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6.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学
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
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
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
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
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
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
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
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
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今韩国南部一
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
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
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
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
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
丝绸之路更为繁荣。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
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
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
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这些事,日本
的官方史书《续日本后纪》中也有记载。
北宋至明清时期,由于受到战事和海禁的影响,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海上贸易受
到严重干扰和阻塞。但在这条航路上,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海上往来依然繁荣。
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无论从开辟的时间,还是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都
应该在“丝绸之路”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刘晓祁山《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浅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学术界-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所以很少提及它。
B. 齐国既从朝鲜进口货物,也向朝鲜出口货物,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
C. 中韩日三国都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亊。
D. 《续日本后纪》是日本的官方史书,书中记载了盛唐时期中韩日之间的资易情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解释“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
B. 文章论述齐国开辟“东方海上丝路”时,既引述了典籍的记载,又引述了考古资料。
C. 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从战国到明淸时期,层次淸楚,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D.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与燕国、赵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
B. 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韩、中日贸易,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
C. 唐代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
D.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战国到淸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起落,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A 项,“很少提及它”的不是学术界,而是“人们”;同时原文里没有说“学术界
一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B 项,“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
织的”理解错误。原文只说“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C 项,分折错误。选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国不是“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
本的传说故事”,而是“许多史料也都提到”。
2. 试题分析:A 项,文章没有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原文在第一段
提到“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
丝路’”,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不存在对比一说。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
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
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
缩小,不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
个选项,找出答案。C 项,“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不当。选项对应信
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
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也就是说,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
“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只粗瓷碗
陈双
赵大福是个古董收藏家,虽然有钱,却把享乐看得很淡,喜欢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享
受寻宝带来的乐趣。
前段时间,赵大福听到一个消息,有人在大西北某座山里捡到了商代的古董。赵大福心
动了,也跑了过去,想碰碰运气。
在山里转悠了好几天,赵大福没挖到啥宝贝。眼见水和食物都快没了,赵大福决定下山
回家。
在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时,赵大福一脚踩空,右脚却严重扭伤,水壶也掉进了崖底。
手机一格信号都没有,想打电话找人帮忙也不行。赵大福只能硬着头皮往山下赶,脚脖
子越来越肿,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到第三天中午,赵大福实在挪不动了,他躺倒在地,天
上一朵云也没有,太阳很是刺眼。赵大福绝望地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昏昏沉沉中,赵大福感到有一股清凉的水流进了嘴里。原来,一个三十
来岁的青年路过这里,用手里不多的水救了赵大福。
青年把赵大福背了回家,给赵大福弄来一碗盐开水,叮嘱赵大福慢慢喝。然后,又给他
整了一些饭菜。
青年不停地忙前忙后,面孔却一直板着。赵大福小心地问青年为啥不开心,青年叹口气,
说:“老婆嫌我穷,要和我离婚。”
赵大福皱紧了眉头。忽然,赵大福惊奇地叫了一声,问青年,这碗是哪来的。青年说,
这碗是长辈传下来的。赵大福将碗翻来覆去地查看了好几遍,兴奋地一拍大腿:“这可是个
好东西啊,是古董!”
青年难以置信地说:“不会吧,这么普通的一个碗会是古董?”
赵大福说:“你不懂。”当下,赵大福将碗的形状、瓷质、花纹等特征分析了一番。青
年一听,来了兴趣,凑过来问:“您既然对古董这么了解,那您看,这碗大概能值多少钱?”
