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7-2018学年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 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 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zǎo),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è);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贴,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 B. 仰视戏台中间的“鸡笼顶”藻井,用了数百个花板榫(sǔn)接成一个金灿灿的旋涡,藻井四角是四个代表福祉的变形蝙(biān)蝠。‎ C. 连日来,强降雨、暴雪、冰雹、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重创(chuàng)全球主要农业生产大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先前就以农作物欠收为由,预估今年粮食将短缺3740万吨,为三年来首度供不应求。‎ D. 专家认为,汽车的制动系统最忌急刹(shā)和重刹,驾驶人应该合理利用车速和档(dǎng)位来控制速度,这样可有效延长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下面小题。‎ ‎【甲】鲍勃·迪伦爆冷夺奖引发了全球哗然:因为他虽在音乐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毕竟不是文学家。事实上,迪伦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博彩公司的青睐,但屡次失落奖项,从而沦为笑柄。对于针对迪伦的种种质疑,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给出的颁奖词可谓是一种有力的回击: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莎孚通过音乐表达经典作品别无二致。【乙】鲍勃·迪伦的那些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诗歌来“读”。作家、编剧王斌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届出人意料地授予了一位流行歌者鲍勃·迪伦,细想之后犹觉实至名归 ‎。迪伦当之无愧。【丙】常听朋友说起他的歌词并赞佩不已,我也偶尔见过他的词译——那分明就是诗,孤独忧愤,还裹挟着沉思与探问。”‎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睐 B. 从而 C. 质疑 D. 实至名归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A ‎【解析】‎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词语的使用。B项,“从而”改成“反而”。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思想)相反或出乎意料,在句中起转折作用。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3. 试题分析:冒号使用不当,应该为逗号。冒号的用法:1.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2.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特别要注意的是:(1) 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2)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3) 在句子内部,不能用冒号。 (4)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韩国政府一意孤行,允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不仅破坏了地区战略平衡,而且损害了中韩人民的利益。‎ B. 游泳池边的座位很挤,她记得那个夏季的黄昏,池边的水腥气,蕊秋灰蓝色薄纱衬衫上的荷叶边,蕊秋兴奋的笑声 C. 一时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在文化知识得以普及的同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己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和传承。‎ D. 站在2017年新高考的起跑线上,回望三年的足迹,前瞻远方的灯火,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不仅”“而且”后面内容互换位置;C项,“传承”与“重要性”搭配不当。D项,否定不当,去掉“不”。‎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5. 下列诗句与“落木云连秋水渡”对仗工整的一组是 A. 青山聊因美酒横 B. 晚花幽艳敌春阳 C. 乱山烟入夕阳桥 D. 闲花落地听无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有关对联的基本常识。上下必须对仗,另外,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于不同体裁的文体常识平时复习应学类归类,然后强化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与作家作品。