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9-2020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5 分)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孝与中华文化 肖群忠 孝的基本含义在 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善事父母”。这是汉代许慎《说文 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同,成为孝的核心含义之一。如何才算是“善事父 母”?从伦理精神实质上讲,就是要对父母做到如下四个字:“爱”“敬”“忠”“顺”。 或者说,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顺行构成的。爱为体,忠为用,敬为德,顺为行。 第二,尊祖敬宗。孝在西周乃至春秋之前,其初始义是尊祖敬宗。孝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 怀中发展而来的。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尊祖祀祖的伦理精神在于:报本返始,慎终追远, 继志述事。第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一套规则,它要求每个社会成 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 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这是说传统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这种观 察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在走 向文明的过程中,并未抛弃原始社会的血缘纽带,而是把它与政治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伦理政治模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社会主要由家与国构 成,而其中的第三领域或狭义的“社会”并不发达。在周代封邦建国的政治体制中,宗主与 受封者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统一。孝德在周代产生之初,就是亲情与政治 的合一,尊祖敬宗的目的就是和睦宗族,加强政治统治效力。台湾学者杨国枢在其《中国人 之孝道的概念分析》中指出:“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中国人在 家孝亲,在朝忠君,而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因此,说孝是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的精 神基础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传统中国 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 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并不是说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就没有处理亲子关系的道德,而是说孝是被中华文化特别强 调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孝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是异质文化所不具备 的。“孝”这一辞在英语中没有专门的词对译,勉强以“子女的”与“奉献”两个词来合成 翻译“孝”,难以概括“孝”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这一点也证明了中国孝文化的独特 性。 孝的伦理精神本质是爱、敬、忠、顺。这是一切道德的内在精神源头和基础。一个不从 精神上爱、敬父母,从行动上忠、顺父母的人,何谈对他人尽责任。孝确是一切道德的精神 实质。 孝是“行仁”“行德”之起点。中国家族中的亲情关系是一种合血缘自然关系与社会关 系为一体的东西。中国人的道德感是从这种亲情关系中升华出来的。从孝中生出仁,再从仁 民而至爱物。孝因此就被看作是道德感的源头。这种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进 路,至今仍然延续着。今天的人们还是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为做人之基本美德。从一个人是 否孝,就可以“两岁看小,七岁看大”。 (《 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孝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善事父母”“尊祖敬宗”“生儿育女、 传宗接代”。 B.孝的伦理精神本质是爱、敬、忠、顺,孝是道德感的源头。 C.传统的中国是以孝立国,传统中国文化可称为孝的文化。 D.孝是“行仁”“行德”的起点,被认为做人之基本美德,是百善之先。 2.下列不能支持“传统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中国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把原始社会的血缘纽带与政治结合起来。 B.在周代封邦建国的政治体制中,宗主与受封者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 的统一。 C.传统中国以农立国,更以孝立国,中国人在家孝亲,在朝忠君,而求忠臣必出于孝 子之门。 D.尊祖敬宗的目的就是和睦宗族,加强亲情与政治的合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孝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勉强以“子女的”与“奉献”两个词来合成翻译 “孝”,因此这些是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所不具备的。 B.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孝是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的精神基础。 C.孝确是一切道德的精神实质,爱、敬、忠、顺是孝的伦理精神本质。一个不爱、敬、 忠、顺父母的人,就谈不上对他人尽责。 D.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行孝就是要从精神上热爱、尊敬父母,行动上忠于和顺 从父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桃花谷 王希社   巍巍太行,造就一座秀美而神奇的山谷,因与桃花有缘,故名桃花谷。   沐浴晨辉,驱车疾驰。从古都安阳出发,沿安林高速,绕林州环城,盘山而上。穿茂密 森林,越崇山峻岭,过太行隧道,桃花谷便隐约可见。凭窗眺望,满目桃花簇拥着山谷,与 蓝天白云辉映,好一幅壮美画卷。打开车窗,阵阵芳香扑鼻而来,未进桃花谷,先醉桃花香。   绕过一道河流,桃花谷向我们招手。一座座山崖,一湾湾碧水,一丛丛桃花,入人眼帘, 开人心扉。灿烂的桃花,娇媚的身姿,时而躲在云纱背后,时而宛在水的中央。   桃花谷到了!   循香而去,徒步进入一座山的幽谷,一片花的海洋。抬望悬崖峭壁,处处山花烂漫;俯 瞰潺潺流水,声声小溪流韵。   转身回望,溪水中一尊巨大的奇石,吸引了我的眼球。形似琴台,色如田黄,光彩夺目, 被悠然东去的溪流轻轻拍打,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仿佛一曲美妙的乐章。这非凡的美妙, 把我带入了梦幻般的境地……一幅琴台流韵图深深地印记我的脑海。   