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25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 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 、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根于 的中国大地上,扎根于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要
,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汲取 墨守成规 丰富 沾沾自喜
B.吸取 墨守成规 丰富 趾高气扬
C.吸取 故步自封 丰厚 趾高气扬
D.汲取 故步自封 丰厚 沾沾自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体现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认为,修身是从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百姓才会效法学习,社会风气也才会随之改善,社会治理才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孔子说:“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孔子认为,“七教”是人君治国理民的根本,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三至”则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为政理念。孔子认为,明王只有达到“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这三种境界,才可以对外征伐。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在他看来,征伐有时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孔子还在《大戴礼记·用兵》中把战争分为两种,即“圣人之用兵”和“后世贪者之用兵”,这两种战争的动机和后果是截然不同的。
孔子还认为,明王要达到天下大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劳苦和耗费。所以《大戴礼记·主言》载:“孔子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文中还提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这也体现了早期儒家“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这与《论语》中的相关记载相契合,《论语·卫灵公》也载“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认为,“明德”不仅是“明王”“圣人”为政理民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他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大戴礼记·少间》就对“明德”与民族关系的处理有着详细的阐述。在孔子看来,虞舜、商汤、周文王因有“明德”而得天下,并得到四夷的归附;相反,夏桀、商纣因失“明德”而失天下。
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想倡导“德政”,就要首先“发厥明德”。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得到本部族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使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在地理格局上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样就使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相反,夏桀、商纣没有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连自身性命都没能保存,整个王朝也随之灭亡,所以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华夷关系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善社会风气,人中君子一定要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给百姓做出榜样。
B.明王征讨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伐罪”,因此可能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
C.“不劳不费”而达到天下大治,实际上只是孔子“无为而治”的理想追求而已。
D.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才能使国内社会和谐有序,四夷自觉归附和靠拢中央政府。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阐述人君明德的意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前一维度的意义。
B.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中心句领起全段,然后紧承中心句展开分析、组织论证。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人君明德的重要性,表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D.文章善于运用举例与引用论证,其中三次列举《大戴礼记》并引用相关论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君能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坚持德教、德化天下,孔子的政治理想就可能实现。
B.如果夏桀、商纣能像虞舜等一样,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就不会亡身亡国了。
C.明王只有修炼到“三至”境界,才可以进行对外征伐并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D.明德至关重要,虞舜等因此得天下,还得四夷归附;而夏桀、商纣因不明德而亡国亡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黄旭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赵欣
长征途中的铁蛋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参加革命已经三年多了,他的队伍是一支小分队,二十多人,由于另有任务,落在大队伍后面了。打仗的时候,队长不让他上阵,他如果坚持,队长就说:“等你有了枪再说吧!”从此,他就盼望着能有一支枪,这就只能等缴获敌人的。
不久,他们就和敌人打了两次遭遇战,敌众我寡,被迫转移。队伍驻扎下来后,队长派何大壮去刺探敌军情况。铁蛋请求参加,队长略一沉吟,答应了。敌营就在山下,不远处是一个村庄。岗楼下只有一个哨兵,坐在地上打瞌睡,长枪放在一边。何大壮举着望远镜,说:“铁蛋,你知道吗?我老娘就在那个村子里,真想她啊!”铁蛋说:“那你就去看看呗!”何大壮没吭声,抹了一把眼角,又举起望远镜看了看,说:“铁蛋,你在这里千万别动,我去那边。”铁蛋顺着大壮的手势,看到另一边也有一个岗楼,他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何大壮没回来,那个哨兵仍然一动没动,铁蛋的目光忽然一亮,像苍蝇一样围着哨兵那条枪转圈。他犹豫再三,终于鼓起勇气,匍匐过去,屏住呼吸,紧盯着哨兵。哨兵的鼾声就像过火车,一点也没有察觉。铁蛋的手伸了过去,抓住枪托,一点点往后面拉。胸膛里像有一只大青蛙在大鼓上狂跳着,他咬着牙,一步步往后挪动,挪呀挪,终于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安全了!他长出了一口气,顾不得擦汗,拿起长枪无比喜悦地摩挲着,仿佛看到和队长上战场的情景。摆弄了半天,他突然想到何大壮,他怎么还没回来呢?他抻脖子向敌营方向看去,敌营里乱哄哄的,似乎有事情发生。
天黑了,何大壮还没回来,铁蛋只好自己回去了。离队伍越来越近,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想象着大家惊诧和赞许的表情,而他呢,则会握着枪说:“嗬!看我的枪!这是我自己缴获来的!”
