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不仅中国的经济体量实现了跃升,社会分工也随之改变。40年来,“工、农、兵、学、商”为主的单一职业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逐步重构。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增了347个职业、取消了894个职业。
“影响职业变迁的核心因素就是生产力。”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说,自中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让职业分工愈加细化,职业结构出现内部分化。
40年来,在职业变迁的增减中,既有生产力提高、需求升级带来的传统职业的细分与变迁,也有科技进步催生出的职业更替。面对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新业态、新职业,多位受访专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建立新职业的行业规范,将之纳入议事日程。
面对新技术对传统工作岗位的颠覆和新岗位的创造,诸多专家建议,劳动者也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更新知识。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勤奋、好学、创新,使自己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化。
(摘编自《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透视四十年职业变迁》,《瞭望》第48期)
材料二:
新职业的纷纷出现,为产业、行业、职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一种引导,从新职业的产生可以看到,在转换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将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亮相。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家;而在交通行业,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17年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末,中国内地已有34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城轨服务人员已成为一支新的职业队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认为,新职业不断发布有利于形成好的导向,将给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及其服务的改进完善、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劳动者就业等提供良性引导。
(摘编自《职业变迁折射社会新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2月12日)
材料三:
职业变迁见证着时代变迁。有些职业被淘汰或走向没落、有些职业则成为新宠,职业体系的重构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
职业变迁成就了品质生活。今天,很多职业的兴起缘于人们就业需求的多元和细化,这些需求的产生跟物质生活极大进步和丰富有关。职业变迁更大的意义或者说启示在于一种求新求变的意识。实际上,依靠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市场和消费群体就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填补空白或者发明创造的意识,有没有从公众需求出发的思维。
当然,职业变迁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新博弈,发展中可能生出一些枝节,比如,传统产业调整后的劳动力过剩问题,网约车司机的素质和乘客的安全问题,网络主播带来的直播界限尺度问题,代驾的安全和责任承担问题,包括由此带来的服务平台与具体劳动者之间关系的确定。新职业中的新角色以及社会其他成员都应该正视并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应迎接、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变化,鼓励、珍视创造性劳动,培养、储备更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摘编自《工人日报》2017年5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改革开放以来,职业体系发生显著的变化,职业分工愈加细化,职业结构出现内部分化。有的传统职业消失或走向没落,也涌现出新的职业类别。
B.职业变迁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催生的积极变化。专家苏海南认为,这种变化对人力资源市场、大学教育、传统产业调整都将提供良性的引导作用。
C.职业变迁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制定新职业行业规范应该列入政府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D.面对职业变迁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应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之相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向着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中国经济体量的跃升,也引发社会分工的改变,促成职业分工的愈加细化,整个社会的职业体系的重构已成为趋势。
B.
社会变革引发颠覆性变化,应该认识到职业变迁与每个劳动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变化中积极应对。
C.职业变迁激活了整个社会求新求变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这种创新求变提供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在创新中将更加良性地发展进步。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列举了重要数据,这些数据足以表明社会职业体系的重大变化,也显示出职业体系重构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现实性很强。
6.围绕“职业变迁”,三则材料关注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来源:Z|xx|k.Com]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8.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分)
9.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临年四十以大理寺丞致仕,居吴兴城西。一日,浮屠晓容来谒,公欣然接之。是时,二子行中、久中秋赋不利,皆在侍下,公强使冠带而出。容一见行中,惊起贺曰:“后举状元也!老僧自此不复更阅人,往杭州六和寺求一小室寄迹,待科诏下,乃西游耳。”公初未之信。后三年春,久中偶至六和,容叩伯仲行期,久中告之,师曰:“某是日亦当离杭矣。”
是秋,二朱至京,舍开宝寺,容寓智海。相次行中预荐,明年省闱优等,唯殿试病作,不能执笔。是时,王氏之学①士人未多得,行中独记其《诗义》最详,因信笔写以答所问,极不如意。卷上,神宗爱之。行中日与同舍围棋,每拈子欲下,必骂曰:“贼秃!”
