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文】
情节作用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那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情节作用题的解答技巧。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三、方法归纳
第一步:从五个对应关系考虑。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是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如《古渡头》一文结尾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第二步:用答题模板组织答案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5从”思维考虑作用点,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四、典例剖析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问题: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命题人就篇末渡夫“任情高歌”命题。然而,其用意却在全篇,因此,考生解题时必须立足全篇,围绕“任情高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避免角度单一,内容单薄。
第一,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小说结尾,渡夫任情高歌:“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这可以看作是其对自己六十年饱经沧桑的生活的总结,辛酸悲苦、旷达洒脱尽在其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和遐想。
第三,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从情感表达来看,面对世事的变迁、生活的悲苦,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亦可以理解为反衬,以乐衬哀,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篇中侧重写老渡夫失子之痛、思子之切、爱子之深,于结尾处,笔锋陡转,以“任情高歌”表现其狂放、自信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呦,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马里诺说影子是有独立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他表演技艺的高超。
B.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何物品,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
C.马里诺谢幕时,有人发出“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的呼声,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
D.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
E.小说对马里诺在家中茫然失神状态的描写,真实反映了一个江湖艺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同情。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卖 琴
[加拿大]费利克斯·勒克莱尔
雨天,男人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疲惫,不时左顾右盼。突然,他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门上的木牌上写着:制琴坊。
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把小提琴放在柜台上。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工作的老人。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做什么?”
“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看,说:“是我做的,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那男人说:“我知道。”
“您想卖掉它?”
“是的,先生。”
“贵姓啊,您?”
“于贝尔·托马斯。”
“我听过您的大名,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6年了。”
老人又摸了摸琴:“还是留着吧。”
“不,我再也不想看到它。”
“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年来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我需要钱。”音乐家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电台的工作也已经丢了。”
他咬咬嘴唇。“公众音乐会也是,两个星期前,爵士交响乐团的指挥辞退了我。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上行音阶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是风湿病。”
当他说话时,老人几次犹豫后将左手放在了琴盒上。
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整整一分钟,两个人都一动不动。最后于贝尔·托马斯先开口了:“您的手也残了?”
老人沉默地转回身,向窗边走去,坐在凳子上继续工作,他盯着手中的活计,说道:“这桩意外是在我16岁时发生的。我把它讲给您听,是因为我那屋里有您的小提琴协奏曲。
“那时候,我家生活在一个农场里,距城市有七里路,我每天坐着狗拉雪橇去上学。我有了一个爱好:音乐。迄今为止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音乐家始终低着头。老人继续说道:
“我挺有天分,耳朵很好,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我学了一年,对小提琴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为了上琴课,我需要在晚饭后出门,上完课后再返回家里。每星期一次。在学琴的路上,我裹着一张毛毯,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
“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进行了演奏。”
小提琴家抬起了头。老人继续说道:“演奏大厅里,有几位牧师、一位主教大人、一位议员、一些记者、全体学生和几个漂亮的女孩。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妈妈没能坐在大厅里看我演出,因为路完全没法走。
“我演奏了《回忆》,我的小提琴声回荡在大厅里,琴音清澈洁净。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的老师站在幕后,他哭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吻了我一下。
“有一个男人,过来问我的姓名和年龄,然后带着满脸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离去了。一位牧师对我晃着脑袋说:‘再接再厉,小家伙……’
“唉,如果妈妈在那儿该多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老人继续说道:“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心都是幻想。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个人独奏,想到我的家庭,那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指日可待……突然,汪的一声!”
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制琴师接着说道,“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跟一条狗在搏斗,它在狂吠,我也在大喊大叫,在我身后的雪地上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没有四处巡演将名声远播到欧洲去。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而且我的母亲也没有来听。”
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老人悄悄站起身,消失在把店面和他的住处分隔开来的门帘后面。他抱着一个琴盒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那是他的小提琴,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法兰绒布里。他把琴轻轻地放在于贝尔·托马斯身旁,又回到窗下的小凳上。
音乐家就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音乐家要把自己拉了16年的小提琴卖给它的原主人制琴师,主要目的是完璧归赵,他相信制琴师会好好保管它。
B.“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是说音乐家在制琴坊听到制琴师的故事后,灵魂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改变了生活态度。
C.两次提到音乐家把琴藏进大衣,表现了他不同的心态:第一次,主要是担心被人发现而暴露窘况;第二次,珍爱琴而唯恐其被淋坏。
D.制琴师记得第一次当众演奏小提琴时的许多细节,后文却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
E.制琴师学琴时“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后来又放在盒里珍藏,表现了他对自己用过的所有东西都十分喜爱、十分珍惜的心理。
(2)于贝尔·托马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小说三次提到制琴师的妈妈没能去听他演奏,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是音乐家,但小说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写制琴师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3)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4)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2.(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解析: A项,“完璧归赵”只是一种推测,原文并没有明确指出。D项,“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错,制琴师记住了许多细节,是因为那是他唯一的演出,印象深。至于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是讲与狗搏斗的过程,因为是夜晚,又慌急害怕,加上过去了多年,确实有记不住的地方。E项,“所有东西”范围扩大。)
(2)他是一位穷困潦倒的音乐家。他曾辉煌无限,是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录制的唱片很受欢迎。后来因病不能拉琴,丢掉了工作,陷入痛苦之中,最后在制琴师的教导启发下,重新振作了起来。
(4)①情节设置的需要。制琴师的故事是最精彩的部分,是促成音乐家转变生活态度的关键。②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制琴师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量描写使其形象丰满。③突出小说主题的需要。通过写制琴师的故事,表达了即使陷入困境也不能绝望,而要积极追求、热爱生活的主旨。④写作意图的需要。音乐家虽是主人公,但制琴师才是作者想要重点表现的人物,所以要浓墨重彩。(这是一道探究题,解题时,可从小说本身入手,从情节设置的需要、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小说主题的突出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