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为在线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 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乡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历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研析》)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单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信息获取
搜索引擎
73.9
84.7
82.3
84.1
80.5
81.6
86.6
网络新闻
72.0
70.1
61.8
-
-
73.8
74.5
交流沟通
博客
68.6
74.1
71.9
65.0
76.7
44.4
37.6
即时通信
77.0
82.6
86.0
85.1
91.1
93.0
92.4
社交网站
50.9
62.0
57.7
55.6
45.7
-
-
电子邮件
56.2
55.0
47.2
46.3
37.6
37.8
34.5
论坛
31.7
34.9
25.8
30.7
21.4
21.1
18.0
网络娱乐
网络音乐
88.1
85.1
81.2
82.8
83.7
77.5
80.2
网络视频
67.0
66.6
66.8
66.4
72.9
69.4
75.4
网络文学
47.1
48.1
44.4
46.9
45.0
46.9
44.6
网络游戏
77.2
74.8
72.9
68.4
65.7
64.3
66.5
商务交易
网络购物
26.5
32.9
36.5
45.2
50.0
56.9
61.3
网上支付
22.9
27.8
31.9
41.6
39.0
48.8
62.0
网上银行
21.4
26.1
29.6
40.1
37.0
43.7
45.6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4.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C.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B.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C.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D.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7.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晋时始设,与太学并立。
B.“出”,指出京受任,官职可升可降。《张衡传》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与此处意义相同。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后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虞谦上言改旧制时就被举荐为秀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虞谦深受三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虞谦执法公正。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善于说理。多次向皇帝进言,因他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三首诗歌,完成9~12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一二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
B.三四两句描写军队出征的情景。“牙璋”、“凤阙”两词,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C.五六两句写战斗,诗人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的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仅仅四十个字,详细完整地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0.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诗歌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人不能如此。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树杪:树梢。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与此手法相同、感情相似的一项是(4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32分)
1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春节指的是阴历中“年”的开始,古人又称为“元日”“元正”等。春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不一定是同时的。
B.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古人写此节的诗词很多,例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寒食节要禁烟火,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是寒食节情景。
D.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4.下列语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李鸿章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所谓改革是完全无济于事的。即使他兴办机械局、矿务局、铁道局、电报局,甚至苦心孤诣地创建了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军队将领皆从英国留学归来,军事操练皆用英语,然而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大臣面前,那个被罩在薄暮中的王朝就像一台过度破损的机器,早已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率。只有它的礼制,还在按照千百年前的模样有条不紊地运作着。
李鸿章像巧手的工匠一样富于敬业精神,他意识到自己要改变些什么。( )。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于事无补。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惺惺作态的更符合历史逻辑的官员们。对于一个道德底线已经彻底崩溃的社会来说,对它进行局部修补,使它维持得久一点,对于大多数人反而是种痛苦,倒不如使其速朽,让所有的灿烂与阴影都化成无尽的尘埃散去。
15.下列各句中与“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C.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尽管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B.尽管从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中,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C.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D.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B.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C.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D.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新年伊始,人民军队披坚执锐、遵令而行、________,真正锤炼出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底气和能力。军事训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未来战争的预演。目前我军实战化训练已经开始朝着战役层面以及体系化方向发展。实弹、实投、实爆成为部队的“家常饭”,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成了训练“标配”;演练不见预案脚本,没有“前奏”“过门”,危局、难局、险局________。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实现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聚焦、向实战靠拢,必须设置实战化训练环境、运用实战化编组力量、采取实战化方法步骤,在实战化训练中发现短板、找出差距、解决问题。通过演习总结检讨,进一步确立分数不是胜数,( );对抗不是目的,只有“逼到绝境”才能磨砺打赢能力;胜负不是关键,只有“反思检讨”才能谋求强军之道。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推进实战化训练向高度提升、向深度发展。
