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00 KB
  • 2021-06-09 发布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 25 -‎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主人公往哪儿走,故事就说到哪儿,然后带出新的人物——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写作时不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创作的总结。‎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我们就更加需要“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文艺工作者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摘编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剧当有史诗胸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诗是表现人类客观生活和主观心灵的庄严的文学体裁,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史诗的胸怀。‎ B. 创作历史剧要正确认知历史,这需要创作者厘清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原因,挖掘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价值。‎ C. 要避免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出现雷人剧情、同质化等问题,关键在于创作者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知。‎ D. 在当今的变革时代,文化多元,写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史诗胸怀,有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价值的担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了创作历史剧应具有史诗胸怀的观点,然后从史诗胸怀的建立和有效传达两个方面来阐述。‎ B. 文中以伏尔泰《中国孤儿》与一些历史剧的对比,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 C. 文中提到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论证了文艺创作要遵循文学和美学创作规律 - 25 -‎ D. 文章举传统戏曲的例子说明创作要根据审美需求变化,引用苏轼的话说明创作要灵活自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历史剧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体味、思考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因比受到大众喜爱。‎ B. 历史上出现程婴献子的行为是因为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C. 创作好的历史剧,需要创作者大量阅读和思考一手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精神。‎ D. 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不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史诗的胸怀”说法绝对。根据文本内容“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分析可知,历史剧创作者有史诗胸怀,也不一定能达到史诗高度。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分析可知,文中举伏尔泰《中国孤儿》主要不是来说明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认知,而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更需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分析可知,创作的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但不能说“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比“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的思念 尉峰 北方的春天是从青草长出芽尖开始的。当它们星星点点地在荒草中探头探脑的时候,苦菜还了无踪影。但人们已在翘首期盼。性子急的就会拿着挑铲和篮子到地里走上一遭,甚至走上一天。当看到浑黄的光秃秃的田间确实找不到一下点灰绿的苦菜,人们才会无奈返回。‎ 熟悉土地的人们知道,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但是不多,这里一株,那里一株,稀稀拉拉的,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的,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倘若这时去了田地,只要你舍得时间,总会满载而归——篮子里、口袋里无不塞满鲜嫩的苦菜。‎ 乡亲们受吃苦菜,我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但逢聚会,总会点下这道菜。吃苦菜不仅仅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好吃,有药用价值,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痛苦的加回忆。特别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没人会忘记那些面黄肌瘦的日子,忘记苦菜的舍身相助。‎ - 25 -‎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吃食极少,能填饱肚子实属不易。当时我们特别羡慕一位姓赵的同学,羡慕他有一个保管员父亲,羡慕他总能吃饱。不像我们,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上学不一会,肚子便“咕噜噜”鸣响,此起彼伏,直到放学才结束这支身不由已的肠胃协奏曲。‎ 不可否认,记住那个年代其实是从记住那个年代的粗茶淡饭开始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那时饭菜的印象就越来越深刻,有如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的丰碑,刻满那个岁月的痕迹,潜藏在脑海深处。‎ 我在部队待了十三年时间,每天白面大米,但依旧没有改变少时养成的饮食习惯。以至于每每回乡探亲,总要饱餐几顿儿时爱吃的饭菜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归队。转业回到故乡后,自然而然,一日三餐仍是小时爱吃的茶饭。‎ 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这种思念无时不在,就像风,从春刮到冬,从小刮到大,还将刮到老,不知疲倦,也不会停歇。有时呼呼的,有时柔柔的,从心头刮过,从脑海刮过。看似虚无,却充盈着每一个思念的空间。这种思念也许不是痛苦的那种,却和亲人息息相关,甚至相揉相杂,人牵着事,事连着人,分不清彼此。‎ 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如此。不知道是因为想母亲而想起苦菜,还是因为想苦菜而想起母亲。‎ 一次,战友们在一起聚餐,照例点了鲜嫩的苦菜芽,我吃着吃着就走神了,拿着筷子的手在空中悬了好大一会儿。战友们以为我喝多了,其实是想起母亲了。‎ 那一刻,我的思念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老家东崖头村,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她老人家调拦好的苦菜旁,贪婪地嗅着那诱人的鲜香……‎ 记得有一年我从部队探亲归来,正是苦菜肆意生长的季节。母亲为了让我顿顿吃上新鲜可口的苦菜,每天都会早早地去田野挑苦菜。归队前,母亲问我,你们首长爱吃苦菜吗?城市里有卖苦菜的吗?我蓦地想起,战友们也爱吃苦菜,只是吃法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更喜欢生吃,把苦菜择洗干净后直接蘸甜面酱吃。不像家乡的人们,要么用水焯了凉拌,要么和白萝卜丝一起腌制成酸菜吃。吃不了的就晒干,等冬天享用。‎ 当母亲听说我的首长和战友们也爱吃时,就又到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让我带给他们。那几天,母亲戴着草帽,带着水壶,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两个裤腿的膝盖处无不沾满黄土,拍也拍不掉。母亲分明是蹲不了跪着挑的苦菜啊!