盖恨容许之误也。未唱名前数日,有士人通谒,行中方棋,遽使人却之。须臾,又至,且曰:“愿见朱先辈。”行中叱其仆曰:“此必省下欲出关者耳!”同舍曰:“事不可知,何惜一见?”行中乃出,士人附耳而语曰:“某乃梁御药门客,御药令奉报足下,卷子上已置在魁等,他日幸相记。”行中唯唯而入,再执棋子,手颤不能自持。
行中念容,独往智海,道梁氏之事。师喜甚,为命酒留款,且曰:“吾奉许固有素,只一人未见尔,当邀来同饮。”烛至,师引寺廊一丐者入,相与饮酒斗余,不交一谈。师徐曰:“此子当唱第,先生能一留目否?”丐者曰:“尔云何?”师曰;“可冠多士否?”丐者摆头曰:“第二人。”师蹑行中足,使先起,密征其说,但曰:“偶数多。”
明日出门,遥见余行老亦入寺,师不觉拊髀惊叹,谓行中曰:“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及听胪传,行老果第一,行中次之。行中释褐了,往谢师,师劳之曰:“子诚福人,今日日辰,以法推之,魁天下者官不至侍从。”其后,行老止领郡而已。
(选自《泊宅编》,有删节)
【注】①王氏之学:王安石主持编著的《诗义》等书,因受皇帝信任,一度代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开宝寺 舍:住宿
B.可冠多士否 冠:位居第一
C.师蹑行中足 蹑:使……放轻
D.子诚福人 诚:实在,的确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又作“致事”“致政”,即出仕为官。
B.浮屠:又作“佛陀”,文中指和尚、出家人。
C.伯仲:原指兄弟间排行的次第,文中指兄弟。
D.足下:对对方的尊称,旧时常作为交际用语。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
B.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
C.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
D.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有士人通谒,行中方棋,遽使人却之。
(2)师引寺廊一丐者入,相与饮酒斗余,不交一谈。
(3)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
14.从文章看,当时科考和官场有哪些不良现象?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此词作于北宋元丰六年被贬官郴州途中,途经岳阳楼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以写景开篇,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一种浩渺又凄清的意境,烘托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心境。
B.“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之典,两诗均通过设宴饯别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绵长的惜别之情。
C.下片“醉袖”二字,以衣饰代人,前着一“醉”字,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结构上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呼应,体现诗歌运思绵密之妙。
D.全词内容层次跳跃,但结构衔接自然。以写景始,以写景终,同时写景与抒情相得益彰,使情感表达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6.词的下阕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龙葵,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喜生于田边地头、家前屋后,高秆大叶,叶片卵形,五、六月间在茎端叶际生出一束束蝎尾状花序,开小白花,五出黄蕊,花萼反折,也自有一份 之美。花谢后结成的正圆果实,黑得透亮,味道酸酸的,是可以吃的野果,只是不宜多食。( )。“老鸦眼睛”,简直 。
本草书中常说有两种龙葵,还有一种结红果,叫“龙珠”。其实,这种结红果的“龙
珠”是酸浆属的一种植物,两种草的入药 相仿,都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补益元气,对失眠有一定疗效。
关于龙葵的名字,明朝李时珍说“言其性滑如葵也”。龙葵的幼苗能作为野菜食用,
口感 。龙葵以茎、叶入菜,我们需要煠去其苦味,去除含有的龙葵素,才能食用,否则有毒。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致 活灵活现 功能 柔滑 B.风致 神气活现 功用 柔嫩
C.别致 活灵活现 功用 柔滑 D.别致 神气活现 功能 柔嫩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果实的模样,人们把龙葵叫作“老鸦眼睛草”
B.人们把龙葵叫作“老鸦眼睛草”,表现果实的颜色
C.人们喜爱果实的模样,把龙葵叫作“老鸦眼睛草”
D.龙葵因果实颜色独特,被人们称作“老鸦眼睛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龙葵的茎、叶可入菜,我们需要煠去其苦味,去除含有的龙葵素,才能供人食用,否则有毒。
B.龙葵以茎、叶入菜,需要我们煠去其苦味,去除含有的龙葵素,才能食用,否则容易中毒。
C.龙葵以茎、叶入菜,我们需要煠去其苦味,去除含有的龙葵素,才能供人食用,否则有毒。
D.龙葵的茎、叶可入菜,我们需要煠去其苦味,去除含有的龙葵素,才能食用,否则容易中毒。
21.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B.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2.下列加横线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使予委骨于草莽 委:抛弃
B.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安乐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选择
D.予不得爱身 爱:吝惜
23.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封金挂印”的故事情节。
四、写作(60分)