赵大福笑着说;“我就靠这行吃饭,能估个八九不离十。你这只碗,据我看,起码值这
个数!”说着,赵大福伸出了两个指头。
青年人问:“两百?”赵大福摇摇头。青年又问:“两千?”赵大福又摇摇头。青年睁
大了眼睛:“难道这破碗值两万?”赵大福还是笑着直摇头。见青年人一脸狐疑,赵大福这
才说:“这碗能卖到二十万。”
青年惊讶得叫出了声。见青年不信,赵大福说:“你要不信,把这碗卖给我。我先给你
两千块钱作定金,余下的,我回家给你拿来。”说着,赵大福掏出了两千块钱。
回家后,过了些日子,赵大福带上钱,再次来到那个青年的家。出来迎接赵大福的,除
了青年,还有青年的老婆。
赵大福把钱给了青年,宝贝一样把那只碗带回了家。
听说赵大福花二十万买了只古董碗,朋友们都很好奇,纷纷跑来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古
董碗。
几个朋友围成一桌,酒过三巡,菜过五昧,赵大福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精致的匣子。打
开匣子,又揭了几层绸布,一只粗瓷大碗终于亮相了。赵大福的朋友也都是古董界行家里手,
当下,大家一见瓷碗,不由傻眼了。这分明是一只近代的普通粗瓷大碗,这种碗可以说毫无
价值。可大家想,他赵大福是何许人,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大家又轮流捧着,细细地
看了一遍。看完,大家都瞪大眼睛望着赵大福,一脸不解的神情。
赵大福哈哈一笑,说:“实话说,这根本就不是古董,可这碗对我来说比古董还要金贵!”
原来,那天赵大福被那青年救回一条命,心里十分感激,却又不知如何报答。当时青年说,
老婆嫌他穷,要和他闹离婚,赵大福一听是钱的事,不由眼前一亮,钱他有啊。赵大福怕直
接拿钱,青年会不好意思收,所以就编了一个买古董的理由。
末了,赵大福说:“这只碗的主人救了我的命,你们说,它值不值二十万?”朋友们一
听,都鼓起掌来。
过了几个月,赵大福碰巧路过那个青年所在的县,就决定绕点路,去一趟青年家,看看
他们夫妻俩过得好不好。
让赵大福没想到的是,等他到那一看,发现那个青年和他老婆还是离婚了。不过,这次
不是青年的老婆要离,而是那青年自己要离。原来,那青年有了二十万后,很快和村里另一
个年轻的姑娘好上了。
赵大福听了,眼前不由一阵茫然。回到家,赵大福拿出那只粗瓷碗,“啪”的一下,摔
得粉碎。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一只粗瓷碗”一方面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大部分内容围绕这只碗展开;另
一方面又暗示青年家的这只碗不是值钱的古董。
B. 小说情节设置前后照应,在赵大福昏迷之前,小说交代赵大福所带的水和食物快没了,
脚脖子肿起来了,太阳刺眼,这都为他昏迷作了合理的铺垫。
C. 赵大福在青年面前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鉴赏粗瓷碗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和神态都
在暗示青年:这是一件古董,价值不菲。
D. 赵大福通过收购粗瓷大碗帮助贫困靑年,青年却因经济状况改变而离婚,小说含蓄的讽
刺了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缺陷。
5. 小说中的赵大福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小说至“朋友们一听,都鼓起掌来”即可结尾,后面文字实属画蛇添足。对
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4. D 5. ①知恩图报:受青年救命之恩,当知道其难处时,立即施以援手;②替他
人着想:担心直接帮助青年会让对方不好意思,所以谎说粗瓷碗为古董,并以高价收买;③
善良正直:得知肯年离婚再娶,愤而摔碗。可见他对于青年行为的不满,体现了他的正直和
内心的善良。
6. 小说结尾三段绝北画蛇添足。理由:①使小说情节起伏,出人意料;最后三段有写青年主
动离婚再娶。与前文青年妻子要求离婚形成对比。结尾出人意料,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青年主动离婚再娶.可见青年已因金钱发生改变,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
丰满:赵大福愤而摔碗,也使其形象更加丰满,③使小说主旨更深刻:有了后三段内容,小
说就不仅仅是一篇歌颂善人善行的作品,而是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表现了人性的
多样多面。更能引起读者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解析】
4. 试题分析:D 项,“小说含蓄地讽剌了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缺陷”不正确,拔高了主旨。
小说中赵大福以买碗的名义报送钱给救自己命的年轻人,并不是为了扶贫,而是因为感恩。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
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语言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
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5.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出赵大福的言行进行概括即可。赵大福受伤昏迷
被青年搭救,他听说青年的妻子因为青年穷困而想离婚,就设计花高价买下青年的粗瓷碗,
以此来帮助青年,后来又去探望青年一家,表明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赵大福怕直接拿
钱,青年会不好意思收,所以就编了一个买古董的理由”,可见赵大福帮助别人还要维护别
人的尊严,他是一个能够替他人着想的人。当赵大福知道“那青年有了二十万后,很快和村
里另一个年轻的姑娘好上了”,他感到茫然,并摔碎了买来的碗,可见他内心对青年做法的
否定,表明赵大福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
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
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
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答题时注意:①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
分析概括,②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 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