回到驻扎地,他猛然意识到,队伍正等待着何大壮的情报呢,看来何大壮耽误了大事。他会去哪里呢......对了,他一定是去看他老娘了。
队长远远地看着他,就迎了过来,一脸焦灼地问:“何大壮呢?”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铁蛋嗫嚅着说:“他,他去村子里看他老娘去了。”
“胡闹!简直是胡闹!”队长大发雷霆。
这时候,铁蛋的长枪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纷纷围过来传看。听了铁蛋的讲述,大家夸他智勇双全。由于没有准确的情报,何大壮又失踪了,队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取消原定方案,追赶大部队。
三个月后,终于和大部队会合,一年后到达陕北。中间突破了敌人的几次“围剿”,铁蛋用那支枪打死了好几个敌人。很快,铁蛋的事迹被写成了书,铁蛋成了英雄。
这年,铁蛋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肃清敌特,抓住了当年那个岗楼的哨兵,哨兵说出了一件令他震惊的事情。
当年铁蛋偷走了哨兵的枪,敌人随后追捕,何大壮及时引开了敌人,被抓到后,他谎称枪已经扔到山涧下面,一个人把整件事扛下来了。如果不是大壮机智,不仅铁蛋被抓,队伍也会暴露,后果不堪设想。铁蛋就像挨了闷雷,好几天都沉浸在悔恨之中不能自拔。
他最关心的是何大壮的下落,据说是被敌人关进了监狱,解放后被发现历史有问题,又被关进了监狱.....经过一番查找,铁蛋终于找到了何大壮,一间破草房里,一家五口人挤在一起。两个人相见,抱头痛哭。记者是铁蛋约来的,铁蛋觉得必须澄清这个历史事件。
记者拿出一本书,里面就记载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决定了何大壮一辈子的命运,还影响了后代。如今找到了故事原型,记者如获至宝,开始现场直播。
铁蛋肃穆地站了起来,刚要开口,却被何大壮打断,何大壮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还是我来说吧!我就那个何大壮,当年我啊,就是为了看老娘误了大事!”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节)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有三个比喻句,其中“哨兵的鼾声就像过火车”这个比喻句不仅形象、贴切,还带有夸张色彩,表现哨兵睡得很沉。
B.哨兵说何大壮引开敌人的情节,从叙述角度来看属于补叙;从全文来看,这处补叙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枪”应该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因为文章是围绕“铁蛋盼枪---偷枪----用枪杀敌”展开的。
D.在文章结尾处,何大壮说自己为了看老娘而误了大事,这处情节虽然让人感到意外,但也并不突兀,因为前面有充分的铺垫。
11.小说开端就交代铁蛋特别渴望得到一支枪,这处情节对故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12.小说的题目是“英雄”,请结合全文谈谈何大壮算不算英雄。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
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C.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2)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当时诗人寓居于此,此诗为诗人在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而作。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颌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8.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其他
20.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按正确顺序依次填入A、B、C、D四处的句子是(只填序号)A___ B___ C____ D____。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A , B 。
C , D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评卷人
得分
七、语言表达
21.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评卷人
得分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6月12日,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633班班主任兰会云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从朔州一路骑行去上海,总行程1800多千米。尽管兰老师事先做了很多准备,如规划骑行路线、学生体能测试、签订免责协议、购买安全保险等,但出发前,还是遇到很多压力:校领导不主张老师们效仿,有的人认为兰老师是拿职业生涯做赌注,有家长死活不答应孩子参加……
请以参加骑行活动当事人的身份,在骑行活动中,给父母写一封信。
要求:自拟标题,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书信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同义词的辨析。解答这类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汲取”与“吸取”,“汲取”比较文雅庄重,通常出现在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而“吸取”更为通俗,除了书面语之外,在大众口语中也广泛使用。在搭配对象上,“汲取”往往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搭配,如“汲取经验”、“汲取教训”、“汲取智慧”等等。而“吸取”的搭配对象非常广泛。
在题中,因为文段比较正式,另外“精神财富”是抽象名词,所以,“汲取”与“精神财富”更搭配;
2.“故步自封”与“墨守成规”意思都有因循守旧的含义,但是,“墨守成规”更侧重守着“规定、法令”等不变化;题干中由莫高窟的壁画,想到“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不能守旧,用“故步自封”更合适;侧重文化发展,而非制度;
3.“丰富”不仅指数量大、品种多,而且指质量高;“丰厚”:不仅指数量多、品种多,而且指东西贵重,包含深情厚谊。在此修饰“中国大地”,带有一定的情感,用“丰厚”更合适;
4.
