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6.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西藏拉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语言文字运用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手,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 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 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 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 ,让你心生敬 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 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 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 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 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 面,(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 。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 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B. 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C. 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牵强附会
D. 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B.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C. 滔滔流水便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D.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 后一天。
B. 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 后一天。
D.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答案】
1. B
2. D
3. C
【解析】
1.此题考核考生对近义成语的辨析。解答此题,要仔细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主要从词义轻重、表达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加以辨析。还要注意词语是否符合语境,是否犯有重复赘余、望文生义、用错对象等错误。“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第一处说“更有当头的棒喝……让你心生敬畏”,由“当头棒喝”可知,此处应是说受到启发,彻底醒悟,应使用“醍醐灌顶”。“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第二处,说的是“在即将失足的……顿然醒悟”,这是说危急的关头,应使用“千钧一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是指手上吐 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第三处,是说“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让人一下子就可以接触到,应使用“触手可及”。“穿凿附会”,生拉硬扯的解释,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或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牵强附会”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第四处,此处是说不相关的传说,应使用“牵强附会”。故选B。
2.此题考核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情景(境)是否一致,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由前文可知,“山梁便是桥面”,这是写到桥面,紧着接便该写桥面的宽敞让人忘记桥侧是深渊,同时也是忘记脚下是滔滔流水,考生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A项,先说“脚下是……”,后说桥面“宽敞……”,前后内容不连贯,故排除;B项,前面说“……让你放心……”,后面应是从“你”的角度来说,应是说“脚下……”,而选项中却以“滔滔流水”开头,语意不连贯,故排除;C项,选项先说“流水”,再说桥“宽敞”,与横线前面所说“桥面”不连贯,排除,故选D。
3.此题考核考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型,要先把每个选项不同的地方标记出来,然后具体分析哪个句子的表述是合理的。C项,“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句中“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只是假设,故必须加关联词“如果……那么”;而“地球”并非整个复句的主语,因此关联词“如果”必须放在“地球”的前面。A项,“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语序不当,关联词的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的时候,前面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应改为“如果地球史”;B项,“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成分残缺,前面缺少 与后面“那么”搭配的关联词;D项,“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结构混乱,“把”字句和“被”字句杂糅到一起,且关联词的位置也不当,故选C。
【点睛】