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
XX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 试题分析:从情节发展来看,上文写了赵大福设计送给青年人巨款是为报答青年,也为
帮助青年保住婚姻,但小说结尾青年却因有钱而了离婚,前后文形成对比,使得小说的情节
发展波澜起伏,成功吸引读者。从主题表达来看,青年救赵大福,赵大福报答青年,都表现
了人性的善良,而青年因有钱而离婚则表现出人性丑恶的一面,也反映出当前社会真实存在
的一些不良现象,这就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了。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青年救人,反映出
青年的善良,青年因钱而离婚,则反映出青年性格中的另一面;赵大福报恩,反映出赵大福
的善良,赵大福摔碗则反映出他的正直,因此这一结尾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家炎 1933 年出生于上海宝山。早在吴淞中学时期,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
1950 年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后到安徽做过四期土改工作,,曾发动农民建立互助组,开展
生产救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体会和深切了解,为他日后在农民题材文学研究上
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严家炎曾任职安徽省委组织部,1952 年任安徽铜官山矿
务局秘书和办公室副主任。一个不满 20 岁的青年,已经涉足了社会生活的几大重要领域,
这也许是他日后“最倾心”于小说研究的根基之一吧。他说:“在各种文学样式里,小说最
便于表现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复杂内容。而要评论小说作品,最紧要也是最困难之处,便是
体察人情,体察生活。”
带着这种丰富的体察积累,严家炎先生 1956 年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副博士研究生,
1958 年留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从最初的评论文章起,严先生就坚持“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的原则,对陈腔滥调、空洞无物的文风保持着清醒的警惕。即便在为《文艺
报》作业余评论员,需要写一些“命题作文”时,他仍然“坚持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在心
情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将作品欣赏一遍”,以便“为整个批评建立比较牢靠的基础”。从 1960
年任讲师,到 1978 年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他始终坚持“从艺术欣赏入手,在鉴赏的基
础上评论,将直观的欣赏和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将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统一起来”,
在情感上的“趁热打铁”与理智上的“冷处理”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而历史主义的
标准则是确定这个平衡点的“唯一正确的标准”。
由于捍卫这一标准,严家炎先生的学术道路既是坚实的,也是坎坷的。60 年代初,在
对柳青《创业史》的评论中,严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充满卓越史识的独立见解,遭到全国百余
篇文章的围攻,余波延续多年。而今那些围攻已然“曲终人不见”,只有严先生历经岁月考
验的不易之论“江上数峰青”。想一想严先生初入学苑的那个时代,应该感受到,他不动声
色的文笔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真理的力量。他 60 年代与唐弢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曾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至今仍是各大专院校的权威教学蓝本。要说著作,严先生并不算
多,厚厚薄薄的也就十余种,离那些“著作等身”的出书大腕远着呢。但学术成就是不能用
著述数量来评价的,著述的生命力才是根本。
1986 年,严先生曾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小传被收入美国《世界五
千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词典》第 21 卷。这样的知名度,不是时间的流逝自然堆
积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创见上的。例如,关于五四文学革命,从 20 年代
至 50 年代,一直并存着资产阶级性质和无产阶级性质两种观点,严家炎先生深入研究了大
量原始材料,经过细密考辨,得出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
这样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见解。当时的严先生只有 25 岁。
(摘编自孔庆东《严家炎:豪华落尽见真淳》)
相关链接:
①严家炎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尤其是材料功夫十分了得,他说他做学问,会“抓住阅
读中发现的一些可疑之处,紧迫不舍,尽可能充分占有相关材料,深入开掘,最终获得成果”。
(摘编自陈晓明《文学,痴情者的事业》)
②“异元批评”就是你批评我我批评你,在我看来都不对。我觉得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
可疑
同时并存。喜欢先锋派的不必把现实主义看得很蹩脚,现实主义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很
深刻很细致,确实把作者的体验写出来了。
——严家炎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严家炎在上中学时,躭在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后进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又在地方
上做过土改工作,在地方政府部门任过职。
