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50 KB
  • 2021-06-09 发布

江苏省南通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语文I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叶兆言从小生活在祖父叶圣陶身边,_____________之下,阅读了不少经典名著,打下了______________的文字功底,可谓家学渊源深厚。上世纪80年代,叶兆言与余华、苏童等一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_______________了文坛新局面,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A. 耳濡目染 结实 开创 B. 耳濡目染 坚实 开创 C. 言传身教 结实 开展 D. 言传身教 坚实 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意、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解答这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 ‎“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言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句中指叶兆言从小待在祖父叶圣陶身边,不知不自觉受到好的影响,故用“耳濡目染”更准确,故排除CD。‎ ‎“结实”,植物结果实;强健牢固。“坚实”,指(基础)坚固结实;身体健壮。句中指形容文字功底扎实,基础夯得实在,用“坚实”更符合语境,故排除AC。‎ ‎“开创”,开辟;开拓;或指创建国家;也泛指创业。“开展”,使从小向大发展;展览会开始展出。句中指以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开拓了文坛新局面,故用“开创”更符合语境,故排除CD。‎ 故选B。‎ ‎【点睛】解答词语(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对联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组是 A.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联)‎ B. 八千子弟随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风。(项王庙联)‎ - 31 -‎ C. 俯瞻桑乾,滚滚波涛荧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嶂屹如屏。(山西应县木塔联)‎ D.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它柴米油盐。(塾师自挽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比拟(分为拟人、拟物)、衬托、对比、顶真、反复、对偶等,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根据其特点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是否使用了借代修辞,准确解题。‎ A项,“泗水”流经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这里代指孔子;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的地方。故A项使用了借代手法。‎ B项,刘邦曾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本联惋惜项羽兵败人亡,险固的山河都归属刘邦了。这里借《大风歌》代指刘邦。故B项使用了借代手法。‎ C项,上联,登高俯瞰“桑乾”水流;下联,望远遥看“恒岳”山势。词语得体,对仗工整,故用的是“对偶”修辞手法。而“波涛荧似带”“岫嶂屹如屏”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D项,“之乎者也”,文言文常用虚词,代表文章,这里引申为文章的句读、讲解,即塾师的日常工作。“柴米油盐”,代称日常生活。故D项使用了借代手法。‎ 故选C。‎ ‎【点睛】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常有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有名词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等几种方式。‎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此时,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____________深通世故的人们会说:“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①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树望春 ‎②惟有终年常青的黄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 ‎③草未曾苗青,树没有抽芽 ‎④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 ‎⑤望春花却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的花蕾 ‎⑥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 A. ⑥②③④①⑤ B. ⑥②④①③⑤‎ - 31 -‎ C. ③⑥①②⑤④ D. ③①②⑤⑥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依据横线后的“深通世故的人们会说:‘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可知,横线末尾的内容与“望春花开了”有关,分析六个句子,只有①⑤表达了此意,故①⑤排在末尾部分,故排除CD。‎ 又因为第⑤句中的“却”字可知,第⑤句前的句子应与第⑤句构成对比,综合选项可知,第③句“草未曾苗青,树没有抽芽”是对比衬托望春花开放,故确定③⑤的顺序,故排除A。‎ 故选B。‎ ‎【点睛】句子排序类的语言连贯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 ‎4.下面语段能引发人们对“美”的感想,下列感想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浑然一体地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A. 枯树、牵牛花本极普通,但因为视觉距离的存在,于是会产生不真实的美。‎ B. 枯树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自己的坚硬支持了牵牛花,所以也得到了美。‎ C. 柔藤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自己的活力装点着枯树,自身的美得到了发挥。‎ D. 枯树与牵牛花相互依赖,彼此合作,因而都超越了自我,孕育了和谐之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段内容,概括中心主旨和情感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语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中心主旨和情感意蕴。答题时排除法,准确作答。‎ - 31 -‎ A项,“因为视觉距离的存在,于是会产生不真实的美”错误,依据第一段“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可知,作者通过对比写这棵树“繁花满枝”“充满了奇迹”,是感叹树的青春和活力,不是感叹“产生不真实的美”。‎ 故选A。‎ ‎【点睛】概括中心主旨和情感意蕴的题,考生要先通读语境,注意把握时间、动作和物象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之间的关系,把握语段所蕴含的主旨和情感意蕴,准确解题。‎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安南事 归有光 安南自黎利立国之后,世修职贡。正德十一年,安南王黎明为其下陈暠所弑,国人立其兄子譓。陈暠逃据谅山,累年讨平之。‎ 嘉靖元年,莫登庸立譓弟懬,而专有其国。会天子新即位,诏赐外夷。使者至龙州界,移告谅山卫,无所答,知其国内乱,未达而返,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而黎譓死清源府,国人奉其子宁为世孙。‎ 十五年,天子以皇子生,谕少傅言①颁诏高丽、安南。时安南不宾贡者二十一年,两广大臣岁岁牒问,未得其要领。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而云南人亦奏安南人武严威犯边。于是少傅言言:“天子继天立极,君主华夷。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太宗皇帝之兵,初分两道而入。盖安南地域,东起广东之钦州,迤西历广西之左江,至临安之元江为界。而广西龙州所必由之道,凭祥州则其要害也。