能力层级为识记A。‎ ‎6. 根据下面内容,概括快递小哥工作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8家全国网络型快递企业的职工人数达108.4万,快递行业的职工总数估计超过140万。快递小哥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6点多就要进入工作状态,直到下午6点才可能忙完。遇上“双11”等网购高峰期,就要通宵工作。除春节外,几乎没有休息日。他们每天要派送100多件快递,打100多通电话。绝大多数的客户对快递小哥都态度很好,但也有个别客户,故意刁难小哥,一个快递件让他们白跑好多回。遇到此类情况,快递员一般都只能忍着,一方面不想惹事,一方面也出于经济考虑不想招来投诉。“客户一个投诉电话,就可能让我们几十个快递白跑了”。‎ ‎【答案】时间长、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易受委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主要内容的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将语段内容划分层次,例如本题从语段第一层“几乎没有休息日”可以概括快递小哥的工作“时间长”。从原文段中每天派送的邮件和打电话的数量上可以概括出,快递小哥的工作量大。从最后一层快递小哥有被投诉的风险上,可以概括出快递小哥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大。‎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及其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生活在东亚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地缘政治治理关系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模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更是“天下”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旨在强调家庭对于国家治理、天下兴亡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我们的生活共同体。家是人的出生之地,是人的生活依托和物质家园。我们需要父母亲人的供养,才能完成生理成长、学业发展,才能成家立业。不仅如此,家还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缺乏一种家园感,我们的灵魂就无处栖息安顿,而难以安身立命。有父母才有家,这就是无数中国人过年时都要不远万里回家省亲的原因。‎ 德育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都是母教的光辉典范。‎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共同生活中,经过培育并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风气、风尚。家风对人的道德、人格的成长确实是通过无形的“熏育”,即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家人和睦、夫妻恩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大多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心理,也有较强的爱的能力。而在一个天天充满暴力、冷战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其人格与心理很难不受负面影响。良好家风还是人生吉祥幸福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7. 下列对“家国同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之本在家”这句话强调家庭对于国家治理、天下兴亡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思想。‎ B.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思想的产生,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模式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 家国之间关系密切,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二者都是“天下”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D. 中华民族的地缘政治治理关系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因此中国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模式。‎ ‎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B.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在家人和睦、夫妻恩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都有较强的爱的能力。‎ C. 家庭既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精神家园,我们需要父母亲人的供养教育,才能完成心理成长、学业发展,才能成家立业。