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00 KB
  • 2021-06-09 发布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下学期期中大联考试卷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摘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 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C. 先秦《周易》中的“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属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D. 中国人能视天下为一体,是因为拥有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对“和”“合”的含义解读为切入点,引入对“和合”理念文化内涵的阐释。‎ B. 第三段引用《尚书·尧典》,意在证明中国人很早就有协和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观念。‎ C. 第五段对比孔子、汉代及宋明儒学对“仁”的解释,阐述“和合”理念的道德观。‎ D. 文章谈“和合”理念,由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合”理念是在承认事物之间有矛盾、差异的基础上强调融合、和谐,可以说,“和……合”是变化之源、发展之本。‎ B. “和合”理念的“天下”观,滋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C. 当代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了“和合”理念的精髓。‎ D.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和合”理念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最重要地位的“仁”。‎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第五段对比孔子、汉代及宋明儒学”说法有误。该段没有运用“对比”手法。原文的表述为: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是并列陈述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其核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最重要地位”理解有误。原文是“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特殊重要地位,而不是“最重要地位”。‎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是保护修复古建筑的宗旨。文物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保护古建筑就是要承认其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真实的历史文物,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因此,我们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就要认真分析其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深刻总结古建筑修复和维护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按照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修复,核心就是坚持原状修缮,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才能显示出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摘编自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修缮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古建筑。木结构是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文物保护和维修工程的性质与难度。如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安全措施;一般性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重点维修工程,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古建筑的维修工程应以“修”为主,操作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材料来源和筑造、维修技艺传承等因素制约,这些技术规范难以贯彻,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经过大修甚至一般维修,文物原构件及价值损失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换,就可能使修缮后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降低很多。‎ 摘编自王可《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 材料三 ‎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损失严重难以估算,其重建势必是个漫长且耗资巨大的艰巨任务。据悉,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乐观估计需要10年,总经费预计需1.5亿欧元,仅中间塔尖部分就高达600万欧元。‎ 对于任何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国家而言,古建筑维护和修复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比如因《罗马假日》而广为人知的罗马许愿池,修复金额就达到218万欧元。这笔钱是由著名奢侈名牌芬迪提供的。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大。如天守阁姬路城修缮工程(2009—2015),花费28亿日元;东本愿寺本堂修缮(04—08年)花费约98亿日元;著名的大阪城天守是30年代全大阪人捐钱复建的混凝土建筑,其造价大概折合今天的700亿日元。‎ 摘编自新浪网《古建修复,“钱路”漫漫》‎ 材料四 颜料配方,只是古建彩绘修复中的一个难题。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古建彩画讲究手法。尽管吴书瑞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但在纸上画和在建筑上画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古建彩画还要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刚入行的吴书瑞一点也找不到感觉。为了练习好基本功,吴书瑞这一刷就是3年。沥粉是中国彩画特有的技术,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用矿物质勾勒出凸起的线条,再将金粉等矿物质粉末撒到上面,将平面的图案变得立体,使得图案更加生动。在这一行,要练习五六年才能掌握基础操作的要领,才算入了门,要想独立操作,至少得10年之后。“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有这种耐心了。”吴书瑞不无感慨地说。‎ 摘编自《新京报》《恢复古韵就是最好的文保》‎ ‎4. 下列做法中符合古建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A. 在古建建彩绘修复过程中,尽可能遵循传统绘画规制和手法,使图案立体、生动。‎ B. 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为缩短工期、节约资金,不使用自然干燥的木材,使用湿木材。‎ C. 需要勘察古建筑柱子等部件是否糟朽时,遇到砖石包砌,都拆开检查,保证维修效果。‎ D. 在建筑破损处,采用嵌玻璃纤维杆和环氧树脂等高科技材料原位补强,确保修复强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建筑是祖先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加强对其保护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B. 古建筑最宝贵的是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因此保护古建筑要尽可能保存其历史信息,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 C. 修复古建筑,要靠巧手,更要像吴书瑞一样具有追求卓越的匠心,这是中国古建筑能够传承不断的重要前提。‎ D. 相较于欧洲,日本人在修复古建筑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这说明日本人更加重视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在古建修复和保护方面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4. A 5. D ‎ ‎6. (1)我国是历史悠久古建筑数量众多;(2)古建筑修复耗资巨大;(3)我国古建筑多是木建筑,易于损坏,不易维修;(4)古建筑材料需要特殊工艺制成,获得有一定难度;(根据材料二和四);(5)古建筑建造中有特殊技术,这些技术难度过高、难以传承;(6)年轻人很少有人能有耐心学习和磨练古建修复技术。‎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古建筑修复的原则“修旧如旧,延年益寿”,尽可能保持古建筑原有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其它三项都不同程度违背了这一原则。‎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这说明日本人更加重视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逻辑错误,属于主观臆断。在古建筑修复上投入巨资需要两个基本前提:重视和有钱。欧洲投入比日本少更有可能是因为经济不景气。选项错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我国是历史悠久古建筑数量众多。结合“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古建筑。木结构是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文物保护和维修工程的性质与难度”“木结构是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文物保护和维修工程的性质与难度。