“趾高气扬”,指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傲视别人;“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在句中,根据“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这句话,后面应填不要因为自己不错而得意,所以“沾沾自喜”更合适;
故选D。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与“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考查的是多层定语的位置问题,多层定语一般遵从以下规律: 1、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词语;2、 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3、 动词,动词性短语 表示“怎么样”;5、 形容词,形容词短词 表示“什么样”;6、 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表示“什么”);根据以上规律,应该是“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正确;故排除AC;“展示了……胸怀”比“表现……胸怀”更合适;故排除D;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1.陈述对象要一致;2.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3.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4.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5.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6.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7.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根据整个文段所说的内容,确定文段中心话题是“自然遗产”,所以“自然遗产”要做主语,故排除AD,“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与“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中心主语都是“自然遗产”,都是“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更突出主语,比一般陈述语气的“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也更醒目,故排除C;
故选B。
4.A
5.B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6.B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B项,“明王征讨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伐罪’,因此可能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此处把“必然会得到”变成了“因此可能会”,故错误。
C.项,“‘不劳不费’而达到天下大治,实际上只是孔子‘无为而治’的理想追求而已”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此处把“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变为了“理想追求”,故错误。
D项,“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才能使国内社会和谐有序,四夷自觉归附和靠拢中央政府”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得到本部族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使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在地理格局上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样就使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的前提有很多,如“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得到本部族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不仅仅是“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故错误。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中心句领起全段,然后紧承中心句展开分析、组织论证”表述错误,并不是每个自然段都以中心句领起全段,比如第一段。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如果夏桀、商纣能像虞舜等一样,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就不会亡身亡国了”与原文不符,原文是“相反,夏桀、商纣没有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连自身性命都没能保存,整个王朝也随之灭亡,所以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华夷关系了”,但并不能说反之成立。故选B。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7.C
8.B
9.①为中国核潜艇试验默默奉献一生,是中国核潜艇试验的中流砥柱;②大胆开拓核潜艇研制事业;③扎实苦干换来研制硕果;④为科学义无反顾。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以偏概全,黄旭华除了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还将所有设备都过秤,才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原文为“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表达错误,材料二用的是平实的语言,朴实的事迹,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
C项,“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无中生有,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的是黄旭华具有为科学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原文并未将之与其他做同样研究的科学家比较的意思。
D项,“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表述错误,三则材料都没有涉及心理描写。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可以看出,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之一是:为中国核潜艇试验默默奉献一生,是中国核潜艇试验的中流砥柱;由“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可以看出,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之二:大胆开拓核潜艇研制事业;由““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可见原因之三:扎实苦干换来研制硕果;由“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等内容可以看出原因之四:为科学义无反顾。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10.C
11.