B. 严家炎在青年时代就倾心于小说研究,因此离开政府部门,立志做一个有为的学者,1958
年留系任教后,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
C. 严家炎与唐弢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今仍是各大专院校的权威教学蓝本,可
以说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优秀教材.
D. 严家炎曾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其小传被收入美国《世界五千名人录》
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词典》中。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严家炎为《文艺报》写“命题作文”时,因为对整个批评建立了比较牢靠的基础,所以
坚持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作品。
B. 严家炎曾对《创业史》发表过一些见解,当时遭到全国百余篇文章的围攻,虽然历经岁
月考验,但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C. 严家炎的著作不多,就十多种,虽然其著述具有生命力,但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大家相
比,学术成就存在一定差距。
D. 年仅 25 岁的严家炎深人研究后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
变过程,这一科学观点是令人信服的。
E. 严家炎不赞同“异元批评”,他认为,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可以同时并存,现实主义也有
其独特的地方,很深刻很细致.
9. 作为世界知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必然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
具体分析。
【答案】7. B 8. DE
9. ①丰富的体察积累:年轻时,即已涉足社会生活的几大重要领域,为日后研究打下坚实根
基;②捍卫原闲:坚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原则,对陈腔滥调,空洞无物的文风保持警
惕。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找到平衡点;③见解独到:有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创见;④治学认真严
谨,一丝不苟:他很重视材料,不放过一点可疑之处,尽可能拥有与学问相关的材料。
【解析】
7. 试题分析:B 项无中生有。“青年时期就倾心于小说研究,因此离开政府部门。立志做一
个有为的学者”于文无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是说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使
不满 20 岁的严家炎“已经涉足了社会生活的几大重要领域”,为他日后“最倾心”于小说
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根基。
8. 试题分析:A 项,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他仍然‘坚持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在心情完
全放松的情况下将作品欣赏一遍’,以便‘为整个批评建立比较牢靠的基础’”。B 项,“学
术界至今仍有争论”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为“而今那些围攻已然‘曲终人
不见’”。C 项,“学术成就存在一定差距”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是说
严先生的著作数量并不算多,“但学术成就是不能用著述数量来评价的,著述的生命力才是
根本”。
9. 试题分析:由原文的第一段可知,严家炎做过四期土改工作,曾任职安徽省委组织部,
涉足了社会生活的几大重要领域,有着丰富的体察积累。由第二段可知,严先生写评论文章
坚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原则,“对陈腔滥调、空洞无物的文风保持着清醒的警惕”,
他在情感上的“趁热打铁”与理智上的“冷处理”之间找到了一个适度的平衡点。由第三段
可知,严家炎对一些文学作品有“一系列充满卓越史识的独立见解”。由“相关链接”可知,
严家炎先生做学问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抓住阅读中发现的一些可疑之处,紧迫不舍,尽
可能充分占有相关材料,深入开掘,最终获得成果”。对这些信息稍加概括即可得出本题答
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題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栺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
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
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注],士卒又
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
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
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
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
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 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
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 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
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 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
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
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
