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0 KB
  • 2021-06-09 发布

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乡愁(节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如果……就”表示过于绝对。B项,“必须完好保存”于文无据。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说法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项,“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不是“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书局给出一组令人鼓舞的数字:《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19年的发行册数达到170万册,最保守统计已销售160万册。2006年,中华书局根据读者需求推出《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当年卖出6000册,时至2015年销售15.6万册,而2016年比2015年的销售又翻了一番,2016年销售30万册。中华书局的数据统计,其旗下基础图书分社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丛书及“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占分社所出图书比例连续三年增长,分别为52%、60%和65%。‎ 此外,据记者调查了解,国学经典已成书店热门。中关村图书大厦《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销量远高于往年。京东图书的销售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论语译注》位于社科图书畅销榜第12位,高于不少热门图书。而《诗经》《山海经》同样在畅销榜上争得不错位次。‎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在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的销量也在攀升。高端的专业国学经典热销,连专业出版人也大呼意外。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田松青三年多前开始策划国学典藏系列丛书,“我看到网上有一些读者反映,希望读到古人对经典的注释和评说,读更原汁原味的古籍。”2013年左右,上海古籍出版社尝试推出了包括《论语》《诗经》《周易》等在内的首批图书,反响不错。此后逐年加大规模,如今已推出包括《牡丹亭》《桃花扇》《近思录》等在内的60余种。这些过去摆在学者案头的读物,没有今人今译,竟几乎每种书都会重印,“每年每种书首印量在4000至5000册,但一年之内都会重版。”田松青透露,如果在过去,这类学术高端读物顶多印一两千册。‎ 材料二 ‎2007年前后,曾出现一轮国学热,于丹、马未都、王立群、阎崇年登上《百家讲坛》,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讲解传统文化,经典读物销量并未发生变化,反倒是《百家讲坛》之类的书畅销。时隔十年之后,情況有了根本不同。现在的读者开始真正关注经典,而不是追求张三说什么,李四说什么,这一轮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这说明有些读者不再愿意一直看被人家解构过的经典,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在知乎上,网友们针对《山海经》版本进行的讨论很热闹。一位网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国学典藏版《山海经》尽管是简体横排,但带有全部的古注和郝懿行笺疏,是其他版本所不具备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也注意到,关于国上学习,十多年前,不外乎在百度、谷歌搜搜,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喜欢上知乎进行讨论,“大家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获得一些更地道的知识。”‎ 材料三 面对大家对经典的热闹阅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石很开心,“这说明传统文化在重新回归,这是好事。”不过他也提醒,“作为普通大众,我并不提倡读原典,对他们而言,读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更现实。”‎ 若对国学没有太多了解,第一步肯定是读《论语》。经史子集,经部以《论语》为中心,《论语》读过了,再尝试读《孟子》《诗经》等,而不是一上来就读《周易》。而读史部书,肯定《史记》《资治通鉴》是根本。读子部,读过《韩非子》《老子》《庄子》,然后再去读《淮南子》《吕氏春秋》。集部也是如此,最重要的先读《楚辞》,读杜甫。‎ 如果从人物的角度进入经典,同样讲究等级。按照王国维的说法,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才是顶级大诗人。建议读完杜甫再读李白、李商隐,读完苏东坡,再读读欧阳修、黄庭坚,以这样的顺序阅读,对自己进入国学经典世界会有更多帮助。‎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无论读什么书,尽量将阅读面铺开为好,反正不能越读越窄。就像一个中学男生只读《红楼梦》会变得太敏感、太多愁善感,只读《水浒传》会变得杀气腾腾。中国古人讲究各种气要调和,人生境界才会高,如果只读一类书,只是在重复自己的知识兴趣,局限自己的性格思想,不能完善自己。所以经典之作,也要有选择地读。‎ ‎(三则材料均改编自网络)‎ ‎4. 下列对材料内容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论语译注》销售量猛增,作为社科类图书意外地成为热门书籍,令出版社始料未及,国学经典的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B. 《诗经》《山海经》等位于畅销榜前列国学经典书籍,并不止于“诗词大会”余热,读者们对国学经典的追捧,源于对原汁原味的古籍的喜爱。‎ C.‎ ‎ 高端的专业国学经典销售火爆,现在的读者开始真正关注经典,意味着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 D. 从原典书籍热销可看,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从对咀嚼之识到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可知读者希望更贴近国学本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根据材料一二的数据统计,从国学经典书籍的销量来看,直观可见国学热,从国学原典书籍的热追来看,又可见读者品味的提升。‎ B. 