这处情节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影响了人物的命运。铁蛋渴望得到枪,促使他冒险偷枪情节的发生。正因为他偷枪才导致了他和何大壮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他因得到枪而一步步成为战斗英雄,何大壮因为他偷枪而被敌人抓捕,导致后来命运悲惨。
12.示例一:我认为何大壮是个英雄。何大壮当年为了看老娘脱岗,虽然是无意中引开了敌人,但他在被捕后,宁可进监狱也没有将铁蛋和队伍说出来,保全了部队,表现出了一个军人舍小我为大我的操守;后来在直播时,何大壮并没有掩盖事实真相,而是诚恳地说当年自己就是去看老娘了。我认为何大壮忠于组织、为人诚实,是个英维。
示例二:我认为何大壮不是个英雄。何大壮当年在执行任务时私自去看老娘,违反了纪律,虽在无意中解救了铁蛋,使队伍免遭暴露,但他并没有完成任务,导致部队未能按原定方案行动,何大壮把个人小事放在部队大事前面,我认为他不是个英雄。
【解析】
1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枪’应该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表述错误,“枪”不是这篇小说的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可以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枪”并没有贯穿全文的始终。故选C。
1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情节往往与人物、命运、故事发展密切相关。小说在开篇就安排了这处情节,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并使其成为人物命运转折的起因。考生要联系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分析情节本身对人物命运走向和故事发展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分析有无“设置悬念”,是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作用。看是否有“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等作用;表达效果上,分析给读者的感受,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张弛有度等。本题中,小说开端就交代铁蛋特别渴望得到一支枪,这处情节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影响了人物的命运。铁蛋渴望得到枪,促使他冒险偷枪情节的发生。正因为他偷枪才导致了他和何大壮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他因得到枪而一步步成为战斗英雄,何大壮因为他偷枪而被敌人抓捕,导致后来命运悲惨。
12.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以及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考生应明确,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情感态度,往往因人、因事、因物而不同,回答这类题最好是先圈点摘录所涉及的带有明显换见此的语句,再结合这些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关于何大壮算不算英雄,可从故事情节中推断和分析出来,从何大壮的所作所为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旨等方面,考生不难得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从文章的具体情节看,何大壮当年在执行任务时私自去看老娘,违反了纪律,并导致部队未能按原定方案行动,如文中说“由于没有准确的情报,何大壮又失踪了,队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取消原定方案,追赶大部队”,可以说“他不是英雄”,但正是由于此事,他无意中引开了敌人,而且在在被捕后,宁可进监狱也没有将铁蛋和队伍说出来,保全了部队,如文章说“当年铁蛋偷走了哨兵的枪,敌人随后追捕,何大壮及时引开了敌人,被抓到后,他谎称枪已经扔到山涧下面,一个人把整件事扛下来了。如果不是大壮机智,不仅铁蛋被抓,队伍也会暴露,后果不堪设想”,这表现出了一个军人舍小我为大我的操守,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个英雄”。并且,后来在直播时,何大壮并没有掩盖事实真相,而是诚恳地说当年自己就是去看老娘了。如文中写道“铁蛋肃穆地站了起来,刚要开口,却被何大壮打断,何大壮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还是我来说吧!我就那个何大壮,当年我啊,就是为了看老娘误了大事’”,此处体现了:何大壮忠于组织、为人诚实,因此“他是个英雄”。
13.A
14.D
15.C
16.(1)道武帝把孙子拓跋焘出生的事告诉他,拓跋仪起身叩拜而歌唱起舞,于是对饮到早晨。(2)平原公有大才和非凡的谋略,我们应当依附在他后面。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一句的意思是:当并州平定以后,仪的功劳最多,被任命为尚书令。道武帝回代都,设置中山行台,命令仪驻守,以尚书令坐镇中山,远近都前来归附。不久,又召仪以丞相入朝辅政。其中,“太祖将还代都”主谓宾俱全,“还”意思是“回到”,回到的地方是“代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句子成分完整,“诏”的主语应的“太祖”,承前省略主语,而“怀附”的主语是“远近”,两句主语不一致,应断开,排除D。故选A。
1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中的“一直延续到今天”错误,很明显,这一称谓并没有延续到今天。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说法有误,原文是“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意思是:拓跋仪都尊重他们,一起谈论当代事务,各处的成败要害,仓猝之间一一列举。许谦等人叹服。这里想表达的是大家都佩服他,而不是“依附”。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告以世祖生”,状语后置,其中“以”,把;“歌舞”,名词作动词,歌唱起舞;“申旦”,自夜达旦,犹通宵。第二句中,“不世”, 非凡的;“附”, 依附;“尾”, 后面。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点睛】