西则由临安经蒙自县河底之莲花滩,至其东都四五日程耳。《大司马·九伐之法》,贼贤害民则罚,负固不服则侵,放弑其君则残。蠢兹有苗,实负三罪,上干天讨,自速灭亡,声罪正名,可传檄而定矣。”‎ 明年,黎宁臣郑惟僚潜走京师,奏言登庸逆乱之故,乞正天讨。译问惟僚,言往者凭祥州关隘梗阻,海东、长庆、高平、安平、归化、安西沿边州峒土官,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假道。惟僚挟宗图奏章入商舶中,随风飘至占城,余二年,始得来见天子。‎ - 31 -‎ 议者以朝廷方欲兴师,而使者忽至,恐有诈,请遣人到边牒验之,而置惟僚锦衣卫密室中。惟僚奏:“去国日久,不知国内存亡。牒问恐泄事机,贼将生计,旷日弥月,是绝世孙之望,阻国人之心,而显惟僚不为国之罪也。逆徒文书,多于凭祥、上下冻、龙州。昔惟僚帅师攻谅山,使黄公显迎朱埴。朱埴者,故国王所遣告急使也,可问凭祥州人。”某年月,果有谅山卫官黄公显将兵会上官李珠攻上琴、行庐社,以水牛、黄牛谢李珠,可验,郑惟僚,黎氏臣也。‎ 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决攻讨之计。‎ ‎【注】①少傅言,贵溪夏文闵公也。‎ ‎(选自《震川文集(卷四)》)‎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登庸立譓弟懬,而专有其国 专:独揽 B. 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 诛:杀 C. 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假道 假:借 D. 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 下:交付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黎利立国之后,安南国历代一直能遵循进贡制度。但在接连不断地经历内乱后,至嘉靖十五年时,安南国未能按时进贡朝见天子达二十一年。‎ B. 嘉靖帝刚即位,下诏赏赐外夷。派往安南国的使者到达龙州边界后就下达文书送告谅山卫,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使者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C. 黎宁大臣郑惟僚历时两年到达京城,禀明国内莫氏父子谋逆之事,请求朝廷派兵征讨。但因其到达时机微妙,朝廷始终不相信其身份的真实性。‎ D. 郑惟僚反对朝廷用边牒形式查验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离开安南太久,不知国内形势如何,而且这样易泄露事机,给逆贼新的机会。‎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 ‎(2)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 ‎8. 文中少傅夏言认为“诛”安南之举可“传檄而定”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5. B 6. C ‎ ‎7. (1)之后登庸用毒酒杀害了黎懬,立自己的儿子登瀛为国君,冒用帝王的称号为改元。‎ ‎(2)安南国依恃险阻反叛,长久不来朝廷,无法逃脱上天的惩治。 ‎ ‎8. ①安南国反叛,长久不朝贡天子,应受上天的惩治;②朝廷是正义之师,惩治身负三罪的安南国有法典可依;③安南国地小,朝廷分兵夹击的策略易震慑安南国,故可“传檄而定”。‎ ‎【解析】‎ ‎【分析】‎ - 31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B项,“诛:杀”错误。依据“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天子愤慨地想要发兵声讨安南国,可知“诛”意为:声讨。‎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C项,“朝廷始终不相信其身份的真实性”错误,依据第五段“某年月,果有谅山卫官黄公显将兵会上官李珠攻上琴、行庐社,以水牛、黄牛谢李珠,可验,郑惟僚,黎氏臣也”和第六段“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决攻讨之计”可知,最终查验初郑惟僚确实是黎氏的臣子,而朝廷也决出要攻讨的计划。这说明朝廷最终查验并相信了郑惟僚的身份。‎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其后:在那以后,之后;鸩杀:用毒酒杀害;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 ‎(2)负固:依恃险固的地势,依恃险阻;为逆:反叛;庭:通“廷”,朝廷;无所:没有……的,无法。‎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审准题干,在理解全文文言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区间,筛选并概括出“传檄而定”的理由,分点作答。‎ - 31 -‎ 第三段少傅夏言说的话原因,依据“天子继天立极,君主华夷”“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可知,我们的国君继承天子的皇位,主宰华夷。安南国依恃险阻反叛,长久不来朝廷,无法逃脱上天的惩治。由此可概括理由一:安南国依恃险固的地势反叛,长久不朝贡天子,应受上天的惩治。‎ 依据“《大司马·九伐之法》,贼贤害民则罚,负固不服则侵,放弑其君则残”“实负三罪,上干天讨,自速灭亡,声罪正名”可知,《大司马·九伐之法》,残害贤者又剥削人民的统治者应该受到讨伐,依恃险阻反叛不服的就被侵讨,放逐并诛杀君主的就被残灭;实际背负三种罪,向上冲撞了上天的讨伐,自己加速灭亡,宣布罪名以正讨伐的名分。由此可概括出理由二:安南国背负三罪,皆符合法典所说的惩治原因,朝廷是正义之师,是依法惩治。‎ 依据“太宗皇帝之兵,初分两道而入。盖安南地域……蒙自县河底之莲花滩,至其东都四五日程耳”可知,太宗皇帝之军队,最初分两道入境。安南地域……往西则由临安经过蒙自县河底的莲花滩,到它的东都要四五日路程。由此可概括出理由三:安南国地小,朝廷分兵夹击的策略易震慑安南国。‎ ‎【点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安南国自从黎利建国之后,世代承担着进贡的职分。正德十一年,安南王黎明被部下陈暠所杀害,国人便力他兄长的儿子黎譓做君王。陈暠逃走据守在谅山,安南国多年讨伐平定了陈暠。‎ 嘉靖元年,莫登庸立黎譓的弟弟弟黎懬为君王,并独揽国家大权。恰逢天子新登基,下诏赏赐外族。使者到达龙州界,转告谅山卫士,没有回答的音信,知道他们国内混乱,没到达就返回来了,之后登庸用毒酒杀害了黎懬,立自己的儿子登瀛为国君,冒用帝王的称号为改元。而黎譓死于清源府,国人敬奉他的儿子黎宁为世孙。‎ - 31 -‎ 十五年,天子因为皇子出生,诏谕少傅夏言颁诏高丽、安南。当时安南不推举贤宾贡于京都已经有二十一年,两广大臣岁岁发牒询问,没得到关键消息。天子愤慨地想要发兵声讨安南国,而云南人亦上奏说安南人武力威势地倾犯边境。于是少傅夏言说:“我们的国君继承天子的皇位,主宰华夷。安南国依恃险阻反叛,长久不来朝廷,无法逃脱上天的惩治。太宗皇帝之军队,最初分两道入境。安南地域,东起广东的钦州,往西经过广西之左江,到临安的元江为边界。而广西龙州是必须经过的道路,凭祥州是它的要害之地。往西则由临安经过蒙自县河底的莲花滩,到它的东都要四五日路程。《大司马·九伐之法》,残害贤者又剥削人民的统治者应该受到讨伐,依恃险阻反叛不服的就被侵讨,放逐并诛杀君主的就被残灭。这个部落国愚蠢,实际背负三种罪,向上冲撞了上天的讨伐,自己加速灭亡,宣布罪名以正讨伐的名分,可只用一纸文书(不待出兵),就可以降服敌方。”‎ 第二年,黎宁臣子郑惟僚秘密地跑到京城,上奏说登庸叛乱的缘故,乞求正上天的惩治。译者询问惟僚,说前往安南国则凭祥州关隘梗阻,海东、长庆、高平、安平、归化、安西沿边州峒土官,意境不是安南国曾经往来的了,不便取道。惟僚带着宗图奏章进入商舶中,随风飘到占城,又过了二年,才得以来见到天子。‎ 议者认为朝廷刚想起兵,而使者忽然到来,恐怕有诈,请求遣人到边关用文书查验,而安置惟僚在锦衣卫的密室中。惟僚上奏说:“离开国家时日已久,不知国内是存是亡。用文书问恐怕泄露事情机密,贼人若将计就计,耗费时日,这是断绝世孙的希望,阻断国人的心啊,而显示惟僚不为国尽责之罪。逆徒的文书,多于凭祥、上下冻、龙州。昔日惟僚率领军队攻打谅山,让黄公显迎接朱埴。朱埴,以前的国王派遣来报告事情紧急,并请求援助的使者,可询问凭祥州人。”某年月,果然有谅山卫官黄公显带领士兵会同上官李珠攻打上琴、行庐社,用水牛、黄牛感谢李珠,可查验,郑惟僚,确实是黎氏的臣子。‎ 天子于是又交付廷臣商议,决出要攻讨的计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槐阴书屋图记 曾国藩 吾师江阴季先生,自名其寓舍日“槐阴补读之室”,而属人为之图。图成于道光癸卯之夏,时先生方官内阁学士,职思简易。曰“补读”云者,以为统学不夙,仕优而后补之,谦退之词也。是年冬,先生视学安徽。三年还朝,则已掌吏部,或摄户部。又督游于潞河,厘盐于天津,荡涤田赋积亏于两浙。庶政倥偬,刻无暇晷,间遂有巡抚山西之命。于是先生手图而告国藩曰:“吾昔名吾居室而图之也,将以读吾书也。今五六年间,腐精于案牍,敝形神于车尘马足。曩之不逮,竟不克补。则今之悔,又果可补于后日乎?子为我记之,志晋疚焉。”‎ 国藩尝览古音多闻之君子,其从事文学,多不在朝班,而在仕宦远州之时,虽苏轼、黄庭坚之于诗,论者谓其住京之作少逊,不敌其在外者之殊绝。盖屏居外郡,罕与接对,则其志专,而其神能孤往根绝于无人之域。若处京师浩穰之中,视听旁午,甚嚣而已矣,尚何精诣之有哉?我朝大儒林兴,号为迈 - 31 -‎ 古。然如睢州汤公、仪封张公、江阴杨公、高安朱公、临桂陈公、合河孙公数贤人者,大抵为外吏之日多,宦京朝之日少。