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7-2018学年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 ‎ 分值:150分        时量: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 ,“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 )“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 《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C. 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丞”,这反映 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D. “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对此事件均无记载,这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 “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C. 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 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用的 “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1   6月22日下午,记者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至6月份,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83件,目前已审结63件。与此同时,全省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1000多名法官积极参与,踊跃奔走在法治宣传教育第一线,先后举办各类活动400余场,受教育师生 家长37万余人,发送宣传彩页6万余份、书籍5万余册、学习用品用具1万余套,受到学生、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摘编自2017年6月23日“人民网-河南频道”)‎ 材料2   不同类型校园暴力的具体内容 网络欺凌(隐私、个人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在网上被同学骂、欺负等),社交欺凌(被同学传播小道消息、八卦以及被排斥、孤立等,前两项尤为严重),言语欺凌(被同学恐吓94%,被用不好听的外号称呼34.5%,遭到同学的当众嘲笑27.5%,被同学辱骂36.4%),身体欺凌(被同学敲诈、勒索或抢走东西等)。‎ 材料3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的发生率上都要远高于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骂人、说脏话的发生率为56.9%,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则高达85.0%;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吵架的发生率为32.8%,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则为63.4%……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都差不多比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摘编自《调查: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4   从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等角度讲,学生在学校中也应该有免于恐惧的权利。在校园中,只要伤害是故意的,并导致受害学生处于惊吓或恐惧之中,无论伤害的形式如何、程度大小,都是欺凌。站在预防同类事件的角度,学校应是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责任人和首要责任人。一旦学校放弃对校园欺凌的干预和防范,必然会导致欺凌的盛行以及欺凌事件影响的扩大。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学校不能“和稀泥”‎ ‎。在对欺凌事件中的加害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形,适时适度进行惩戒,有其必要。如果受教育权的行使受到他人严重干扰,那么暂停干扰者到校学习的举措也值得考虑。总而言之,打造一个更加安全、使学生免于恐 惧的校园,需要从多方入手,保障更多人的受教育权。‎ ‎(摘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材料1相关内容看,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率较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B.校园欺凌主要有网络欺凌、社交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等主要内容。‎ C.社交欺凌中表现突出的是对其他同学传播有损于当事人人格品行的谣言。‎ D.被恐吓、被起外号、被辱骂、被嘲笑等欺凌方式的发生率依次越来越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2017年上半年河南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83件,这说明校园欺凌或犯罪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突出。‎ B.材料1并列使用“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材料3又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字样,可见校园欺凌内涵有待明确界定。‎ C.材料3对比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和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骂人、说脏话上的发生率,意在启示校园文明建设要加强。‎ D.校园欺凌容易导致连锁反应,严重危及社会治安,因为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相对更高些。‎ E.只要地方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促成更多法官参与,把法治宣传深入教育第一线 ,欺凌问题便可解决。‎ ‎6.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后果严重,积极防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怎样具体防治校园欺凌呢?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答。(4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美妙的结局 ‎(俄)契诃夫 列车长斯特奇金有一天不当班,在他家里坐着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一个四十岁上下、相貌端庄、身体壮实的女人。她专事说媒。斯特奇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抽着雪茄,说:“认识您非常愉快。我吧,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已经五十二岁了,也就是说,在我这样的年龄,本该子女成群了。我的职业是稳定的。财产虽说不多,但要养活心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完全不成问题。我私下里告诉您,除了薪水,我在银行里还有存款,这些钱是按我的生活方式节省下来的。我为人正派,滴酒不沾,过着严谨而合理的生活。可是话又说回来,我还是有所欠缺——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生活的伴侣,我像个到处漂泊的匈牙利人,居无定所,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人可以商量,一旦生病,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等等,等等。我这人受过教育,又有钱。因此,我十分希望徐门①能来牵线——也就是说,跟一位般配的女士缔结合法婚姻。”‎ ‎“这不成问题,”她又说,“那么您,尼古拉·尼古拉伊奇,想找个什么样的新娘呢?”‎ ‎“我吗?那就随缘吧。”‎ ‎“讲到缘分,当然也对。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有人喜欢黑头发的,有人却喜欢金发女郎。”‎ ‎“您知道吗,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斯特奇金庄重地叹息道,“我为人正派,性格刚强。美貌以及 ‎ 一般的外表在我看来是次要的,因为,您也知道,脸蛋不能当水喝,娶个漂亮老婆要操心的事大多。我这么认为:一个女人重要的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里,也就是说,她要心地善良,各方面的品性都好。