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汉字: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
1. 一种符号,万千个方块,穿越了五千年时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奔腾不息。这就是汉字,是中华民族雄浑豪迈、生生不息灵性之结晶,是与一切西方语言文字迥然不同而内涵深邃的“文化魔方”。今天,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汉字,人们的大脑中就会立刻闪现出一个伟大的国度——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胎记和文化基石,爱汉字就是爱中华。肯定汉字、颂扬汉字、学用汉字,为汉字扬名树威,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信与责任。
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媒介,汉字一直是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大一统”的思想就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分裂与战乱,必然会有“大一统”的呼声与局面出现。而国家的统一,不仅依赖于政治与军事力量,更依赖于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而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不可或缺的纽带,便是文字的统一。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文字,行之数千年,所以糅合种种异分子之国民而统一之者,最有力焉。”
文字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中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周宣王时太史所作《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字书。秦朝建立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说文解字·序》),以秦国原有的文字小篆为基础,实行“书同文”,从而结束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正如美国小说《飘》(又译《乱世佳人》)的译者傅东华1940年在《书同文考》一文中所说,秦朝“同文之举,正所以继往开来,而首定我中华民族2000年来,文化政治统一之基础,其功不在禹下”。嗣后,汉承秦制,继续推行“书同文”政策。随着汉隶的出现(即“隶变”),汉字走上了规范的“方块字”发展轨道。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长寿同时又最具活力的文字。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的历史,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正如安子介先生所说:“在世界上百多种文字中,汉字对人类文明起了促进作用,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汉语是联合国的六大工作语言之一。联合国设有中文处,电脑出现以后,一直使用中国人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汉字,这一技术在海外华文出版业广为应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内的“国学热”与国际上的“中华文化热”交相激荡。目前,全世界已有三千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孔子学院遍及五大洲。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上升,仅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就达200万人,韩国也有超过50万人学习汉语。
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明确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根本,就来自“老而不朽”的汉字。汉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用《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语句,旨在阐明文字上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在梁启超看来,能够使民族凝聚、国家统一的多种力量中,中国的文字功不可没。
C.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以汉字是世界上最长寿最具活力的文字。
D.汉隶使汉字走上规范的“方块字”发展轨道表明,秦时“书同文”的改革意义不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以抒情性的语句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B.文章二、三段,列举史实,引用文献,论证了文字在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意义。
C.文章的四、五两段,采用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等方法,阐释了汉字在世界文明中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毛泽东等人的言论,从道理上阐明了文化的发展不要忘记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文字统一,文化与思想就能统一;一旦文化与思想统一,分裂的国家就能统一。
B.不论是《说文解字》的作者还是傅东华,都认识到了秦统一文字的作用与重大意义。
C.“汉字文化圈”“中华文化热”等现象表明,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D.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综合国力的强弱等也会对国家的文化自信产生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222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
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 (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 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 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 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5.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 “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 “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 “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6.今年,关于新冠肺炎的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言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对下列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倦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4分)
A. 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 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①吾其还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9.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为击破沛公军
C. 而今安在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佚之狐说“师必退”
,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选自《五人墓碑记》)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詈:斥骂
B. 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训练
C. 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
D. 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仆一样
13.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A. 苟以天下之大
B. 均之二策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D.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1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等寥寥数语形象地描绘出五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 阉党“不敢复有株治”、大阉“投缳道路”
等叙述从侧面彰显出五烈士斗争及牺牲的重要意义。