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遛,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
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之搜刮民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
火器攻/大破之/
B.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
火器攻/大破之/
C.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
火器攻/大破之/
D.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
火器攻/大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 —般由皇帝发起。
B. 增秩,指增加俸禄或升官。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
C. 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如“七月既望”。
D. 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
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 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敗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
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 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人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
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
D. 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敗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亊刚起时,他曾
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敗后又被逮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2)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碰到年成不好,闹饥荒,广东东边的逃亡流浪的敌寇几百人偷偷进入七山,引诱
各瑶族部落作乱。(得分点:会、岁、潜)
(2)童元镇害怕杨应龙,长时间驻扎在铜仁不进军,多次催促才出行。(得分点:惮、屡、
趣)
【解析】
10.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上文说各瑶族认为官府欺骗自己,非常恼怒,就和孔亮的山贼攻打
韦月,并杀了他。于是督抚委派童元镇讨伐他们,画线句子说的是贼寇与童元镇双方作战的
情形。分别找出写贼寇的句子和写童元镇一方的句子,就可以正确断句了。“贼”“孔亮贼”
是名词,“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就是写贼寇方的句子;“元
镇”是人名,“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就是写元镇一方的句
子,据此可知答案为 D 项。画线句子加标点为: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 箛签,元镇佯督军开
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 大破之。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
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
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
断句。
11. 试题分析:C 项,“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如‘七月既望’”不正确。
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即农历十五。“既望”是农历的十六,“七月既望”是
农历七月十六。农历每月的初一称“朔”。
12. 试题分析:C 项,“杨寅秋要他深入进攻敌寇”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为
“监军按察使杨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意思是“监军
按察使杨寅秋说乌江离播州的不远,应该等各路军队深入后,和他们一起进军,童元镇没听
从”,应是杨寅秋要他等各路军队深人后,一起进攻敌寇,而童元镇没有听从。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
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会”,恰好,正赶上;“岁”,年成;“潜”,偷偷地。(2)
“惮”,害怕;“屡”,多次;“趣”通“促”,催促。
参考译文: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年间担任指挥。总督陈大科因童元镇熟悉蛮夷事务,改任广
西总兵官。岑溪西北是七山。东南是六十三山,和广东罗旁相邻。山险竹深,敌寇头目潘积
善等人占据此地,长期成为百姓的祸患。等到广东罗旁被平定,潘积善害怕,请求投降。为
此在大峒设参将。一千多士兵守在那里。从此以后,将领大多搜刮民财,士卒又疲惫羸弱,
敌寇又生叛心,常常出来杀戮抢劫,碰到年成不好,闹饥荒,广东东边的逃亡流浪的敌寇几
百人偷谕进入七山,引诱各瑶族部落作乱。童元镇先任命參将守岑溪.获得瑶族的欢心。到
这时,潘积善和他的同党韦月都愿意归附效力。
有谣言说将要剿灭北科瑶。各瑶族认为官府欺骗自己,非常恼怒,就和孔亮的山贼攻打
韦月,并杀了他。督抚委派童元镇讨伐他们,敌寇砍伐大木头堵塞道路。四周布满竹签。童
元镇假装督促军队开道,而暗中从小路进兵。孔亮的山贼凭借地势高,箭头如而雨般射下。
各路军队用火器进攻,打败贼寇。俘获斩杀山贼一千五多。其余的招安恢复旧业,当时府江
韦扶仲等人也占据险地作乱,童元镇和参政陆长庚谋划,招募瑶民为间谍,趁夜俘获韦扶仲
的妻儿,引诱他出来抢劫,埋仗士兵抓获了他。剩余同党全部平定。童元镇因功劳提升官阶.,
并被赏赐金银。
李化龙大举讨伐杨应龙。命令童元镇统領各路地方军.从鸟江进军,童元镇害怕杨应龙.