判断病句的基础就是熟知病句类型,本题的搭配不当、主客颠倒是病句的常考类型,除此之外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等也是常考类型。辨析病句最主要最准确的方法就是语法分析法;再理枝叶,看附加成分的搭配、语序有无问题。从语法上若无毛病,不妨从整体上,即逻辑意义上分析,从概念、判断、推理的角度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得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等。最直接的判断方法就是借助标志。常见的标志有:并列短语,数量词,介词,关联词,指代词,否定词或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两面性的词语,“是”、“成为”等判断词,时态词,长宾语。看到这些标志,就可能犯相应的错误,比如,看到并列短语,要考虑并列成分是否有交叉包含关系,并列成分的语序是否恰当;看到关联词,要考虑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的位置是否恰当,关联词前后句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C.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D.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B. 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假设论证。
C. 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这属于举例论证。
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B.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C.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 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答案】
4. C
5. B
6. B
【解析】
4.此题考核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要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辦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枢字眼。A项以偏概全。“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不全面。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可知,除了“官员赞助”还有“官府的赏赐”。故选C。
5.此题考核考生对议论文本论证分析的把握。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论证过程,解答时才能更好地辨析选项。解答此类题目,要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假设论证”错,第一段开篇说某些隐士不需要“讨生活”,这并不是假设存在的条件,它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事实。故选B。
6.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B项对应文本第二段,原文说“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由此可知,“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文无据。故选B。
【点睛】
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泪
刘建超
我记忆中的母亲从来没有流过眼泪。
二姨曾经对我说过,你母亲心硬呢,你姥爷走的时候,都没有见到地流泪呢。
母亲是心硬。我大哥当兵那年,南疆战事正紧。我和母亲送我哥哥去车站。欢天喜地的鼓乐声震耳欲聋,说话都要大声吆喝。旁边的一个阿姨对我母亲说,正打仗呐,你舍得孩子去啊?母亲当着哥的面说,不打仗当兵干什么?老大牺牲了,俺老二继续上。母亲拍拍我的头。
大哥真的留在了战场上。
我听报告说,大哥他们是唱着《再见吧,妈妈》趟入地雷阵的。当兵六个月,大哥走完了他十八岁的壮丽人生。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母亲把大哥的相片放在案头,不让镶黑边。逢年过节,全家聚会,餐桌上总是会多摆上一副碗筷,那是给大哥留的。
母亲很忙,家里的事几乎都是父亲在照应。有时,母亲看到父亲劳累的身躯总是很歉意地给他揉揉肩,按按背。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儿啊,你要是个姑娘多好啊,可以帮爸妈做好多事了。
二姨说,你妈心硬,连花啊草啊都不喜欢,哪能生养姑娘。再生啊,也还是你这样的和尚蛋。
母亲的双亲去世的早,母亲是二姨带大的。二姨比母亲大五岁,那时的日子很苦,糠菜半年粮,每年种收的十几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村里的女人坐月子才舍得吃。二姨隔三差五地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二姨总是哄着母亲说,我吃芋头反胃,你吃吧。母亲到了上学的年龄,二姨自己退了学,把母亲送进了学堂。每天做完活的二姨都要到学堂门口等母亲放学,不同的季节里就会给母亲一把酸枣,一只水萝卜或者几只小鸟蛋。二姨嫁人时,只有一个要求,要供养母亲上学。母亲成为村里惟一一个考入大学的女子。二姨说,你母亲进城里读书,我们都哭成泪人了,她一滴泪也没有,心硬着哩。
母亲性格直爽,说话办事也是风风火火的。如果有个休息日,可以听到家里叽里咣当的声音。父亲说,你母亲做顿饭就像在撵老鼠。
母亲和父亲一动一静,相处得却非常融洽。只有一次,我听到过两个人起了高腔。父亲说,你就别犟了,领导都有了意图,按领导的意见办就是了。母亲说,领导的意见是错误的我也要照办啊?这事不能通融。父亲很无奈,说那是我老战友的孩子,你就别再坚持了。你不知道这后面要牵涉多少人啊,那帮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母亲一点也不让步,我分内的事,你别管。
那些天,父亲格外的小心,母亲外出时,他总是找借口陪伴在母亲的左右。还是出事了。一辆违章的汽车把父亲撞入路边的深沟,送到医院抢救治疗了三个月,父亲余下的日子就永远与轮椅为伴了。
母亲没有流泪。母亲不请保姆,再忙,也要自己动手伺候父亲。母亲说,她知道那辆车是有意冲着母亲来的,父亲在一刹那间推开了母亲。
母亲闲暇的时间多了。她总是爱推着父亲的轮椅,到后山的花园里散步。母亲说那是他和父亲相识的地方,当时还只有一个小木桥,桥下有潺潺流水。
有一天,大成哥来到了我家。大成哥是二姨惟一的宝贝疙瘩,呵着护着惯着娇着。大成哥大学毕业进了一家企业,没有几年就当上了企业的老板。虽然我家和二姨家相隔千里,大成哥还是经常来家里看望我父母。父亲出车祸后,家里的积蓄全部用尽。父亲去北京的疗养,我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大成哥给出的。我大学毕业后,也是大成哥四处托人找关系把我安排进了政府部门。母亲就说过,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
大成哥这次来了没有急着走,安心地住下了。母亲每天都要做许多大成哥喜欢吃的菜。但是,大成哥吃得很少,烟抽得很凶,睡也不踏实。
母亲问,大成啊,今年多大了?
