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昌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①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 ‎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 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 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 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 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 ‎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 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 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 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C项无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D项原文结尾处并未对两者的艺术价值作对比。‎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鸡  毛 ‎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大学生并不知道文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B. 文嫂女儿长大嫁给了一个下江司机,下江司机人很好,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从“文嫂胖了”四字,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C. 本文写金昌焕主要用了讽刺手法,对金昌焕从不买纸一事确实持肯定态度,没有任何揶揄的成分。‎ D.‎ ‎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E. 文章语言俭省,三言两语便展现了文嫂的性格特点,文末写文嫂的大哭,反复不断的写文嫂的那几句话,更能展现文嫂的无尽委屈,更好地引起了读者的同情。‎ ‎5.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 文嫂这一形象与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影响两人命运的因素却实在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答案】4. AC 5. 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金昌焕与其他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 ‎6. 相似之处①都勤劳朴质,做事认真。②都温和善良,待人和善。③都命运多舛,克制隐忍。不同之处:①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吃人的封建礼教造成的。②文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生活的窘迫,财产被侵夺以及家庭的不幸(寡妇以及女婿的死)造成的。‎ ‎【解析】‎ ‎4. 试题分析:A.金昌焕这样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学生只是个例。C.“对金昌焕从不买纸一事确实值肯定态度”错,对金昌焕从不买纸之事的叙述属于客观叙述,并未肯定,为后文写他偷鸡一事做铺。‎ ‎5. 试题分析:此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的一个手法是通过对比,用明暗两条线索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将一个知识分子和农村寡妇进行人格和行为上的大比拼,使得美丑自现,从对比中显现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 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锡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锡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徙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锡绯鱼 锡:赏赐 B. 所在官鬻 鬻:卖 C. 解褐大理评事 解褐 :脱去布衣 D. 丁内艰 丁:遭逢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 B.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 C.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 D.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 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 C. 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比如“摄” “行” “署”“权” 等。‎ D. 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 、登基 、继位、 面南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粱鼎为官刚正,为民除害。他在吉州任职时,萧甲为非作歹,为害一方,他流放了萧甲,深得到皇帝的赏识。‎ B. 梁鼎关心百姓,体恤民情。他在陕西为官时建议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并免除了老百姓的很多赋税。‎ C. 梁鼎步入仕途,遭遇挫折。至道二年,因犯事而被降职;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的建议虽得到朝廷同意,但后来因朝廷通盐商而受处罚。‎ D. 梁鼎文才斐然,声明远播。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篆、籀书体,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著作,声名很大。‎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 ‎(2)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答案】7. C 8. B 9. C 10. B ‎ ‎11. (1)百姓有个叫萧甲的,横行奸诈,成为百姓一害,梁鼎揭露他的罪行,杖打他的脊背、刺面后流放到偏远地区。‎ ‎(2) 我的困境和苦情,不单单是蜀地的人士和两个州牧看见知道,天地神明也确实都看得清楚。‎ ‎【解析】‎ ‎7. 试题分析:C 解褐:初次任职 ‎8.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点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9. 试题分析: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错,应为“兼任官职。‎ ‎10. 试题分析:B “免除了老百姓的很多赋税”不是在陕西为官时所为,应该是做徐、密二州知州时所为。‎ ‎11. 试题分析:得分点:(1)状,罪行;杖,杖打;徙,流放。(2)独,不仅;牧,太守。‎ 参考译文:梁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任职为大理评事、秭归县知县,又升任著作佐郎。任吉州知州,百姓有个叫萧甲的,横行奸诈,成为百姓一害,梁鼎揭露他的罪行,杖打他的脊背、刺面后流放到偏远地区。太宗特别赏识他的办事才能,梁鼎重新回朝廷任职,赏赐绯鱼,按惯例应当赏给他银宝瓶带,太宗特别用犀带赏赐他,把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上。