即在京朝,其任职也专,其守法也简,亦常日有余光,人有余力。今六部科条之繁,既三倍于百年以前。而先生之所历,或一身而兼数职,一岁而更数役。每夕丑初趋离宫,待漏尽午而后返。曹官白事、判牍,莫夜不休。又以其间宾接生徒,宴会寮友,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视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势固不悖矣。此先生所用为恍然也。今者先生持节山西,政成而神暇,尽发遗编以补素愿。盖将与数贤人者角其实而争其光。而国藩忝窃高位,乃适蹈先生之所疚。往者不可偿,来者不可必。故略述时事,令异世官朝籍者有考焉。‎ ‎(选自《曾国藩文集》)‎ ‎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厘盐于天津 厘:治理 B. 庶政倥偬,刻无暇晷 庶:众多 C. 我朝大儒林兴,号为迈古 迈:超越 D. 视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 视:对待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先生早年未能广泛学习,担任高官后想补读,把自己的寓所取名“槐阴补读之室”。‎ B. 季先生政务繁忙,耗费精力处理公文,车马劳苦,不断奔波,所到之处,政绩突出。‎ C. 季先生到京城后任职专一,为政简易,所以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专心读书研究。‎ D. 本文是曾国藩应季先生请求而写的一篇记,作者从中也表达与季先生同样的感叹。‎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之不逮,竟不克补。则今之悔,又果可补于后日乎?‎ ‎(2)又以其间宾接生徒,宴会寮友,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 ‎12. 曾国藩在文中提出怎样的读书主张?请简要概括。‎ ‎【答案】9. D 10. C ‎ ‎11. (1)从前没有达到的知识,一直都没能补上。那么现在的悔恨,又果真可以在以后的日子补上吗?‎ ‎(2)又因为那期间以宾客的礼节接待门生,宴请同僚,等待空隙时间来读完一卷书也不能够。 ‎ ‎12. 远离尘嚣,专心读书;及时读书,不要留有悔恨。‎ ‎【解析】‎ ‎【9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考生解题时注意提防文言选项中常出现的以今释古的陷阱和现象。‎ D项,“视:对待”错误。依据第二段“视数贤人者之处京朝时,势固不悖矣”,与几位贤人处在京朝的时候进行比较,形势本来没有不同啊,由此可知,“视”意为:与……相比较。‎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季先生到京城后任职专一,为政简易”错误。依据第二段“然如睢州汤公、仪封张公……合河孙公数贤人者,大抵为外吏之日多,宦京朝之日少。即在京朝,其任职也专,其守法也简”,然而就像睢州汤公、仪封张公……数位贤人,大多做外吏日子多,在京朝当官的日子少。就算在京朝,他们任职专一,他们守法也简明,也经常每天有多余的时间,人有多余的力气。据此可知,“京城后任职专一,为政简易”的不是季先生,而是睢州汤公等多位贤者。‎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直译为主。基本方法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词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1)曩:从前;逮:达到;竟:最终、一直;克:能够;果:果真;补于后日:状语后置句,在以后的日子补上。‎ ‎(2)宾:以宾客的礼节;生徒:门生;伺:等待;终:读完、看完。‎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分析,概括出曾国藩的读书主张。‎ - 31 -‎ 依据第二段“盖屏居外郡,罕与接对,则其志专,而其神能孤往根绝于无人之域。若处京师浩穰之中,视听旁午,甚嚣而已矣,尚何精诣之有哉”,作者对比分析身居外郡能专心读书和身在京师却诸事繁杂,而成就不一,可推知曾国藩的读书主张之一:远离尘嚣,专心读书。‎ 依据第二段“而先生之所历,或一身而兼数职,一岁而更数役。每夕丑初趋离宫,待漏尽午而后返……伺隙以求终一卷焉而不可得”“政成而神暇,尽发遗编以补素愿”“往者不可偿,来者不可必”,作者通过对比,写忙碌起来无暇看书,而神暇时读书补进,并感叹过去的时光无法追偿,可知曾国藩的读书主张之二:及时读书,不留悔恨。‎ ‎【点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必须多积累,多读多记。但在做题时,又有“法”可依,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句子的语法特点、句子本身的意思三个方面来推测。常有方法有意义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句子搭配和句式、句间关系)、联想(课文、成语)法三种。‎ 参考译文:‎ 我的老师江阴季先生,自己为其寓舍取名“槐阴补读之室”,而嘱托人为书屋做图志。图志写成于道光癸卯的夏天,当时先生正是官内阁学士,常思考简易。说“补读”之类的,认为统学不早,做官优异然后补之,表谦退的托词。这年冬天,先生督学安徽。三年后回到朝廷,则同僚已经掌管吏部,有的代理户部。先生又督游到潞河,到天津治理盐业,在两浙清除田赋的积亏。各种政务纷繁迫促,没有片刻闲暇,不久便有巡抚山西的任命。于是先生亲手写图志并告诉曾国藩说:“吾曾经给我的居室取名并写为它写图志,将以此激励我读我的书也。今五六年间,在案牍之间耗尽精力,敝形神在车尘马足之间衰减了身体精神。从前没有达到的知识,一直都没能补上。那么现在的悔恨,又果真可以在以后的日子补上吗?你为我记录下来,记录进步太慢的内疚痛苦。”‎ 曾国藩曾经纵览古音多闻的君子,其从事文学,大多不在朝廷,而在当官于僻远州郡的时候,虽然苏轼、黄庭坚的诗,议论的人说他们住在京都的作品稍微逊色,比不上他们在外便当官时的作品那么出类拔萃。大概退隐独居于外郡,很少与人交接应对,他的志行专一,他的精神能独自前往,彻底消失于无人的区域。如果处于京师繁多的杂事之中,四面八方看和听, ‎ - 31 -‎ 喧哗扰攘罢了,还有什么学养精粹呢?我朝的大儒林兴起,自称是超越古人。然而就像睢州汤公、仪封张公、江阴杨公、高安朱公、临桂陈公、合河孙公数位贤人,大多做外吏的日子多,在京朝当官的日子少。就算在京朝,他们任职专一,他们守法也简明,也经常每天有多余的时间,人有多余的力气。现在六部科条繁多,已经三倍于百年以前了。而先生所经历的,有时一身却兼任多个职务,一年又多次变更役事。常常夕丑初才开始离宫,等待漏尽午后就返回来。曹官禀告事务、批阅公文,没有到夜就不停止。又因为那期间以宾客的礼节接待门生,宴请同僚,等待空隙时间来读完一卷书也不能够。与几位贤人处在京朝的时候进行比较,形势本来没有不同啊。这是先生被任用而忽然醒悟啊。现在先生拿看旄节出使山西,政事成就而精神闲暇,全部打开前人留下的著作来补读,完成平生夙愿。将与各位贤人争实力、争光辉。而曾国藩辱居高位,于是恰巧有先生那样的内疚苦痛。过去的时光不能追偿,未来的时光不是必然能抓住。所以简略述说当时之事,令不同时代的在朝官吏检查研究。‎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剡溪馆闻笛 丁仙芝①‎ 夜久闻羌笛,寥寥虚客堂。‎ 山空响不散,溪静曲宜长。‎ 草木生边气,城池泛夕凉。‎ 虚然异风出,仿佛宿平阳②。‎ 舟中月明夜闻笛 于鹄 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 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 注:①丁仙芝,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天宝三年,到浙东游玩,下榻在城边的刻赂馆。②平阳,现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经济发达。‎ ‎13.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14.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笛”的不同作用。‎ ‎【答案】13. 相同点:漂泊天涯之苦。不同点:第一首诗侧重抒发笛声相伴,玩赏美景的欣悦之情;第二首诗侧重抒发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 ‎ ‎14. 第一首诗先写听到羌笛的声音,后写引发的人生感慨,是触景生情,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第二首诗先写舟中夜泊的情景,后写听到吹笛的声音,是以景结情,让读者回味无穷。‎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是诗歌情感比较题,要求考生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结合诗歌标题、注释、意象、抒情关键词、作者经历等,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异同。‎ - 31 -‎ 本题分析诗人的情感,可扣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如第一首中“寥寥”“客”可知漂泊天涯之孤苦;“虚然异风出,仿佛宿平阳”可看出作者仿佛到了经济发达的平阳那样心情舒畅;“溪静曲宜长”“草木生边气”则看出景物的动静相宜,惬意美好。