2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节日,以“又到 (春节或清明或端午或中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凝聚的是情感、传承的是习俗,流淌的是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节日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D项,曲解文意,材料三末段“我们应迎接、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变化,鼓励、珍视创造性劳动,培养、储备更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但不能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向着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迈进”,“目标”属无中生有。故选D。
5.【答案】C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筛选原文信息,认真比对选项意思,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指代词(如“它”“其”等)、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程度词 (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时间词(“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是否有说法绝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问题。C项,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二段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让职业分工愈加细化,职业结构出现内部分化”,但不能说这种经济体系为“为这种创新求变提供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在创新中将更加良性地发展进步”,故选C。
6.【答案】材料一:写改革开放四十年,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逐步重构及原因探究;
材料二:职业新变迁彰显社会新发展及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写职业变迁带来的求新求变意识的崛起,也带来新的问题,并呼吁应对问题的应用态度。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三则材料关注的侧重点”,回归原文,从每则材料立足的时间(历史、现实、未来)、思考的角度(经济、政治、文化等)、获益的对象(人民、学生、老人、国际关系等)、采取的措施(立法、转变思想、长信科技等)角度思考材料的侧重点。材料一:依据第一段“40年来……新的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逐步重构”、第三段“在职业变迁的增减中,既有生产力提高、需求升级带来的传统职业的细分与变迁,也有科技进步催生出的职业更替”依据《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透视四十年职业变迁》,容易概括出答案;材料二:依据第一段“在转换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将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亮相”,第二段“有利于形成好的导向”“提供良性引导”容易概括出职业变迁带来的积极作用;材料三:第一段“见证着时代变迁”、第二段“成就了品质生活”“更大的意义或者说启示在于一种求新求变的意识”写职业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三四段写带来新的问题,并呼吁应对问题的应用态度。
7.【答案】A
8.【答案】①以鞋为线索,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
②鞋就是主人公玉明感情的载体(寄托),聚集着她对那个人几近全部的爱,同时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
③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以“鞋”为中心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
补充: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地方特色);
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每点2分)
9.【答案】(1)守明犹如一块未经雕凿的璞玉,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她内心淳朴,有着热烈的爱情。
(2)守明单纯又略带娇羞,对于爱情抱有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态度。
(3)守明在生产队干活时,用纱布包手,洁净但是羞涩地纳鞋底的情节也表现了主人公单纯又略带娇羞的性格。
(4)守明对她心中那个男人的爱更多的是渴望被爱,守明的羞涩实际上更包蕴着对“被爱”的渴盼。
10.【答案】C
C项,蹑:踩。故选C。
11.【答案】A
试题分析:此题A句中“即出仕为官”错,“致仕”的意思是退休。故选A。
12.【答案】D
首先根据句式结构和句意可知,“昨夕……”“今又……”时间上有承接关系,断句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排除BC。比较AC两句,短句断额区别主要在“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根据句意这句话的主语都是“吾”,如果在“人”前面断句,后一句的主语就变成“人”了。故选D。
13.【答案】(1)有一位读书人通报姓名求见,行中正在下棋,立即让人拒绝了他(把他打发走了)。(2)和尚带着寺院廊下的一个乞丐进屋,一起喝了一斗多酒,没说一句话。