大成说,小姨,你忘了?我比小超大十岁,四十的人了。
母亲点点头,才四十啊,还年轻着啊,还有好日子过啊。
那晚,母亲和大成哥谈了很晚。
大成哥安安稳稳地睡着了,母亲就坐在大成哥的床边,轻轻地摇着一把蒲扇驱赶着蚊虫,直到天亮。
第二天一早,母亲陪着大成哥走进了公安局。
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
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
(选自《小说月刊》2013年第7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我”虽然不是核心,却有独特作用,我亲历,听闻了所有情节,小说故事由“我”叙述,显得真实。
B. 大哥牺牲后,逢年过节,全家聚会时,母亲总会在餐桌上给他摆上一 幅碗筷,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母亲为送大哥当兵,感到有愧于大哥。
C. 小说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比如父亲劝母亲要按领导的意思办事,并为母亲的安全担忧,衬托突出了母亲坚持原则、公而忘私的形象特点。
D. 母亲爱推着父亲的轮椅到后山她和父亲相识的花园里散步,又成夜摇着蒲扇给大成哥驱赶蚊虫,这些说明母亲不只是心硬,也不缺乏温情。
8.
小说标题是“母亲泪”,却用大部分篇幅写母亲没有流泪,只在最后部分写母亲流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这句话对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和主题表达都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7.B
8.①形成鲜明对比。前文的母亲从未流泪和后文的母亲流泪形成对比,更显出母亲泪非同一般的意义;②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大哥为国捐躯,她离别亲人以及受到打击报复,她都没有流泪表现了母亲正直坚强的特点;为将大成哥动去投案自首面号则大哭,则显示了母亲重情重义的特点。两方面相互辉映,使母亲的形象内涵丰富;③增强艺术效果。母亲由没有流泪到流泪.造成极大的跳跃,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主旨。从没有流过眼泪的母亲,为说服了大成哥投案自首而大哭,更能突出小说赞美这种讲大义、重情义的高贵人格的主旨
9.①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母亲强烈的感恩、报恩的心情,母亲对二姨和大成哥对自家的恩情念念不忘,凸显了她重情重义的特点;②结构安排上,照应上文二姨和大成哥对“我”家的恩情为结尾处母亲的号大哭作感情的铺垫;③主題表达上母亲感恩二姨一家,但并不因此就袒护犯了事儿的大成哥,小说以此歌颂了这位退休纪检于部讲原则、重大义的高风亮节。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母亲为送大哥当兵,感到有愧于大哥”不正确,母亲是深明大义的,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大哥的怀念。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小说标题是“母亲泪”,却用大部分篇幅写母亲没有流泪,只在最后部分写母亲流泪,这样写的好处,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前文的母亲从未流泪和后文的母亲流泪形成对比,更显出母亲泪非同一般的意义。结合“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可知,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母亲由没有流泪到流泪,造成极大的跳跃,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主旨。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结合文本内容“母亲的双亲去世的早,母亲是二姨带大的。二姨比母亲大五岁,那时的日子很苦,糠菜半年粮,每年种收的十几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村里的女人坐月子才舍得吃。二姨隔三差五地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父亲去北京的疗养,我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大成哥给出的。我大学毕业后,也是大成哥四处托人找关系把我安排进了政府部门”分析可知,表现母亲强烈的感恩、报恩的心情,凸显了母亲重情重义的特点。结合“母亲陪着大成哥走进了公安局。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可知,为结尾处母亲的号大哭作感情的铺垫,凸显主题,歌颂了这位退休纪检于部讲原则、重大义的高风亮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21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
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2017年11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
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子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
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 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
首先,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25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
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
(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2018年07月22日)
材料二:
(图片来源于2017年11月新华网)
材料三:
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题疫苗。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面对问题疫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
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快公开真相,才能回应质疑。
疫苗乱象,非一日之寒。行业积弊已久,奈何每次处罚都轻飘飘。
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人命关天的闹剧后,受害者维权无力,企业“自罚三杯”,监管者惯性失语,如此“宽松”也是变相纵容造假、售假的重要原因。
这背后有个政绩观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恶企处罚太重,动辄判处“死刑”,势必影响当地的GDP和税收的数据,因此,处罚多是些“软刀子”。
药监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具体说,就是要对流向市场的药品负责。对消费者而言,其权益只能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维护。假疫苗横行,那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失职, 就该有人对此负责。如果做不到,设立这个部门干嘛?
