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怀柔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质量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书中的“月光宝盒”,哪怕你把它放在尘埃中,它也不会因蒙垢而失去光彩。这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书,是一部值得永久 甲 (品位/品味)的小说“极品”。那样的一些人,在那样的一个园子里 乙 (偶然/偶尔)相遇了,过了一阵不闲不淡的日子又纷纷散去。那些“花模样玉精神”的世外仙姝们如何经过纷纭人事,磨过庸常而漫长的光阴,挨到一个天下难逃的“散”字?那些命若蝼蚁的卑微之人如何度过蹉跎岁月,守住风雨中的生命之烛?
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特别喜欢给里面的人物贴标签,比如薛宝钗是个八面玲珑、满腹心机的坏女孩;王熙凤满肚子的男盗女娼;贾宝玉是个情种,这“浊物”对有姿色的女孩都“怜香惜玉”;至于丫鬟中的晴雯和袭人,一个是可爱到极点,一个则阴损到极致。所谓少不更事,特别容易给人物下论断,把一部丰富的、磅礴大气的作品看简单了。
人到中年后,再读《红楼梦》,体会到了薛宝钗的那种无奈,王熙凤在张扬中内心的苦辣酸甜,贾宝玉热闹生活背后的那种孤单,贾母行将就木时体味到繁华将逝的那种内心的 丙 (苍凉/苍茫)。《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性情多重的,它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那么脸谱化,它深刻挖掘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文学价值也就更高。
材料二
《红楼梦》有着极高的写实成就,在写实的层面上,它几乎使我们看不见作家的存在,甲 ,好像这就是生活本来面目的显现,真可称得上“天衣无缝”。它似乎不是一个写作者片面的、主观的、带有个人局限性的描写,而是一个天然的场赴,你看到一些东西,也看不到一些东西,有一些是蛛丝马迹,有一些是云里雾里, 乙 ,它留下了那么多的悬案,就像真实的生活。 丙 ,人们研究它,不像是研究一个虚构的作品,而是在研究一个社会的一段历史。
多少年来多少学科都在研究《红楼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写实上它可说是严丝合缝,特别密实,针插不入,水泼不进。它的创作者有着极深的涉世经验,才可能使其现实性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它看起来是那么日常,甚至有些琐碎。那些起居的细节,小儿女的心思,伦常的礼数,客来客去。而在这些日常小事中,若仔细琢磨,会发现包含了很深的涉世经验,我用两个字形容它,就是“世故”,《红楼梦》里,世故极深。
材料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选自教材《林黛玉进贾府》)
王熙凤:昨日楼头喜鹊噪,今朝庭前贵客到。休怪我一双凤眼痴痴瞧,似这般美丽的人儿天下少。哪像个老祖宗膝前的外孙女,分明是玉天仙离了蓬莱岛。怪不得我家的老祖宗,在人前背后常夸耀。只是我妹妹好命苦,姑妈偏就去世早。贾母:我一天愁云方才消,你何必又招我烦恼。
(选自越剧《红楼梦》唱词)
1. 在材料一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品味 偶尔 苍茫 B. 品味 偶然 苍凉
C. 品位 偶然 苍茫 D. 品位 偶尔 苍凉
2. 对材料一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是书中的‘月光宝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红楼梦》一书的盛赞。
B. 《红楼梦》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书,即使是同一读者,在不同年龄也会对同一作品人物有不同的解读。
C. “把一部丰富的、磅礴大气的作品看简单了”,“磅礴大气”在这里是指作品风格豪放旷达。
D. 文中提及《三国演义》的人物脸谱化,是为了衬托《红楼梦》中人物性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 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成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不更事”在文中的意思是说因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而缺少经验。
B. “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木”是棺材意思。
C. “天衣无缝”原指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文中是指写作上没有一点破绽。
D. “蛛丝马迹”是指查究事情根源的明显的痕迹和线索,也写成“蛛丝蚂迹”。
4. “应该藏的藏,应该露的露,应该有的有,应该没的没”放在材料二最恰当的位置是
A. 甲 B. 乙 C. 丙
5. 《红楼梦》一书中,用了很多的谐音隐语,如甄士隐为“真事隐”,冯渊为“逢冤”,贾母的四个嫡亲孙女的名字对应的谐音隐语是___________
6. “世故”一词,既指处事经验,也指待人处事圆滑。材料二里提到“《红楼梦》里,世故极深”,请从“世故”角度对材料三中节选的两段文字加以比较评析。
【答案】1. B 2. C 3. D 4. B
5. 原应叹息 6. 教材节选更体现王熙凤世故极深。“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凤姐说的话表面是恭维林黛玉,内里则是恭维老太太,因为外孙女儿是外系的,嫡亲的孙女才是老太太的直系;此外以帕拭泪的动作也是做给老太太看的,由之前“笑道”再到“以帕拭泪”再到“忙转悲为喜”,变化极快。越剧唱词中“分明是玉天仙离了蓬莱岛”是夸林黛玉长得漂亮,就像九天仙女,虽说也是恭维,可是恭维对象却只在林黛玉自身。两相比较,教材节选关于描写王熙凤的世故更胜一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辨析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品味”是动词,品尝、感觉、感受的意思;“品位”是名词,指格调、对事物的理解或欣赏水平。结合语境“值得永久”可知,这里需要动词,应选用“品味”。
“偶然”是碰巧的意思,“偶尔”是不经常的意思。结合“那样的一些人,在那样的一个园子里”,此空应选“偶然”。
“苍茫”指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苍凉”的意思是荒芜悲凉。与“内心”搭配应选用“苍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磅礴大气’在这里是指作品风格豪放旷达”错误,依据后文“它深刻挖掘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知,“磅礴大气”在这里的意思是“丰富、复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识记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考生平时要有一定的储备,作答时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判断。
D项,“明显的痕迹和线索”“也写成‘蛛丝蚂迹’”错误,“蛛丝马迹”的意思是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并不是“明显的痕迹和线索”。“马”指昆虫“灶马”,不能写成“蚂”。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从陈述对象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分析作答。
“应该藏的藏,应该露的露”中,“藏”的看不见,“露”的能看到,这与“你看到一些东西,也看不到一些东西”相照应,所以应该填在乙处。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贾母的四个嫡亲孙女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谐音为:原应叹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对象及范围,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材料三中主要刻画了王熙凤的世故、圆滑,但是教材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尤其通过情绪的变化对王熙凤的刻画更加形象,描写王熙凤的世故更胜一筹。“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比“分明是玉天仙离了蓬莱岛”更能体现王熙凤的八面玲珑,恭维黛玉的同时,又不忘夸赞贾母的四个孙女,更不忘讨好贾母。