透过烂漫花枝,远远望去,飞龙峡就在眼前。“飞龙峡”三字苍劲有力,醒目地闪耀在 高入云端的绝壁之上。高山仰止,大凡到过此处的人,都会自然联想到林则徐那脍炙人口的 楹联名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啊,也许这崇峻的绝壁,原本就是一座刚正不阿、 心底无私的丰碑,令人敬畏。在绝壁下驻足,眼前的景象更让人震撼。急流飞驰,声阔无垠, 宛如巨龙奔腾,蔚为壮观。此处积水成潭,名曰黄龙潭。潭水清碧若玉,飞流雾化的水汽随 风飘洒。 攀登悬崖栈道,越过水上天桥,时而侧身,时而猫腰。兴奋和惊险令人心速加快。处 处可见的飞泉,在赤壁上舞蹈,在花丛间欢唱。脚下奔腾的激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我好奇地观察脚下巨龙腾飞的痕迹,数千米长,数百米深,并非人工所致,而是亿万年来水 以柔克刚的杰作。这里,水滴石穿不再是一种神话,而是一种真切和必然!我被水的力量与 精神所折服,是呀,这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水,这种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 太行山人创造的红旗渠精神的写照吗?在人生的征途中,若是有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 有多少艰难困苦不能面对,不能克服?   “二龙戏珠!”循声望去,众多游者的目光,聚焦在一奇妙之处。一个巨大圆石镶嵌在 峡谷之间,长久被水冲洗雕琢,流光溢彩,如巨型宝石。奔涌而至的水,从巨石两侧飞跃, 活现二龙戏珠之妙。水的翠绿和飞动,石的赤红与宁静,在斜阳下熠熠生晖。突然,我眼前 一亮,壮观精彩的九连瀑呈现于前。那飞瀑的姿态,水流的声响,和谐的律动,如秀美 的画卷,如激昂的诗篇,如奇妙的梦幻。 走着走着,富有传奇色彩的桃花洞便出现在眼前。真是别有洞天!悬崖峭壁之下,两个 巨大而深邃的溶洞,供奉着一位漂亮的桃花仙子,香火旺盛。一位护洞老人主动而热情地给 我们讲述了关于桃花洞的故事。相传东魏高欢兵败后,率众将领藏于此洞。时值数九寒冬, 高欢担心追兵逼近,加之粮草匮乏,总想早日逃离,却不知何时离开为好。是夜,高欢梦见 一仙翁指点,要想离此洞,须待桃花开。于是,他每日派一士兵出洞察看,如若不见桃花开, 就地斩首。连续十天,桃花均未开放,斩首十个士兵。第十一天,高欢又派一士兵出洞察看, 这位士兵站在冰天雪地半天,丝毫不 见桃花开放的迹象,便嚎啕大哭,跪地为家中的父母 和妻儿祈福。他的真情感动了苍天,于是玉帝命桃花仙子为人间解难,顿时满山桃花盛开。 高欢立即下令班师行军。从此,每年“三九”寒冬,桃花洞附近的桃花都会绽放。不过,传 说终究是传说,这应该是一种特殊地理环境所产生的特殊自然现象。可惜,时节已过,我们 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奇观。   自桃花洞西行约一公里路程,“桃花瀑布”与“桃花潭”壮观入目。只见山势陡峭,巍 峨高耸,层峦叠嶂,交错雄峙,芳草共山花烂漫,蓝鹊与云霞比翼;飞瀑自天而降,直落千 丈;时有春燕戏水,时有彩虹惊现。踞悬崖而俯瞰,瀑落成潭,水深莫测;潭水清澈,碧绿 如染;水溢成溪,源远流长;吼声如雷,飞浪生烟。   这神奇的山谷,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 《 人民日报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写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记述了桃花谷的种种景观。有近观,有远 眺;有简笔勾画,有重点描摹。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B.本文大量使用叠词,如“一座座山崖,一湾湾碧水,一丛丛桃花”等,使文章的语 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C.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桃花谷里的“二龙 戏珠”,表达了作者对此景由衷的赞美。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如“潭水清澈,碧绿如染;水溢成溪,源远流长;吼声 如雷,飞浪生烟。”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5.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6 分) 处处可见的飞泉,在赤壁上舞蹈,在花丛间欢唱。 6.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在人生的征途中,若是有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多少 艰难困苦不能面对,不能克服”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 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 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 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 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 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 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 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 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 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 “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 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 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 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 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7.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乃辞而行 羽化而登仙 B.是故智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仰观宇宙之大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 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 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 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 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 分) 译文: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13 题 又 呈 吴 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 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 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 指赋税征敛。