那一年,母亲已年近七旬。‎ - 25 -‎ 之后,母亲连夜把苦菜择净,又一把一把码齐扎好,长长的根顶着几瓣叶子,白绿相间,清新修长,像极了人参。但我却不忍直视。我何尝不明白,母亲不辞劳苦地挑苦菜送给战友们尝鲜,绝非只是冲着我们那份浓浓的战友情去的,她是为了让我日后得到更多的关照。母亲的良苦用心做儿子的怎么会体会不到呢?‎ 如今母亲已辞世多年,但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只要一吃苦菜,我就会想起她挑完苦菜,虽疲倦却喜悦的神情,虽昏花却认真的眼神,以至于每每泪花模糊了双眼。‎ 看来,想起苦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就如同想起母亲,梦见母亲一样,久久不愿醒来。‎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关写性子急的人们到田里寻找苦菜,有时甚至用一天时间,突出了人们对苦菜的喜爱,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苦菜美味的想象。‎ B. 第二段的“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形象地写出了季节特点,也点明了苦菜蓬勃生长的时间。‎ C. “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一句,承上启下,上接关于苦菜的叙述和描写,下启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D. 文中写母亲在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脸膛被洒得黝黑,嘴唇脱皮”这里的肖像描写细致生动,表现了她不辞辛苦、温厚深沉的母爱。‎ ‎5.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 ‎6. 本文题目中的“苦菜”是否可以换成“母亲”?为什么?‎ ‎【答案】4. B 5. ①这是景物描写,“簇簇”“团团”“蓬蓬勃勃”的叠词运用,有音乐美感;②以“竞赛”将苦菜拟人化,它们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苦菜的长势之猛;③表现了作者对苦菜的喜爱之情。 ‎ ‎6. 示例一:(1)不可以。(2)理由如下:①“苦菜”是本文的线索,贯穿了全文,是作者思念的主体。②苦菜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借苦菜与母亲的关系,表达对母亲深沉的思念。③“苦菜”是植物,对它思念,能启人疑窦,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示例二:(1)可以。(2)理由如下:①“苦菜”只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思念的其实是母亲,母亲才是真正的描写对象。②换成“母亲”,更能突出母亲的地位,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本文前半部分都是写苦菜,换作“母亲”能引发读者对母亲与苦菜的关系的思考,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本文主旨。④换作“母亲”,情感更强烈,更易于引发读者共鸣,增强阅读效果。‎ ‎【解析】‎ ‎4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的要求“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各选项带入原文分析比较。本题B项,“点明了苦菜蓬勃生长的时间”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苦菜长得蓬勃的时候是桃花怒放的时候,而不是杨花挂满枝头的时候。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中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特点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细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从手法、内容、情感三方面结合文本分析作答。本题中语句为景物描写,“恣肆”“竞赛”两处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苦菜长势之猛;“簇簇”“团团”“蓬蓬勃勃”的叠词运用,有音乐美感;表达了作者对苦菜的喜爱之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求考生读懂文本,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本题考生可做个性化解读,答题时应首先亮明观点:可以(或不可以)。然后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要紧扣材料,分点作答。示例一:不可以。理由如下:从文章结构来看,“苦菜”是本文的线索。从文章主旨来看,作着借苦菜表达了对母亲怀念。从艺术效果来看,表达对苦菜的思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可以。理由如下:从文章结构来看,“苦菜”只是本文的线索,母亲才是真正的歌颂的对象。从文章主旨来看,换成“母亲”,更能突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本文主旨。从艺术效果来看,换作“母亲”,情感更强烈,能增强阅读效果。‎ ‎【点睛】本体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生应熟知易考查题型,掌握答题模式,能表达相关术语。例如标题在文中的作用有,(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2)以物件为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2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对于部分人士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说法,人工智能发展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表示,人类的一部分事务性劳动逐渐由机器来替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替代,也不纯粹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所带来的,还包括其他技术。不过,在很多领域中,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更多的是新型技术和行业如何更深度地融合。”李春平说。‎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扩散专家称仍要坚持务实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情况 ‎【注】e: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源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 材料三:‎ - 25 -‎ 开源化浪潮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争夺的主战场,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对此,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表示:“到了智能化时代,想把事情往前推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因为大家都知道做人工智能的基础首先是最基本的大数据,数据从哪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怎么开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大家才都能运用。”‎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有删改)‎ 材料四:‎ 韩国信息通信技术振兴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每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发展迅猛,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已从2015年的2.8年缩短至1.9年;而韩国则原地踏步,仅由2015年的2.4年减为2.3年,已被中国反超。报告指出,韩国仅仅依托个别企业投入,政府至今尚未主导设立任何人工智能研究所,每年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入的预算也只有1630亿韩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7%。