二、古诗文阅读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庠(xiáng)序之教 载(zǎi)欣载奔 门衰祚(zuò)薄 孝悌(dì)之义
B. 逸兴遄(chuán)飞 养生丧(sàng)死 锲(qì)而不舍 鞭笞(chī)天下
C. 万乘(shèng)之尊 不积跬(kuǐ)步 肉袒(tǎn)负荆 猥(wěi)以微贱
D. 渑(miǎn)池之会 刎颈(jìng)之交 喟(wèi)然长叹 面面相觑 (q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识能力。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音近字、及通假字进行辨析,如要求考生辨别多音字在不同语境的词语中的具体读音、要求考生比较形近字的读音、要求考上识别通假字的读音等,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
A项,“载(zǎi)欣载奔”错误,应为“载(zài)欣载奔”;“孝悌(dì)之义”错误,应为“孝悌(tì)之义”。
B项,“养生丧(sàng)死”错误,应为“养生丧(sāng)死”;“锲(qì)而不舍”错误,应为“锲(qiè)而不舍”。
C项,正确。
D项,“刎颈(jìng)之交”错误,应为“刎颈(jǐng)之交”;“喟(wèi)然长叹”错误,应为“喟(kuì)然长叹”。
故选C。
【点睛】字音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鲜”多半考的是xiǎn的音。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
8.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 璧有瑕,请指示王 D.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辨识。古今异义的类型大致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色彩改变四类。应对此类题目大量识记是最稳妥的方法,但尤其要注意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他们往往会古今异义。而对其辨识的主要依据便是结合语境。
A项,古今异义,“学者”的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
B项,古今异义,“山东”的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
C项,古今异义,“指示”的古义为“指给……看”,今义为“上级下发的命令等”。
D项,古今同义,都是“优厚”的意思。
故选D。
9.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 抢榆枋而止
B.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C. 颁白着不负戴于道路矣 / 拜送书于庭
D. 此小大之辩也 / 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里的通假现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指的是两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当实词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但需要注意不能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需要注意平时积累。
B项,“反”通“返”,“尊”通“樽”。
C项,“颁”通“斑”,“庭”通“廷”。
D项,“辩”通“辨”,“生”通“性”。
故选A。
10.对下列文言语句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C.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判断句,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考查。句式的判断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者也表判断,代词作宾语常前置,为、见可表被动,介宾结构常后置等。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通过翻译。
D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取材自《说苑•杂言》)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取材自《孔子家语》)
(三)
宰我①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②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取材自《论语》)
注释:①宰我:就是宰予,字子我,孔子弟子。②女:通“汝”。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奋戟将下斗 奋:振奋
B. 三终而甲罢 罢:散去
C. 遂使徒兵距孔子 距:通“拒”,阻拦
D. 食旨不甘 旨:美味
12.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夫《诗》《书》之不习 / 夫君子之居丧
B. 是丘之过也 / 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C. 则非丘之罪也 / 女安则为之
D. 路出于陈、蔡 /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仁义之不免俗也
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啊
B. 由歌,予和汝
仲由来唱歌,我来跟着你唱
C. 孔子往拜礼焉
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
D.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服丧三年,期待已经很久了
14.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礼乐”对民众教化结果的一项是
A. 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B. 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C. 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D.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15. 将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16. 结合上面三则文言文,概括孔子对“乐”的认识。
【答案】11. A 12. D 13. D 14. B
15.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
16. ①音乐对民众具有教化作用。(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②音乐是一种高层次个人修养的体现。(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③从审美角度说,音乐是一种享乐。(闻乐不乐)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A项,“奋:振奋”错误,“奋”在这里的意思是“举起”。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两个“夫”均为句首发语词,不译。
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C项,两个“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就。
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D项,“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的意思是: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理解重要概念结合语境,既要理解其表面意义,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既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又要理解概念的外延。