‎ D. “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说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答案】7. C 8. B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概括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二者都是‘天下’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说法不对。原文是说“家更是‘天下’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风中的母亲 苏 北 ‎①仲秋天气好,又难得有一块整时间,于是准备回老家陪父母住几天。感觉中父母并没老去,其实他们已年迈。这次母亲住院了,在电话中对我们说:“你们直接到中医院,接我回去,我想回家洗一洗。”‎ ‎②母亲总是用这种命令的口气同我们说话,让我们心中有小小的不快。可是母命不能违。咋办呢?自己的母亲嘛!‎ ‎③父亲低着头,默默地走在前面。来到医院,母亲弯着腰,拄着一根棍子,以夸张的姿态挪到我们身边,像一位威严的首长,指挥我们收拾东西。我们哪有说“不”的分,一切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就是了。‎ ‎④父亲不声不响,他只拎着自己的塑料茶杯,在前先走了。母亲并不说什么,弯下腰,一只手拎起两包东西,拿起棍子要走,我搀着母亲的另一只手,妻子跟在后面,要接婆婆的东西,婆婆一甩手,并不买账。‎ ‎⑤回到家里,母亲就瘸着一条腿,拖过来拖过去——打水,捅开炉子,烧水,再打水——她要在院子中洗头。不一会儿,一大钢精锅的水就烧开了。母亲搬了个凳子,在门口坐下。之后就用棍子指挥,指来指去,叫我端水。‎ ‎⑥我用一只大盆盛温水,端到院子中心,开始为母亲洗头。‎ ‎⑦在秋风中,母亲的头发几乎掉光。在头顶心,白发夹裹着部分黑发纠缠在一起,可仔细用水冲洗后,那些黑发则稀疏得历历可数。一个人,就这样老去。母亲也不能例外。记得小时候,母亲有时会对我们说:那时候,她还小,庄上人见到她,总会说:“胡家这二丫头!这一头头发!发根都是红的!”‎ ‎⑧可是这样的头发已让岁月从母亲头上捋去。我也不能清楚,岁月是如何将一个人变成了这样。记得母亲五十多岁的时候,她上街买菜,别人好心地叫她老太太,她却恼火。“她家一家子才是老太太呢!”母亲回到家里,摔下菜篮,还愤愤不平地说。‎ ‎⑨可是之后不知道是哪一天,母亲再也不与人争辩了。别人不管怎么叫,她已无意去反驳,或者说,她已完全认可了。‎ ‎⑩我用毛巾将母亲的头发捋上去,母亲低着头,尽量贴近水盆。温水一遍又一遍流过母亲的头皮。母亲一声不吭,她支撑着,将头尽量低一些,好更接近水盆。‎ 我还从没给母亲洗过头。作为儿子,这也是第一次。我这么深切地看清了母亲的头发。成人之后,也从来没和母亲这么亲近过。‎ 洗完头,母亲坐在门口太阳底下,用梳子轻轻地将头发梳开,她要让秋风和秋阳将稀疏的头发晾干。她穿着一件红外套,在那里慢条斯理地梳着,我忽发奇想,便回屋里取出相机。跑到院子中心就对着母亲“咔嚓咔嚓”几下。我的本意是抓拍神态更自然的形象。可抓拍是需要机遇的,遇巧了才能在几十张里碰上一张满意的。可是没有想到,母亲对这种无准备的照相不感兴趣。她躲来躲去,用毛巾和梳子遮住脸,在那瞬间的变化中,母亲的形态上像个刘姥姥,而神态上却像个少女——恍惚中有了过去岁月的影子。我们忍不住大笑,母亲自己也笑。‎ 母亲一辈子勤劳,工作在一种艰苦的环境里。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母亲除了工作,必须对一个家庭负责。我曾听一位作家说过,他的母亲是记者,在家里十分强势。因为他的爸爸实在是太无生活能力,一个家庭最终是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负责的。当一个女人在生活中承担起主要责任,她要对全家几口或十几口人的柴米油盐负责,她便再没有闲情去温柔和撒娇了。‎ 母亲的一辈子中,大概也就是这个角色。可是现在母亲是彻底地老了,她虽然也会命令我们,可是一切最终是听我们的。即如明天,我们要带她去看一位老中医。即使没有效果,也要带母亲去。聊胜于无,对母亲也是一个安慰。‎ ‎9. 第段中,为什么说母亲“形态上像个刘姥姥”,“神态上却像个少女”?‎ ‎10. 赏析第⑩段。‎ ‎11. 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能否删去?试简要分析。‎ ‎12. 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对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答案】9. ①母亲已显老态,躲闪的动作迟缓,神态滑稽有趣。‎ ‎②母亲害羞的神情像个少女,勾起“我”记忆深处的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或触发“我”对母亲年轻时的记忆。 ‎ ‎10. ①运用 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也对),②细致描绘为母亲洗头时的情景,③表现母亲对儿子有了依恋与顺从,也表达“我”对母亲的爱。 ‎ ‎11. 不能删去。①写出了父亲的沉默,衬托出母亲的强势及为家庭负责任的形象。②为下文对“母亲”展开议论做铺垫。 ‎ ‎12. ①表达对母亲的关爱,对父母亲情的反思。②希望读者能反思孝道,善待父母,感恩父母。(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感悟: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曾经无比强大,但他们必将老去,需要我们照顾;关爱父母,从今天(点滴)做起;当前“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其他涉及“父母”“老人”的感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段中,为什么说母亲‘形态上像个刘姥姥’,‘神态上却像个少女’”,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要解读重要语句丰富的含义,首先要分析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形态上”“刘姥姥”“神态上”“少女”等词语。