长时间驻扎在铜仁不进军.多次催这才出行,敌寇听到童元镇从乌江出发,谋划放官军渡江,
秘密用计取胜,监军按察使杨寅秋说乌江离播州的不远,应该等各路军队深入后,和他们一
起进军,童元镇没听从。于是地方军先夺取乌江.敌寇派一千多人沿达叫骂.来引诱官军。官
军渡过乌江后.又夺取了老君关,三月十五日,敌寇用步兵和骑兵几千人先冲士官军,官军
投火器的误击自已的军营。军阵大乱。童元镇所率领三万人,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
贵阳听到警报,居民全部躲避进城,远近震动。朝廷议论追究童元镇兵败的情况。命李
应祥一并统领童元镇的军队,于是会合水西,镇雄各部兵马,直抵海龙囤,最终消灭了敌寇,
战事刚起时,童元镇因逗留,被贬为事官。到这时,被抓到京城,交付法官审讯,论罪判处
死刑,法司官引童元镇前面在岑溪时的功劳,流放守卫边远地区。碰上赦免,最终在守卫处
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铁门关楼
岑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表示这首诗以铁门关楼为题材。
B. “极目”写出诗人用尽目力远望的神态,“少行客”表现出铁门关的荒凉。
C. “终日”是整天的意思,“终日对石壁”,写出铁门关小吏的执着与坚忍。
D. 第五、六句用工整的对仗句,写出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和狭窄。
E. 岑参,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体现了其诗气势宏伟、苍凉悲慨的风格。
15. 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秀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14. AC 15. 诗人登楼远眺,为展现在眼前的奇危险峭、惊心动魄的景象所触动.
头发都要白了。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为铁门关前面道路的险峻而十分扰愁的心
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A 项中“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理解错误。题目中的“题”是
“书写”的意思。C 项,“执着与坚忍”错,应是“孤独寂寞”。诗的首句点明铁门关的位
置,铁门关在遥远的“天西涯”,极目远眺,也很少看到行人,这种情况下,“关门一小吏,
终日对石壁”,守关的一个小吏,只能每天面对着石壁数日子,生活是极其孤独和寂寞的。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其中 A 项鉴赏诗歌的标题;B 项分析诗歌的首句,重点鉴赏诗歌的语言;C 项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D 项鉴赏诗歌的五、六两句;E 项分析诗人的创作风格。考生解答
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 试题分析:“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尝试着登上西楼眺望,感到头发都快要变白
了。“一望头欲白”是现实中是不可出现的情况,这里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那么诗人看到
了什么,才一望之下有了头白的惊惧呢?从上文来看,就是“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长桥跨越千仞高山,路在悬崖间盘环,这两句写的是铁门关前的道路,道路的特点是高而险,
诗人看到这样的道路,不免产生了忧惧愁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
了三类人的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
【答案】 (1). (1)至人无己 (2). 神人无功 (3). 圣人无名 (4). (2)渔舟唱
晚 (5). 雁阵惊寒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
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
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至、己、功、名、渔、雁。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雾中开车,要不时地看看时速表,确认一下车的行驶速度,别一门心思光看前边,脚下
情不自禁....地加油门,自己毫无察觉。
②王导演对助力热情洋溢的推荐将信将疑,最后看她要求很强烈,就答应她給这位新手一次
试镜的机会,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③她身材高挑,扮相俊美,有音域宽阔的好嗓子,高音似可穿云裂石....,低音则似空谷回音,
吐字准确清晰,拖腔悦耳动听。
④褐红的云南宣威火腿、紫红的新疆和田玉枣、金黄的福建宁德大黄鱼……琳琅满目的地方
特产,让游客们不禁食指大动....。
⑤在过去的—学年里,我们全体教师兢兢业业,师心自用....,勇于创新,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
了杰出的业绩,赢得群众好评。
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田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问题时说,中美两国要是打贸易战的
话,首当其冲....的是外资企业。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此处