‎ 至道初年,梁鼎建议兴建三白渠,以及陈、许、邓等几州利用水利开荒耕地,事情写在《食货志》中。调往陕西。至道二年,五名将领分路攻打李继迁,李继隆擅自从赤柽路出击没有战功,还朝后上奏称军需物资没有按时供给,梁鼎因犯事而被降三级官职。又担任殿中丞,负责原有事务。因母亲年老请求到家乡州郡任职,历任徐、密二州知州。真宗登基,恢复原来官职。当时三司责罚拖欠赋税严厉急迫,有长时间被拘押的,朝廷命令梁鼎按照登记簿详细审定,免除赋税很多。一个月后,授任右谏议大夫。‎ 当时西部边境还未安宁,梁鼎建议陕西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由所在的官府专卖,朝廷下诏照此办理。议论的人大多认为:“边境百姓过去吃池盐,池盐价格很便宜。从禁止池盐来困住贼寇,让商人送粮,从边境地区运送解池盐,价格和蕃盐差不多,所以从蕃部带盐来的,卖不出去。现在如果禁止解池盐,和内地同价,那么百姓一定会触犯禁令买卖池盐,这是帮助盗贼获得粮食啊。”当时刘综担任陕西转运使,梁鼎上奏请求罢免他。刘综回朝后,也秘密陈述梁鼎的建议不妥当。梁鼎赴任后,就发文禁止盐商,所在的地方约束不当,延州的刘廷伟不听从他的安排。‎ 梁鼎上奏请求运成阳仓粮食充实边塞,粮食已经腐烂,梁鼎就送给百姓,等到秋收换新粮,朝廷听到后阻止这件事,很多人上表章秘密陈述梁鼎扰民,梁鼎开始的计划多数失败,于是命令林特专程和梁鼎等人一起商议此举是否可行,于是依旧通盐商。梁鼎因起先倡议改变原有办法,朝廷下诏免去梁鼎度支使职务,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遭遇母亲丧事,起用恢复原职。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梁鼎体貌魁伟,坦荡崇尚气节,有正气,为官严厉,名气很大。喜欢学习,擅长篆、籀书体。曾写《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备注: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12. 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 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 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 “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 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13.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DE 13. 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本题抓住关键点“寒食”“暮春”“可怜”“作逐臣”“肠断处”分析情感。‎ ‎【解析】(1)试题分析:D 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E 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园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重点词语分析放逐之悲、浓浓的乡愁、伤春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在列举完有关大知小知、大年小年的一系列事例后,针对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庄子总结了一句,这一句是___________。  ‎ ‎(2) 由“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可以联想到意思相近的诗句,如:《滕王阁序》中的“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传达出李密希望在奉养祖母后将不遗余力为国效力以示报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此小大之辩也 (2). (2)悟已往之不谏, (3). 知来者之可追 (4). (3)臣生当陨首, (5). 死当结草。‎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辩”“已”不要误写为“辨”“以”。‎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维(qiān) 寒砧(zhēn ) 对称(chèn) 奄奄一息(yǎn)‎ B. 梵文(fán) 精髓(suí) 框架(kuàng) 茕茕孑立(qióng)‎ C. 洗马(xiǎn) 屋脊(jǐ) 窸窣(sū) 数见不鲜(shuò)‎ D. 模具(mó) 混沌(hún) 岑寂(cén) 一蹴而就(cù)‎ ‎【答案】C ‎16.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高朋满坐 模棱两可 平添 膨帐 B. 相依唯命 不落言荃 疏朗 蛾眉 C. 哀声叹气 臭名昭著 辐射 座佑铭 D. 皇天后土 钟鸣鼎食 惯例 合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坐——座,帐——胀;B唯——为, 荃——筌 ;C哀——唉,佑——右。‎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巴女排一直是世界女子排坛的强队,其主力队员卡里罗的发球速度往往超过100公里/小时,她的实力令很多男排选手也难以望其项背。‎ ‎②雾霾,已经成为当今公害问题之一,但治理雾霾绝非易事,不可能一挥而就,在不同时期,可能需要针对重点污染物进行治理。‎ ‎③只要我们十几亿中国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西部地区若能大胆创新,乘势而上,就能迅速赶上东部沿海地区,甚至青出于蓝。‎ ‎⑤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 ‎⑥作为领导,他带头拒绝用公款吃喝,有力地遏制了“舌尖上的浪费”,成为该单位餐桌刮起勤俭风的始作俑者。‎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式)。②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使用对象有误。③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使用正确。④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使用对象错误。⑤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⑥ 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此处感情色彩不对。‎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家园,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B. 在2018年高考成绩揭晓之际,每个考生和家长都需要有一个平常心态看待问题,将高考当作人生的一个逗号,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C. 按照传统方式推广“非遗”,不仅成本高,效果也不好,而互联网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给非遗提供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 D.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其含义不仅仅是让国人重温中华的传统,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创造”,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建设、规划、管理”改为“规划、建设、管理”。B结构混乱。可以删除“看待问题”或把“有”改为“以”。C成分残缺。可以在“展示”后加“舞台”或“机会”。‎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           。