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套试题共12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词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认为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B. 先秦至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文心雕龙》有《隐秀》篇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C. 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D. 明清时期,以含蓄评论诗文成为习惯准则。王士祯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唐人五言绝句“有得意忘言之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B. 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 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等的补充。
D.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谓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清代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可见司空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 唐代是诗歌的巅峰期,也是“含蓄”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诗学概念到被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已经有一些运用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 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 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B.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C.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D.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5.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4分)
6.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吴挺,字仲烈,以门功补官。从父璘为中郎将,部西兵诣行在。高宗问西边形势、兵力与战守之宜,挺占对称旨,超授右武郎、浙西都监兼御前祗候,赐金带。绍兴三十一年,王师既复秦州,金将合喜孛堇介叛将张中彦以兵来争,已而南市城贼亦掎角为援,转战竟日。挺令前军统制梅彦麾众直据城门,众弗喻,彦亦惧力不敌。挺督之,彦出兵殊死战,挺率背嵬骑尽易黄旗绕出敌后,凭高突之。敌哗曰:“黄旗儿至矣 ”遂惊败。挺不自为功,状彦第一,士颇多之。璘亦引嫌,并匿其功。
明年,挺被檄与都统制姚仲率东西路兵攻德顺。金左都监空平凉之众以援合喜孛堇,又遣精兵数万自凤翔来会。仲驻军六盘,挺独趋瓦亭,身冒矢石,众从之。金人舍骑操短兵奋斗,挺遣别将尽夺其马,金众遂溃。挺每燕见从容,尝论两淮形势旷漫,备多力分,宜择胜地扼以重兵,敌仰攻则不克,越西南又不敢,我以全力乘其弊,蔑不济者。帝颇嘉纳。
光宗即位,御笔奖劳。而西和、阶、成、凤、文、龙六州器械弗缮,挺节冗费,屯工徒,悉创为之。御军虽严,而能时其缓急,士以不困。郡东北有二谷水,挺作二堤以捍之。绍熙二年,水暴发入城。挺既振被水者,复增筑长堤,民赖以安。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挺少起勋阀,弗居其贵,礼贤下士,虽遇小官贱吏,不敢怠忽。拊循将士,人人有恩。璘故部曲拜于庭下,辄降答之。即失律,诛治无少贷。璘尝对孝宗言,诸子中惟挺可任。孝宗亦曰:“挺是朕千百人中选者。”岁时问劳不绝,被遇尤深厚。光宗赐内府珍奇,以示殊礼。论曰:挺累从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
(节选自《宋史·吴挺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
B. 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
C. 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 学
D. 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B. 矢石,古时守城的武器,指箭和垒石。
C. 勋阀,指功臣的门第,即古代社会里对朝廷有功勋的大家族。
D. 部曲,本为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文中指军队。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吴挺勇而有谋。在南市城,他率领背嵬军骑兵将旗帜换成黄旗绕到敌人背后,大败敌军;论说两淮地区军事,认为应当选择有利地形重兵把守,颇得皇上赞赏。
B. 吴挺抚爱百姓。绍熙二年,谷水暴涨流入城内,吴挺救济遭遇水灾的百姓,又增筑了长堤,百姓赖此得以安宁。
C. 吴挺出身显贵,却能礼贤下士。他即使遇到地位低的小官,也不敢怠慢轻视;抚恤士卒,人人得到他的恩泽。
D. 吴挺深得光宗皇帝宠信。光宗曾说吴挺是难得的人才,对吴挺慰问不断,恩遇有加,赐给他内官的珍奇宝物。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挺不自为功,状彦第一,士颇多之。
(2)即失律,诛治无少贷。璘尝对孝宗言,诸子中惟挺可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鹧鸪天•赏荷
蔡松年
秀樾①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燕支②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 ①樾:树荫,道旁林荫树。②燕支:即胭脂。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 开篇两句中“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指塘中之波光粼粼,从整体上描绘了让人留连不舍的荷塘美景。
B. “燕支”“翡翠”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荷花、荷叶,既表现了花叶颜色相互映衬的绚烂之美,也描绘了花叶参差的形态之美。
C. 上片运笔极有层次:从荷塘的整体写到局部,从高写到低,从荷花的静态写到动态,表现了荷塘之阔大,荷花荷叶之美丽,赏心悦目。
D. 下片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
E. 这首赏荷词,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
12. “燕支雪瘦熏沉水”一句,王若虚《滹南诗话》中认为“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尝试以“腻” 替之,你认为合适吗?请根据全词特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氓》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 ”; 婚后是“ ,至于暴矣”
