 (ǎo) 呱呱而泣 (g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徵,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B.中国军人的屠戳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C.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侯、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
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D.俊秀的蒙太古啊,我真地太痴心了,所以也许你会觉得我的举动有点轻浮;可是相信我,
朋友,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的忠心远胜过那些善于矜持作态的人。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于自身的立意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
....
炭资源。
B.自打进入 9 月份开始,车商就开始在车价上大做文章,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眼下的车
价已经进入多变之秋,其变动之快、之繁甚至大有一日三秋之意。
....
C.陈老师教学之余,勤练书法。现在,陈老师的字潇洒飘逸,腾蛟起凤,每个人看到了后
....
都赞不绝口。
D.青年人应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不为任何蜗角
..
虚名,蝇头微利所困。
..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打破了简单地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
束缚,生动地概括了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的内在联系。
B.会议指出,“文山会海”历来是易回潮、易反复的顽疾。要抓住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为契机,建章立制动真格,狠抓整改求长效。
C.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
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D.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最高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 Gb,这比 4G 网络的
传输速度快了数百倍左右。
第 1 页 共 8 页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此小大之辩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他所著的《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
传统结构,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为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
B.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擅长诗文,其《兰亭集序》记录了东晋
文人的一次具有风俗和文化意味的集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艺术作品。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喜剧《威尼斯商人》,历史
剧《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这四部悲剧就是他著名的“四大悲剧”。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
艺术风格。
8.依照示例,从司马迁、屈原、庄子、鲁迅、周晓枫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
式大致相同,字数可适当有所增减)(3 分)
例:冰心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仇恨不能把我拉入深渊,童心能把我引入爱
的天国;困难不能使我消沉,乐观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
▲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
(一):非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9 分)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
第 2 页 共 8 页
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
“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 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9、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 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10、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更多
第 3 页 共 8 页
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 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
读能力。
1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3 分)
▲
(二):文学类文本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8题(20分)
(1)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
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2.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这句话应怎样理解?(2分)
▲
13.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2分)
A.“无恶意的闲人”指: ▲
B.“有恶意的闲人”指: ▲
14.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2分)
▲
▲
(2)生命的一抹 (14分)
郭 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时光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战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色彩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
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竞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丽!人们谁没有年轻过呢?谁没有过美丽
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这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滚打了三十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长的年纪,还要去崇拜书,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的拙稚呢?少年时那种登高山、探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话,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俗尘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静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5.作者在第3段中提到的“一种粗浅的感受”是什么?请根据上文内容,分两点进行概括说明。(4分)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第4段中,把自己比作蜘蛛,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1分)文中说“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这两种说法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5段最后说“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看,作者得到的“启示”“充实”和“美化”分别是什么?(3分)
(1)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到的“充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到的“美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通读全文,谈谈文章题目“生命的一抹”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以下甲乙两段文言文片段,完成 19-20 题。(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20 分)
【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
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
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
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选自《项脊轩志》)
【乙】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①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
第 6 页 共 8 页
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
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
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
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
也。
①素节翁:归有光高祖祖父归度,字彦则,号素节。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率百人而聚
率:大抵
B.
出门而诳其父兄
诳:欺骗
C.
通于《六经》之大指
指:指向
D.
大母过余曰
过:到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客逾庖而宴
.
.
B.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
先妣抚之甚厚
.
.
C.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
D. 于死者恐不得知
家有老妪,长居于此
.