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了,整个句子的丰富含义也就能明确。首先到第十二段中圈出题干中的引文,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她躲来躲去,用毛巾和梳子遮住脸,在那瞬间的变化中”“恍惚中有了过去岁月的影子”,这是母亲对子女“抓拍”时的表现,“形态”指母亲的体态,“刘姥姥”是说母亲已显老态,躲闪的动作迟缓,神态滑稽有趣,“神态”,是指母亲的神情,“少女”是说母亲害羞的神情像个少女,这勾起了“我”记忆深处的母亲年轻时的模样,触发了“我”对母亲年轻时的记忆。‎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第⑩段”,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和含义的能力。首先应明确所涉及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再分析句子所写的对象,最后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我用毛巾将母亲的头发捋上去,母亲低着头,尽量贴近水盆。温水一遍又一遍流过母亲的头皮。母亲一声不吭,她支撑着,将头尽量低一些,好更接近水盆”,这几句是描写的对象是人,一个是“我”,一个是“母亲”,主要是写“我”给母亲洗头,“捋”“低着头”等都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从“我”的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儿子对母亲的爱,而从母亲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依恋与顺从,“尽量贴近水盆”“将头尽量低一些,好更接近水盆”,对儿子的顺从展露无遗。‎ 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比如本题,所给的句子是人物描写,主要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作者抓住“洗头”这一画面,很好地展示了母子之间的情感。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应先明确描写的方式,然后从体现人物特点和表现人物情感两个方面分析效果。 ‎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能否删去?试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主旨等角度分析。首先明确文本中“父亲”的形象特点,“父亲不声不响,他只拎着自己的塑料茶杯,在前先走了……父亲低着头,默默地走在前面”,从这些内容里可以看出,父亲在生活中是沉默的;先看这样的父亲对母亲形象的作用,从文中来看,母亲“总是用这种命令的口气同我们说话……像一位威严的首长,指挥我们收拾东西”,可见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她是强势的,而父亲的沉默就对母亲的这一特点起到了衬托作用;再看这一内容在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这一内容为下文对“母亲”展开议论做铺垫,如下文说“当一个女人在生活中承担起主要责任,她要对全家几口或十几口人的柴米油盐负责,她便再没有闲情去温柔和撒娇了”,而这样的父亲也就为下文作者的议论做了铺垫。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态度,即“删除”或“不能删除”,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然后从上面几个角度分析理由即可。‎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对本文你有哪些感悟”,这是针对本文主旨设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文本主题,然后思考写作的目的,最后联系“我”或“我们”,以及人与社会进行分析。从本文来看,文章写母亲曾经的强势、现在的老去,写“我”为母亲洗头、拍照,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母亲的关爱,流露出对父母亲情的思考,面对母亲的“发号施令”,我们心中虽有小小的不快,可“母命不能违。咋办呢?自己的母亲嘛”“我们哪有说‘不‘的分,一切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就是了”“我还从没给母亲洗过头。作为儿子,这也是第一次。我这么深切地看清了母亲的头发。成人之后,也从来没和母亲这么亲近过”,“我”认识到,“当一个女人在生活中承担起主要责任,她要对全家几口或十几口人的柴米油盐负责,她便再没有闲情去温柔和撒娇了”,作者通过这些内容,希望读者能够反思孝道,要善待父母,要对父母感恩,而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往往远离父母,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父母需求即可,殊不知父母希望得到的是儿女的陪伴,是儿女的关爱。围绕这些方面谈感受即可。‎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 叶 机 ‎[清]龚自珍 鄞人叶机者,可谓异材者也。‎ 嘉庆六年,举行辛酉科乡试,机以廪贡生治试具,凡竹篮、泥炉、油纸之属悉备。忽得巡抚檄曰,贡生某毋与试。机大诧。