如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安全措施”“在这一行,要练习五六年才能掌握基础操作的要领,才算入了门,要想独立操作,至少得10年之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材料来源和筑造、维修技艺传承等因素制约,这些技术规范难以贯彻,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沥粉是中国彩画特有的技术,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用矿物质勾勒出凸起的线条,再将金粉等矿物质粉末撒到上面,将平面的图案变得立体,使得图案更加生动”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离开沙沟和西吉滩,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急急地前进了。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问答间已经能辨出方言的差异。西吉一别,即是隆德。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越过隆德。我们的心在六盘。‎ ‎②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③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眼前的景象,还有那急促的喘息和背上的汗水,双腿的沉重,都强烈地向我的肉体和心灵唤起着那个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脸上流淌的道道汗水,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像我这样的人也能说: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④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的、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⑤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经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 ‎⑥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⑦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写的是作者的人生感悟,重在抒情和议论。但从全文看,与六盘山没有关系,所以这一段是可有可无的。‎ B. 文章首段重在描写作者在风雪中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形,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六盘山以及对六盘山的向往之情。‎ C. 作者在顺着崎岖小路向上攀登六盘山时,回忆了近二十年前在岷山山路上遇到的一位农民,意在表现自己此次登山的寂寞心情。‎ D. 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岷山印象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作者这么说是因为这么多年他过得很不如意。‎ ‎8. 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的含意?‎ ‎9.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 ‎【答案】7. B 8. ①匆匆赶路,短暂接触,对六盘山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所以说“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②六盘山在作者成年的心里唤醒和坚忍善良的印象已不再会沉睡,心灵找到了寄托,所以“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 ‎9. 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曾经沉睡的、承载了作者的一份青春和历史的可贵的印象;②六盘山让作者回顾了二十年的经历,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③六盘山的沉毅带给作者穿越尘世的浮华,给予作者的心灵以踏实的宁静;④六盘山是性格坚忍的岷山农民与哲合忍耶回民的物化,是作者心中印象的本源,向作者昭示了一种坚忍、质朴、刚强的民族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但从全文看,与六盘山没有关系,所以这一段是可有可无的”分析错误,这一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写六盘山以及议论和抒情做了铺垫。‎ C项,“意在表现自己此次登山寂寞心情”分析错误,应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D项,“作者这么说是因为这么多年他过得很不如意”分析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注意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和阐述语句的含意。‎ 解答本题,应抓住“收获”“宁静”两个关键词思考组织答案。因为“我”匆匆赶路,对六盘山不能洞知和理解,所以“没有……收获”;又因为作者内心的坚忍和善良已经被唤醒,所以感到“踏实的宁静”。意思对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 答题时要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反复写“感谢六盘山”,重指出六盘山对作者影响的深,如在成长、生活、生存、思考社会等方面。从“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点睛】如何探究散文的意蕴和艺术构思?‎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江苏卷重点探究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蕴。‎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㈠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②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③,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④,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夏完淳:14岁随父亲及师父参加抗清活动,父亲殉国后,他又佐吴易在太湖起义。顺治四年七月被捕,九月就义,年仅17岁。本文是他在南京狱中写给嫡母的诀别信。②菽水之养:《礼记·檀弓下》云“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后世以菽水之养代指贫家对父母的供养。③九京:本指晋国贵族的墓地,后来泛指墓地。④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指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B.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C.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D.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门,佛教以空为入道之门,故称佛法为“空门”,后泛指佛家。‎ B. 嫡母,妾之子女对父之正妻的称呼。‎ C. 结褵,系上佩巾,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在文中指结婚。‎ D. 盂兰,又称中元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自己是为节义而死,是死得其所的。‎ B. 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叮嘱母亲“万勿置后”,主要是相信将来明朝肯定能够中兴重建,那时自己就能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了。‎ C. 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娇妻,并在末段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D. 本文表现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中所表述的有关“忠”“孝”的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2)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答案】10. A 11. D 12. B ‎ ‎13. (1)自从父亲去世,我沉浸在悲痛中已经过去两年了。仇恨痛苦一天天加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2)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不肖的后嗣,被旁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有朝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面食和猪蹄,不至于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句中,“中兴再造”是“中兴重建”之意,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庙食千秋”指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庙食”与“千秋”不可断开。“若有妄言立后者”是完整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D项。“诛殛顽嚚”是动宾结构,意思是“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中间不可断开。‎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盂兰,又称中元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解说错误,应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主要是相信将来明朝肯定能够中兴重建,那时自己就能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了”分析错误,主要是怕万一所立之后不肖,会为人耻笑。