A项,“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的意思是: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说的是“不修礼乐”,而不是“礼乐教化”,更没有结果。
B项,正确。
C项,“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的意思是: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这是体现礼乐是高层次的个人修养,并不是礼乐教化的结果。
D项,“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的意思是: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依据前文“君子三年不为礼”可知,这是“君子三年不为礼”的原因,并不是礼乐教化的结果。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赋分点:之,到……去;似,像;甲士,士兵;以,因为,后省略了“之”;舍,房舍。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
“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的意思是: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便离开了。士兵的离开是受到了乐的教化,由此可概括为:音乐对民众具有教化作用。
“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的意思是: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身处困境,却依然“弦歌不衰”,由此可概括为:音乐是一种高层次个人修养的体现。
“闻乐不乐”的意思是:听音乐不觉得快乐。由此可概括为:音乐是一种享乐。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一)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啊。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便离开了。
(二)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
(三)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縠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营营: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③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读作hú,绉纱。
17.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复”字表明词人醉而复醒,醒而又醉的情形;“仿佛”是“恍惚”的意思,两个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饮的豪放。
B.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如雷的鼻息,写出了家童沉睡,敲门不应,有家不得回,只能倚杖江边的无奈。
C.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D.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词人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18. 一语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夜阑风静縠纹平”就是语义双关,既写了自然景物,又写了作者的心境。下列诗句没有运用一语双关的一项是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C.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诗》)
D.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9.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作者在两首词中所写内容及抒发情感的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7. B 18. C
19. 《临江仙》,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旷达胸怀。
《念奴娇》,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只能倚杖江边的无奈”错误,这三句的意思是: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于是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这凸显了诗人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形象,并没有“无奈”之情。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具体考查鉴赏双关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试题,首先要理解双关手法的概念,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A项,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联系起来。
B项,谐音双关,“心”既指“烛芯”,又指“人的内心”。
C项,没有双关手法。
D项,语义双关,。“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要先通读两首诗,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临江仙》的上片主要是叙事,写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下片重在写景抒情,意思是“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整首词即兴抒情,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向往自由、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旷达胸怀。
《念奴娇》上片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整首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2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被大量使用,如荀子在《劝学》中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故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庄子在《逍遥游》中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鹏之背,_______;怒而飞,_____”;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则运用典故写出了洪州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物华天宝,____ ;人杰地灵,____”;苏轼在《定风波》中善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豁达的胸怀抱负“______,谁怕?______”;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运用大量的比喻来展现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巧,如“____,______”。
【答案】 (1). 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不知其几千里也 (4). 其翼若垂天之云 (5). 龙光射牛斗之墟 (6). 徐孺下陈蕃之塌 (7). 竹杖芒鞋轻胜马 (8). 一蓑烟雨任平生 (9). 大弦嘈嘈如急雨 (10). 小弦切切如私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砺”“翼”“墟”“徐孺”“塌”“蓑”等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敦煌(节选)