‎ 初,蔡牵、朱两盗为海巨痈,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俟其去,或扬帆施枪炮空中送之。寇反追,衄不以闻。故为患且十年。巡抚者,仪征阮公也。素闻机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机,又知海寇畏乡勇胜畏官兵,又知乡勇非机不能将。‎ 八月,寇舶定海,将犯鄞。机得檄,号于众曰:“我一贫贡生,吮墨,执三寸管,将试于有司,售则试京师,不售则归耳。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虽然,不可已。愿诸君助我!”‎ 众曰:“盍请银于文官?”“不可!”“盍假炮于武官?”“不可!”“事亟矣,何以助君?”‎ 叶君则揎臂大呼,且誓曰:“用官库中一枚钱,借官营中一秤火药而成功者,非男子也!”飞书募健足至行省,假所知豪士万金,假县中豪士万金。遂浓墨署一纸曰:“少年失乡曲欢致冻饿者,有拳力绝人者,渔于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与无此数端而愿从我者,皆画诺!”夜半,赍纸者返,城中村中,画诺者几三千人。‎ 天明,簿旗帜若干,火器若干,船若干,粮若干。机曰:“乌用众,以九舟出,余听命。”‎ 是日也,潮大至,神风发于海上。一枪之发抵巨炮,一橹之势抵艅艎。杀贼四百余人。‎ 九月,又败之于岸。十月,又逐之于海中。明年正月,又逐之于岛。浙半壁平。‎ 出军时,樯中有红心蓝边旗,机之旗也。自署曰“代山”,其村名也。朱舰中或争轧诅神,必曰“遇代山旗”。‎ 阮公闻于朝,奉旨以知县用。今为江南知县,为龚自珍道其事。‎ ‎(选自《国文八百课》)‎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寇反追,衄不以闻 衄:挑衅。‎ B. 售则试京师 售:考中。‎ C. 夜半,赍纸者返 赍:送。‎ D. 天明,簿旗帜若干 簿:登记造册。‎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机以廪贡生治试具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 叶君则揎臂大呼 则与一生彘肩 C. 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 故燕王欲结于君 D. 为龚自珍道其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机在参加乡试的时候接到了领军抗敌的重任,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只有他才能在此时担起重任。‎ B. 在众人迟疑犹豫之际,叶机用自己坚定的誓言和果敢的行动凝聚了士气,一战再战,平定海盗,得到了朝廷的任用。‎ C. 文章记叙了叶机带领地方武装击败海盗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智慧,也流露出对清政府及军队腐败无能的讽刺。‎ D. 文章除了直接表现叶机的英雄气概之外,也从侧面进行了烘托,比如敌人内部一旦起了纷争,就会诅咒对方遭遇叶机的部队。‎ ‎16.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记》‎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 ‎(2)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 ‎【答案】13. A 14. B 15. A ‎ ‎16.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 ‎17. (1)所过之处劫掠人口数以百计,每年必定多次劫掠。沿海诸将都害怕,不敢出声。‎ ‎(2)如今中丞大人听说我的事,征召我带领乡勇与海盗交战,恐怕很可笑吧?‎ ‎【解析】‎ ‎13.‎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寇反追,衄不以闻”,“衄”如解释为“挑衅”,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俟其去,或扬帆施枪炮空中送之。寇反追,衄不以闻。故为患且十年”,这段文字说的是沿海诸将面对海盗的态度,海盗们走了,他们扬帆出动放空枪空炮送海盗,海盗返回头来追,他们败了也不敢上报,所以两盗肆虐沿海将近十年。此处的“衄”应解释为“失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B项,两个“则”都是副词,于是,就。A项,“机以廪贡生治试具”,“以”是介词,凭……身份;“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是动词,认为。C项,“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于”是介词,表被动,被;“故燕王欲结于君”,“于”是介词,同,和。D项,“为龚自珍道其事”,“为”是介词,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为”是介词,替,给。‎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以”,第一个“以”后面的“廪贡生”是指“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成为的贡生”,是人物的身份,故“以”应解释为“凭……身份”;第二个“以”在句中是动词,应解释为“认为”。‎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有误,该信息与文意不符,文章第三段说“素闻机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机,又知海寇畏乡勇胜畏官兵,又知乡勇非机不能将”,这是说仪征阮公一直听闻叶机的名声,知道沿海百姓信任官府不如信任叶机,又知道海盗畏惧乡勇胜过畏惧官兵,还知道乡勇们不是叶机就没法统领。