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 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 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 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13.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和乐平易)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 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1 ) 漫 步 经 典 , 我 们 可 以 领 略 古 人 笔 下 秀 美 的 自 然 风 光 : 《 兰 亭 集 序 》 “ , ”让我们看到了林木茂密,清水流急:《赤壁 赋》“ , ”让我们欣赏到了雾锁大江,水天一 色。 (2)品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心灵的 律动:《离骚》“ ,余 不忍为此态也!”那是屈原傲视一切、毫不妥协的宣言;《兰亭集序》“ , 齐彭殇为妄作”,则是王羲之面对世人看淡生死、生命虚无的深沉思考。 (3)赏鉴经典,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赤壁赋》“ ,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了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 《短歌行》“ ,心念旧恩”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奋发有为的喜悦 和急切;《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 ”那是陶渊明远离污浊、回归恬 淡的惬意与美好;《游褒禅山记》“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则是王安石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责任与担当。 第Ⅱ卷 语言运用和表达题(共 85 分)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文字运用(25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惟裳(cháng) 嬉戏(xī) 点缀(zhuì) 脉(mài)脉含情 B. 愆期(qiān) 桅垣(gǔi) 卜筮(shì) 载(zǎi)笑载言 C. 袅娜(nuó) 暖暖(ài) 墟里(xū) 流觞曲(qǔ)水 D. 契阔(qì) 呦呦(yōu) 煤屑(xiè) 参差(cī)不齐 1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 A.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余之所得也 C.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忽反顾以游目兮 ④佩缤纷其繁饰兮 ⑤自前世而固然 ⑥宁溘死以流亡兮 ⑦伏清白 以死直兮 A.①②⑤⑥ B.③④⑤⑦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⑦ 18.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后 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 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 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 盖的屋舍。 B.“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C.古代农历的一些日期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称呼的。既望,本文指过了十五之后 的日 子。 D.“萧君圭君玉”,君圭是名,君玉是字。古代男子 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 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赋 ,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经过长期的演变,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 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赤壁赋》就是其典型代表。 B.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 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C.《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 史上“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建安时期 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21.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当今社会 ,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 不敬律令、不敬道德、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这种现象,要想 ,除了唤醒他们的敬畏意识, 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鱼目混珠 振振有词 扬汤止沸 B.鱼龙混杂 侃侃而谈 扬汤止沸 C.鱼龙混杂 振振有词 釜底抽薪 D.鱼目混珠 侃侃而谈 釜底抽薪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4 分) “学好”与“好学”是两种不同“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地的接受,① __________________;“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 “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 “好学”追求的是真理。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阅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 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C【解析】以偏概全,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第三段第 二句) 2. D【解析】原文错误有两点,一是弄错事实,“孝德在周代产生之初,就是亲情与政 治的合一”。二是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第八句,原文尊祖敬宗的目的是“加强政治统治效 力”而非“亲情与政治的合一”。 3. A【解析】一是强加因果,二是曲解文意,“这些是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所不具备的” 不恰当,原文是“这些是异质文化所不具备的”。(第三段第五句) 4. C【解析】没有对比 5.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飞泉人格化。 