喜欢读国学原典书籍虽然只是部分读者的趣味,但是也能说明当下人们对于国学的了解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而是自己去读取。‎ C. 从网页搜搜到讨论研究,大家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获得一些更地道的知识,这一点得到专业学者的认可。‎ D. 专业学者不提倡大众读国学原典书籍,认为读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更现实,这说明阅读他人解读经典是一条贴近国学文化的捷径。‎ ‎6. 阅读三则材料,分析读者该如何阅读国学经典书籍?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D ‎ ‎6. (1)读今人译注版国学书籍。‎ ‎(2)按顺序,分等级地阅读国学典籍。‎ ‎(3)不能局限阅读书目,注意阅读广度,又要有所选择。‎ ‎(4)阅读国学经典作品,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品读态度,自己读取。‎ ‎(5)注重阅读的扎实性和深刻性,汲取更地道的知识,以贴近传统文化本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内容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项,相关内容见材料一中一二节,“中华书局给出一组令人鼓舞的数字:《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19年的发行册数达到170万册,最保守统计已销售160万册”“据记者调查了解,国学经典已成书店热门”,符合文意;‎ B项,相关内容见材料二中一二节,“一轮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这说明有些读者不再愿意一直看被人家解构过的经典,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获得一些更地道的知识”符合文意;‎ C项,“高端的专业国学经典销售火爆”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二节说的是 “一位网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国学典藏版《山海经》尽管是简体横排,但带有全部的古注和郝懿行笺疏,是其他版本所不具备的”“大家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获得一些更地道的知识”;‎ D项,相关内容见材料二第一段,“现在的读者开始真正关注经典,而不是追求张三说什么,李四说什么,这一轮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符合文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相关内容见材料一二中,“此外,据记者调查了解,国学经典已成书店热门” “现在的读者开始真正关注经典,而不是追求张三说什么,李四说什么,这一轮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符合文意;‎ B项,相关内容见材料二中第一节,“这说明有些读者不再愿意一直看被人家解构过的经典,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符合文意;‎ C项,相关内容见材料二第二段,“一位网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国学典藏版《山海经》尽管是简体横排,但带有全部的古注和郝懿行笺疏,是其他版本所不具备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也注意到,关于国上学习,十多年前,不外乎在百度、谷歌搜搜,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喜欢上知乎进行讨论”“大家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获得一些更地道的知识”,符合文意;‎ D项,“这说明阅读他人解读经典是一条贴近国学文化的捷径”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一节说的是 “现在的读者开始真正关注经典,而不是追求张三说什么,李四说什么,这一轮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结合材料三第一节中“作为普通大众,我并不提倡读原典,对他们而言,读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更现实”可以推断。 ‎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阅读三则材料” “读者该如何阅读国学经典书籍” ‎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然后浏览材料,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简要概括形成答案。结合关键词“如何阅读”,筛选出材料三中“作为普通大众,我并不提倡读原典,对他们而言,读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更现实”“同样讲究等级”“以这样的顺序阅读,对自己进入国学经典世界会有更多帮助”“论读什么书,尽量将阅读面铺开为好”“所以经典之作,也要有选择地读”概括形成前三点答案;筛选出材料二中,“不是追求张三说什么,李四说什么,这一轮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喜欢上知乎进行讨论,大家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获得一些更地道的知识”概括形成后两点答案。‎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母医道 徐风 ‎⑴没有星辰的长长寒夜,父母还没有回来。他们总是这样。在通向山镇医院的路上,我和二弟小妹牵着手,无数次地引颈观望。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山风刮起的黄尘舔着我们的肌肤。父母——他们还在医院后楼那间简陋的手术室里忙碌。有血和药水的气味传来,接着是一阵细碎的脚步。据闻一垂危的生命在晨曦到来之前终于得到了拯救,可是我们的父母还迟迟没有回来的迹象。‎ ‎⑵不远的单家巷方向传来几声狗吠,有人在放鞭炮,零落而寂寞,可能是某个出院病人的家属在庆贺吧。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我们一夜没睡的父母终于回来了。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这样熟悉的场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无数次重复,以至成为我成年后睡梦里的常见场景。‎ ‎⑶在山镇医院里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总是把他的药箱背回家中。这样我家狭小的客厅常常坐满了附近一带的患者,在这里他们就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便。父母对他们的病人总是那么和气,给他们让座,泡茶。