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6.‎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句话意思是说“善于唱歌的人,能够感动人心,使听者随着歌声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能够启发人心,使学者随着他的意愿来学习。这样的人,言辞简约而通达,含蓄而精微,少用譬喻而使人容易明白;这可以说是善于使学生随其志向来进行学习”,从句式角度来看,“善歌者使人继其声”与“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结构一致,“约而达”与“微而臧”“譬而喻”结构一致,这几处可以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也可以断开。‎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所至”,所字结构,应翻译成名词性,“至”,意思是“到”,“所至”意思是“所到的地方”;“以”,用;“数”,计算;“岁”,古今异义,年;“再三”,多次;“怵”,“怵”,害怕。第二句中,“檄”,征召;“将”,动词,带领;“毋乃……乎”,固定句式,恐怕……吧;“咍”,可笑。‎ 参考译文:‎ 鄞县人叶机,可称得上才干卓异的人。‎ 嘉庆六年,政府举行辛酉科乡试,叶机以廪贡生的身份打点参加考试的用具,凡是竹篮、泥炉、油纸这类要用的东西都装备好。却忽然得到巡抚传下的檄文,说,贡生某某不要参加考试了。叶机大惊。‎ 原来当初蔡牵、朱 两大海盗是海上巨患,所过之处劫掠人口数以百计,每年必定多次劫掠。沿海诸将们都害怕,不敢出声 ,等海盗们走了,才有人扬帆出动放空枪空炮送海盗。海盗说不定还返回头来追,败了也不敢上报。因此两盗肆虐沿海近十年。这位发檄文的巡抚是仪征阮公。一直听闻叶机的名声,知道沿海百姓信任官府不如信任叶机,又知道海盗畏惧乡勇胜过畏惧官兵,还知道乡勇们不是叶机就没法统领。 ‎ 这年八月,海盗泊船在定海 ,就要侵掠鄞县。叶机收到檄文后,对众人大声说道:“我一个贫穷的贡生,吸墨拿笔,准备参加考试,考中就到京师会考去,考不中就回去。如今中丞大人听说我的事,征召我带领乡勇与海盗交战,恐怕很可笑吧?即使如此,事情也不能停了。希望诸位帮我啊!”‎ 众人都说:“何 不向文官们请求调拨银两?”“不行啊!”“何不向武官们借枪炮?”“不行啊!”“事情太急迫了,我们怎么帮您呢?”‎ 叶机就卷起袖子,伸臂大呼,发誓道:“要用官库中一枚大钱,借官营中一点火药才能击退海盗,不算男子汉!”就叫人疾速送信到省城,向所知的豪富之士借了万金,又向县里豪富之士借了万金。就用浓墨重笔写下文告:“少年人有流落乡里挨饿受冷的,有勇力非凡的,在海上打鱼的,父、子、兄、弟有曾经被海盗残害的,还有不是以上几种情况愿意跟随我的,都签字画押吧!”半夜里,带着文告的人回来了,城里乡里,画押签名的有近三千人。‎ 天亮时,又收到一些旗帜、火器、船只、粮食等,都登记造册。叶机说:“不用这么多人,就先用九条船出战,其余的待命。”‎ 这天,潮水大涨,有大风从海上吹来,叶机麾下乡勇顺风乘势,一枪的威力抵得过海盗一炮,一支船桨的作用抵得过海盗一支战船。杀死打伤海盗四百多人。‎ 九月,又在岸上打败海盗。十月,又在海中追杀海盗。第二年正月,又追杀海盗到海岛上。浙江半壁终于安定下来。 ‎ ‎(叶机所率的)军队出战时,桅杆上挂的红心蓝边旗,就是叶机的旗帜。叶机所部自称“代山军”,“代山”是叶机家所在村子的名字。朱 舰队中有人起了争端,诅咒对方时,总是咒对方遇上代山军。‎ 巡抚阮公将叶机的事迹报上朝廷,朝廷降下旨意任命叶机为知县。如今叶机又调任江南做知县,对龚自珍说起了他的往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季。‎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8.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季。‎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概括诗歌的画面,并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选逐句理解,然后对每句的内容加以概括,概括时不需要发挥联想,抓住诗中的意象和画面概括即可。答题模式通常是,总体概括加具体画面概括。本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理解诗歌的情感,要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结合对诗人生平的了解,结合本诗所描绘的美丽的初春景象,可理解,本诗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9.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 韩非子:‎ ‎20.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19.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 ‎20.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考查学生文言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理解把握材料的意思。第一则材料表达的是孔子的为政观,意思是: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前后对比强调要以德、以礼治国。第二则材料说的是韩非子的为政观。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最后的“故不务德而务法”表明韩非子的为政观是以法治国。‎ ‎20.‎ ‎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考查学生对这两种为政观的理解。