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飞泉在赤壁上奔腾蜿蜒的形象,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在花 丛间流淌,唱着欢快的歌。 ③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喜悦的心情。(答视听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6.①水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在那漫长的时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有一 股执着不懈的韧劲。 ②这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水的力量,这水滴石穿的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说明在人生的征途中,只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恒心,只要有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 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7.C 【解析】驻扎。 8.A 【解析】 A.连词,表顺承,不译。 B.介词,“替,为”;动词,“给予”。 C.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9.C.【解析】原文为: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 授斧钺。 10.B【 解析】“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错,“智者出 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将军得到君王充分信任的结果。另外“再次请求君王”的“再次” 也无依据。 11.(1)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您了。现在某个国家造反,希望将军您率领军队前去平 定他。 (2)士兵并不是喜欢死乐意受伤, 只是因为他的将领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 并且明确的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 12.C 【解析】错在“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颈联的言外之意是“不能怪她多心, 倒是吴郎不够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13.答: ①看到了一个“同情弱小、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②他同情弱小,富有悲悯 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妇人打枣,还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 人民的深切同情。③他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贫穷的寡妇,一件扑枣的小事,竟然联 想到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14. (1)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宁溘死以流亡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惟江上之清风。 契阔谈䜩。 复得返自然。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5.D 【解析】 A 项“ 惟裳(cháng)”应是“帷裳 ”;“ 脉(mài)脉 含情”应为“脉(mò)脉含 情 ”。 B 项“ 桅垣(gǔi)” 应为“垝垣”且声调应标在“i”上 ;“载(zǎi)笑载言”应 为“载(zài)笑载言”。 C 项“ 暖暖(ài) ” 应为“暧暧”;“流觞曲(qǔ)水”应为“流 觞曲(qū)水” 16.A 【解析】 A 项,都是“命名”的意思。 B 项,①能够; ②收获。 C 项,①观察; ②景象。 D 项,①名词,流传的(文字);②动词,流传。 17.A 【解析】 ①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②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 ⑤古义:“固”本来,“然”,这样。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 转折。 ⑥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18.B 【解析】 不注重自身修养错,恰恰相反。 19.C 【解析】 既望,一般指每月十六。 20.C 【解析】“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21.C 【解析】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鱼目混珠”比喻拿假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说话。褒义。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 “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 ①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地探索 ②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 23.作文 【解题】作文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归园田居》《赤壁赋》两篇文章作者的经历 和思想认知应该对学生能有一定的启发。 本次作文,是寓意型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关键在于挖掘“此岸”与“彼 岸”比喻义。泰戈尔小诗《错觉》,传达了这样一种人生哲理:尽管在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人 们各自都有着痛苦与不幸,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欢乐与幸福。对于诗的主要意 象“此岸”与“彼岸”,有着不同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写 作时的立意和选材也就比较宽泛。 但无论如何立意,都必须把握住诗人阐发的哲理,避免陷入对生活的悲观和不可预测的 矛盾中。 参考题目: (1)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联想类) ①珍惜拥有 ②何必攀比 ③幸福就在你(我)身边 (2)抒情散文(侧重于想像) ①知足常乐。做一条快乐的鱼(联想来源——“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 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 ②切莫好高骛远。别只盯住远方(海子: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3)记叙文(联系生活实际) ①临渊羡鱼,不如活好自己。②献身家乡或献身教育(科研)等基础性工作 风景这边独好 泰戈尔曾写过一首诗,名叫《错觉》: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 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多么现实的一首诗啊!