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课时作业26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 26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 的观点态度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 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 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 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第一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诗人寄寓蜀地时较为复 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 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的数量之 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前四句 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 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衬托了诗人在西蜀异乡收到“野人”相 赠樱桃时的感激之情。 解析:D 项“以昔衬今”错。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 些思想感情。 答:①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 ②“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此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 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 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 ——第二组——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指竹篮。村农 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和洽。 B.颔联上句写诗人担心樱桃碰破皮,表现了西蜀樱桃娇嫩易破 的弱点,平添一丝哀愁;下句写樱桃形体“匀圆”,隐含对果农种植 技艺与劳动的赞美。 C.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写“今日”,颈联忆“昨日”,尾联 回到“今日”;引起颈联诗人回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一小小事 件。 D.这首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 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拓宽了生活层面,增添 了感情厚度。 解析:B 项“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 非“平添一丝哀愁”。 4.后人评价本诗“小题大做,托兴深远”,请简要概括诗人表 达了哪些情感。 答:①对樱桃的喜爱、怜惜,对村民的赞美、感激;②对供职门 下省时承赐樱桃的深情忆念,对王朝怀有的忠爱之情;③对昔盛今衰 的感慨;④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无奈。 诗意速通: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熟 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 樱桃竟然圆得如此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 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盘玉箸早已相 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5~8 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 韩 ②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老: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 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 :南宋诗人, 南渡后迁居江西上饶。曾短期出仕,因当政者力主议和,被斥免后家 居二十年。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 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第一组——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 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 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首联既说明了节令、天气和地点,更通过满城风雨的环境烘 托,独上吴山远眺大江的行为展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孤独黯然、满 脸忧郁的形象特征。 C.第三句写自己年届晚境,老眼昏花,既然健忘到记不清行路 的地步,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之将至的悲慨, 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D.颈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 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和感伤。这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 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解析:“孤独黯然、满脸忧郁的形象特征”分析不准确,主人公 也有积极顽强的一面,其不顾老迈,冒雨登山的举动便为明证。 6.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 体赏析。 答:“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收束上联的议论,强调自己和古今诗 人有共同的感受,“乃如许”三字以虚写实,蕴含万千慨叹。后一句 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如何,而是化情入景,以景写情。眼前 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 界,拓展了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 ——第二组——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出句引用,写快到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 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仕出仕, 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 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 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解析:B 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8.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 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 此的理解。 答:不矛盾。①壮心:诗人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 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诗人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 人生的跌宕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油然而生悲愁。 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 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 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 惆怅不得志之情。 诗意速通: 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 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 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 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 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