毋庸讳言,食品和药品的监管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意和不放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它不仅关系着人民健康,也关系着人心聚散。
(摘编自胡琴《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人民网2018年07月22日)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华网关于药监局对长春、武汉两家公司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要求立即停用的新闻,使这两家公司疫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B. 山东家长表现出来的恐慌和愤怒是有根据的,很多问题疫苗流入山东,事关孩子的安全,而家长又没有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
C. 对于民众个人而言,消除恐慌的方法在于,要了解自己家庭儿童用药情况,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D. 问题企业之所以不痛改前非,原因在于监管者的惯性失语,对问题企业太宽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朋友圈无数人的刷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上的迅速传播。
B. 新华网明确说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
C. 只是让民众保持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让人们不胡猜乱想,恐慌等情绪才能缓解。
D.
“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体现了人们对问题疫苗事件发展的希望和担忧,食药监管涉及健康和人心。
12.以上三则材料中,《新京报》《新华网》《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0. D
11. B
12. ①《新京报》侧重于“疫苗危机”所引发的民众恐慌,重点分析民众恐慌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②《新华网》侧重于介绍国家食药局的要求,客观说明问题企业、生产批号、疫苗数量、流向等具体问题。③《人民网》侧重于在这次疫苗危机中,监管部门应有的作用。
【解析】
10.此题考核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到题干对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方面考核。D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错误。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相反,与原文对照,材料三第四段说的是“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使得其所受惩罚与其所获得孽利相比微不足道”,而不是“使得其所获得孽利与其所受惩罚相比微不足道”。故选D。
11.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B项“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错误,选项曲解原文,材料二的图表说明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而材料一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以及文本中对如何消除大众恐慌情绪方法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故选B。
12.此题考核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中,《新京报》《新华网》《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需要浏览这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把握三则材料各自的重点内容。材料一是《新京报》的内容,第一段介绍疫苗危机引起的恐情况;第二段分析恐的原因;下面几段介绍解决恐慌的方法。材料二是《新华网》的内容,从图表来看,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总局的要求。具体的内容包括两家问题企业,药品的生产批号,疫苗的数量以及这些疫苗的流向等。
材料三是《人民网》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介绍疫苗事件中监管部门应该有的责任。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点睛】
解答筛选并整合信息,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能做到心里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比。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仔细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穗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邻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震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端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
(节选自《明史·王邦瑞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 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明清时,殿试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 服除,即“除服”。亦称“除丧”、“脱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穿丧服不同,但除服时间一致。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邦瑞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调任陕西提学佥事时,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
B. 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 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后因奏请革除李凤鸣、徐珏等人令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
D. 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
(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答案】
13.A
14.C
15.C
16.(1)王邦瑞看到军营制度长期废弛,极力陈述其弊端。于是朝廷废置了十二团练,全部归入三大营,让成宁侯仇鸾统管。
(2)朝廷改换将帅,必须向公卿采纳意见,由皇帝决断,用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
【解析】
13.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明年”“逾十年”表时间推移,前面断开;“锦”“鸾”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于是”表时间,前面断开。故选A。
1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按五服制度,各人所穿丧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也先后不一。故选C。