……不用说,如果老婆长得富态,看着当然舒服,不过,这对双方的幸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可是老实说吧,其实女人也用不着智慧,因为有了智慧她就会自命不凡,就会想入非非。最主要的是,她得敬重我,她得明白,是我给了她幸福。”‎ ‎“那当然。”‎ ‎“好吧,现在来谈谈名词②问题……富贵人家的千金我不要。我不能作践自己,居然为了金钱去结婚,我希望我不至于吃女人的面包,而是要她吃我的面包,还要让她心里明白这一点。可是穷苦人家的姑娘我也不能要。我这人虽说有点钱财,虽说我结婚不是出于贪财,而是出于爱情,但是,我也不能娶个穷女人,因为,您也知道,现在物价昂贵,再说日后还要生儿育女。”‎ ‎“可以找个有陪嫁的。”媒婆说。‎ 列车长考虑一下,说:“不,谢谢您。承您好心关照,我心领了。现在容我问一下:您给人张罗一个新娘要收多少钱?”‎ ‎“要得不多。您按老规矩给个二十五卢布外加一件衣料,我就多谢了……至于找有陪嫁的女人,那就是另 一个价码了。”‎ 斯特奇金在胸前交叉抱着胳膊,开始沉思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叹口气说:“这价太贵了……”‎ ‎“一点儿也不算贵,尼古拉·尼古拉伊奇!从前吧,做成的婚事多,收费也就便宜些,如今这年头,我们能挣几个钱呀?要是在不持斋的月份③,能挣上两张二十五卢布,那就得谢天谢地了,老实告诉您,老爷,光靠说媒我们是发不了财的。 ”‎ 斯特奇金疑惑不解地望着媒婆,耸耸肩膀。 ‎ ‎“哼!真没想到,干那种事居然能挣大钱。五十卢布!那可不是每个男人都能挣到这个数目的!请喝呀,别客气……”‎ 媒婆又干一杯,眉头不皱一下。斯特奇金默默地把她从头到脚打量一番,说:‎ ‎“五十卢布……这么说,一年就是六百哪……请喝呀,别客气……有这么多红梨④,您可知道,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您给自己找个新郎,也不难呀……”‎ 媒婆不好意思了。斯特奇金也不好意思了,他挨着她坐下。‎ 一阵沉默。斯特奇金开始大声擦鼻涕,媒婆则满脸通红,羞答答地望着他,问:‎ ‎“那么您,尼古拉·尼古拉伊奇,一月有多少收入呢?”‎ ‎“我吗?七十五卢布,不算奖金……另外,我们在硬脂蜡烛⑤和兔子⑥上也有些进帐。”‎ 在沉默中又过了一分钟。斯特奇金站了起来,开始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我不找年轻姑娘,”他说,“我是上了年纪的人,我需要那种……像您那样……中年以上、做事稳重、有您那种身段的女人……我觉得您的那些品性正合我的心意。我这人作风正派,滴酒不沾,如果您也中意,那……那就最好不过了!请允许我向您求婚!”‎ 媒婆激动得掉下了眼泪,随即又吃吃笑起来。为了表示同意,她立即跟斯特奇金碰杯。‎ ‎“好了,”喜气洋洋的列车长说,“现在容我来向您说明,我希望您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持家过日子……我希望我的妻子要明白,我是她的恩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一八八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有删节)‎ ‎【注释】‎ ‎①门,希腊神话中的婚姻之神。他读错了。     ②俄语中“名词”与“实际”谐音,他读错了。‎ ‎③按东正教习俗,在持斋的月份不举行婚礼。   ④应为“红利”,他读错了。‎ ‎⑤指查抄火车上的蜡烛。                     ⑥指向逃票乘客索要钱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体现出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即淡化情节,只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借助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揭示某种本质。‎ B.小说开头通过列车长斯特奇金的自 我介绍让我们看到他生活的缺憾(婚姻问题)和解决这种缺憾的急切,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C.媒婆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最终成为列车长斯特奇金的结婚对象,主要是因为她符合他的娶妻标准:身段好、脸蛋又白又胖,并且朴实、端庄、稳重。‎ D.小说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有特色:基本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看上去不事雕凿,简简单单,其实很见小说家的功力。‎ ‎8.契诃夫是一位非常善于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小说家,例如列车长斯特奇金的自述中就存在不少前后矛盾之处,请举例说明之。(5分)‎ ‎ ‎ ‎9.结合文本,说说列车长斯特奇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 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B. 以一少牢告庙      牢:祭祀用的牲畜 C.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本      D.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    B.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游目骋怀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 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1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 ‎(2)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看来,诗人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B.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诗人写自己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传来。‎ D.本诗含蓄蕴藉,比如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因为鹿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 E.尾联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 动作寄写出了“不遇”道士的惆怅。‎ ‎16.颈联中的“分”“挂”的使用,妙在何处?(6分)‎ ‎ ‎ ‎(三) 名篇名句默写(7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               ,              。”‎ ‎(2)《逍遥游》中“                  ,                  。”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用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4)《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正因为读书人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所以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8.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力透纸背。‎ ‎②对张伯苓这样一个政治上有些糊涂又有些声望的人,周恩来并没有把我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认识强加于他,让他接受,而是逐渐地循循善诱,启发自觉。‎ ‎③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④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事,有些网友不仅不赞一词,反而恶语相加,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⑤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睱暖,冰凉透骨。‎ ‎⑥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A.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为提升员工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公司决定采取跟岗学习、外出培训,让每位员工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B.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进程中,一批地方高校经过 探索与实践,找准了自身定位,突显了办学特色,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C.有专家指出,清洗白衬衫时,切忌不要使用漂白剂,因为漂白剂虽能使衣物变白,但也会让衣物纤维变硬变脆,从而损伤衣物。‎ D.物理学家在观察与研究不同星系时发现,旋涡星系“死亡”进程比较缓慢,椭圆星系则相对加速,但两者进程均长达数十亿年。