‎ 前几日,特朗普公开挑起中美贸易战,向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总值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用于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此次征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限制中国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关于中美的AI竞赛,比尔·盖茨在接受CNN采访中说,虽然中国AI发展迅速,扶持力度巨大,但中国在AI方面并不能超越美国。现 Alphabet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则表示:在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AI技术有望快速赶超美国,成为核心驱动力。由于美国的崛起也是源于新科技的诞生,所以,如果中国真的在AI领域超越美国,将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互联网,有删改)‎ ‎7.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些年一方面发展迅速,形势喜人;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25 -‎ B.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想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首先需要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 C. 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发展相对迟缓,其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每年投入只有1630亿元。‎ D. 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其目的之一就是限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能造成失业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担忧,有人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机器逐渐代替人类的一些事务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B.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需逐步完善。‎ C. 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埃里克·施密特,他们都承认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至于将来能否超越美国,他们的看法有所不同。‎ D.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从2015年到2018年增长率一直呈递增趋势,且在2018年将会掀起一个发展新高潮,预计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预计增长率将超过50%。‎ ‎9.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7. C 8. D ‎ ‎9. ①政府加大相关资金投入,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重大原创成果攻关与突破;②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形成良好的AT发展生态),进行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③大量培养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建立和完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等;④推动行业应用,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错在“每年投入只有1630亿元”。材料四说韩国“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入的预算也只有1630亿韩元”。故选C。‎ ‎【8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从2015年到2018年,增长率一直呈递增趋势”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以看出,2016年、2017年较2015年增长率降低。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求回答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该怎么做”的看法,答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筛选、整合。阅读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材料一说“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材料三说“首先是如何更好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材料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韩国信息通讯技术振兴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每年在人工智能领城投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发展迅猛”等概括答题要点。本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人工智能尖端人才、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等四个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 - 25 -‎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遣入学,举乡试第一。正统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业,直经筵。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曲》,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帝曰:“品同耳,何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兼中允。寻进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明日,命入内阁预机务。石亨、吉祥罪状,疏留中。二人怒,摘敕谕中语,谓阁臣谤讪。帝大怒,坐便殿,召对,厉声曰:“正大胆敢尔!原素恭谨,阿正何也?”正罢去,原得留。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贤通达,遇事立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其年冬,进翰林院学士。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体素丰,至是羸瘠。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性俭约,身无纨绮。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 ‎(节选自《明史·吕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B.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C.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D.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是科举时代对生员的通称,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 《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诗经》中还有《雅》和《颂》,《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C. 便殿指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是古时皇帝宴饮休息的地方,也称为“别殿”、“别宫”。‎ D. 赠,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5 -‎ ‎ 吕原受帝常识,担任多职。先后历任侍讲学士、左春坊大学士、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翰林院学士等职,处理政务有条不紊。‎ B. 吕原文才罕见,熟读经典。