牙疼的病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着正在吃饭的父亲张大他们出了问题的嘴巴。有一次,我们刚刚开始吃饭,一个熟悉的街坊来了,他把一条正在溃烂的大腿伸在我们面前。记得我还嘟噜了一句:火腿倒没有吃,烂腿却天天看!父亲照例白我一眼,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一有病人他的眼里就什么都不存在了。饭也可以不吃,觉也可以不睡。‎ ‎⑷有关父亲妙手回春的故事在山镇的街巷和山村广为流传,而我的母亲无疑是他最默契的助手。她可以闭着眼睛报出手术室里一切器械的名字,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她能在父亲的手刚伸出的第一秒钟里准确地递上需要的器械。据说,她动作利索且干脆,“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这是众多的病人对她最朴素的评价。而母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头衔是,她一直到退休前,都是医院“抢救小组”的成员。这关乎她的被重视,她的一以贯之的精神状态,还有她的不容忽视的救护技术。‎ ‎⑸一些粗犷的山里汉子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们是父亲门下的学徒。他们豪爽,酒量惊人,有时他们会带一些打下的野鸡野兔来慰劳父亲。父亲总是拿出一瓶难得的好酒,兴致很高地陪他们喝,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中草药知识。家里的小小客厅,就是一个临时课堂。于是他们慢慢知道,就在他们祖辈居住的山上甚至路边,到处都有治疗常见病的药材。父亲难得的假日总是在爬山涉水中度过,他几乎访遍了山镇周围所有的山山水水。‎ ‎⑹我19岁那年终于获得一次“人生饭碗”的机会,想必父亲事先已经做了工作,上边答允他的大儿子跟他学医。但是我不答应,甚至死也不肯。因为我内心没有父母强大,无法天天直面生死。同时我不能把这个原因作为拒绝的理由,因为我无法面对父亲热切期盼的眼神。天知道我那时早已爱上了文学,已经读遍了山镇上几乎所有民间藏书也是我想当作家的理由。‎ ‎⑺好长的时间里,父亲颇为沮丧。几十年前父子的一段对话至今犹在耳边:儿子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当作家,他还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大言不惭地说医生看病只能疗救人的肉体,而疗救灵魂的人只有作家。父亲早年读过鲁迅,末了他说出一句话,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 ‎⑻若干年后父母都老了。他们退休后就悄悄离开了山镇,在50里外的城市一隅过着退休老人的平静生活。他们平素不怎么回忆往事,所有的老照片都被封存。但是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那种空气里的特殊气味会让他们莫名其妙地激动。他们最大的欣慰,也许是当年不听话的儿子生的儿子终于穿上了白大褂,成为一个为部队官兵看病的军医。‎ ‎⑼在他们居住的那条僻静小巷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行医40多年的医生,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护故事,已经被漫长的岁月所稀释。‎ ‎(选自201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医护工作者的故事,他们既具有精湛技艺,又拥有医者仁心,为治病救人奉献了一生。‎ B. “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等待时间之长,形象地表现出了几个孩子等待父母时的痛苦难熬。‎ C. “父亲照例白我一眼”是父亲对“我”有所抱怨的不满,表现出父亲的职业操守;“照例”说明这样的情形很常见。‎ D. 父亲希望我能继承衣钵,但“我”不想做医生,因为不能把无法直面生死作为拒绝的理由,便欺骗父亲说我要做作家。‎ ‎8. 文章第⑺段说“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9. 文章是如何通过正侧结合来表现父母形象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7. D 8. 父亲早就看清了“我”的“大言不惭”,而“我”却不自知;父亲委婉的劝告了我,而“我”并未能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认为做实事更重要,而“我”到几十年后才理解这一点。 ‎ ‎9. 正面描写:运用神态描写,如“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运用语言描写,如“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动作描写,如“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评价,如“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以别的人物来衬托,如通过“我”来衬托父亲。‎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因为不能把无法直面生死作为拒绝的理由,便欺骗父亲说我要做作家”表述错误,作者没有欺骗父亲,他是真的爱文学,原文有“天知道我那时早已爱上了文学,已经读遍了山镇上几乎所有民间藏书也是我想当作家的理由”,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生针对文章某一问题探究其缘由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文章第⑺段说‘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写作意图、文章主旨等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原文父亲的话“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说明他早就看清了“我”的“大言不惭”,而“我”当时却不自知;并未能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振振有词,如文中说“他还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大言不惭地说医生看病只能疗救人的肉体,而疗救灵魂的人只有作家”;父亲认为做实事更重要,而“我”到几十年后才理解这一点,如原文中写道“父亲早年读过鲁迅,末了他说出一句话,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对文章人物的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文章是如何通过正侧结合来表现父母形象的?