(2)《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3)《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4)《离骚》中屈原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描述了月亮初升时,作者泛舟江上自适洒脱的境况。
(6)《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 ”;曹操当时是“ ,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7)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场景,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
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 , ”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 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旁边)
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交好)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趣)
D.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暂得于己(一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一觞一咏
B.死生亦大矣
C.映带左右
D.齐彭殇为妄作
1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喻之于怀 B.亦将有感于斯文
C.引以为流觞曲水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 学暗自相合,不得不 。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 。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 。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 ,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啧喷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D.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 学
D.你一定会慨叹如此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20.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请找出来;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通 告
各位业主: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①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②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③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2018年12月1日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1) 格式: ;
(2) 语体: ; ;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此时,中国堪称世界上先进的、强盛的国家。此后,逐渐落没。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进博会”这一平台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参展企业将通过展示、洽谈,发现商机,深化合作,还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进博会”表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这个世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学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A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 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张冠李戴。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于文无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过于绝对化。
4.A
5.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6.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解析】4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 的主旨。如ACD三项重在对人物情感的分析,C项重在对文章材料安排意图的分析,D项重在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对于既考查内容,又考查方法和主旨的题目,考生需要做出的储备更多一些。首先要了解文章常用的技巧有哪些;然后再与文本进行对照。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是原因概括题,更是探究题,要注意答题的顺序,应由表及里由实到虚。首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抓住关键句或通过概括的方法来分析。本题答案散落在全文,结合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从徽墨的历史价值角度来分析即可。如文中的“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是探究标题、句子含意还是文本的艺术特性。比如本题,是探究“文中的‘我’寻找徽墨”的原因,明确了探究点,就知道了探究方向,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文中,“我”寻找徽墨,既是对徽墨的喜爱,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追逐,而“徽墨式微”
代表的不仅仅是徽墨的命运,还有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式微”,“我”寻找徽墨,体现出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追求。探究的方法如下:(1)因形悟神法,散文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如本文写的是“徽墨”,而“徽墨”代表的是民族传统文化。(2)见微知著法它 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4)“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此法多用在“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或“联系生活(社会)谈谈你的看法”这类探究题中。答题要注意:①符合答题要求: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探究过程);分析要紧扣文本;表达要清晰,有层次。