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或老师说:“你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到达成功、幸福的彼 岸。”人生是一条不能回头的河流,曾经是多么迷恋草长莺飞、百花绽放的美景。后来才明 白此岸亦是“彼岸”。 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受够了那里的落后。年复一年,柳绿花谢,一切都在单调的重复 着。尤其是在秋天,草黄叶枯,满眼萧索,毫无生机。仿佛心也跟着死了一般。 多么向往大城市里的耸天高楼、闪烁霓虹! 慢慢地从农村来到城市,却不知怎的,一切都变了。 高楼让我觉得自己太渺小。闪烁的灯光让人眩晕。往来车辆的喧嚣,工地机器的轰鸣, 无一不让人感到烦躁。 那个我曾经向往的天堂哪里去了?为什么我离开的地方又变得那么绚丽? 原来农村也是那样美丽。春天,绿柳成荫,百鸟争鸣,一片安详;夏天,等待丰收,享 受生活,幸福安康;秋天,硕果累累,挂满枝头,落叶在空中激荡;冬天,雪的世界,银装 素裹,洁白无暇。 此时我们也不免一声,“唉,也许,幸福尽在彼岸。”原来,幸福就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 陶渊明采菊东篱、种豆南山,对彼岸的仕途毫无兴趣。 有一对父女,他们生活在大山里。他们渴望从大山走出去。但是父亲却为大山里的教育 奉献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女儿放弃了走出去的机会,放弃了自己挚爱的男友,选择 了父亲未完的事业,为山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着自己的青春。 彼岸让我们向往,但那也许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请珍惜自己身边的一切,因为风景这边独好。 选文 2:幸福就在此岸寻 最可悲的莫过于泰戈尔笔下遥遥相对的两岸,明明各有所长,却止不住羡慕对岸的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此岸,可是此岸的人啊,怎么偏偏觉察不到呢? 那园中赏花的人是谁?只因了几只飞去邻家的蜂蝶,便怀疑春天不愿莅临自己的小院, 徒增对墙外的歆羡和对自己的嘲讽。 那窥视别人醉折花枝的人是谁?只因了自己的满头银发,便感叹流年飞逝,怅恨时光带 走了自己的青春而将幸福带到了属于别人的彼岸。 这让人们不禁去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麻木使人身处此岸的幸福却浑然不觉?又究竟是 一种怎样的的贪婪让人时时刻刻憧憬着彼岸的幸福?或者,只是因为一种盲目,于是人们看 不清此岸,同时也将彼岸浪漫化、理想化了? 没有邻家的春色招蜂引蝶,也可以欣赏自家园中春日的风情:不繁艳,却有几分庄重的 韵味;逝去了醉折花枝的华年,也可以享受日薄西山的瑰丽,注定变老,也要优雅地老去。 是的,幸福就在此岸。 幸福,在苏轼的此岸。一贬再贬,苏轼却自爱那铿然的曳杖之声,亦有“不辞长作岭南 人”的豁达与快乐。也许身处逆境,长叹彼岸的幸福天经地义。但苏轼没有将自己淹没在无 谓的痛苦与无尽的遥望中,反而在其中寻觅出了最原始也是最真切的幸福:升沉不过一秋风, 苏轼像一片追风的叶子,即使终将落地,却也要在飘零的舞蹈中吮吸阳光给予自己的温暖。 幸福,也在张爱玲的此岸。最记得是她说过,几岁时得到的第一笔稿费,便被拿去高高 兴兴地买了一支口红。小小的她,定是羡慕那打扮得风情万种的女星吧。骨子里的几分柔情 悄然绽放,真挚得让人感动,率真得让人痴迷。张爱玲已不止于在此岸寻觅幸福,而是创造 此岸的幸福。涂了红色的朱唇,将幸福留在了此岸,留在了一颗小小的心里。 苏轼、张 爱玲的彼岸有幸福,那么我们自己的此岸,是否也隐藏着别致的幸福呢? 我们不必艳羡成功人士的辉煌,我们拥有青春和梦想,这就是那即将写就的宏伟篇章; 我们不必抱怨生活的苦恼而憧憬不曾认知的乌托邦,享受即时即刻的感动和震撼,体验平淡 生活中的美好点滴——幸福,便会在此岸奏出一首永不凋零的赞歌。 世间本没有幸福与不幸,感叹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幸福的人与不幸的人。那些幸福的人 总是善于在任何环境中寻得幸福,甚至创造幸福;而那些不幸的人,恐怕只有一辈子都与幸 福捉迷藏了。 生命中最幸福的 事,莫过于享受此岸的幸福。 附:文言文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怎样选拔将领?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 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 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 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 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 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 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 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 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 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 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 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 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牵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就能使智 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 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 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道:“我想让三军的士卒,攻城时能争先恐后攀登,野战时能奋不顾身杀敌; 你看应当怎么办好?”太公回答说:“将领要做到三点。” 武王又说:“能让我听听详细情 况吗?” 太公说:“做将领的,隆冬不穿皮裘,夏天不摇扇,雨天不撑伞,这叫礼将。将领不以 身作则,就不知道士卒的冷暖。行军时,经过艰险的关隘,跋涉于泥泞道路时,将领一定要 放弃骑马,与士卒步行,这叫做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不知道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时, 全军都已驻扎完毕,将领才能就寝;士卒饭菜都熟了,将领才能吃饭。军队不能生火做饭, 将领也应不先开火,这叫做止欲将,将领不亲自节私欲,怎么能知道士卒的饥饱。做将领的, 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饥饱,三军士众,才能听到进军的鼓声便喜不自禁,听到退兵的金声 才怒不可遏。高大的城墙,深峻的护城河,箭石如雨,士卒迅然争先恐后攀登;如果遇上野 外作战,两军刚一接触,士卒便争先恐后奋勇杀敌,以死相拼。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乐意受 伤,只是因为他的将领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的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