请举例说明”,然后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如正面、侧面、语言、动作等,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从正面描写的角度考虑,“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好长的时间里,父亲颇为沮丧”运用了神态描写;“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是语言描写;“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父亲总是拿出一瓶难得的好酒,兴致很高地陪他们喝,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中草药知识”属于动作描写;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考虑,“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这是众多的病人对她最朴素的评价。这句话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表达对母亲的认可,同时,“我”的做法和选择也衬托了父亲、母亲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辱以顾予 顾:探望 B.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 遗:遗留 C. 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补:补授官职 D. 庸讵止于笑乎 庸讵:难道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予之同年友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予之知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使生持吾言而归 惑而不从师 D.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其皆出于此乎 ‎12. 从文言文特殊句式角度看,与“孰有甚于予乎”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 )‎ A. 孰能无惑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B.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C.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D.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赠序是作者应黎生请求而写。赠序是一种古代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 作者劝告黎安二生不要合世同俗,并希望两人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之惑,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 ‎ 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表达作者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 的矢志不渝。‎ D. 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虽长期受世人嘲笑,也绝不苟合世俗,以至于困顿至今。所以文中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D 14. D ‎ ‎15. (1)我和安生学习这种古文,同乡邻里的人都讥笑我们,认为我们迂阔(不切实际)。‎ ‎(2)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3)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知识,(帮助他们)学习书中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他们大道理、解答孩子们疑难问题的老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即采用“积累+技巧”的备考策略,以求事半功倍。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采用语境推断法。A项中“遗”,联系学习过的《魏公子列传》中,“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结合文中“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可以推断这里 “遗”意思是“赠送”。‎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虚词含义及用法,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项,助词,表判断|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B项,两个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D项,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还是”|副词,加强揣测语气,“大概”。‎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答题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与‘孰有甚于予乎’的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分析例句和选项。‎ 例句“孰有甚于予乎”,是状语后置句,翻译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 A项,“孰能无惑” 无特殊句式,翻译为:谁能没有疑惑呢;‎ B.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无特殊句式,翻译为: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C项,“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状语后置句,翻译为:他懂得道理,也在我之前;‎ D.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 故选C项。‎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抓住两处关键词“则”,相同的句式“谓余之迂为善”“谓为不善”“有以合乎世”“有以同乎俗”,初步断句。然后结合句子含义具体断句。本句翻译为: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故选D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所以文中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错误,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本文采用了委婉的表现手法。