原文的表述是:“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见背”,离开我,意思是去世;“易”,经过;“春秋”指一年;“日”,一天天地。‎ ‎(2)“后”,后嗣;“诟”,诟骂;“愈”,好。“为人所诟笑”被动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不孝完淳而今死了!把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报答母亲了。自从父亲去世,我沉浸在悲痛中已经过去两年了。仇恨痛苦一天天加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抚恤,使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明朝,一支军队刚崛起,就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没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居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的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忽然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全家八口人今后怎么生活?即使如此,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留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姐,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夏姓大族,现在已零落到极点!节义文章,像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不肖的后嗣,被旁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朝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面食和猪蹄,不至于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战乱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暂时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若投胎再生),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给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那么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妻子与我成婚两年以来,贤惠孝顺素来为人深知,武功甥替我好好地对待她,这也是武功甥与甥舅间的情谊。言语没有条理层次,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 人哪有不死的,但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人本来是从无而生,死后又归于无,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破旧的鞋子一样不足以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噩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可以问心无愧了!‎ ㈡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注]‎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 B. 这首诗题为“闲饮”,表面上抒写解囊沽酒、豪爽痛饮的旷达与闲适,深藏的却是闲而不适、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 C. 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这里的“闲”是怡养天性的悠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 D. ‎ 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 ‎15. 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尾联表现了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诗人在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或答:以乐写忧,悠然的心态更显出哀伤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怡养天性的悠闲”有误,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诗歌尾联:“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意思是,等菊花开放,家里的酒酿好时,我再与君一醉方休。写出了诗人与刘禹锡的深情厚谊。结合诗歌背景理解,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因此这种共醉陶然的情景却包含着无奈的哀伤,作答时,要理清这两层意思。这两句内容是诗人设想内容,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并不是眼前之景,手法上可以判断为借助想象。‎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 ‎→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赏析:‎ 此诗题中“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  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少时”二字体现出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豪气。“老后”却使读者联想到诗人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诗人回首平生,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共把”一联承上启下,亦忧亦喜,写神情极妙。“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夸张,一个“共”字体现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闷。“相看”二字进而再现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他们两人都生于同一年,已经快六十六岁,按虚岁来算快六十七岁了,亦即“七十欠三年”。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两张皱纹满面的老脸,面面相觑,彼此都感慨万千。朋友的衰颜老态,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一面镜子,怜惜对方也就是怜惜他们自己。在这无言的凝视和含泪的微笑之中,包含着多少宦海浮沉、饱经忧患的复杂感情。‎ ‎  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二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 这首诗诗题为“闲饮”,表面上抒写解囊沽酒、豪爽痛饮的旷达与闲适,深藏的却是闲而不适、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蕴藏了他们对人生愁苦、世事艰难的深刻感受和体验,表现了这两位有着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深厚友情。此诗蕴藉深厚,句外有意,将深情以清语出之,把内心的痛苦忧烦用闲适语道出,加强了抒情效果。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此诗题中“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惋惜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给统治者以讽喻。‎ ‎【答案】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2). 长使英雄泪满襟 (3). 楼船夜雪瓜洲渡 (4). 铁马秋风大散关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捷、襟、鉴。‎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借我一生》中,余先生以“湿漉漉的落叶”为题讲述了自己辞职的经历。主要讲他努力辞职的过程,有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 关于为什么辞职,我不了解余先生,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更不了解胡黄,只能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余先生是地道的农民出身,因此,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应该说总是倾向于“自然”,与更加“社会”的城市是有距离的。从他对家乡的 可以看出,从他与上海“某些人”的 也可以看出。‎ 生活在农村,与左邻右舍打交道,主要靠天性、情感,很少涉及交际与策略,虽然也有个别的“嚼舌头”,但基本与谋略无关,如麻雀的叽叽喳喳,是天性。( )从余先生书中得知,余先生的祖辈、父辈不精于谋略,余先生自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熏陶与感染。因此,他做不了“城市蛟龙”,只能做乡村的“ ”。因此,他倾向于业务,胡伟民成了他的知己,黄佐临成了他的榜样。‎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举足轻重 流连忘返 水火不容 斗鸡走狗 B. 举足轻重 眷眷之心 格格不入 闲云野鹤 C. 举重若轻 流连忘返 水火不容 斗鸡走狗 D. 举重若轻 眷眷之心 格格不入 闲云野鹤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城市混,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主要是交际、策略。‎ B. 在城市混,出入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主要是靠交际、策略,而不是情感和纯真。‎ C. 在城市混,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主要是交际、策略,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 D. 