6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试题点评】本题可以从作用题的角度来解答。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写了……,表现了……;结构上是指段落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该题型在前几年的高考中也多次出现,如2017年“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如2016年“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15年“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2018年“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虽然提问的方式略有不同,但考查的方向是一致的,而2018年完全延续了2017年的提问方式。作用题一直是散文阅读的热点题型,2019年的高考应该会继续在这个点上设题。
【答案】7. B 8. D 9. D
10. (1)吴挺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上奏梅彦功劳第一,士众都赞赏他的做法。
(2)如果违犯军纪,责罚治罪不予宽恕。吴璘曾经对孝宗说,几个儿子当中只有吴挺最可信任。
【解析】
【7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名词性词语、短语前后,可能需要为断开,如“四年春”“年五十六”这两个名词短语后,名词“开府仪同三司”前,“策”“太尉”这两个名词后,都是应该断开之处,排除A项、C项。“诏加太尉”是动宾关系,中间不可以断开;“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是动宾关系,而“少师”“开府仪同三司”是两个不同的职位,中间用短号稍停,排除D项。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 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 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文中的“部曲”指部下、下属人员等。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光宗曾说吴挺是难得的人才”错,此语是孝宗说的。“对吴挺慰问不断,恩遇有加”的是朝廷,“赐给他内宫的珍奇宝物”的是光宗。故选D。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D项,需要结合原文内容仔细分析,“光宗曾说吴挺是难得的人才”错,此语是孝宗说的。
参考译文:
吴挺,字仲烈,因为家门的功劳而补任官职,跟随父亲吴璘担任中郎将,部署在西边的士兵面见皇上,高宗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形势、兵力与作战守备事宜,吴挺的应对符合高宗的心意,高宗越级授予他右武郎、浙西都监御前祗侯,赐金带。绍兴三十一年,宋军收复秦州后,金将合喜孛堇带兵来争夺,不久南市城的贼寇也与合喜孛堇形成掎角之势作为援兵,整日辗转作战。吴挺命令前军统制梅彦指挥士兵径直占据城门,众人不明白他的用意,梅彦也害怕打不过敌人。吴挺督促他,梅彦才出兵殊死战斗,吴挺率领背嵬军骑兵将旗帜全部换成黄旗绕到敌人背后,凭借高处冲击敌人。敌人哗然乱叫“黄旗军到了 ”于是惊慌败逃。吴挺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上奏梅彦功劳第一,士众都赞赏他的做法。吴璘也为避免嫌疑,一并隐瞒吴挺的功劳。
第二年,吴挺接受檄令和都统制姚仲率东西两路兵进攻德顺。金左都监出动平凉的全部士兵来援助合喜孛堇,又派遣精兵数万从风翔来会战。姚仲的部队驻扎在六盘,吴挺率兵赶到瓦亭,亲身冒着箭雨垒石攻击敌人,士兵都紧跟他进攻。金人下马拿着短兵器格斗,吴挺派遣其他将领把他们的马全部抢夺过来,金兵于是溃散。每次皇帝召见群臣时,吴挺都从容不迫,谈到两淮地区空旷浩漫,守备之地多兵力分散,(吴挺认为)宜于选择有利的地形派重兵把守,敌人向上进攻不能攻下,越过西南又不敢,宋军全力以赴乘其疲敝时进攻,一定会成功的。皇帝很是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光宗即位后,写亲笔信褒奖慰问(吴挺)。西和、阶、成、凤、文、龙六州的战备器械都没有修缮,吴挺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聚集工匠,全部加以修造。吴挺管理军队虽然严格,但能做到宽严适度,士兵不因此而疲困。郡东北有两条从山谷中流出来的水,吴挺修筑两条堤坝拦住它。绍熙二年,谷水暴涨流入城内。吴挺救济遭遇水灾的百姓,又增筑了长堤,百姓赖此得以安宁。皇帝下诏询问守备边疆急需的事务,吴挺当即提出增加储备的策略,从此粮饷不缺。绍熙四年春天,吴挺因为身体有病,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加封太尉。(吴挺)去世,年仅五十六岁。追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吴挺少年起身于功臣家门,但他从不因此而自觉显贵,能礼贤下士,即使遇到地位低的小官,也不敢怠慢轻视。抚恤士卒,人人得到他的恩德。吴璘的旧部下在庭阶拜见他,吴挺总是走下台阶回拜。如果违犯军纪,责罚治罪不予宽恕。吴璘曾经对孝宗说,几个儿子当中只有吴挺最可信任。孝宗也说:“吴挺是朕从上千人中挑选出来的。”朝廷每年对吴挺的慰问不断,吴挺受到的恩遇很深。光宗赐给吴挺内宫的珍奇宝物,以表示对他的特殊礼遇。论曰:吴挺多次随从征讨,功劳非常显著,有他父亲吴璘的风范。
【答案】11. AC 12. 不合适。“瘦”写出了荷花突出宽大荷叶之上的亭亭之貌,与“燕支”搭配使用,表现了色彩艳丽的荷花的高洁,;如用“腻”字只是表现其颜色的艳丽,与词中“秀、静、远”等描绘的清新雅舒的整体风格不协调。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A项,“水花”指水中的荷花,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C项,没有“动态”描写。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内容理解。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词句内容分析。“燕支雪瘦”侧面描写荷花身体的丰腴。如果改成“腻”字,就体现不出荷的一种亭亭玉立的气质,只会感到一种世俗气息,与词中“秀、静、远”等描绘的清新雅舒的整体风格不协调。用“瘦”,我们就可以感到荷体虽然瘦,但是却撑起了那么大一朵丰腴的荷花,隐隐中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表现了色彩艳丽的荷花的高洁。
13、古诗文默写:
1、《氓》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 婚后是“_______________,至于暴矣”
言笑晏晏 言既遂矣
2、《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离骚》中屈原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描述了月亮初升时,作者泛舟江上自适洒脱的境况。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 ”;曹操当时是“ ,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驾一叶之扁舟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7、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场景,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 , ”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课内文言文《兰亭集序》