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里之人”,同乡邻里的人;“迂阔”,不切实际;(2)中,“示”,拿给……看;“何如”,怎么样;(3)“句读”,书中断句;“非……也”,不是;“惑”,疑难问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6.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7.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16. C 17.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错在“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阅读全诗可知正确的应是: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故本题选C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道题考的是分析诗中的诗人性格特点。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之情。回答本题时抓住“旷达”的性格,关注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的具体情况回答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点睛】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鉴赏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表明君子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3)《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师者,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 (2)君子生非异也, (4). 善假于物也 (5). (3)同心而离居, (6). 忧伤以终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受、生、离、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 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 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 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 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 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 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碧万顷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B. 一望无际 风大浪急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C. 一碧万顷 风起云涌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D. 一望无际 风起云涌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答案】19. B 20. C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画线句子中“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搭配不当,“揭示了……新结构方案”谓语和宾语不搭配,可改为“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B项修改正确;‎ A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沉管新结构方案”;‎ C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提出……方案”;‎ D项,“揭示了……案”搭配不当,应改为“揭示了……机理,提出了……方案”;“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沉管新结构方案”。‎ 故此题答案为B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从上文来看,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巨龙”,也就港珠澳大桥,A、B、D三项的主语都是“小岛”,C项的主语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所以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看,ABC 三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应排除。故答案应为C项。‎ ‎【21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文中用来形容海面,用“一碧万顷”恰当。‎ 风大浪急:指风浪很大。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文中指外海海面的情况,用“风大浪急”恰当。‎ 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文中说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挑战,用“前所未有”恰当。‎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文中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真正的科技大桥,用“名副其实”更恰当。‎ 故答案应为A项。‎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限制燃放不一定避免火灾; (2). 限制燃放也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逻辑推理的能力,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不是“必然”。‎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在日常生活中,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敲门是一种礼仪,敲门是一种试探,敲门是一种诉求……总之,敲门中有故事,有人情,有学问,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 ‎【答案】敲门 那年暑假,到表哥家玩,表哥家有座老宅子,成天关着门,神秘兮兮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青苔生于不起眼的墙角边,覆盖着潮湿的裸露,青叶始衰,秋风瑟过,天空灰却。