‎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自上一篇论文发表以后,你并未停止相关研究,勉力续貂,又见一 篇论文发表,实在可喜可贺。‎ B. 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放您桌上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C.某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 D. 2018年我乔迁新居,沈老师前来做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幅为我补壁,我至今仍旧珍藏。‎ ‎21.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制堵”……近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①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 。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今天,      ②        ,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 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把青蛙放在温水中,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则会舒适的游来游去,直至失去逃生机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之类的哲理。‎ 但青蛙真的会被煮死吗?美国动物学家霍奇森就作了相关试验。他发现即使缓慢加温,到了一定温度以后,青蛙就开始躁动不安,试图逃离这个环境,如果装载的容器允许,青蛙还是会跳出来,所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根本就是蒙人的。‎ 曾经给过许多人启示的心灵鸡汤的故事,也被证明了是谎言,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 ‎ 入学考试语文答案 ‎1.A(“改变了这个局面”错,《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后仍有反对者)‎ ‎2.C(“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错,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 ‎3.B(“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错。原文是“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 ‎4.D解析:若依照愈来愈高的顺序,应该为被恐吓、被嘲笑、被起外号、被辱骂。‎ ‎5.BD解析:A.“这说明校园欺凌或犯罪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突出”错。C. “意在启示校园文明建设要加强”错。E. “只要地方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欺凌问题便可解决”错。‎ ‎6.政法部门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渠道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欺凌者以制裁或惩戒;落实学校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确保干预防治校园欺凌、建设安全校园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7.C(两人走到一起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上的,是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的经济收入打动了列车长的心。)‎ ‎8.①他说自己“受过教育”,通过注释1、2、4的读错音可知,事实并非如此。②他说自己“有钱”,却不愿娶个“穷女人”,因为要考虑物价的昂贵和婚后养育儿女的费用。③他说自己不会为了金钱去结婚,结果媒婆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最打动他的正是金钱。④他说自己“为人正派”,通过注释5、6可知,他常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的收入。⑤明明对女方的经济贡献有考虑,却要求她们在婚后视自己为“恩人”。(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虚荣。强调自己受过良好教育却多次读错字音;认为自己“有钱”其实需要女方在婚姻中在经济上有所分担。②伪善。标榜自己“为人正派”却利用职务谋取不正当利益。③功利务实。在知道媒婆的收入状况后迅速表达爱意,全无尴尬之感。④大男子主义。几次强调婚后要求妻子“敬重”并“感恩”自己,因为“是我给了她幸福”。(每点2分,三点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C  原:推其根本。‎ ‎11. C  (A项,其:语气副词,一定/其:代同,代庄宗;B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词,表被动;D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 ‎12.D ‎13.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故选B。)‎ ‎14.(1)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岂、抑、本、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从他称王开始,直到他当上皇帝,都常常亲自和那些伶人在朝堂上上演各种杂戏,那些戏子因此当权(或得到重用)。(其、身、杂戏、用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5.DE(D.“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错,只暗示道院无人。E. 不是“从正面写出”,而是“从侧面写出”。)‎ ‎16. ①分,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1分),也写出了云雾的浓密飘动感(1分)。②挂字,化动为静(1分),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1分)。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1分)。‎ ‎17.(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2)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4)士不可以不弘毅 ‎18.D ①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使用正确。‎ ‎②“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这与前面的“逐渐地”在语意上重复。使用错误。‎ ‎③浩如烟海:形容文献、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使用正确。‎ ‎④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比喻一言不发。此处误以为不称赞一个字;望文生义。‎ ‎⑤席不睱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使用错误。‎ ‎⑥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符合语境,正确.‎ ‎19.B(A项,成分残缺。“采取”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外出培训”后加上“的措施”。C项,否定不当,“忌”与“不”,两重否定不当。D项,搭配不当,“加速”一词与“死亡进程”不搭配,可改为“快速”。)‎ ‎20.C  (A项,续貂:谦辞,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多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B项,拜读,敬辞,指阅读对方的文章。C项 ,“杏林”是医学界或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要注意与“杏坛”区别开来,“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因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D项,乔迁:敬辞,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补壁:谦辞,把作品赠人时用,意为水平拙劣,不足登大雅之堂,就权且给人糊墙。)‎ ‎21. ①流行语折射出社会心态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 ‎    ③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全貌 ‎22. 主要立意:善意的谎言,照样能给人温暖;‚科学是戳穿谎言的利器(实践出真知)ƒ追求真知,不被谎言迷惑。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