第二首中“移舟”可知旅途漂泊之愁,“更深”“疑是孤吟寒水中”从时间和感觉上渲染寂寞孤寂之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明确“笛”这一景物形象在诗中出现的位置,关联的内容,是否有结构上的作用,是否有渲染氛围意境的作用,是否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等,依据语境,准确作答。‎ 第一首诗开篇即写“夜久闻羌笛”,点出笛的声音和闻笛的时间,渲染寂寥之情,引出“寥寥虚客堂”对漂泊人生的感叹,故“闻羌笛”是作者触景生情,景中含情,引发读者对作者生活和感情的想象和关注。联系后三联,“山空响不散,溪静曲宜长”“虚然异风出,仿佛宿平阳”笛声也起引出玩赏美景的欣悦之情的作用。‎ 第二首诗开篇“浦里移舟”“芦花漠漠夜江空”,表达对夜晚移舟清冷的感叹,表达漂泊之苦;而后两句才写到笛声,“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以声传情,再以景结情,让诗中所写的旅途孤独寂寞之情更显浓烈,更加耐人寻味。‎ ‎【点睛】诗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①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老子《道德经》)‎ ‎(2)君子矜而不争,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3)子钓而不纲,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________________。(《孟子·离娄上》)‎ ‎(5)古之王者建国君民,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生于毫末 (2). 群而不党 (3). 弋不射宿 (4). 家之本在身 (5). 教学为先 (6). 只是当时已惘然 (7). 举匏樽以相属 (8). 廉颇老矣 - 31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添字情况。本题易错字:弋、惘、匏、樽、属。‎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绿石头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黄色的巴士在铺鹅卵石的街上颠簸着开。戴维和苏珊从车窗望出去,望见大海在六月的太阳光下闪耀。这是他们搬走五年后,头一次回到故乡。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吹拂着,记忆纷至沓来——‎ 他笑了。“记得我们挖到中国的那一次吗?”‎ 苏珊的眼睛模糊了。记得?她当然记得。‎ 曾有一个长满草的后院,他们常在那儿,在院内一角用小锹和小铲挖土,并信心满满地认为挖得功夫到家就能挖到中国。可惜,他们的梦想很快就破碎了,因为戴维想去前面玩了。‎ 路上,苏珊小心地只踩着人行道上的缝隙走。努力想模仿的戴维,因为腿不够长,跨不过那些平坦的大块水泥方砖,所以会把心思集中在别的事情上。‎ ‎“我踩死了一只蚂蚁。”戴维自豪地大声说,一边移开脚,露出被踩碎的小昆虫。‎ 苏珊悲伤地低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 戴维一言不发,下唇微颤,“对不起。”他后悔地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 苏珊的心软了。“没关系。”她大度地说,接着脸上露出笑容:“想起来了!我们去海滩,去绿石头那儿!”‎ 那是块大石头,深埋在沙中,只能看到上部。它有个光滑的绿色表面,高出那些黏乎乎的黑色石头,就像大海龟的壳。顶上有块平地可以坐,一侧形成一列浅浅的台阶。确实,那块岩石就像头驯服的动物,酣眠不醒。‎ 孩子们喜欢爬到那块易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上玩各种把戏。①有时那石头是暴风骤雨下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有时是座高山,不过今天是座城堡。‎ ‎“你去挖条护城河,让谁也过不来。”苏珊命令道,“我打扫房间。”她开始把沙子全扫下去,而戴维绕着那块石头挖了条小沟。‎ - 31 -‎ 此时他们是这个微型世界里的巨人。他们摆开破碎的贝壳当盘子,幻想自己是微型宇宙的一部分。斑点蟹或泥土色的海虫逃脱不了他们的锐眼,他们甚至看到了矗立在城堡上的金色塔楼。‎ 他们不再玩时,太阳正在西沉。‎ 苏珊看到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戴维用肘部捅了她一下,那幅图像消失了,她慢慢回到现在。‎ ‎“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 苏珊不禁向窗户上自己的映像微笑,调整下头上戴的宽边草帽。自从头发剪短后,她的样子一直更像长大了。她可能被认为有十四岁……嗯,几乎吧。‎ 放下行李,他们就向海滩走去。经过曾经熟悉的草地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去玩一玩,让他们有些伤感,不过还有海滩,至少那里不会改变——大海,沙和绿石头。‎ ‎“快点儿!”苏珊鼓励道。‎ 她和戴维在海岸上赛跑。潮退了,太阳照射下的海藻散发出浓烈的气味。两个孩子迷惑不解地停住脚步。‎ 那处海滩看上去比他们记忆中的要小,在平坦的沙滩和安静的水面下,不知隐藏着什么,奇异而陌生。迎接他们的,除了海浪的轻拍声,还有种泛起的空荡感和古怪的沉默,就像离开很久后回到一个熟悉的房间,发现它无人居住般凄凉。‎ 苏珊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我们去绿石头那里吧。”她对戴维说。那肯定行,她想,绿石头那里肯定还有魔力。‎ 那块大石头似乎也变小了。②它躺在卵石中间,样子沉重呆滞;一块绿石头……如此而已。曾经有过的城堡、帆船、山岭去哪儿了?只有那块石头留在那里,光秃秃地。‎ 两个孩子站了一会儿,默不作声,茫然不解,最后沮丧地转过身,沉重地走上海滩,走出了视线。‎ 潮水渐渐上来,徐徐淹没了那些黏乎乎的黑石头;风势小了,悄悄吹拂着沙滩;海浪涌来,涌来,直到最终将绿石头的顶部淹没。那块石头,在涨起的潮水下面,默不作声,样子黑黝黝的,正在睡觉。‎ ‎(孙仲旭译,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层次清晰。开头用“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将主人公带入回忆,然后用戴维的“肘部”将苏珊和读者一同拉回现实。‎ B.‎ - 31 -‎ ‎ 童年的戴维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认为只要努力即可从自家小院挖到中国的想法充满童趣,不过他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转移。‎ C. 戴维自豪地宣称“踩死了一只蚂蚁”,苏珊却悲伤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 D. 文中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多次:先是久别回乡欣喜不已,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最后却沮丧而归。‎ ‎17.文中两处画线句表现了孩子们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请简析其中的原因。‎ ‎18.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6. D 17. 第①处划线句,孩子们把绿石头当做帆船、高山或城堡,尽情玩耍,充满想象和童趣,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第②处划线句,孩子们看到绿石头似乎小了、光秃秃,毫无乐趣。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源于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童年的远去,童趣的消逝。 ‎ ‎18. 结尾两段,呼应第十五段“苏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对比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曾经的快乐和而今的疑惑沮丧之情。并用拟人手法,时间顺序写绿石头被海水淹没,象征着童年的逝去,以景结情地表达了对童年、童趣逝去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D项,“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错误,文章从第一段末的“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吹拂着,记忆纷至沓来”开始引出第二段到第十五段对童年趣事的快乐回忆;而第十六段“‘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和第十七段“放下行李,他们就向海滩走去”则体现了对再回海滩充满了期盼。故D项“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时间顺序颠倒。‎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 31 -‎ 第十一段“有时那石头是暴风骤雨下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有时是座高山,不过今天是座城堡”,呼应前一句“孩子们喜欢爬到那块易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上玩各种把戏”,回忆曾经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活动,点明石头带给孩子们的童年美好心情。