我站在锈迹斑斑的大门前,敲门还是不敲,不知所措。‎ 敲开门,里面会有什么呢?奇形怪状的虫子,奄奄一息的老人还是飘渺的白色不知名的物体?一时间电视剧里上演的恐怖画面争先恐后地蜂拥而出。我不由自主地向后退了几步,全身绷紧。忽地一声凄厉的猫叫凭空响起,我尖叫一声,撒开腿,调了头没命地狂奔,耳边尽是呼呼作响的风声。‎ 回到家,我仍然是惊魂未定。可偏偏还是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怎么办呢?对了,找个人陪我去不就好了。于是,我把主意打到了表哥身上。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表哥终于挪动了脚步。‎ 铁门前。‎ 我心有余悸地躲在表哥身后,紧紧地攥着表哥的衣角。他回头看了看被我拽得又皱又湿的衣服,无奈地瞪了我一眼,嘴里仍然不忘戏弄我:“我说,你不会是吓得内分泌系统失调了吧?”“你难道当你自己是抽水马桶么?”我不甘示弱地回击。表哥闻言,一把拉住我,另一只手拍打铁门。哐当一声,铁门被推开了,原来铁门没有锁。我抱着旁边的柱子,怎么也不肯松手。表哥没有办法,一个人走了进去,霎时只剩下我一个。我觉得身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索性一头跑了进去。‎ ‎“啪啪”两声,灯光乍泻,我胆战心惊地睁开眼,原来是废物储藏室啊。我看着一脸坏笑的哥哥,随手拿起一本书岔开话题:“这不是我一直找不到的书吗?”‎ 时光流转,光阴偷换,渐渐开始懂得曾一度认为的劫难原本是成长的氧气,不可避免的磕磕碰碰不过是换一种方式的短暂休憩,未来的路依旧绵长遥远,也依旧光怪陆离。有多少人在一扇扇有形或无形的门面前,止住了脚步,缩回了举起的手,结果被永远隔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其实,有时候,稍微用力推一下,门就打开了!要记得勇敢地敲开面前的每一扇门,这扇门的背后可能是一头青面獠牙的怪物,也可能是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 渴望飞翔就别去想风的方向,向往蓝天就不要迷恋花的芬芳。坚定地举起右手,敲开面前的门。不给自己设限,人生就没有无法敲开的大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审读中心词是材料作文审题的第一步。“敲门”为写作提供了一些思路和立意,可以借鉴,尤其是“有故事,有人情,有学问,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将写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但要想出彩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简单图解提示语。‎ ‎【审题】首先审读材料。“敲门”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敲”是动作,“敲”是为了发出某种信号,“门”可实可虚,“门”所指相当丰富,这“门”可以是实实在在的门,也可以指比喻意义上的门,如心灵之门、文学之门、学问之门、大学之门、困难之门、成功之门、爱的大门等。“敲门”是表面现象,要写出“敲门”的动机、过程及启示等。审题时要将题目补充完整:谁在什么背景下敲什么门?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抽象的“幸福”、“机遇”、“成功”等。敲门的背景常常是有事相求、沟通或认错等。然后分析文体,材料限定记叙文,记叙文要选好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口要小。‎ 参考立意:‎ ‎1.从“敲门”的启示角度立意:主动敲门,勇敢敲门,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多尝试,多敲一下就能开门,再坚持一下就能有奇迹发生。‎ ‎2.从“敲门”要具备的条件角度立意:用奋斗敲开成功之门,用坚持敲开成功之门,用实力敲开成功之门。‎ ‎3.从对“敲门”的回应角度立意:学会尊重别人,做有修养的人;礼貌是做人的基本素养;细节决定成败;礼貌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行文结构安排:写一个与“敲门”有关的经历或故事,要写出敲门的动作和敲门的心理活动,从犹豫不决到下定决心,从懦弱到勇敢。可以将敲门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要写出感悟。‎ 作文素材:‎ ‎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是去敲门,也有时是被敲门,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敲门是一种礼仪,敲门是对别人的尊重,敲门能看出修养;敲门也有学问,敲轻、敲重,敲在什么部位,发出多大的声音,这些都有讲究;敲门也有故事,敲门是一种试探,等待对方的回应,有时再多敲一下也许就开门了,可是敲门的人却放弃了。敲门这个寻常的小动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值得关注。其实,敲门也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多少人在一扇扇有形或无形的门面前,停住了脚步,缩回了举起的手,被永远隔在成功的大门之外。‎ ‎2. 成功之门只会被有实力的人敲开,实力是最好的敲门砖。韩国新就任的女总统朴槿惠在其母亲、父亲相继被刺杀的人生痛苦经历中顽强生存,经过33年的历练,凭借自己的实力,击败竞争对手,终于敲开了青瓦台总统府的大门,成为韩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统。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这些航天英雄难道不正是靠着过硬的实力才敲开苍穹之门的吗?要想敲开成功之门,必须有实力。‎ ‎3. 项羽,力能扛鼎,战功赫赫,一代英雄豪杰。只可惜在鸿门宴上没有及时敲开一扇触手可及的门,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场。假如当初项羽能够当机立断,让项庄杀了刘邦,历史必将改写,就不会上演霸王别姬的悲剧,就不会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4.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条直线拉到头的,我们多多少少都要面临一些拐点,在每一处拐点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门,敲开还是不敲开,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抉择,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快速做出判断的勇气。‎ ‎5.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样,通往成功的门不是轻易就能敲开的。这时,就要不抛弃,不放弃,要有耐心,要学会坚持,也许再多敲一下,门就开了。到那时,你就会看到春暖花开,光洁爽朗的一片大好景象。‎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