14、【解析】 A.喻:明白;C.修:高高的,化:指自然;D.向:过去,从前。
【答案】 B
15、B(例句和B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少长: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大:大事;A、觞:名词作动词,饮酒;C、带:名词作动词,环绕;D、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16、解析:选C C项为省略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啧啧称奇”,表示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交口称誉”,异口同声地称赞。第一处,前面说“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 学暗自相合”,一个“竟”字表示出乎意料,可见此处应是说前面的情形让人感觉奇妙,故应使用“啧啧称奇”。“叹为观止”意为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望洋兴叹”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第二处,文中说“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此处应是赞叹“细胞内部物质结构的丰富和协调机制的有序”,应使用“叹为观止”。“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是一个汉语成语,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第三处是说“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之多,没有办法计算,应使用“不计其数”。“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说话办事有条有理。“顺理成章”,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第四处,是说“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条理分明,应使用“井井有条”,故选A项。
18.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即便……但”搭配不当, “即便”意思是“即使”,表假设关系,而“但”表转折关系,故二者搭配不当;“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不合语境,且“精细的限制”也搭配不当,从文中来看,应是说受到“惊喜的调控”。A、C两项,前半部分的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故第一个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A、B两项,结尾的词语“控制”不如“调控”恰当,“虽然”不如“尽管”恰当。故选D项。
19.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本题采取从文中抽出一句话的方式来考查,这就要求考生要关注前后的语境,关注前后的主语,关注语气的一致性和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本题中,前面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其中“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中“化身”的主语蒙后省,此处应是假设人化身其间,故排除A、B两项;C项,句中用“这”
指代上文的内容,使上下文紧密关联,而D项说“如此壮阔”,这说明前面的内容应是说“壮阔”,这与语境不合。故选C项
20.答案:(1)格式:①各位业主(或“称呼”)未顶格写;②落款单位与日期位置颠倒。
(2)书面语:③“叫”改为“责成”或“安排”;④“开”改为“行驶”;⑤“澡堂子”改为“浴池”。
四、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此时,中国是世界上先进的、强盛的国家。此后,逐渐落没。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进博会”这一平台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参展企业将通过展示、洽谈,发现商机,深化合作,还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进博会”表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这个世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两者形成对比关系。强盛的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而实施海禁,而当代中国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两个故事后各有命题人的一句评论。第一则材料的评论是:此时,中国是世界上先进的、强盛的国家。此后,逐渐落没。第二则材料的评论是:“进博会”表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这个世界。这些评论应作为立意的着力点,剖析、比较后确定文章立意。
2.“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想和思考”
的基点在于两则故事及对其正误、优劣、利弊的比较,不可抛弃材料,信马由缰;也不可从材料中孤立地选取某一词语作为话题肆意说开,如谈“合作共赢”“市场交流”等等,而必须有的放矢。
3.“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考生不能将作文写成古今中外政治大事件的串联,而应该是针对材料的有观点、有分析的思辨性文章。本材料难度不在立意,而在思考的深度;如果只是进行大事件铺排,则很难得高分。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考生可以从肯定的角度立意,肯定开放、合作、交流的正确做法;还可做否定性立意,即劝导读者不要重蹈第一则材料的覆辙。但不管哪种角度,考生立意的基础都应是对两则材料的权衡、比较、选择。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考生可以联想同质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对两种做法做进一步评价,可以分析原因,可以评价策略,可以得出结果。
3.在论证时可侧重于“国政大事”的“事功”论证,也可将其与“为人处世”的人事论证相结合。
4.“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题目对文体并未做严格限制,但若要体现思考的深度,则更适合选择议论文体。
解题
材料的核心是两个故事的比较,每个故事后都有出题人的简单总结,属于比较典型的比较型任务驱动作文题目。从认识的层面培养考生开放的胸襟和眼光,从思维的层面考查考生对治国平天下策略的权衡和选择。“此时,中国是世界上先进的、强盛的国家。此后,逐渐落没。”为什么?到第一则材料中寻找原因,很容易找到“海禁”一词,由此可提出类似“封闭、排外导致衰落”的主旨判断。“进博会表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这个世界。”第二则材料总结句的用意在“褒扬”,中心词也非常明显——“开放”“交流”“沟通”,由此可顺利得出类似“开放交流才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旨判断。得出两句主旨判断后,确定论点便非常容易了。
参考立意
1.开放交流,勇立潮头。
2.封闭排外自奔衰落,开放交流方可自新。
3.画地为牢不可能带来强大与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