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积极进行实战化训练________。全军要切实以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部队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的大幅提升,做到枕戈待旦、箭在弦上,对于党和人民的嘱托,我们要________。确保一声令下、不辱使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军事训练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未来战争的预演,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
B.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途径,也是提高和生成战斗力的基本准备。
C.军事训练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准备,是未来战争的预演,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途径。
D.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提高和生成战斗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学会打仗本领必须“抛下包袱”
B.只有“抛下包袱”才能学会打仗本领
C.只要“抛下包袱”就能学会打仗本领
D.想要学会打仗本领就要“抛下包袱”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不负众望 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一言九鼎
B.不孚众望 屡见不鲜 迫不及待 一言九鼎
C.不负众望 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一诺千金
D.不孚众望 屡见不鲜 迫不及待 一诺千金
四、名篇名句默写(20分)
21.《滕王阁》中采用互文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风景秀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春夜别友人》中将空间转移到室外,写出夜晚即将过去,分离时刻就要到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思妇和离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
24.《望月怀远》中张九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将望月和怀远、景和情联系起来,
25.《望月怀远》中张九龄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个烛灭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的幽情意境。
26.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地写出了天寒水少而清的景象。
27.《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燕歌行》中用凄凉萧瑟的景物描写烘托死伤惨重、战争失败的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将进酒》中悲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君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为在线考试。
答案:1-5:AABBC 6-10:CDADB 11-15:CBDBB 16-20:DCABC
21:(1)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2)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3)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4)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5)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6)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7)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8)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0)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答案】A
【解析】B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与原文第二段表达意思相反;C项,“明代”错,应为明初;D项,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为“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故选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答案】A
【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从第一段段意看,其目的并非为论证瓷器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而在于论述“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故选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B
【解析】B项,“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于文无据。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 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乡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历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研析》)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单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信息获取
搜索引擎
73.9
84.7
82.3
84.1
80.5
81.6
86.6
网络新闻
72.0
70.1
61.8
-
-
73.8
74.5
交流沟通
博客
68.6
74.1
71.9
65.0
76.7
44.4
37.6
即时通信
77.0
82.6
86.0
85.1
91.1
93.0
92.4
社交网站
50.9
62.0
57.7
55.6
45.7
-
-
电子邮件
56.2
55.0
47.2
46.3
37.6
37.8
34.5
论坛
31.7
34.9
25.8
30.7
21.4
21.1
18.0
网络娱乐
网络音乐
88.1
85.1
81.2
82.8
83.7
77.5
80.2
网络视频
67.0
66.6
66.8
66.4
72.9
69.4
75.4
网络文学
47.1
48.1
44.4
46.9
45.0
46.9
44.6
网络游戏
77.2
74.8
72.9
68.4
65.7
64.3
66.5
商务交易
网络购物
26.5
32.9
36.5
45.2
50.0
56.9
61.3
网上支付
22.9
27.8
31.9
41.6
39.0
48.8
62.0
网上银行
21.4
26.1
29.6
40.1
37.0
43.7
45.6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4.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B项,“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这一表述不当,归因不全面,除了这一主观原因外,还有客观原因,即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具有迅速快捷的优势。故选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C.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答案】C
【解析】C项,“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推理欠充分,由前面的信息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故选C。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B.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C.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D.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答案】C