‎ ‎①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 ‎②或描绘动人的场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 ‎③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 ‎ ‎④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 ‎⑤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 ‎⑥ 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A. ①⑤④②③⑥ B. ②③⑥①⑤④‎ C. ③⑥①⑤②④ D. ②⑤③④①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及其中的特殊词语(如代词和关联词语)考虑。横线的上文讲的是诗的语言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六句话中,②是对上文句子的具体说明,所以应排在首位,于是可排除A.C两选项。比较剩下的B.D两项,发现只有③才能同②顺畅衔接,于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结合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及其中的特殊词语(如代词和关联词语)考虑。横线的上文讲的是诗的语言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六句话中,②是对上文句子的具体说明,所以应排在首位,于是可排除A.C两选项。比较剩下的B.D两项,发现只有③才能同②顺畅衔接,于是得出正确答案。‎ ‎20. 将下面的短语组合成对联,适合张贴在教师办公室的一副是( )‎ ‎①芝兰绕阶 ②黄牛耕地 ‎ ‎③翠柳迎春 ④桃李满园 ‎ ‎⑤千里绿 ⑥春绣锦 ‎ ‎⑦座凝香 ⑧万山金 A. ③⑤②⑧ B. ③⑤①⑦‎ C. ④⑥①⑦ D. ④⑥②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21.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 A.‎ ‎ 月相纪日法把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十五。‎ B. 重阳:也叫登高节、老人节,与端午、清明节、盂兰节(中元节、鬼节)一起成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日。重阳节民间通常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煮粥敬佛等习俗。‎ C. 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中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D.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淮南子地形》也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各自名称、区域划分不同,后来,九州泛指为中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既望”是十六。B “端午”应该为“除夕”;煮粥敬佛是腊八的习俗。C 六部是尚书省的下属部门。‎ ‎2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门衰祚薄 祚:福气、福分 B.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去 往 C. 形影相吊 吊:吊唁 D. 腹犹果然 果:饱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吊:安慰。‎ 点睛: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23.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②莫之夭阏 ‎ ‎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④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A. 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 ③④被动句。‎ 四、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香港启德机场位于市中心,飞机掠过闹市的时候,乘客能清楚地看见住家阳台上晒的衣服。就是这么一个被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数十年直至关闭都没有出现过大灾难。深究其原因,有人说正因为危险,所以全世界的飞行员都小心翼翼,不容许自己出一点差错,启德机场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机场之一。‎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寻找危机 因为有忧患,人才不至于沉溺于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得意忘形;因为有忧患,人才可以在乱石暗礁中找到自己人生的航道;因为有忧患,人才可以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找到无限的动力勇往直前。‎ 适度的危机感并非忌人忧天,而是深谋远虑。孟子亦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胶鬲举于鱼盐,孙叔敖举于海。他们都有过人的忧患意识,方不至于经历一丝挫折便倒下不起。‎ 香港的启德机场位于市中心,飞机起航降落均会经过闹市,被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然而十几年来却一直照常经营而没有出现过事故。反而,它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机场更要安全。这正是因为所有的飞行员都意识到了很有可能发生的危险,对飞行更是投入了十二分的专心。‎ 正是因为忧患意识,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启德机场才能经营数十年而不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 面对显而易见的危险,我们投入了十倍的小心。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危机,潜藏在我们脚下。埋伏在我们身后的危险,不是更可怕十倍吗?可是并不见得会有人更重视它,甚至会有人忽略如此的危险。‎ 寻找危机,并非一种飞蛾扑火的行为。主动寻找危机,做好抵御的准备,是一种先见之明。一味地逃避不是办法,无知地放任危机藏身于你周围,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三国时期,许多军事上神奇的策略运用总是为人称道,而布置、谋划的,是人。诸葛亮,郭嘉,鲁肃,总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其实他们最突出的才能并非出谋划策,而是看破危机。人算不如天算,这些人们心中的“神算子”最会算的,是危机将何时到来,如何到来。以便于决定进攻,防守,或是逃跑。这才是军事家。‎ 郭嘉会对曹操说,乌巢可打,袁尚不可攻,这是他算准了危机的潜藏地。而我们,亦可以寻找到我们身旁的危机,加以判断与准备。‎ 时时刻刻的忧患意识,可以让人找到身旁的危机。在危机中活着,便要学回寻找危机,学会发现危机,学会面对危机。‎ ‎【解析】试题分析:压力可以是来自挫折,可以是来自挑战,可以是来自苦难,也可以是来自志向目标,还可以是来自家庭、民族和社会。‎ 压力是动力。人往往是有惰性的,没有了压力,人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就甘愿在平庸中虚度年华;民族没有了压力,就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铁人王进喜说得好:“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 压力又是阻力。过重的负荷不能成为动力,相反只能成为进步、发展的阻力。‎ 参考题目:《渴望变成小鸟》《阳光总在风雨后》《金刚石与石墨》《站直了,别趴下》《迎接挑战》《感谢“敌人”》‎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