徐可
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
⑵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
⑶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
⑷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⑸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0000余件……
⑹王道士在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历史,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⑺在前人留下的各种文献中,我们痛心地看到了敦煌文物被掠夺的历史: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然后是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掠走约600件经卷;俄国人奥尔登堡,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盗走第263窟的壁画;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⑻如今,一些人把敦煌劫难的账算在王道士头上,指责他为敦煌的罪人。把一场民族灾难的责任算在一个小人物的头上,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事实上,王道士曾经为保护敦煌文物而努力、奔走呼号过,可是没有得到任何响应;他人微言轻、势单力薄,怎么支撑得起将倾的大厦?
⑼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的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
⑽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同时,他还公开发表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莫高窟石室秘录》,首次向国人公布了地处边远的敦煌无比重大的发现,以及痛失国宝的真实状况。
⑾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包括胡适、郑振铎、王国维、陈寅恪、王仁俊、蒋斧、刘师培等,都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来。更有罗振玉、刘半农、向达、王重民、姜亮夫、王庆菽、于道泉等,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遗书。
⑿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路子。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⒀1943年3月,常书鸿一行六人,历尽艰难困苦,来到荒凉的莫高窟,开始了艰难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工作。此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他,被国民政府聘任为刚刚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
⒁常书鸿他们面对的是一座破旧凋敝、毫无保护的莫高窟。风沙侵蚀,人为毁损,使这座艺术宝库日渐衰败。常书鸿带领仅有的十余名员工,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一切从头开始,从无开始,开始了敦煌石窟的清理、调查、保护、临摹等工作。从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常书鸿在莫高窟默默工作和奋斗了五十年。他的生命的一大半都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他带领第一代敦煌人,为莫高窟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把他称为“敦煌守护神”。
⒂继常书鸿之后,他的继任者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带领一代代敦煌人,在保护敦煌和研究敦煌的道路上继续摸索前行。如今,莫高窟保护已经从常规保护转变为科学保护。由原敦煌艺术研究所发展而成的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遗址博物馆、敦煌学研究实体、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科研基地。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水平。由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提出的“数字敦煌”的概念,已经应用于敦煌文物保护的实践中。他们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相关资料,通过数字处理,汇集成电子档案,从而为敦煌保护和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⒃不仅如此,敦煌人还做足了“敦煌文章”,用艺术的方法向世界生动展示敦煌文化。国内第一部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动漫片《敦煌传奇》,首次以动漫形式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是继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之后的又一部艺术精品。已经推出的英语、韩语、日语和中文繁体等多种版本,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专家认为,它对于正在建设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⒄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⒅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镌刻:“镌”读juān,“镌刻”就是雕刻的意思。
B. 锥心:“锥”读zhuī,“锥心”是指内心十分痛苦。
C. 拍案而起:文中是指罗振玉等知识分子因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而非常愤慨。
D. 筚路蓝缕:指常书鸿等人生活艰辛,创业时只能驾着木车,穿着破烂衣服。
2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
B. 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
C. 怎么支撑得起将倾的大厦
D. 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⑴⑵段写到了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以及“格外锥心”的感受,锥心的原因就在于从文献中看到了敦煌文物被掠夺的历史。
B. 第⑶段“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两个“合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道士王圆箓发现却没能保护敦煌文物的批判。
C. 第⒁段结尾写到“人们把他称为‘敦煌守护神’”,表达了人们对常书鸿在莫高窟的保护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D. 动漫片《敦煌传奇》的展映和推广,无论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上,还是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上,都被专家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24. 敦煌是一座小城市,但作者却以“大敦煌”为题,敦煌的“大”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5. 本文以陈寅恪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开篇,有何用意?
