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核心点1 抓住细节,强化比对推断——信息筛选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科技对艺术助力的震撼和艺术对科技批判的震惊相比,科技对于艺术的发威、震慑或制约是一种“含蓄的震慑力”。
现代社会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理性往往有条件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那些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严肃批判,被当成是迷信。在科技理性兴起之后,神话与传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这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
艺术历来被视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才能或产品。尽管如此,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不仅是那些需要学徒吃苦耐劳的艺术复制环节逐渐被相对轻松的数码加工所取代,那些需要真人演员通过涉险展示勇气与才华的角色逐渐被数码特效所取代,并且,那些本来仰仗天才、灵感、直觉、顿悟的领域也渐渐为人工智能所蚕食,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虽然在感知、记忆、应对、决策等方面显示出某种与人类智能相似的特征,但既没有自身需要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动机、态度,也没有独立意志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然是人类的助手而已。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
如今,科技与艺术互动的平台已经不限国家,甚至也不限于区域性国家联盟,而是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性组织。科技交流更多被当成硬实力输出,艺术交流被当成软实力输出,通过艺术展示科技实力(或者通过科技展示艺术实力)则构成了巧实力的一种形态。这类文化产品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仅推广了其意识形态,且展示了其科技水准,在精神层面对被输出国家的观众形成了某种震慑。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自由精神可能萎缩,创新创造可能走上歧途,不仅无助于人类形成和巩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
科技理性对于艺术感性的制约、人工智能对于艺术角色的取代、科技实力对于艺术精神的裹挟,体现了科技对于艺术的震慑。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博弈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来说堪称举足轻重,值得深入研究。当然,我们希望这种博弈是非零和性质的。
(节选自黄鸣奋《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
1.(信息筛选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脱离科学常识,不可被复制并检验,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批判,神话也在科技昌明时消亡了。
8
B.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所扮演的艺术角色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艺术工作者可能因此下岗。
C.巧实力文化产品在精神层面会对被输出国家或地区形成震慑,这有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
D.目前人工智能还依赖于人根据应用目的进行设计,没有独立意志,但其发展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前景。
解析:选C A项,扩大范围,受到科技理性批判的是“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B项,“被取代”绝对化,第三段“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然是人类的助手而已。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D项,“但其发展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前景”或然变必然,原文是“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紧扣信息时代这一立论背景,对当下科学与艺术如何良性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提出科技对于艺术有“含蓄的震慑力”,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并列式论证。
C.文章第四段连用三个“可能”分析科技裹挟下的艺术命运,表明作者观点的不确定。
D.全文以总分总式结构建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最后概述论证并提出希望。
解析:选C C项,“表明作者观点的不确定”错误,由原文“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分析可知,这是作者根据当前情况所做的推断,表示作者的担忧,不是观点不确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技并不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所以随着社会科技水平提升,虚构可能发生事件的科幻作品也会遭到挤压。
B.如果艺术工作者没有将自己转变为掌控人工智能的新型艺术家,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质变的“奇点”将会成真。
C.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影片或视频游戏中的高科技炫目镜头,正在某种程度上夺取艺术带给我们的天才和勇气。
D.科技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博弈影响现代社会心理,若这一问题得以重视,这场博弈或可达成合作双赢的理想状态。
解析:选A A项,偷换概念,原文“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科幻作品并不等同于神话、玄幻,它在一定程度上以科学为依据。
8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①表面看今天的城市还是过去的样子,但城市的内涵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正在迈向智能化的道路。
②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落地生根,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国家设立首批智慧试点城市,2013年国家设立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2014年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③事实上,智慧城市内涵也逐渐拓展到了智能城市的范畴。前者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城市则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为城市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搭建起统一的技术底座,实现城市万物互联和数据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将AI与城市场景进行深度融合,驱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升级。
④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指出,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骤一致,第一阶段是数字化,第二阶段是网络化,第三阶段是大数据化,第四阶段是智能化,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⑤当前,智能化的城市建设正在各地掀起热潮,也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大展身手”的舞台。阿里巴巴主推的充分利用城市数据优化公共资源的“阿里ET城市大脑”,主要用于智能交通管理,已经在杭州、苏州、上海以及衢州等地落地应用。腾讯在“互联网+”的主题下,正在从医疗、人社、警务、交通四个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其主导的“数字政务”实践中,以“数字广东”最为突出,旨在消除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连接更多城市信息。显而易见,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城市建设上的深耕细作正让城市变得日新月异,也极大提升了城市运行和百姓生活的效率。
⑥未来的智能城市究竟什么样?在业内人士眼里,早已画好了城市智能化的“装备”图景。首钢基金城市更新事业群总裁梁衡义指出:“汽车出行和城市交通将是重塑我们未来的核心入口或场景。当前我们的汽车95%的时间都停在车位上,大城市里停车场吞噬了几乎15%的城市土地,核心区交通拥堵30%以上是由于找不到停车位。S-PARK非常愿意与京东城市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城市停车新空间和出行模式。”智慧足迹CEO李振军表示,基于城市计算平台、数字网关以及双方线上线下的数据资源,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开发了智能选址平台,可以解决实体门店“开在哪里,开多少家”的问题,并制定产品的销售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门店的经营业绩。
(摘自2019年3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信息筛选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市的内涵经过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三个阶段,已经走上了智能化的道路。
B.智慧城市关注设施建设和信息化,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国智慧城市定会在2020年建成。
8
C.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需经历四个阶段,其中的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D.在“互联网+”的主题下,腾讯从医疗、智能选址等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
解析:选C A项,混淆时态,“已经走上了智能化的道路”理解错误,原文第①段有“正在迈向智能化的道路”。B项,“定会在2020年建成”表述过于绝对。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⑤段“正在从医疗、人社、警务、交通四个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选项少了“正在”二字,而且四个领域不包含“智能选址”。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列举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举措,旨在说明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
B.文章阐释了“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的不同点,表明了二者之间有先后关系。
C.文章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说明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参与有助于智能化城市建设。
D.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市智能化未来的“装备”图景。