不合语境。②功败垂成: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此处不合语境。⑤师心自用:
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此处感情色彩不当。③穿云裂石:穿
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使用正确。④食指大动: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
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也指形容眼前有一些美食,正准备好好享用的情况。
使用正确。⑥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使用正确。
点睛: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历经磨难仍能奋勇前行,是因为跟中华文化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
砥砺着中华民族有极大关系。
B. 伏羲时代尽管比炎黄时代早得多,但后人把文明源头定于炎黄而不是伏義,可见炎帝和
黄帝时代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C. 广东西北地区受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基础等的限制,吸收外资规模和水平偏低,未能有
效发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D. 大开河村依靠科技种植咖啡,成立了咖啡合作社,每年邀请国内外咖啡种植专家进村入
户,对咖农进行栽培技术培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 项,“是因为跟中华文化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砥砺着中华民族
有极大关系”句式杂揉,“是因为……砥砺右中华民族”和“跟……有极大关系”保留一种
句式。B 项,“伏羲时代尽管比炎黄时代早得多”语序不当,把“尽管”移到句首。C 项,
“吸收外资规模和水平偏低”搭配不当,“规模”和“偏低”不搭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微微一笑,上前迎接客人,说:“局长和夫人真是礼贤下士,双双光临府上。”
B. 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描写了他家父那朴实沉稳、默默奉献的形象。
C. 中华搏击的经典传奇武僧一龙与香港影坛荣誉大哥成龙会面时说:“幸会。”
D. 徳国法医认为,贵庚 96 岁的前纳粹分子奥斯卡具备入狱服刑的条件,应入狱服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 项,幸会:客套话,表示跟对方相会很荣幸。此处使用正确。A 项,
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此处用来指自己的家,不得体。B 项,家父:谦辞,对人
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用来称朱自清的父亲,不得体。D 项,贵庚:敬辞,问对方今年的年龄
是多少,多用于问长辈的年龄和书面语。此处用于法医称前纳粹分子,不得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
批评要去掉“甜味”,带点“苦味”,加点“辣味”。①_____________。人们大多只
看到自己的优点,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乍一听到批评的读,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担心
威信受损,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带“苦味”的批评能使人看到真实的自己。批评的“辣味”
是指批评的尖锐性 如同医生給人治病难免要触到痛点一样,②_____________。触到灵魂这
痛点,确实能使人“辣” 得脸红出汗。但唯有如此,才能打掉“寡人无疾”的自负感,
③_____________,疼痛之后进而清醒振作,最后轻松解脱。
【答案】 (1). ①批评的“苦味”是指批评要针对缺点 (2). ②“辣味”的批评会
触到灵魂的痛点 (3). ③使人感到疼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批评的艺术,首句总领全段,下文分别论述“苦
味”和“辣味”。①处领起下文对“苦味”的阐述,结合后文“批评的‘辣味’是指批评的
尖锐性”,可知此处应填“批评的‘苦味’是指批评要针对缺点”一类的内容。②处所在位置
谈的是“辣味”的批评,下文是“触到灵魂这痛点”,据此可推知此处应填“‘辣味’的批
评会触到灵魂的痛点”一类的内容。③处结合下文“疼痛之后进而清醒振作”可知,应填
“使人感到疼痛”一类的内容。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暑假本来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但对留守儿童来说,就意味着辛酸,离开了学校,留
守儿童有了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可父母不在身边,不仅可能会感到孤独,还可能失去有效
的监护,暑假期间,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加强重视。父母不把孩子接到身边团聚,
留守儿童就会发生悲剧。农村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在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一样,城