【答案】21. D 22. C 23. C
24.
①敦煌之大,大在文化。位于敦煌的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是世界上现存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仅藏经洞就出土50000件文物。②敦煌之大,大在精神。一代代敦煌守护者,抢救、守护、研究敦煌,使敦煌文化发扬广大。
25. ①结构:由开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到结尾“敦煌学已经回家了”,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②内容:由陈寅恪的评论,引出下文敦煌文物被掠夺、被肢解的“伤心史”,并以此引出一代代敦煌人,为抢救、守护、研究、发扬敦煌文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③情感:读了陈先生的这句话,让人心底凄然,倍觉沉重。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要结合词语本义和语言环境,在文本语境中的具体意思才是对词语正确的理解。
D项,“生活艰辛,创业时只能驾着木车,穿着破烂衣服”错误,“筚路蓝缕”的本义是: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结合“常书鸿带领仅有的十余名员工,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一切从头开始,从无开始,开始了敦煌石窟的清理、调查、保护、临摹等工作”可知,“筚路蓝缕”在这里是指常书鸿等人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工作艰辛,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从无开始。并不是强调“生活和物质”方面的艰辛。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应对这类问题,关键要有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知识储备,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作答。
ABD三项均为拟人手法,C项是比喻。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A项,以偏概全,“锥心原因就在于从文献中看到了敦煌文物被掠夺的历史”错误。依据前文“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和后文“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可知,“锥心的原因”是莫高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敦煌文物被掠夺”只是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的表现之一。
B项,曲解文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道士王圆箓发现却没能保护敦煌文物的批判”错误。依据“如今,一些人把敦煌劫难的账算在王道士头上,指责他为敦煌的罪人。把一场民族灾难的责任算在一个小人物的头上,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事实上,王道士……怎么支撑得起将倾的大厦?”可知,作者批判的是当时的统治政府,不是王道士。
C项,正确。
D项,曲解文意,“无论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上,还是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上”错误,依据原文“专家认为,它对于正在建设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重要意义,而并不是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有重要意义。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向和范围,然后结合文本概括。
依据“挖出了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0000余件”“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可知,敦煌之大,大在文化。 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依据“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的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都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来。更有……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遗书”“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路子。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不仅如此,敦煌人还做足了‘敦煌文章’,用艺术的方法向世界生动展示敦煌文化”等可知,敦煌之大,大在精神。一代代敦煌守护者,抢救、守护、研究敦煌,使敦煌文化发扬广大。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谋篇布局及理解语句作用的能力。这类问题一般从结构、内容、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手法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
内容情感方面:“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直指敦煌文物被掠夺、被肢解的“伤心史”,表达了作者的痛心,让人心底凄然,倍觉沉重。
结构方面:①引出下文“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王道士在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历史,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等内容,并以此引出一代代敦煌人,为抢救、守护、研究、发扬敦煌文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行文自然连贯。②与结尾“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相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手法方面:“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与“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形成对比,突出了一代一代敦煌人为保护、研究、发扬敦煌文化所作的贡献,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点睛】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