引出第十六段“‘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表现对再回海滩的无限期盼之情。‎ 第二十三段“它躺在卵石中间,样子沉重呆滞;一块绿石头……如此而已”,与段中“那块大石头似乎也变小了”“曾经有过的城堡、帆船、山岭去哪儿了?只有那块石头留在那里,光秃秃地”相呼应,写现实中看到的绿石头呆滞、窄小,无生气,表现了孩子们面对现实的绿石头的失望沮丧之情。‎ 孩子们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从第一段“这是他们搬走五年后,头一次回到故乡”和第十七段“自从头发剪短后,她的样子一直更像长大了。她可能被认为有十四岁……嗯,几乎吧”可知,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变化,时光变化,童趣消失,看问题的认识便变化了。‎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结尾段的常见效果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提示。考生要多思考结尾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和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还要注意末段在深化主题或升华中心上的作用。‎ 倒数第二段“两个孩子站了一会儿,默不作声,茫然不解,最后沮丧地转过身,沉重地走上海滩,走出了视线”,呼应第十五段“苏珊看到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回忆童年时两个小身影在海滩上快乐玩耍后的尽兴而归,对比而今两个孩子在海滩上疑惑与沮丧之情,突出童年远去,童趣不再的遗憾之情。‎ 末段“潮水渐渐上来,徐徐淹没了那些黏乎乎的黑石头”“海浪涌来,涌来,直到最终将绿石头的顶部淹没”“那块石头,在涨起的潮水下面,默不作声”,按时间顺序写石头被海水淹没后,拟人手法写石头的沉默,象征童年的逝去,渲染一种悲伤之情,以景结情地写出对童年远去和童趣不再的惋惜之情。‎ ‎【点睛】小说结尾段常又如下形式: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31 -‎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论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王彩凤 先秦两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出现,中国古典园林也处于探索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唐以后山水画迅速发展,以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充实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源泉,山水画更是为画坛之首,于唐末至宋初进入到高度成熟期。山水画于北宋中后期进入变异期,抒情写意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高峰,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相互对应,相继出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形式,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古典园林中,格局为实,画景为虚。在山水画创作中,山为实,水为虚;景为实,物为虚;近为实,远为虚……山水画的画面层次表现离不开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如画面中会有留白,此处的“留白”表面上为虚,其实为实,以无的空间描绘出有景的画面,虚实中自为一体,不着点墨而意味悠长。在园林建筑中亦如此。在山水景致中,山为实水为虚;在颜色搭配中,亮为实暗为虚;在排列布局中,密为实疏为虚。‎ 绘画之道与造园之理有其相似的成分。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注重格局的分布排列,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绘画者将自己对壮美山川的主观意识聚以笔端,辅以个人的情感,探究自然的特征,构建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遵循山水画讲究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高低有致、错落有序。在建造中依据原有地形基础,而进行有意识的修整与规划,对自然进行概括,展现自然的美感。中国古代匠人利用独具特色的理景手法,动与静、高与低、远与近、俯与仰,各种手法层层递进,甚至于不同植物的配置也暗含着时季的不同变化。‎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采取了小中见大的手法。正所谓,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在有限的画纸中,借助对山石、花竹、流水等自然美景的描绘,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在一起,赋予画面鲜明的主题和美感,使画中看似平凡之景,实有不凡之韵味。同时,山水画又往往为古典园林的建造提供一个理想状态的规划蓝图,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有了追求“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 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想模式,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 - 31 -‎ ‎1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私家园林的涌现。‎ B. 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既矛盾又统一,山水画的迅速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设提供了艺术源泉。‎ C. 山水画中的“留白”和园林建筑山水景致中的亮暗搭配、密实布局都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D. 中国古典园林早于中国山水画出现,并且也比山水画成熟得更早。因此,古典园林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 ‎20.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山水画和中国古代园林两个角度,阐述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B. 山水画是理想模式,古代园林是物化形态,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指向二者物化形态中的共同特征。‎ C. 文章从虚实结合、分布排列、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相互关系。‎ D. 文章先交代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中的联系,接着具体分层介绍二者的共同手法,最后总结概括。‎ ‎21. 园林设计怎样才能使人“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19. C 20. B ‎ ‎21. 遵循“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注意山水的颜色搭配和排列布局的虚实高低结合,给人美感;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且使自然美景聚集,令人心旷神怡。‎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同时也推动了私家园林的涌现”错误,依据第一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可知,是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故A项扩大了范围;‎ - 31 -‎ B项,“既矛盾又统一”错误,依据第一段“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相互对应,相继出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形式,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的造园艺术传统”可知,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是“相互对应”、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统一关系,故B项曲解原文; ‎ D项,“并且也比山水画成熟得更早。