市的门槛高,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承担不起把子女接到城市的成本。
①暑假对留守儿童来说,不一定就意味着辛酸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父母不把孩子接到身边团聚,留守儿童不一定就会发生悲剧。 (2). ③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一定都承担不起把于女接到城市的成本。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我们对自己己经拥有的东西很难得去想它,但对所缺乏的东西
却总是念念不忘。”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人生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二是得到了一生
中最想得到的。”
一个独眼的朋友说,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他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自己缺什么。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珍惜拥有
梭罗曾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东西能够放下,他便越是富有。”然而,在物欲横流的
社会,人群熙攘,谁又曾停下脚步,细想今天收获的,怡然自乐呢?我们老想着自己没有什
么,陷于烦恼困苦不能释怀,陷于名利泥淖不可自拔。有追求固然是好,但别忘了,珍惜现
在所拥有的亦是一种快乐。
庆幸的是,有那么一群人,在历史长河漂浮中仍能前进。他们没有因追求名利而失去自
我,相反地,他们珍惜自己拥有的知识,珍惜内心那一块净土。于是,老子麻杉布鞋,飘然
一身,自在闲逸。孔子周游列国,四处传教,怡然自乐。试问: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带着
自己所拥有所珍惜的,放下所负累的,有说走就走的勇气?我们有太多的顾忌。但他们,珍
惜拥有,学会放下,沿途收获芬芳。滋润心田的力量。
放下那些你没有的东西,珍惜你所拥所热爱的东西,你便会绽放真性情。在那样一个年
代,有那么一群人,有着不凡风度。刘文典便是这个时代的领跑者,他懂得感受自由生活的
乐趣,他并不在乎外在的东西,只因他内心有着“真狂”的精神,并倍加珍惜。他不拘常规,
吸着旱烟解说文章,不理会下课铃声,他可以上课到一半便下课,也可以为了在明月下讲诗
而让学生晚上上课。他有着自己生活独立的态度,并没有被外在所牵制。他更有那傲骨的精
神,当蒋介石要到学校视察,刘文典并没有大搞排场,等蒋介石到来,学校是冷冷清清,无
人欢迎。刘文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屈服,不在乎。这恰恰是他的“真狂”精神,他懂得珍
惜自己的真性情,让“真”之花悄然绽放。
吴冠中保持赤子之心,放下名利淡泊一生,在喧嚣的社会中活得舒坦。第欧根尼珍惜他
的阳光,当大帝问道需要什么,他只回答:“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他不让功利挡住自由,
只需照进内心的阳光。他们正是因为珍惜拥有,不被凡尘所牵,走出自己的人生。
有时我们忘却生命为何物,只知道生命是不由自主,是奔波劳碌,于是一味追寻自己所
没有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我们对自己己经拥有的东西很难得去想它,但对所缺乏的
东西却总是念念不忘。”我们何不珍惜所拥有的?心执一份信念,脚踏一方净土,朝着自己
的方向前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作文题,第一则材料是叔本华的名言,意思
是人们不在意已经拥有的东西,一味渴望拥有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人们
往往不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而对没有拥有的东西却有着无穷的贪念。第二则材料是王尔德
的名言,“得不到一生中最想得到的”是悲剧,是说人们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念念不忘,
不能释怀;“得到了一生中最想得到的”是悲剧,是说得最想得到的东西一旦得到了,就不
再珍惜了。第三则材料是生活中的小故事,独眼的瞎子还有一只完好的眼睛,可以看见美好
的世界,因而也就更加懂得失去眼睛的痛苦;而双目失明的人却根本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
所以相对来说痛苦就少了许多,因为他们没有拥有过,也就不懂得失去。写作时可综合三则
材料来立意,也可从其中一则材料入手立意成文。
参考立意:①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②努力克服自己的贪欲;③“拥有”和“缺失”是相对的;
④不断付出,拥有的更多。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
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
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
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
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
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
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