评论时要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比如,孔子之所以提倡“德治”,是因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有缺陷。韩非子认为必须以法治国,是因为他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他们都需要管理。这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应互相补充。‎ 古诗文默写。‎ ‎21.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________,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答案】 (1). 疏林不做美 (2). 夕阳古道无人语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银瓶乍破水浆迸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7). 譬如北辰 (8).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9). 匪来贸丝 (10). 来即我谋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疏、做、幽、生、乍、浆、迸、湍、豗、砯、壑、拱、匪、谋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思想家孔子:“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意大利报人兼发行人朗根尼西:“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文学家歌德:“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批评家罗伯特·林德:“友谊绝不会忍受长期和频繁的忠告。”‎ 认真领会上面四句名言的含意,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的含意和范围,不得抄袭或套作。‎ ‎【答案】正确把握忠告,走好人生十字路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许许多多的人生十字路等你面临。左面也许是平坦宽阔的康庄大道,右面也许是充满玄机的万丈深渊,朝左还是朝右?这时候常常收到“忠告”,为你选择,替你指路。正确把握忠告,是选好路口的良药。‎ 曾经年少轻狂,独自闯荡:曾经破釜沉舟,身先士卒:也曾经大破秦兵二十余万,使各方霸主俯首称臣的西楚霸王,面对淮阴侯的大军压境,楚歌四起,士兵逃散,他迷茫了,属下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听还是不听?最终他选择了血染乌江,留下了英雄的美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直是项王的人生理念,乌江口岸,失败的他想了许久,天下百姓们已经经不起连年战争,江东父老们也等不了自己东山再起了。项王不再迷茫,选择了血溅乌江,正确把握了“忠告”,实现了人格的超越。‎ 面对举剑欲杀,他稳如泰山:面对赐名封王,他视如浮云:面对荣华富贵,他没被迷惑。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持旌节矗立于冰雪中,其间妻离子散,令他伤心欲绝。朋友们一次又一次地劝他投降于匈奴,可他就是不听,他不愿接受“弃节操而享富贵”的忠告,忍受煎熬,终于不辱使命,回归祖国。‎ 李陵等人心疼苏武,不停地给予忠告,苏武却不为之动容。他时刻思念祖国,面对诱惑,面对忠告,他以节照明月,以心载乾坤。虽未实现满腔报国的热忱,但他的忠贞不屈还是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仰。‎ 可见,正确把握好忠告,走好人生的十字路,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岳飞在小重山下,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是听从忠告领旨回京?充满玄机的十字路口,岳飞正确地把握忠告,为苍生洒下了一腔热血。‎ 但正确把握忠告不是拒绝忠告,胡长清怀抱美女时,不听朋友的忠告,痴迷得忘记了自我;王怀忠索贿拒谏时,不听家人的忠告,疯狂得不知何为党纪国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没有正确把握忠告,将自己的人生埋葬在了错误的拐点。‎ 几句忠告,或益或弊,值得深思。不要一味听信忠告,那会使自己无法超越自我;也不要一味拒绝忠告,接受忠告会增进一个人的能力。正确把握好忠告,走好人生十字路口,让忠告为你我铺就一条值得奋斗的道路。‎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写作前先审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涵。这道作文属于意义相近的材料,注意抓住相同点“忠告”进行立意行文。导入语由四句名言构成,这四句名言其实告诉了我们:生活中或人生道路上,有时需要“听听忠告”,有时又不能被“忠告”束缚,关键是看什么样的“忠告”,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的“忠告”。读懂了材料的这个中心,便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人生路上或者生活中有哪些忠告,这些忠告来自哪里;二是什么样的“忠告”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的“忠告”该听或者不该听。这些“忠告”对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