(3)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将会怎么讲我呢?
第一句得分点:“通谒”通报姓名求见,“谒”拜见;“方”正;“棋”名词作动词,下棋;“遽”立即;“却”推辞,拒绝。第二句得分点:“引”领、带;“相与”一起;“饮酒斗余”定语后置句,翻译为“喝了一斗多酒”。第三句得分点:“克”战胜;“继”继续、连续;“其”语气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14.【答案】士子醉心功名;皇帝凭好恶取士;官场中的政治攀附。
抓住“科考”“官场”两个限制词,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二段,原文说“是时,二子行中、久中秋赋不利下”,意思是“当时,朱公的两个儿子行中、久中乡试失意奉”可见士子醉心功名;“行中乃出,士人附耳而语曰:‘某乃梁御药门客,御药令奉报足下,卷子上已置在魁等,他日幸相记。’”意思是“行中这才出去,来人附在他耳边说道:‘我是梁御医的门客,梁御药让我来敬告,您的卷子,皇上已放在第一等,以后希望记着我们’”可见皇帝凭好恶取士,官场中的政治攀附。
参考译文:
朱临在四十岁时以大理寺丞的身份辞官归家,居住在浙江吴兴城西侧。有一天,和尚晓容前来拜见,朱临很高兴地接待了晓容。当时,朱公的两个儿子行中、久中乡试失意,都在他身边侍奉,朱公强令他们穿上礼服出来见客。晓容一看到行中,惊讶地站起来祝贺说:“这是下一科的状元郎啊!老僧从此不再给别人看相了,到杭州六和寺找间屋子栖身,等科举的诏令颁布,就西游京师。”朱临起初不相信他。三年后的春天,久中偶然到六和寺去,晓容询问他们兄弟起程的日子,久中告诉了他,和尚说:“这一天我也该离开杭州了。”
这年秋天,朱家兄弟到了京城,住在开宝寺,晓容住在智海禅刹。接连考试,行中考中,第二年进士考试也列为优等,只是殿试时忽然生病,连拿笔都感到困难。当时,士子对王安石的学说大多还没抓到要领,只有行中对王安石阐述《诗经》意旨的观点记得最详熟,就随手写来以应答问题,但自己很不满意。答卷送上,神宗看了以后非常喜欢。行中天天跟住在一起的士子下围棋,每当拿起一个棋子要落盘的时候,必定骂声“贼和尚(秃驴)!”发榜宣布名次的前几天,有一位读书人通报姓名求见,行中正在下棋,立即让人拒绝了他(把他打发走了)。片刻,求见的人又来了,并且说:“希望见一见朱先辈。”行中责骂他的佣人说:“这一定是省试下第将要离开京师的人(想讨几文回家的盘缠)!”住在一起的人说:“
天下事很难预料,何必吝惜见他一面?”行中这才出去,来人附在他耳边说道:“我是梁御医的门客,梁御药让我来敬告,您的卷子,皇上已放在第一等,以后希望记着我们。”行中连声答应着回到屋内,再拿棋子的时候,手直发抖,简直控制不住自己。
行中想起晓容,就独自前往智海禅刹,把梁氏报信的事说了。和尚非常高兴,为此让人摆下酒菜挽留款待他,并且说:“我奉献给你的预言本来就是有根据的,只是有一个人还没见过你,应该请来一起喝酒。”烛光闪烁而至,和尚带着寺院廊下的一个乞丐进屋,一起喝了一斗多酒,没说一句话。和尚慢声说道:“这位举子正当等待放榜的时候,先生能注目替他看一下相吗?”乞丐说:“你说怎样?”和尚说:“能够居士子之首当状元吗?”乞丐摇摇头说:“第二人。”和尚踩了一下行中的脚,示意他先离席,悄悄地探问这样说的理由,乞丐只是说:“双数多。”
第二天一出门,远远地看到余行老也到庙里来了,和尚不觉拍着大腿惊讶感叹,对行中说:“当初我看到你,以为天下的灵秀之气都在你身上了,不知竟还有这样一个人!昨晚听到双数多的说法,今天又见到这个人,这件事的结果就可以预知了。”等听殿试进士发榜唱名时,余行老果然是第一名,朱行中第二。行中进士及第授官后,去感谢和尚,和尚勉励他说:“你真是个有福的人,今天的天干地支,按照卦法推算,这一天中状元的人做不到接近皇帝的侍从官职。”余行老后来只是兼任个州官罢了。
15.【答案】B
B项,“对友人深切绵长的惜别之情”无中生有,文中宴席上只有“十分斟酒敛芳颜”的歌女,没有友人。故选B。
16.【答案】对故乡的眷恋:从他告诉歌女,他“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并希望“此路得生还”即活着回乡;对被贬的怨愤和悲痛:“醉袖抚危阑”面对贬官,作者借酒浇愁,“何人此路得生还? ”质问被贬之路可否回去长安;对长安君主的期待:“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作者“回首”长安,渴望“生还”长安,表达为朝廷效力的愿望。
结合词中“不是渭城西去客”“醉袖抚危阑”“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应是长安”等诗句,再结合注解“被贬官郴州途中”这一写作背景,容易概括出被贬的激愤和思乡、思君之情。
17.【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8.【答案】C
别致:与众不同,新奇。风致:指风韵、风味、情趣,或形容姿态美好。语境是形容龙葵的美与众不同,故选“别致”。活灵活现:形容生动逼真。神气活现:形容十分得意傲慢的样子。语境是形容龙葵是“老鸦眼睛”,故选“活灵活现”。功用:指物品所具有的功能及所能产生的效能。功能:功用效能。语境是强调两种草的入药功能,故选“功用”。柔滑:柔软润滑。柔嫩:质地柔和鲜嫩。语境是强调口感,故选“柔滑”。故选C。
19.【答案】A
括号前句是写果实的模样,所以后句应承接果实的模样,括号后句提到“老鸦眼睛”,所以前文也应提到“老鸦眼睛”。A项前承“果实的模样”,后启“老鸦眼睛”,分句之间及与上下文的衔接最为恰当。故选A。
20.【答案】D
本题应注意叙述对象的一致性。“我们需要……”的主语是“我们”;“需要我们……”的主语应是“龙葵”,“供人食用”“有毒”的主语应是“龙葵”;“食用”和“容易中毒”的主语是“我们”。AC两项最后一句叙述对象不一致,前面的主语是“我们”,“否则有毒”的主语应是“龙葵”,主语不一致,B项前面的主语是“龙葵”,“否则容易中毒”的主语应是“人”,主语不一致,故选D。
21.【答案】C
22.【答案】B
23.【答案】①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②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到相府辞别曹操(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 ③曹操设法挽留他(假托有病,挂避客牌不见,张辽也托病不出) ④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宫印一并送还。(将曹操所赐金银,一一封在库中,分毫未动,汉寿亭侯之印挂在堂上) ⑤关羽喝退门吏,带上嫂嫂,去寻刘备。
24.【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