【解析】“诓骗罪”为名词,作“论”的宾语,其后要断句,排除B、D项;“比奉诏准律断罪……非诏书意”为说的话,其前要断句,排除A项。故选C。
7.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晋时始设,与太学并立。
B.“出”,指出京受任,官职可升可降。《张衡传》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与此处意义相同。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后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虞谦上言改旧制时就被举荐为秀才。
【答案】D
【解析】D项,“文中虞谦上言改旧制时就被举荐为秀才”说法错误,文中此处的秀才泛指读书人。故选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虞谦深受三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虞谦执法公正。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善于说理。多次向皇帝进言,因他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答案】A
【解析】A项,虞谦“奏事不密”系他人诬告,并非事实,由后文杨士奇“具白其诬”可知。故选A。
【参考译文】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虞谦在洪武年间,由国子监生升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建文年间,虞谦请限制僧道占田数量,规定每人不能超过十亩,多余部分便平均分给贫民。朱允炆听从了他的建议。永乐初年,虞谦被召为大理寺少卿。当时有诏书说,建文年间曾上奏改革旧制的人,现在都要当面向皇上陈述清楚。虞谦于是陈述上述这件事,并请罪。皇上见虞谦害怕,便笑着说:“这不过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不再过问此事,但僧道限田的规定还是被废除了。都察院讨论欺骗之罪,请准予照洪武年间公布的条例枭首示众。虞谦上奏说:“近来奉诏书要依律断罪,欺骗之罪应判杖打流放,枭首不是诏书之意。”
朱棣听从了。天津卫仓库失火,烧掉粮食数十万石。御史说主管官员盗用了许多粮食,自己放火来掩盖。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永乐八年,虞谦与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和凤阳,到达陈州灾区,免除该地田租,赎回百姓所卖的子女。第二年,虞谦请求赈灾,太子对他说:“军民极度困敝,而卿等还从容陈请,那汲黯算什么人?”不久,命虞谦督管两浙、苏州、松江等府粮米,输运到南、北两京和徐州、淮安。富民贿赂有关官员,他们都得运到近地,而贫民多要输运到远地。虞谦建议分为四等:丁多粮最少的运到北京,次少的运到徐州,人丁和租粮相当的运到南京和淮安,丁少粮多的就存留本土。百姓因此得享便利。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将虞谦召回,改任大理寺卿。皇上正慎重于用刑,虞谦等人也都悉心奏请,依罪定刑。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他曾对人说:“他们无憾,我也就无憾了。”虞谦曾响应诏令,上书议论七个事项,都切中时务。有人说他上奏言事不密,向外人示恩买好。皇上因此生气,把他降为少卿。有一天,杨士奇奏事完毕后,还不想退下。皇上问:“你还想说什么?不是为了虞谦吧?”杨士奇便从头到尾论说虞谦冤枉,并说虞谦历事三朝,很得大臣之体。皇上说:“我也后悔那么做。”于是命令他复职。明宣宗即位后,虞谦说:“按照旧制,犯了死罪的人,要罚终身服役。现在犯人所犯罪行不等,应依罪行轻重划分服役年限。”宣宗回书给虞谦说此事可行。宣德二年三月,虞谦在任上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三首诗歌,完成9~12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一二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
B.三四两句描写军队出征的情景。“牙璋”、“凤阙”两词,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C.五六两句写战斗,诗人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的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仅仅四十个字,详细完整地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答案】D
【解析】D项,“详细完整地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一句错,显然作者并未写到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故选D。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0.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诗歌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人不能如此。
【答案】B
【解析】B项,“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错误,第一次是指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是指宴会上的演奏,哀婉动人。故选B。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树杪:树梢。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案】C
【解析】C项,从“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一句,结合地理位置分析,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故选C。
1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与此手法相同、感情相似的一项是(4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案】B
【解析】A项,借“黄鹂”之声传递女子“伤心”之情;C项,借“苍鸠”之声传递情人“相思”之情;D项,借“莺”之声传递“春”来之讯;B项,借“雁”声传递远客“思乡”之情,与例句相同。故选B。
三、语言文字运用(32分)
1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春节指的是阴历中“年”的开始,古人又称为“元日”“元正”等。春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不一定是同时的。
B.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古人写此节的诗词很多,例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寒食节要禁烟火,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是寒食节情景。
D.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答案】D
【解析】D项,“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写于秋季,言寒,而不是写清明节。故选D。
14.下列语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答案】B
【解析】A、C、D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
李鸿章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所谓改革是完全无济于事的。即使他兴办机械局、矿务局、铁道局、电报局,甚至苦心孤诣地创建了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军队将领皆从英国留学归来,军事操练皆用英语,然而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大臣面前,那个被罩在薄暮中的王朝就像一台过度破损的机器,早已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率。只有它的礼制,还在按照千百年前的模样有条不紊地运作着。
李鸿章像巧手的工匠一样富于敬业精神,他意识到自己要改变些什么。( )。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于事无补。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惺惺作态的更符合历史逻辑的官员们。对于一个道德底线已经彻底崩溃的社会来说,对它进行局部修补,使它维持得久一点,对于大多数人反而是种痛苦,倒不如使其速朽,让所有的灿烂与阴影都化成无尽的尘埃散去。
15.下列各句中与“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C.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答案】B