15.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C项,“仇鸾……后因奏请革除李凤鸣、徐珏等人令皇帝不高兴”错误,奏请革除李凤鸣等人的是仇鸾,不是王邦瑞。王邦瑞在这件事上反对仇鸾,得罪了皇帝。故选C。
16.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重点注意,营:制军营制度;弛:废弛;遂:于是;悉:全部;以:让;易:改换;采:采纳;宸衷;皇帝:所以:表工具、方式等,用来。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作诸生的时候,山东盗匪兴起,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条策略。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与王府有关系,于是出京作广德知州。
嘉靖初年,因祖父去世而离职。(后)补任滁州。多次升迁至南京变部郎中,调出任陕西提学佥事。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再迁任固原兵备副使。泾、汾大盗李孟春,流窜抢劫黄河东、西,王邦瑞剿平了他们。因祖母去世离职。守丧期满,又担任陕西提学,转任参政。因母亲去世离职。起用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宁夏。敌寇乘河水结冰进犯,王邦瑞设伏击败了敌寇。改任南京大理卿。禾上任,召为兵部右侍郎。改任变部,进升左侍郎。
俺答进犯都城,(朝廷)命王邦瑞总督九门。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兵部尚书丁汝夔被关进牢狱,(朝廷)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务,同时督察团营。敌寇退却,请求奖惩各将功过,并且疏浚九门濠沟,都被回复可以。王邦瑞见军营制度长期松弛,极力陈述其弊端。于是废置十二团营,全都归入三大营,让咸宁侯仇鸾统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察军营事务。又条列呈上兴办废除的六件事。其中说宦官掌管兵权,是古今的大患,请求完全撤回监军的宦官。皇帝回复依从了他。
仇鸾向皇帝诬陷王邦瑞,皇帝的信任渐渐转移。恰逢仇鸾奏请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的官职,而举荐京营副将成勋代替李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替徐珏。圣旨从宫中直接下达。王邦瑞说:“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况且京营大将与各镇将领互不管辖,为什么为了京营,却贬斥各镇守将。如今曲从仇鸾请求,臣担心九边将帅都奔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都认为不可行。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今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
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定罪贬戍边关,于是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王邦瑞到了京营以后,上书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的几件事,都被允许施行。过了一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派行人护送灵柩回乡安葬。
王邦瑞严正刚毅,有才识和气量。做官四十年,以廉正有节操著称。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的抒写别情作了铺垫。
B. 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诗人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即兴而生的愉快之情。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使君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18.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答案】
17. B
18. 示例:①与曾使君依依惜别之情。在“双鬓已星星”之年,“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再与使君送别,不舍之情油然而生。②对曾使君为国守边、热爱边关生活的赞许。“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就是这一情感的显现。③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诗人将曾使君与曹操相比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17.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要务求全面。然后要看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排除。题目AB两项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C项分析了边塞环境描写。D项分析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其中B
项“即兴而生的愉快心情”分析不当,此处与使君分手,应为依依惜别之情。故选B。
18.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诗歌标题为“送光州曾使君”,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一般的送别诗中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再根据“双鬓已星星”可知,诗人抒发了年华易逝之感慨,从“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可分析出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根据“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可分析出诗人对曾使君为国守边、热爱边关生活的赞许。根据“横槊看诗成”可看出作者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
【点睛】
小题1:高考对诗歌采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新课标的独创,早年的大纲卷一直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后来变成了主观题,再后来有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无外乎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和情感四个角度的考查。解题时须做到“四步”。第一步,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要务求全面。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内容上把握是写景抒怀还是叙事体志,是送别友还是思念家乡;从手法上看使用怎样的手法;在情感上有怎样的表现;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征第二步,看准要求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大同小异,往往是从“理解”“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理解”多是指内容、主旨、情感,“分析鉴赏”多是指语言、手法。这些需要了解,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还是选误,是不是通常所说的两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最恰当”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优问题。第三步,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联设题,也可能按照上下阕的语序,逐句分析。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第四步,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与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的选项设置相似,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代入原诗中,结合上下文语句检验。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依势而建,结构精巧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阿房宫赋》中,杜牧提出了秦国应当爱惜六国的人民的观点,他认为,秦国如果做到了这点,就能“__________”无人能使其灭亡。