.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
怀;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B.【甲】文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所选事情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
深”构成了这段散文的一大特色。
C.【乙】文中,归有光幼年丧母,内心不能宽解,所以在他七八岁是的时候,常拉着父辈的
衣服要他们讲自己的旧事。
D.【乙】文中,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
的行为和禽兽无异。
2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 分)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2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4 分)
▲
(2)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4 分)
▲
第 7 页 共 8 页
(二)、诗歌鉴赏,完成 24-25 题。(7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鱼,恐有音书作急烹。(1)
(1)【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长年:古时对船工
的称呼。
24.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什么妙处?(3 分)
▲
25.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
四、26、名言名句默写(10 分,每空 1 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
,形影相吊。(李
密《陈情表》)
(2)青山隔送行,
▲
,
▲
。(王实甫《长亭送别》)
(3)
▲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父》)
(4)
▲
,
▲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5)野马也,尘埃也,
▲
。(庄子《逍遥游》)
(6)渔舟唱晚,
▲
;雁阵惊寒,
▲
。(王勃《滕王阁序》)
五、作文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
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
名字叫欲望。”——史铁生《我与地坛》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
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楚辞.
渔父》
根据以上的材料,谈谈你的人生感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
...
数不少于 800;不得抄袭套作。
第8页 共 8 页
2019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1. C (A隼sǔn B 揾wèn D 菲fěi)
2. D (A徵—徽 B戳—戮 工—功 C侯—候 )
3. D ( A.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B.“一日三秋”语出《诗经》,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此处不合语境;C.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才众多各显其能。此处对象不当。)
4.C(A.搭配不当,把“打破”改为“解开”,把“概括”改为“揭示”;B.句式杂糅,“抓住……契机”或“以……为契机”;D.成分赘余,“数”和“左右”表意重复)
5.A(B项,趣—取;C项,摩—磨;D项,辩—辨。)
6.B(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7.C(《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应是《李尔王》。)
8.作家与作品对应,得1分;仿写内容与作品相符合的1分;句式1分。没有作品名称不能得分;如果仿写内容与作品名称无关,不管句式如何均不得分。
9.【参考答案】C是某些培训机构的宣传,不是作者的原意。
10.【参考答案】D原文用“即便”是个假设,不是事实。
11.【参考答案】首先,速读会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其次,作为自由阅读者,速读无法让人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温柔一刀,被其划伤与割痛)。最后,速读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让人难以入心入脑地品读,有悖阅读的初衷。因此一个自由阅读者选择的真正阅读应是慢读。(每点1分)(第三点如果学生答成“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入心入脑的品读,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澄明与精神的丰富自由。”也对)
12.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意思是人类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2分,修辞手法1分,理解1分)
13.无恶意的闲人:一般的庸人们(1分)
有恶意的闲人:那些走狗,帮凶,御用文人们(1分)
14.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1分)因为人类前行的历史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请愿是不在这些代价和牺牲之列的。(1分)
15.粗浅的感受:对生命繁盛时的惊奇,对生命凋谢时的喟叹。(各2分)
16.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1分);强调我沉迷在梦幻中永不清醒。(2分)
17. 启示:将同二三知己,回归大自然,去过一种恬淡自如的生活(1分)
充实:独坐在文学天地,微笑着面对人生(1分)
美化:作者历尽沧桑,可是固守着心灵的纯真(1分)
18.作者把生命比作蓝天中淡淡的一抹云,表现了对平淡纯真美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内涵的独特感悟。(4分)
19.C.(指:通“旨”,意思。)
20.C.(A.转折/承接;B.取独/代词;C.那么;D.对于/在)
21.C.(“要他们讲自己的旧事”错,原文说的是“问先世故事”,“先”在古代指去世的长辈,可见归有光询问的是去世的长辈的旧事。
22.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23.(1)始:开始;已:不久;凡:总共;再:两次。(每点1分)
(2)对贫穷的人却不知道救济,对愚笨的人却不知道教育;死了人不互相悼念,有了喜事不互相庆贺。(每个半句各一分。)
【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昏暗污浊,就要堕落到禽兽之中了。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 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 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
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24.“冻”有“凝滞”之意。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是“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这样写增浓了惨淡的气氛,一个“冻”字烘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25.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却巧妙地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说鲤鱼来自南方家乡,这抒发了他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24.答案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2)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3)举世皆浊我独清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25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