C. “斯固百世之遇也”是对五烈士受人敬仰的感慨和高度评价,这表明他们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 选文叙议结合,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层层深入,阐述了五人之死的积极意义,点明了文章中心。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5、(1)《五人墓碑记》中,张溥认为五人虽为平民,但精神伟大,浩气长存,应当张扬他们的事迹,目的是:“亦以明死生之大 ,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类似的”句子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 , 。”
( 4)《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 , ”两句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尚品德。
(5)《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1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搀扶年迈的老人,你选择了敬老;安慰摔倒的儿童,你选择了爱幼。这两者______,你又选择了漠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进修后,穿越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了______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刑场上毅然放弃生存的机会,______;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追寻世间真谛而抛弃了______的生活。这些人的选择虽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A.不屑一顾 衣食无忧 舍身取义 雍容华贵
B.不屑一顾 养尊处优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C.置之不理 衣食无忧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D.置之不理 养尊处优 舍生取义 雍容华贵
17.依据文意,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智慧和记忆,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__。_,_,_,_。_,是我们中华民族识路地图上的印迹和徽号。今天,我们有责任保存好这张识路地图,并将它交给我们的后代,交给我们的未来。
①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
②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
③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容、久远熟悉的语言、频率相近的心跳、浸润至今的仪俗、心心相印的瞩望
④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
⑤是我们在未来道路上寻找家园的识路地图
⑥我们就能找到同心人、同路人
A.②⑥④③①⑤ B.⑤③④⑥②①
C.③②①④⑤⑥ D.⑤④①②⑥③
18.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流马编钟、蔡伦造纸、搞发明创奇迹,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连横合纵、孙刘结盟、共目标求发展,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合作精神。
材料:
敬业 团结
呕心血精修业 共危难据外辱
吴越同舟 司马著史 焚膏继晷 将相言和
19.下面两幅对联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书画院对联:
上联:
下联:一笔可画古今情
茶叶店对联:
上联:幽借山巅云雾质
下联:
备选短语:
千秋 片纸 九州 松涛梦 荡俗尘 芝兰魂
水甜幽泉 香凭崖畔 竹院赠绿
歌唱东方红 风云胸中贮 能缩天下意。
五、写作(6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寻常的大米粒,普通的玉米粒,放入黝黑的密闭手摇炉中,历经烈火炙烤,颠簸碰撞,压力增强,“嘭”的一声,呈现出美味的爆米花。
参考答案:
1. B [A项,对作者引用《诗经·小雅·北山》中语句的作用的阐释不正确,其作用在于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就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C项,强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用隶书在汉字方面的作用来否定秦时“书同文”的改革价值是没有依据的。]
2. C [这两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
3. A [“只要……就……”“一旦……就……”的表述过于绝对。]
4. C【解析】C选项中的“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错,在世卫组织明确病原之后,政府与媒体迅速行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异乎寻常”与原文中“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不符。
5. D【解析】明确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应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调整管理方式,从内容控制向方向调控转变”。材料二并不反对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调控,也不单纯只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选项B;也不单单强调政府对新闻媒体内容管控的社会责任,排除选项A;材料二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政府,而选项C讨论的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中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政府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无关,所以排除选项C。
6.(6分)①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②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③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④记者应依法报道。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7.A(厌:满足)
8、B(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以”字,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C. “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D.“其”,前者是语气副词,还是。后者是代词。)
9.C(C和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是状语后置句,B是省略句,D是被动句)
10.B(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
11.(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5分。赐,许,济,版各1分,大意1分)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5分。微,夫人,因,所与,知各1分。)
12. B 13. D 14. C
15.(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2)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6.D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对某事物看不起。结合后句的态度“漠视”可知,前句填做法即可,故应选“置之不理”。衣食无忧:衣物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养尊处优:处在尊贵的地位,过着优越的生活。句中只就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没有强调地位上的“尊”,故应选“衣食无忧”。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句中强调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故应选“视死如归”。雍容华贵:形容人举止文雅,衣着华丽。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此处偏重于指生活,不强调仪态与服饰,故应选“锦衣玉食”。
17.D此题可从句间关系和关联词的搭配入手,段落的结尾提到“地图”,而选句⑤也有“地图”,可以考虑是否为顺承关系或首尾呼应关系。经过比较,发现是首尾呼应的关系,⑤句放在最前面更恰当,排除A、C两项。很多关联词具有“两两组合,成套使用”的特点,从②句中的“只要”着眼,考虑含有“就”的句子⑥,经过通读,发现②⑥组合,意思相对完整,排除B项。
18.焚膏继晷、司马著史、呕心血精修业,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敬业精神。
吴越同舟、将相言和、共危难据外辱,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19.书画院对联上联: 片纸能缩天下意
茶叶店对联下联:香凭崖畔芝兰魂
五、写作(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字迹基本清楚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