解析:选D D项,“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错误,原文第⑥段,没有“对比论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健康有序推进,国家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B.切实抓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有助于智能城市的建设推进。
C.“数字政务”能有效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互动,连接更多城市信息。
D.只要互联网企业参与城市智能化的建设,中国智慧城市定能迈向智能城市。
解析:选D D项,“只要……定能……”说法过于绝对。
专题跟踪训练(一)
第一练 抓住细节,强化比对推断——信息筛选题
一、(2019·山东聊城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借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8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体的景物,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于所抒发的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位,虽然没有达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义完全改变了,它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宁愿不把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仅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从诗歌文本看,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明月”就是明月,“清泉”就是清泉,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庞德说:“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山水诗本质的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
1.(信息筛选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了山水诗的产生。
B.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等自然神。
C.《诗经》《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到了衬托与起兴作用,成为了抒情载体。
D.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
解析:选B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与“摆脱威胁”无因果关系,原文的表述是“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8
A.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
B.文章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的手法,鲜明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D.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话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象,而非象征意象。
解析:选A A项分析错误。文章并不是按历史发展顺序展开,南朝之前还没有山水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阶段,显示了文化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
B.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诗经》中的“蒹葭”和“白露”属于象征意象,而王维诗中的“明月”和“清泉”则属于纯粹意象。
D.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从而主动向自然复归。
解析:选C A项,人与自然由“分离”到“复归”并未显示文化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B项,借景抒情手法的增多,表明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对和谐;D项,“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联系。
二、(2019·四川绵阳高三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①随着智能化时代大幕的开启,人工智能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迎面而来,不仅冲击着各行各业,也改变着我们的认识和观念。军事是对技术变化天生敏感的领域,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发展和应用正迅猛发展。当前,信息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物联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战场上贡献独特的“机器智慧与力量”。
②恩格斯曾言,尖端科技的应用最早是从军事领域开始的。新科技显著提升军事作战能力时,便促成军事变革的发生。从军事变革史看,科学技术在历次变革中发挥着源头促发性、基础支撑性作用,谁具有技术变革的敏感性并首先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谁就能掌握新的战争规则。对一支军队而言,不能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不仅会导致“技术代差”,更会导致国家安全等危机。美、俄等传统军事强国预见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都把人工智能视为“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智能化战争,并已提前布局,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力求与潜在对手拉开“代差”。几个月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沙纳汉正式发布关于成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的备忘录,这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在美军军事项目上的应用力度。俄罗斯也视人工智能为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正加紧研制可以驾驶车辆的类人机器人。
8
③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成为人类迄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也可能成为最糟糕的事。”霍金对人工智能的这一评价,启示我们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军事应用要保持足够的审慎。未来,随着大量智能化无人系统运用于战场,战争成本将大大降低,作战人员的“零伤亡”有望成为现实,这极易导致军事强国在武力使用上更加随意。而在复杂战场环境下,高度智能化的无人作战系统极有可能出现识别错误、通信降级等问题,而诸如滥杀无辜、系统失控等潜在风险更会让智能武器成为人类的无穷隐忧。由此可见,事关战争的重大问题决不能轻易交由机器做抉择。即便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日益完善成熟,也不能放任智能武器的“野蛮生长”,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法律、伦理等诸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各国应加强社会安全监督管控,形成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军备控制的讨论与谈判,贡献人类智慧;牢固确立人类是人机关系主导者的思想,实现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有效控制,让其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服务。
④今天,面对科技发展之“大变局”“大突破”,我国应站在设计战争、掌握制胜规则的高度,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对战争形态演变的内在驱动性影响,切实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搞好战略规划,密切跟踪前沿技术,以积极主动的作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摘编自《AI军事应用是一把双刃剑》)
4.(信息筛选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中能够迅猛发展,是因为和其他领域相比较而言,军事领域更容易接纳新技术。
B.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就不会导致“技术代差”,从而使国家更加安全。
C.美俄两国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目的是提前布局,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
D.人工智能应用在军事上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人类是人机关系主导者”的思想。
解析:选D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军事领域更容易接纳新技术”错,原文是“对技术变化天生敏感”。B项,“就不会”错,“正确预判……方向”与“把握战争形态变化”不是“技术代差”及“国家安全”的充分条件。C项,“提前布局,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从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影响、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条理清晰。
8
B.第②段以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做法为例,证明了人工智能是军事科技最佳的突破方向。
C.第③段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了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上的问题,也为解决问题给出了建议。
D.文章引用恩格斯与霍金的言论,既支撑了作者对AI军事应用的观点,也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选B B项,“证明了人工智能是军事科技最佳的突破方向”理解错误,应为证明“人工智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在军事运用上能否更好贡献“机器智慧与力量”,与当前信息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方面的发展相关。
B.智能化无人系统在战场中的运用,将会大大降低战争成本和人员伤亡的风险,但是也增加了军事强国随意使用武力的风险。
C.当前,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方面虽已成熟,但要考虑其可能会带来的安全、伦理等问题,所以并不能放任智能武器的发展。
D.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影响战争形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充分发展和利用好人工智能。
解析:选C C项“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方面虽已成熟”说法错误,原文是假设,“即便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日益完善成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