【解析】A项,表示意思的跳跃或转折;C项,表示说话中断;D项,表示意思递进;B项,与例句均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故选B。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尽管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B.尽管从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中,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C.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D.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答案】D
【解析】前后句子是转折关系,用“然而”,排除A、B项;“抵消”更偏重于两者互相作用,而此处则偏重于社会惯性对个人努力的挤压,应用“消解”,排除C项。故选D。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B.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C.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D.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答案】C
【解析】“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是“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D项;“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与“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前后照应,排除B项。故选C。
新年伊始,人民军队披坚执锐、遵令而行、________,真正锤炼出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底气和能力。军事训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未来战争的预演。目前我军实战化训练已经开始朝着战役层面以及体系化方向发展。实弹、实投、实爆成为部队的“家常饭”,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成了训练“标配”;演练不见预案脚本,没有“前奏”“过门”,危局、难局、险局________。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实现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聚焦、向实战靠拢,必须设置实战化训练环境、运用实战化编组力量、采取实战化方法步骤,在实战化训练中发现短板、找出差距、解决问题。通过演习总结检讨,进一步确立分数不是胜数,( );对抗不是目的,只有“逼到绝境”才能磨砺打赢能力;胜负不是关键,只有“反思检讨”才能谋求强军之道。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推进实战化训练向高度提升、向深度发展。
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积极进行实战化训练________。全军要切实以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部队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的大幅提升,做到枕戈待旦、箭在弦上,对于党和人民的嘱托,我们要________。确保一声令下、不辱使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军事训练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未来战争的预演,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
B.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途径,也是提高和生成战斗力的基本准备。
C.军事训练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准备,是未来战争的预演,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途径。
D.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提高和生成战斗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
【答案】A
【解析】B项,“基本准备”搭配不当,“生成和提高”语序不当;C项,“生成和提高”搭配不当;D项,“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提高和生成战斗力的基本途径”语序不当。故选A。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学会打仗本领必须“抛下包袱”
B.只有“抛下包袱”才能学会打仗本领
C.只要“抛下包袱”就能学会打仗本领
D.想要学会打仗本领就要“抛下包袱”
【答案】B
【解析】根据关联词“只有……,才……”的搭配,排除A、C、D项。故选B。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不负众望 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一言九鼎
B.不孚众望 屡见不鲜 迫不及待 一言九鼎
C.不负众望 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一诺千金
D.不孚众望 屡见不鲜 迫不及待 一诺千金
【答案】C
【解析】不孚众望: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根据句意,应用“不负众望”,排除B、D项。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强调接连不断出现,“层出不穷”符合语境。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这里应用“刻不容缓”。一言九鼎:一句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一诺千金: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根据语句前后“嘱托”“一声令下”等判断,这里应用“一诺千金”,排除A、B项。故选C。
四、名篇名句默写(20分)
21.《滕王阁》中采用互文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风景秀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春夜别友人》中将空间转移到室外,写出夜晚即将过去,分离时刻就要到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思妇和离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
24.《望月怀远》中张九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将望月和怀远、景和情联系起来。
25.《望月怀远》中张九龄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个烛灭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的幽情意境。
26.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地写出了天寒水少而清的景象。
27.《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燕歌行》中用凄凉萧瑟的景物描写烘托死伤惨重、战争失败的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将进酒》中悲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君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22.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23.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24.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25.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26.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27.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28.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2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0.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