在城市混,出入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主要是交际、策略。‎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但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B. 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但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C. 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于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D. 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于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举足轻重,解释为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根据语境“主要讲他努力辞职的过程”应用“举重若轻”。眷眷之心,表示依恋不舍之心。流连忘返,比喻喜欢、迷醉某种事物而不愿或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语境是“对家乡”,应用“眷眷之情”。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又称“水火不相容”。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语境是“有距离”,用“格格不入”。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也说斗鸡走马。闲云野鹤,同“闲云孤鹤”。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现多指人的闲逸超脱。语境是“城市蛟龙”,后面与其对应,用“闲云野鹤”。故选D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语段,整体理解把握语境。文中括号前面语境是“生活在农村,与左邻右舍打交道,主要靠天性、情感,很少涉及交际与策略”,前后句式保持一致,更连贯。故选B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该题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关于为什么辞职,我不了解余先生,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更不了解胡黄,只能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根据语境下面几段的文字是作者关于余先生为什么辞职的揣摩,可得出正确答案C项。故选C。‎ ‎【点睛】分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传统的人机交互系统中,用户身处真实世界中,通过鼠标、键盘、显示器等传统设备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进行交互,①_______,而在新开发的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被完全包裹在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中,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仿佛融为一体。置身于虚拟世界中的用户,②______,而是通过更为自然而友好的交互方式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研究人员为了增强人机交互的效果,③______,来更好地实时监测参与用户的行为,并对其行为作出反应。‎ ‎【答案】 (1). ①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完全隔离 (2). ②无需通过传统的交互设备 (3). ③优化参与用户行为的监测系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前面内容可知,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是隔离的;②处结合后面内容“通过更为自然而友好的交互方式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可知,无需通过传统的交互设备;③处结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21.下图是中国网民节的活动会徽。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各要素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答案】标志主体像字母e,象征网络;又像汉字“文”‎ ‎,代表文明;标志整体呈现一个舞动奔腾的人,彰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圆点像太阳,寓意阳光网络,健康网民。‎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分析图标的题目,注意图标中文字、图案和图图标的名称。徽标:即徽章、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是具有指代意义、具有标识性质的图形。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徽标类图文转换题解题方法:①观察分析徽标构图元素:外形、色彩、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涉及的时间、事物等。②解说画面依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③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联想(行业特点)→图标的创意(含义)→象征义、寓意(要有关联性)。④语言表述准确规范得体:准确、简明、平实、清(说明性语言)。如有标题,一定要写出来,内容要囊括所有画面,不要丢三落四。要素为“标志主体”“网民节”的中英文等。像字母,像汉字“文”,像太阳,结合不同的形状分析寓意。‎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责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永恒的归宿 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反侧.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 沿着遍布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相互映衬.没有富丽唐皇的装饰,没有歌舞升平的欢闹,有的只是那一间陋室,那一架未经修饰的古琴与几本经书.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官场沉浮,便贬后毅然放下过往的浮华名利,没有丝竹乱耳,亦没有案牍劳形,有的只是与挚友的畅聊,闲情时的几曲琴音和抄写佛经.在无数人历经起伏后依旧决定奋不顾身地追逐时,刘禹锡,他勘破、自在、放下,用淡泊宁静为自己搭建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便得“惟吾德馨”经久不息地弥散开来.‎ 南山的轮廓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山脚下的那户人家,炊烟袅袅.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最终他放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在南山的脚下,筑起道道篱笆,庭前把酒,采菊东篱.闲来无事之时,对月吟诵几首诗.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官员的阿谀奉承,一个人赏尽南山美景,对山林间鸟雀对话,对清风明月对饮,与菊共赏秋色.陶渊明,他勘破、自在、放下,抛弃了富贵名利,用淡泊闲适为自己筑造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流传后世.‎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这世上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天地沙鸥,我们微若介子.‎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个浮士绘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繁华与绚丽.我们在这条路上永不停歇地追逐,遗忘了归宿,觉得无家可归的无依无靠无着落.但人性的可贵之处便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深藏于灵魂深处的那份淡泊,那份闲适,那愿意抛掷名与利的勘破、自在与放下,便是心中永恒的归宿.‎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题审题难度不大。属于话语类,指向明确型。前半句“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讲的是话题的背景;后半句转折“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跟随常隐藏于人的灵魂深处。”这是关键句。语义的核心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人性”、“灵魂”提示我们思考的角度。第一句话中“家”和第 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 “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 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精神家园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 的精神家园的标准。当满足这个标准时,这可以 认为已经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从这个意义 上讲,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例如:当 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使人民似乎老是处于动荡之 中,这时平衡、和谐和宁静也便成了现代人追求 的目标。这就是他们需要的精神家园。但是世间 没有完美的永恒,人们的要求也是无止境的,精神家园的标准也在变化,或提高,或降低。所以 材料中的永恒最好理解成相当长的一个阶段。‎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