他和倪谦讲解经典,符合皇帝心意,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 C. 吕原不媚权贵,是非分明。当权的石亨要帮他换去代表低官职的青袍,但吕原却和岳正一起列举石亨的罪状上奏朝廷。‎ D. 吕原俭朴节约,关心族亲。他不穿绸缎,回家穿的衣服只有皇帝赐予的几套,他将自己的俸禄分出来接济宗族亲戚。‎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大胆敢尔!原素恭谨,阿正何也?‎ ‎(2)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 ‎【答案】10. A 11. B 12. B ‎ ‎13. (1)岳正大胆,竟敢这样!吕原向来恭谨,为什么要迎合(阿护)岳正?‎ ‎(2)(皇帝)下诏让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处理政事。吕原请求按礼制守孝终了(或:服满三年丧期),(皇上)不许。‎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再分析所给选项的断句点,排除相同点,推敲相异处。如本题中,“嗣芳老”意思是“嗣芳年老后”,可断到“老”字后,由此排除B项;“贫不能归葬”意思是“因为家贫,吕原无法将父兄归葬故乡”,后面断开,可以排除C项;“厝于景”意思是“只好葬于景州”,可以排除D项。最后通读全句,予以确认。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错误,应该是《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故选B。‎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错误,二人进升官职的原因是皇帝认为他们现任的两个官职等级相同,不可兼任。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尔”,这样;“素”,一向;“阿”迎合;第二句中,“诏”,下诏令;“起”,出来;“视事”,处理政事;“终制”,按礼制守孝终了。‎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亲吕嗣芳,任万泉县教谕。兄吕本,任景州训导。嗣芳年老后,就养于景州,与吕本相继去世。因为家贫,吕原无法将父兄归葬故乡,只好葬于景州,时常到墓前恸哭。后来,他奉母亲南归,家境更加贫困。知府黄懋惊奇吕原的文章,把他补为生员,送他入学,后来考中乡试第一名。正统七年(242‎ - 25 -‎ ‎),吕原中进士及第,被授予编修官。十二年,他与侍讲裴纶等十人一同被选入东阁学习,后来在讲经筵当值。景泰初年,他升为侍讲,与同学倪谦在文华殿东庑下教小宦官读书。皇上有一天来到,命倪谦讲解《国风》,吕原讲解《尧典》,他们合乎皇帝心意。皇上问他们是什么官,他们回答说是中允兼侍讲。皇上说:“二职品级相同,怎么相兼?”进升二人为侍讲学士,兼中允。不久他又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年,他改任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入狱的第二天,皇上命吕原入阁参预机务。石亨、曹吉祥弄权,高贵傲慢,却唯独敬重吕原。吕原朝会时穿着青袍,石亨笑道:“我将为先生换了它。”吕原不答。不久他与岳正列出石亨、曹吉祥的罪状上奏,但奏疏被扣留。石、曹两人大怒,摘引皇上敕谕中的话,说阁臣诽谤皇上。皇上大怒,坐在便殿上,召他们去问话,厉声说道:“岳正大胆,竟敢这样!吕原素来恭谨,为什么要迎合(阿护)岳正?”岳正被罢免,吕原得留了下来。李贤得复官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非常好。李贤通达,凡事立行决断。吕原以稳重帮助他,百政得以妥善处理。这年冬,他升为翰林院学士。六年(262),吕原遭母丧,连续三天水浆不入口。诏令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理事。吕原请求守孝终制,皇上不许。于是吕原前往景州,挖出父兄的遗骸归葬。在船上他枕着草垫,哀伤过度。原本很胖的身体,这时瘦了下去。到家后,刚办完丧事他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吕原内刚外和,与世无争。他个性节俭,身无纨绮。他回去时的行装只有皇上赐给的几件衣服,还分俸禄抚恤宗族和亲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梁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注】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1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的画面。‎ 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15.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 25 -‎ ‎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错在“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和霜欲起千村杵”意思是“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要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是作者想象。故选 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寂寞秋城感物华”,诗人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忽闻孤雁竟思家”,大雁秋天南飞,勾起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我亦稻梁愁岁暮”,表达了诗人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年年星鬓为伊加”,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再结合注释“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黄景仁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诗人感慨年华老去,抒发了穷困潦倒、寂寞凄苦的情怀。‎ - 25 -‎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可以体会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公孙丑下》中论述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他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天时不如地利 (4). 地利不如人和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罔”“殆”“利”“和”“誉”“沮”。‎ - 25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 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 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 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 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25 -‎ ‎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答案】17. B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本题可先根据最后一空的前后内容“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此处指《桃花源记》收人称赞合适,选“脍炙人口”,排除CD。再根据第三空前后文“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强调“他”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的,所以选“大刀阔斧”合适。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主客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A、B两项主客体颠倒,C项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故选D。‎ ‎【19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根据前后文,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排除A、C两项;“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不是否定“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项。故选D。