四、作文
26.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2019年12月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断舍离”位列其中。“断舍离”是指一种生活态度,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他们的眷恋,“断舍离”之后才能过简单清爽的生活。
对于“断舍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断舍离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我们的灵魂逐渐发生扭曲、变形,变得不堪重负。于是,本应宁静舒适的生活负担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其实,我们真正需要负担的,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繁重不堪,我们的心灵所渴求的,不过是一种“断舍离”式生活。
断下一种不必要的忧思,舍弃那份多余的繁华,离开那光怪陆离的喧嚣。
于是,便有了马寅初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的闲适恬淡;便有了梭罗静心凝思,聆听瓦尔登湖畔野鸭游水的云淡风清;便有了贾跃亭那份不畏失败的颠覆性创新;便有了泰戈尔笔下雅致的一句“思想掠过我的心上,犹如一群野鸭掠过天空,我听到了鼓翼之音。”
静下心来,他们放下了多余的纷繁之事,因而品到了生活的一口香茗。
隐者幽幽,如菊之隐逸。陶潜悟到了心灵所需不过一方宁静,生活真谛不过舍弃二字,于是,他悟出自然,归隐田园,歌晨曦之朝雾,醉晚霞之甘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舍弃对名利金帛的执着,终于成就隐者的高洁纯净,超然物外,得心灵之轻盈,生活之洒脱。
站在诺贝尔奖的文坛之巅,这个巨人却弯下了腰。莫言以一颗平常心看淡成功,断弃世人的诱惑,谦逊地面对媒体,守住了心灵之宁静,隔绝了门外之繁华。
留得浮生醉,不怕红尘嚣。看得清该舍弃的,才取得到真正所需的。季羡林先生舍弃名利,却发扬了国学之精魂,终成一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梅贻琦任教清华大学,固守清贫,不图功利,终身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其清高傲骨犹存;弥尔顿曾迷失于生活的苦痛与艰辛,却终于在烈焰的淬炼中了悟人生,不再踯躅,舍弃那些沉重的负累,在《失乐园》的终章,获得新生。
诚如犹太大卫戒指上所刻的一句铭文:一切终将会过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学会放下,果敢舍弃那些阻碍我们心灵轻盈上路的东西呢?别为迷雾蒙蔽了双眼,用心揣度,你会体悟到生活之美。
立在清透的窗前,于那明媚温暖的晨光下品一杯香茗,为生活留下淡淡馨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
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类作文,要求考生表达对“断舍离”的思考可认识。审题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有力。作文可以借助材料中的表述:“断舍离”是指一种生活态度,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他们的眷恋,“断舍离”之后才能过简单清爽的生活。其中“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指什么?是名,是利,是过时的传统,是没有生机的文化,还是自己出于惰性的习惯?……考生可具体阐释,也可整体论证。
立意:
(1)“断舍离”释放心灵。
(2)洗去浮华,收获自由。
(3)摆脱物欲,让心灵飞翔。
(4)学会过减法生活。
素材:
(1)佛曰:勘破、放下、自在。世事纷俗乱耳,有太多东西令我们流连忘返,只是最后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所迷恋的有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懂得放下,才能收获自在。
(2)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说:“蛹能脱困于茧,自有一番天地供它翩跹。”脱离你所依赖和迷恋的,抛却你不需要的,你自会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和释放。
(3)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我们的生命被琐碎消耗至尽。”此言得之。被生命中的琐碎物品所束缚,形成依赖和迷恋之感,难以从中脱离,最终才会消耗至尽。
(4)那个叫海子的诗人死了,在温暖的阳光还未照亮他的身体的时候,他就已经将自己附于冰冷的铁轨。海子太过固执又太过敏感,心灵上的枷锁,他放不下,解不开,当他与现实的关系紧张到了失去弹性的时候,死亡成了他唯一的解脱。
(5)荷尔德林曾说:“人充满劳绩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追寻不足贵的钟鼓馔玉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使自己的心灵囿于物质而不得自由空间?
(6)邵逸夫摆脱了物欲,为大陆人民造福无数;钱学森摆脱了物欲为国防科技贡献生命;袁隆平摆脱物欲,让百姓不再受饥饿困扰。他们都让心灵获得了自由,让生命得到了升华。
结构层次:
作文题目为“断舍离”,紧扣材料;开篇引用米兰·昆德拉的名言,引出:我们的心灵所渴求的,不过是一种“断舍离”式生活;接着通过马寅初、卢梭、陶渊明、莫言等古今中文的人物事例进一步进行阐释:看得清该舍弃的,才能离开那光怪陆离的喧嚣,获得心灵的轻盈与洒脱,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然后引用犹太大卫戒指上的一句铭文:一切终将会过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学会放下,果敢舍弃那些阻碍我们心灵轻盈上路的东西呢?再次点题;最后的情景式结尾更是意味声长,耐人寻味。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