因此,古典园林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错误,依据第一段“先秦两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出现,中国古典园林也处于探索萌芽状态”“唐以后山水画迅速发展,以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充实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源泉,山水画更是为画坛之首,于唐末至宋初进入到高度成熟期”、第五段“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可知,D项强加因果,且文中只有“中国古典园林早于中国山水画出现”和山水画成熟期的相关信息,而“并且也比山水画成熟得更早”则于文无据。‎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B项,“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指向二者物化形态中的共同特征”错误,依据第五段“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想模式,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可知,文章不是“以此为立论前提”,而是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园林设计怎样才能使人‘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措施和方法,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依据第一段“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可知,方法一是:可遵循“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 - 31 -‎ 依据第二段“在园林建筑中亦如此。在山水景致中,山为实水为虚;在颜色搭配中,亮为实暗为虚;在排列布局中,密为实疏为虚”、第三段“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遵循山水画讲究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高低有致、错落有序。在建造中依据原有地形基础,而进行有意识的修整与规划,对自然进行概括,展现自然的美感”可知,方法二:要注意山水的颜色搭配和排列布局的虚实高低结合,适度“留白”,给人美感;‎ 依据第四段“借助对山石、花竹、流水等自然美景的描绘,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中看似平凡之景,实有不凡之韵味”“山水画又往往为古典园林的建造提供一个理想状态的规划蓝图,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可知,方法三:将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且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彰显韵味,令人心旷神怡。‎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本信息题要注意一个原则:忠于原文,词不离句、段不离篇,答案源于文本。还要注意三个步骤:速读文本,了解大意;根据题干,筛选信息;结合语句,巧妙作答。‎ 七、作文(7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大自然,都有自己的风格。‎ 风格彰显个性,风格丰富生活,风格传承文明……‎ ‎【答案】范文:‎ 我别具风格的爸爸 说实在话,我的爸爸实在不怎么样,秃顶,胖子,没下巴,给人一种特别的视觉感受,但是,爸爸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常自夸说“这是我的风格”。‎ 我爸爸常常告诉我:“你爸爸是阿尔塔法星球的国王,你妈妈是王后,你是……”“——那里的公主,而且那是以丑为美的,你到了那儿就可以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来形容,我去了,则是丑八怪。”我没好气的答道。“不错,不错,知父莫若女啊!”老爸满脸陶醉地说!‎ ‎“不错,不错!看来你女儿已经了解我们家族了,若带你回到我的星球,你肯定会当不成国王的,你太丑了。”我白了他一眼,气鼓鼓地走了。这样无厘头的对话,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 - 31 -‎ ‎  除这之外,爸爸还是一个特别自负的人,每天对我道“女儿啊!你若是遗传了我的万分之一优点,也不是今天这样的啊。”或者说“我这么聪明的人,怎么样就只混个芝麻小官呢,苍天无眼,不识泰山啊!”爸爸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在每天早晨,对着我和妈妈长篇大论,这让我想起了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对观世音菩萨讲的一段话,“这简直就像一只蚊子,(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群,它们围着你嗡嗡叫,啊(打滚)……”我爸爸发表长篇大论带给我的正是这种感觉。爸爸发表完长篇大论,下面是吟诗时间,爸爸最为得意的便是他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写的报道不止一次发表在报刊上,这使他有些飘飘然,每晚看着窗外,感触颇深,随口一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回头偶见我一脸羡慕,更为得意,摇头晃脑,随口又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想当年——”爸爸还未吟完我便转身离去,爸爸早就习惯了我的突然转身离去,依然自顾自地陶醉在自己的“满腹经纶”里。‎ 有时老爸听着激情四溢的歌也会感触,随即吟诗:“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Stop!”我喝令道,我心情实在是太烦了!“好,爸爸给你讲别的。”“不要!”“好,不说了。”“站住不许动!”我伸出手,“钱?你要赔我精神损失费10元。”“好吧”爸爸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受爸爸影响,有时,我也会即兴而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啊,好诗。”若正好被爸爸听到了,便会欣喜不已,说道:“我的女儿如此聪慧,我下半辈子该享福了!”每到这时,我都会佯装生气,再顺便“敲诈”爸爸十元八元,然后心里偷着乐翻天。 ‎ 这就是我和老爸独居风格的相处模式!这就是我别具风格的爸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通读材料,用关键词句法、以果溯因法、情感倾向法等把握材料中心内容和出题人的观点态度,确定出恰当的立意后才能更好地作文。‎ 所给材料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风格”。“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大自然,都有自己的风格”提示考生思考和写作的范围,且“都有自己的风格”突出“风格”的现实存在性和确定性,可褒扬可反思。“风格彰显个性,风格丰富生活,风格传承文明……”则提示考生“风格”的积极作用,且三个作用呈递进关系,层层深化。考生注意 “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对字数和文体的要求。‎ 立意:‎ 活出自我风格;‎ 我独具风格的小屋(花园、家人、发型……);‎ 风格卓尔不凡的唐诗;‎ 各显风格,美美与共;‎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 - 31 -‎ 素材:‎ ‎1.当你看到身边的交通警示牌上写着“小心慢行”,而美国的交通警示牌上却写着“如果想让你的车子游泳,请照直开”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风格的魅力?‎ ‎2.我,一个既顽皮又听话的双面人。在家里很霸王气,常常“目中无人”地捉弄爸爸妈妈,因为我们是个和美又欢乐的幸福家庭!在学校里我聪明乖巧,人见人爱,老师的评语是:名如其人,惠质兰心!你看,我是不是很有自我风格?嗯,对,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3.当我看到韩寒用幽默和深刻将求学之路的单调演绎成缤纷时,当我看到李素丽用热情和真诚将事业之路的平凡演绎成伟大时,当我看到海伦·凯勒用坚强和不屈将生活之路的乏味演绎成丰富时……我明白了,一个人的精彩和光华,并不是他天生就独具风格,而是当面对同样单调、平凡、乏味的生活时,他能用才情和热情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风格。‎ 结构:‎ 本文要写记叙文,注意写人叙事要生动。标题虽自拟,但最好能体现中心立意,适度考虑生动形象性。如写“活出自我风格”这一立意,考生可按照时间顺序写华罗庚10岁在杂货店当学徒、19岁发表了数学论文、25岁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的人生经历,讴歌华罗庚以坚持刻苦钻研的态度活出自我风格的精神。