参考译文:
拓跋仪,秦明王翰的儿子,身高七尺五寸,容貌长得很魁伟,美须髯,有谋略。从小就会舞剑,骑马射箭都是常人难及。道武帝到贺兰部时,他陪同左右,出入不离。登国初年,赐爵为九原公。跟从道武帝击败各部时,因有谋略和善战而立功。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当时道武帝打算吞并慕容垂,派仪前去观看有什么机会可趁。慕容垂便问仪,道武帝为什么自己不来?仪说:“先人以来,世代据守北方,子孙相承,不失旧业。我的祖先受晋朝封号,爵称代王,东与燕国世代为兄弟。我奉命前来,并无失礼。”慕容垂觉得他回答得很有气势,便开玩笑地说:“我如今威震四海,你的国君不肯亲来见我,怎么能说没有失礼?”仪答道:“燕国如果不自修文德,准备用兵威来自强,那就是本朝将帅们应当考虑怎么做的事情了,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当他回国后,报告说:“慕容垂死后才能谋取,如今还不是时候。”道武帝脸色一变,问他是什么原因。仪说:“慕容垂年纪已大,他的儿子宝懦弱又没有威望,谋而不能决断。慕容德自负有才气,不是能够给弱主当臣子的人,祸端将从内部而起,这时才能打算。”道武帝赞同他的意见。
道武帝征伐卫辰时,仪从别道进军,得到卫辰的尸体,把他首级传送到行宫,道武帝大喜,改封他为东平公。让他在河北督促屯田,他从五原直到木固阳塞外,分别安排农耕,大得民心。慕容宝进犯五原时,仪先悄悄地占领朔方,拦截他的退路。当并州平定以后,仪的功劳最多,被任命为尚书令。道武帝回代都,设置中山行台,命令仪驻守,以尚书令坐镇中山,远近都前来归附。不久,又召仪以丞相入朝辅政。
太武帝刚出生时,道武帝非常高兴,夜间召仪入宫,问他:“你听到我夜间喊你来,不觉得奇怪和害怕吗?”仪说:“臣下诚心事奉陛下,陛下明察,臣下就自然安心了。夜晚忽然接到诏令,奇怪是有的,畏惧实在没有。”道武帝把孙子拓跋焘出生的事告诉他,拓跋仪起身叩拜而歌唱起舞,于是对饮到早晨。
此前,上谷人侯岌、张衮,代郡人许谦等有名于当时,听说拓跋仪善待士人,就先到拓跋仪那里。拓跋仪都尊重他们,一起谈论当代事务,各处的成败要害,仓猝之间一一列举。许谦等人叹服,相互间说:“平原公有不可每世出现的雄才大略,我们应当依附在他后面。”
道武帝因拓跋仪有才器声望,对他尤其尊重。拓跋仪仗恃功劳宠信,于是和宜都公穆崇阴谋作乱,埋伏武士窥伺道武帝,想杀死他。穆崇的儿子穆遂留在埋伏的武士中,听到征召,恐怕事情败露,翻墙报告道武帝,但道武帝却保密此事,宽恕了拓跋仪。
天赐六年(409),天文多次发生变化,占卜的人说:“必定有叛臣,伏尸满地和流血之灾。”皇帝非常厌恶,便杀了一些公卿,准备以此来战胜天灾。仪内心恐惧不安,单骑逃跑。皇帝派人追赶并抓住他,于是赐死,用百姓的礼节把他埋葬了。
17.C
18.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解析】
1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错误,这是对诗歌的技巧分析有误;“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前一句写水声,应是听到黄牛峡的水声,后一句写稀疏的树影,这是看到,故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故选C。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解析回答此题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结合“杜甫”的创作风格、生活经历分析。首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
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9.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哺”“作”“事”“羁”。
【点睛】
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20.④ ① ② 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常识以及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本题中,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每联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从对仗的角度来看,“孤月”对“薄云”,“浪中翻”对“岩际宿”,“鹳鹤”对“豺狼”,都是动物。故①④是一联,②③是一联。按照平仄的要求来看,出句应该是仄声收尾,对句应该是平声收尾,故两联的内部顺序分别为④①,②③。其中④①两句是对前文夜中景象的描写,属于承接上文,应放在前面。综上所述,应填的次序为:④①,②③。
21.①“寄奉”改为“惠赐”; ②“过目”改为“拜读”; 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①这里是对方给自己寄来的作品,应把“寄奉”改为敬辞“惠赐”; ②这里是自己阅读对方的作品,应 把“过目”改为谦辞“拜读”; ③这里是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所以“些许”改为“莫大”;
④“惠存”敬词,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改为“珍藏”;⑤ “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改为“前往”。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2.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带着你们的担心和叮嘱,我们踏上了行程,但请你们放心,我们已做好了准备,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不是吗?