‎ ‎【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下面的某高三学子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今天,我代表全体高三毕业生,感谢鄙校老师三年以来对我们的关怀!三年前,我是一名稚嫩的莘莘学子;三年后,作为恩师的高足,我们即将腾飞。今后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只要学校和老师们有需要,我一定鼎力相助!‎ ‎【答案】①“鄙校”改为“母校” ②“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③“高足”改为“学生” ④“垂念”改为“感念” ⑤“鼎力相助”改为“竭尽全力”‎ ‎【解析】‎ - 25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结合“下面是某高三学子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片段”分析,称自己的学校为“母校”,把“鄙校”改为“母校”;“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结合“一名”分析,改为“学子”;“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改为“学生”;“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改为“感念”;“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改为“竭尽全力”。‎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示例)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进一步修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流程图主要反映事物的动态演变过程,读图时首先关注该主题由哪些环节构成;其次理清各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再次关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呈现何种关系,如总分关系,或从属并列关系等。最后拟写答案要在整体把握图表、全面理清图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语言表达做到遣词准确、简明、概况性强,造句条理清楚、富于变化、语气通畅。‎ 四.写作(60分)‎ - 25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有几篇出自中学老师的新学期开学典礼演讲词受到同学们追捧,其中这些句子让人印象特别深刻:①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②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④世界视野,中国脊梁;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请从中选择两三句来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选好句子,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责任 ‎“责任”这个字眼简单却又复杂,何为责任?美国的弗洛姆这么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关心的事件作出反应。”换言之,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做得事情,人人都应有责任,人人都必须履行责任。美国的刘易斯曾说过“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搜不是。”‎ 的确,履行责任能改善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在我们的社会群体中,如果人人都能认真履行之间的责任,那么社会将会充斥着和谐文明的气息。人们常说“男子汉敢作敢当。”当自己承担的责任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勇敢站出来,不推诿。20世纪初美国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一次银行遭劫导致他破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4个孩子从头开始时,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得存款,当所有的人都劝他放弃,他却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往往不会去承担,他们还不顾最基本的原则,甚至还会上伤害人民群众、社会的利益。‎ ‎ “责任”二字或重于泰山。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雷锋也说过“我们时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不错,古有花木兰盘发替父从军,这或许是对父亲的负责,抑或是对国家的负责。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挺起腰杆,为国家而战。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现代社会力,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又何尝不是呢?‎ - 25 -‎ ‎ “责任”二字又或轻于鸿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龙永图在瑞士谈判期间,遇见一件使他感慨万分的事,他回忆道:一次,我与几个朋友在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见隔壁卫生间里“砰砰”响,有些纳闷。出来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我有没有看见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他。我想起了厕所里的响声。进去一看,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也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那个小孩觉得上完厕所后不冲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或许这小孩子正具备社会责任感。‎ 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校组织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溜之大吉,有的则敷衍了事;校园里的水龙头一直在流水,路过的同学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当母亲身体不适躺在床上时,孩子却仍在发脾气抱怨没饭吃……他们从未意识到要负点责任。丹·韦伯斯特说“履行职责会使我们幸福,违背职责会使我们不幸。”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得不去承担,你也一定要去履行。或许责任常常会给人带来压抑感,但“压力就是动力”。责任亦是人生的那一个风筝,引领你前进,若风筝断了线,则将摇摇欲坠、颓废不前。每个人都应该去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意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雨过天晴,天空中会出现属于你的那抹彩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从六句话中选取两三句去定利益写自己的感想,首先要明确六个句子的含义,①句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讲的是做事要有实力;②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讲的是要自信;③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也可从自信的角度分析;④句世界视野,中国脊梁,讲的是要是要有开阔的视野;⑤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要提高自己的修养;⑥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的是责任。可以综合①②③谈论树立自信,加强修为;可以综合④⑤⑥谈论加强自身修养,做中华脊梁。行文时可从分析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是文章有针对性,主体部分论述注意层次性,引用句子,结合自身的经历谈感想。‎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 - 25 -‎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25 -‎ ‎ ‎ - 25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