结尾处,可点明“活出自我风格”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找到自我的热爱点,专心如一,最终成就自我风格。‎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关键词句法:即在材料中寻找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词句等,抓准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把握主旨,确定立意;2、以果溯因法: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入手立意,是行之有效的立意方法;3、情感倾向法:材料中往往有表明感情倾向的形容词、动词、关联词,把握住这些词的内涵,可以选择出最佳角度立意;4、寓意揭示法:对寓言、童话、漫画等寄寓性材料,须透过材料表象,“由物及人”、“由物及事”地联想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内涵,从而确立论点;5、辨明关系法:审题时要明确材料中人物或事件或行为的主次、轻重,思考其对比或关联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材料最佳立意。‎ 语文Ⅱ(附加题)‎ 一、文言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 31 -‎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23.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4. 梅圣俞指的是宋代哪位诗人?他和谁并称“苏梅”?‎ ‎25. 欧阳修认为梅圣俞诗歌闻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23.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 ‎24. 北宋 苏舜钦 ‎ ‎25. 从小学诗,才气便令父老长辈惊异;文章简古纯正,不苟且取悦世人;融入了作者不得志的人生经历,抒发的情感充沛。‎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划线句写梅圣俞的困厄处境,考生抓住时间词和动词,注意副词和特殊句式的格式,容易断句。承接上句的“困于州县,凡十余年”的生活处境,“今(现在)”是时间词,“今五十”是对“年(年龄)”的描述,故“年今五十”独立成句;‎ ‎“辟(被授职)”和“为(担任)”均为动词,找到对应的宾语“书”和“人之佐”,容易断出两处句子;‎ ‎“奋见于事业”是状语后置句,在事业上充分展现,“不得”是修饰这个状语后置句的否定副词,故“不得奋见于事业”独立成句。‎ 故最后断句答案: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体裁、人物的字号、别称合称等,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 梅圣俞,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在北宋诗新运动中与苏舜钦齐名,并称 “苏梅”。考生据此容易答题。‎ ‎【25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分析出“欧阳修认为梅圣俞诗歌闻名的原因有哪些”所需答案。‎ 依据“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幼年时就学诗歌,他还是个孩童时,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可知梅圣俞诗歌闻名的原因一是:从小学诗,有才气,父老长辈惊异其才学。‎ 依据“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长大后学习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可知梅圣俞诗歌闻名的原因二是:学问广博,文章风格简古纯正,有自我纯粹的特点。‎ 依据“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可知梅圣俞诗歌闻名的原因三是:其诗歌融入了作者不得志的人生经历,发泄内心情感,感情充沛。‎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最后综合断句,准确作答。‎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总共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二、名著阅读题(30分)‎ ‎26.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老船夫在翠翠婚事上的谨小慎微,犹豫不决,致使误会不断。他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惆怅逝去,未能为翠翠找到最终的归宿。‎ B.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夫人糜夫人为了丈夫成就帝业,为了不拖累忠义之将赵云,为了保全刘家的血脉阿斗,毅然投井自尽。‎ - 31 -‎ C. 《茶馆》中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也逃不了悲剧的命运,表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 D. 袭人一直都是温柔体贴的形象,但也有例外。在宝玉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贵妃,原也体丰怕热”后袭人不由得大怒。‎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在葛朗台死后抛弃夏尔,嫁给德·蓬风,将大量的金钱用于慈善事业。‎ ‎【答案】D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识记名著内容,比如涉及人物、故事情节,重要时间等,还要识记一些细节,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名著主旨,才能地更得心应手地答题。考生注意是选择“不正确的两项”。‎ D项,“袭人不由得大怒”错误,宝玉说的“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是对宝钗说的,宝钗听了这话,不由的大怒,冷笑了两声,说 “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故D项中大怒的应是薛宝钗。‎ E项,“欧也妮在葛朗台死后抛弃夏尔”错误,查理(后来改名夏尔)发了财回到巴黎,给欧也妮写了一封信,抛弃了欧也妮。故应改为:夏尔在葛朗台死后抛弃了欧也妮。‎ 故选DE。‎ ‎【点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7.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宝玉周岁时,贾政摆了许多物件让宝玉抓取。不料宝玉抓了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B. 《边城》中,老船夫和顺顺地位悬殊,导致爷爷不敢答应天保的求亲,还是封建的等级观念毁了年轻人的幸福。‎ C. “三英战吕布”是指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披挂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张飞、赵云轮番夹攻吕布的故事。‎ D. 《哈姆莱特》主人公哈姆莱特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分析,而且是文武全才,他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形象。‎ E.‎ - 31 -‎ ‎ 《欧叶妮·葛朗台》中女仆拿侬外表丑陋但内心单纯,忠于主人,她对金钱社会的适应,让人们看到她身上有老葛朗台的影子。‎ ‎【答案】B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注意积累名著知识,如时代背景、‎ 作者、写作风格、人物、重点情节等等,还要注意留心一些典型名句,特别是能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和作品精神气质的名句。做题时注意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毛病。‎ B项,“老船夫和顺顺地位悬殊,导致爷爷不敢答应天保的求亲”错误,爷爷不答应天保的求亲只是因为翠翠不喜欢大佬天保。‎ C项,“关羽、张飞、赵云轮番夹攻吕布的故事”错误。“三英战吕布”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夹击,大战吕布的故事。‎ 故选BC。‎ ‎【点睛】完成名著题,平时要注意积累名著相关内容:一要积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小说关键细节的价值。三要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义,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四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 ‎28.