(3)杜牧在《阿房宫 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 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 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煜在《虞美人》中遥想金陵故国,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5) 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答案】(1)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2)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解答此题,要审诗文的出处,要审语境。限定默写的具体语句的就是所给的情景。抓所给的情景,包括提示的相关内容、情感等。第四句中“遥想金陵故国,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句,就是该句的情景,提示了考生相关内容和情感,“遥想”表明思念,“物是人非”表示悲伤,故该句填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第五句描绘了“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就是该句的情景,《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正好对应这个情景。其它几句都是对句意的分析和提示,考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加以默写即可。
【点睛】
情景是默写的唯一依据,作者、作品和情景一个都不能忽视,从作者作品联想内容,从所给情景确定具体语句,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考生可以抓住句中的情语,以情定句。也可以抓句中的景语,以景定句。还可以领会含义,以意定句。如第一句根据“阿房宫依势而建,结构精巧”这个意思,可以确定该句应填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另外,名句默写,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错别字,要学会避免名句中错别字,方法有辨清同音字的形意区别辨清形近字的差异,尊重古人,承错沿序。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答案】(1)“府上”(修改为)“寒舍”
(2)“令尊”(修改为)“家父”
(3)“抛砖引玉”(修改为)“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或删掉)
(4)“务必”(修改为)删掉
(5)“恭候”(修改为)“等候”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懂得看对象,审尊卑长幼是否得体,改换谦敬词,做到敬谦词使用不错位;看场合,审是否合乎氛围,改逆情悖理的语句为顺情合理的语句;看感情,审褒贬词语是否误用,改换褒贬词语,该褒不贬,该贬不褒;看语体,审有不伦不类、文白夹杂现象,根据不同的听众、读者对象,该用口语改用口语,该用书面语该用书面语;看劝诫语,审有无人文关怀,改粗俗浅陋语为温情关怀语;看转述,审对象改换后,叙述角度、人称、时间和地点是否随之改变。“府上”是敬辞,称别人家,称自己家可以用“寒舍”;“令尊”是称对方的父亲,称自己的父亲用“家父”;抛砖引玉”是谦辞,用于对方可用“发表高见”,也可以删掉;“务必”用于对方太生硬,不礼貌,可以删掉;“恭候”是等待对方,如果用于对方身上,可以用“等候”。
21.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答案】考生查分后,查询分数线。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的考生进入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如考生仅未上学校线,通过调剂可参加复试。所有考研不成功的考生可以选择其他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流程图的环节,然后根据流程图的程序进行介绍,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层次清晰,用语连贯、简洁、准确。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流程图的查分过程,查询分数线需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查询过关后可进入复试,复试成功准备入学,如果考生仅上国家线,没上学校线,可通过调剂参加复试,复试不成功可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去找工作,以上流程图标示的内容可根据上线、复试(调剂复试)、入学(选择其他出路)的流程进行表述,用语要简洁、连贯、准确。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眼力是一种“定力”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
这要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拿一条宽20厘米的长木板放在平地上让你行走,你一定不会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来的“能力”还在吗?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离,把篮球投进篮框里,是一种与准确有关的“能力”,但是象乔丹那样,在NBA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最后一秒,从对方的激烈围抢中高高跃起,空中绕过阻碍,投进压哨逆袭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却不是“准确”所能概括的。
闲聊中拿起一本画册或图录,随手翻翻,说这张是真的,那张是假的,凭借已有的知识,大
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
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㙇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开放、虚灵,“活泼泼地”。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恰如“中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题是属于材料作文写作,首先考生要注意围绕材料的理解进行准确的立意,根据理解材料,主要内容是由“四力”构成: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考生根据以上四力的理解,可以有如下的立意:眼力即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思力是方法把握和思想的积淀、定力是不为复杂影响的能力、抗压之力是在挫折面前的乐观与激情。以上四力都是考生要立意的角度,都是引导人成才的道理。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根据对以上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考生可以从成长和成才需要必备的条件的角度,进行结合现实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