往往转瞬即逝的就是世间最美的风景,如彩虹,雨后才能一见;如北极光,冬日才会高纬出现;如青春,稍纵即逝。这样的青春里,挑战和机遇时时出现,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付出,不枉最美的年华。
学校曾经组织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弱点》。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却给自己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故事中的主人公麦克,是一位黑人,他从小经历了太多太多,他生活在白人之中,他怕,他慌,他敏感了,他封闭自己的内心。直到遇到莉安一家,受到他们的感化,他才勇敢面对自己的弱点,直视人生。在十八岁这么美丽的青春年华里,他在橄榄球场上挥洒汗水,收获幸福!在莉安耐心的教育引导之下,麦克渐渐的放开了自己,笑着对待每一个人,用友善换来了友情,换来了亲情,换来了人生的无价之宝。他敞开心扉,用汗水和勇气,使他的的青春无悔!这样的主人公勇敢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应当成为我们的典范。
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现在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有过彷徨,有过胆怯,有过焦虑,有
过太多之前中没有经历过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清晰而深刻。我们不似之前,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拼,我们慢慢变得成熟了,慢慢懂了,做事要未雨绸缪,人生要有自己的规划。更重要的,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很多的不可能。此时的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挑战青春,来尝试不同的出行方式,来感受亲力亲才有的收获,可以说,我们这次赢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对奔向未来的路上,也许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努力过,就不会后悔。
青春路上的我们,都应该勇敢一点,不要吝啬付出,每一次的付出都会有每一次的收获。无畏的青春,我们不该辜负,主动地给青春绘出最美的风景,只有勇敢和付出,在这青春之旅中,才能留下最美的芳华!亲爱的爸爸妈妈,也请你们放心,并相信,我能行!
你们的孩子:某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作文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兰会云老师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从朔州一路骑行去上海的故事。对于兰会云老师的做法,人们各执一词。师者,教书育人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能在课外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探索的兴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当下,过分束缚教师手脚,教师想为而不敢为时,兰会云及其所在的学校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教育,除了教师能够尽责外,更要从制度和体制上营造让教师敢于作为的环境和兜底性的保障,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活力,才能让“别人家的老师“成为身边的常态!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的学生,也该在青春年华里,接受挑战,勇往直前。题目要求“请以参加骑行活动当事人的身份,在骑行活动中,给父母写一封信”,考生要注意书信格式,并阐述自己在行程中的收获。
参考立意:
青春需要勇敢
挑战不可能
做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接受挑战,勇往直前
青春的行程中,要勇于挑战
为勇敢点赞
最好的成人礼
可用素材:
错过的就不会再回来,时光不会倒流,和青春的约会只有一次,过去了就没有了青春年少时的热血,正如《老男孩》里唱的青春如同奔腾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告别,只留下麻木的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满天的飘落的花朵,最美丽的时候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来过。
青春是一只刚扬起风帆的希望之舟,行驶在危机四伏的大海上,小舟随时可能会碰上暗礁,也有可能被海浪打翻,而勇气,就是这只小舟必不可少的水手,他一次次地指挥小舟,修补小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着。
奥运会是人类对之身的挑战,这样的挑战需要“更高”“更强”的信念。当他们冲向终点时,多少声呐喊,多少次欢呼,多少次鼓掌才能换取他们的汗水,当他们站上领奖台时,他们成功挑战了自我!但,还有多少我们不明白名字的运动员在辛苦训练着,没有记者去采访他们,没有学校找他们演讲,没有人记住他们的脸庞。可他们还在坚持不懈,奋斗,努力,坚持是他们的标签,他们还在挑战,他们并没有失败。
“也许我的听觉没有常人好,但在其它方面,我相信自己能比常人做得更好”。这是“感动中国”节目中邰丽华一句普通的言语。但正是这句普通言语中蕴含着她对人生的勇敢挑战。一个聋哑女孩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她凭着自己的直觉和努力,使人生梦想的光辉终于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千手观音》等一系列的舞蹈形体艺术留下了她瑰丽动人的姿彩。面对那曼妙的舞姿,美丽的图画,我竟然不敢想象这真的是一群残疾人的创造。我的内心充满了敬意,她是不屈服人生命运的智者,她是敢于挑战自己的勇士。
李阳,一个最初连国家英语四级都没通过的平凡大学生,谁会想到他能创造出英语学习的神话来?但是在失败面前,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挑战,“Believe yourself”,他心中发出勇敢的呼喊,他迈过英语学习道路上一道又一道门槛,他让英语学习不仅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艺术,也让英语学习成了每个中国人迈向语言殿堂的阶梯。试想当日他面临失败,不敢大胆地去挑战困难,那又何来今日的疯狂英语的成功?
行文结构:
本文要求写成书信的格式,考生要注意开头要有称呼,最后要有署名和日期。正文部分,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这一中心论点从“电影《弱点》”、“青春年华需要勇往直前”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