《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林黛玉先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又说“今儿他来,明儿我来”“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林黛玉连续三次用“他”称呼贾宝玉,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答案】林黛玉去梨香院探望宝钗,碰到贾宝玉也在,且与薛宝钗有说有笑,于是连续三次用“他”来称呼贾宝玉,故意显出与贾宝玉的生疏。实际上反应了林黛玉心里既生气、嫉妒宝玉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来看望宝钗,又表现了自己与贾宝玉心有灵犀来探望宝钗的高兴;还有是为了不便让宝钗看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感情的一种掩饰,以及怕贾宝玉亲近宝钗而疏远自己的焦急心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鉴赏人物语言、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熟悉《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在审准题干的基础上,按照要求准确鉴赏人物语言所反映的人物情感,准确作答。‎ - 31 -‎ 林黛玉连续三次用“他”称呼贾宝玉,故意显出与贾宝玉的生疏,实际上反应了林黛玉心里既生气、嫉妒又焦急的情感。‎ 林黛玉听说薛宝钗身体微恙,便冒着寒冷天气去梨香院探望宝钗,碰到贾宝玉和宝钗一起看通灵宝玉和金锁,有说有笑。林黛玉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称呼贾宝玉为“他”,是因为生气、嫉妒贾宝玉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就来看宝钗,又为贾宝玉和自己心有灵犀不约而同来看望宝钗,表现出高兴和暗暗的炫耀。‎ 而“今儿他来,明儿我来,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林黛玉的话其实就将自己所在空间内的每一个人(包括宝玉、宝钗和自己)都均质化、无差别化,这样便抹除了宝玉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可能。这既显出林黛玉对宝玉宝钗亲密关系的焦虑,又是封建时代下焦虑又不便直接表达情感的林黛玉才有的应对策略,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 宝玉听说下雪了,便命底下婆子取斗篷来。林黛玉说“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则是一种生气和嫉妒,怕宝玉只亲近宝钗而疏远自己。‎ ‎【点睛】鉴赏名著阅读中人物的心理感情,考生要在平时积累名著的情节、内容、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把握某件事中人物的心理,要联系这个人物在名著中的经历和这个人物与身边人的爱恨亲疏关系来分析,准确作答。‎ ‎29.《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摇头道:“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这些话写出了贾母怎样的心理?‎ ‎【答案】贾母喜欢讲究排场,爱热闹,而薛宝钗居室简陋让贾母感觉自己在刘姥姥面前失了面子,以为贾府怠慢亲客;大观园华贵气派,而蘅芜苑如此素净,显得太格格不入,是贾母不喜欢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鉴赏人物语言、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熟悉《红楼梦》的相关章节内容,把握人物话语所展现的深层心理特点和情感意蕴,答题时要联系语境,有理有据地作答。‎ 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园子,一路兴致高涨,处处都好。来到蘅芜苑,贾母看到宝钗房中雪白如洞,心里很不高兴。贾母是一个讲究排场的人,喜欢热闹而又不乏张扬。“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的话语,可看出薛宝钗居室的简陋让贾母感觉在刘姥姥面前很没面子,以为贾府怠慢亲客;同时,华贵气派的大观园里如此素净的蘅芜苑也显得格格不入,贾母不喜欢宝钗这样出格的性情展现。‎ - 31 -‎ ‎【点睛】鉴赏人物话语所展现的心理特点和感情,考生要分析情节中环境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对比关系,还要分析人物身份地位和人物关系,明确人物言语所展现的对他人的态度、评价等,综合作答。‎ ‎30.《边城》的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有人说《边城》的开头蕴含了发生翠翠悲剧的原因,请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边城》开头的这段景物描写和人物关系描写,为我们勾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粹宁静优美的世界。这个田园牧歌世界里,男女之间情爱纯正、祖孙之间真挚亲爱、邻里之间善良互爱,简直就是一个远离尘俗的“世外桃源”,与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需要刻画茶峒小城里“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故翠翠注定悲剧结局,来表现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展现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审美境界,展现作者对纯粹和乐的“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的叹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鉴赏情节结构对主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熟悉《边城》全文的内容和主题,再分析题干,把握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所展现的小说背景、人物特点,思考情节结构对主题和人物命运的作用。‎ ‎《边城》开头的这段话,交代了故事发生地在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而“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明净单纯、本真和乐的世界,将这世界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而作者要表现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则需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缅怀纯粹美好的湘西世界的一去不复返,故《边城》的开头蕴含了发生翠翠悲剧的原因。‎ ‎【点睛】《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貌似“世外桃源”的小山城茶峒,唯独不成全爱情。我们只能感叹世事哪有完美!世外桃源也有憾事!‎ ‎31.俗话说“曹操倒霉遇蒋干”。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情节,简要分析蒋干中计的原因。‎ - 31 -‎ ‎【答案】一是周瑜计谋设计得高明;二是蒋干的盲目自信;三是曹操的生性多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筛选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情节内容,梳理设计、用计、中计的全过程,筛选概括出蒋干中计的主客观原因,分要点作答。‎ 蒋干中计的原因可从如下角度思考:第一、蒋干太想立功了,也不想想这封信的真假;第二、周瑜和黄盖演的戏太真了,连东吴的人都相信了,别说蒋干了;第三、周瑜和手下的谈话也很逼真,让蒋干真的以为蔡瑁和张允有问题,而曹操又生性多疑,故蒋干轻易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第四、周瑜的那封信放得好,正好让蒋干可以拿到。考生答题时要注意分析事件相关的各方人物的行为,主客观原因都要考虑。‎ ‎【点睛】“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指周瑜假装泄露机密,让奸细蒋干中计,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的故事。以设计、用计、中计为情节主线,‎ 开端便是周瑜决定除蔡瑁、张允。发展部分,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惑敌人。高潮部分,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结尾处,曹操中计杀蔡、张,周瑜闻讯庆祝计划成功。‎ ‎ ‎ - 31 -‎ ‎ ‎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