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万州二中高2018级高二下期中期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许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准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篇幅限制及对话语权利的垄断,改变了文艺评论的生态。随处可以发声,随时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权威声音的影响力偏弱,偏激与偏见弥漫着络评论空间。在这样一个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发声?日前,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上,来自全国的青年评论家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以前一篇文章最快也要次日见报。现在一边看戏,一边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这种即时的互动是过去从来不敢想象的。线上线下界限越来越模糊,彼此交织在一起。”在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部副主任罗丽看来,一部戏的生命不仅仅存在于舞台之上,更重要的是一种观演关系的互通,而自媒体提供的这种互通的渠道,意见表达比过去更加畅通也更加容易抵达。
论坛上,青年评论家们欣喜于互联为发表文艺评论提供了新渠道、新视野,同时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上发声,海量意见的生成,会造成专业性稀释,甚至容易催生一当非理性的批评。
“新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要小心两种‘失语’的尴尬:一方面是权威话语不再被创作者和观众信奉,一方面是新媒体上众声喧嚣却未能有效抵达。”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给在场的青年评论家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
“
文艺评论现在变成了人人都可以表达意见的一种状态。这就要求职业评论人有更严格的操守和更专业的表达,有挺身去引领的责任和担当。”罗丽曾在广州发起了一个青年剧评团的活动,组织很多有志于参与戏剧评论也很热爱戏剧的年轻人一起来看戏,看完戏之后会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引导,她发现这些青年剧评的表达方式和观点,会慢慢变得客观和理性。“我们需要去引领观众,而不是附和和跟随。让评论者和创作者不再对立,这将是抵达批评彼岸的一个途径。”
在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看来,当下的戏剧是在科技与资本的双重压迫下必须做出的美学嬗变。这样一个时代的剧评,应是一种聪明而又到位的言说——俏皮而又活泼的态度,甚至是麻辣一点的文风,更适合读者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生动的文风恰恰需要一种严肃的学风作为支撑,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造就更好的戏剧评论。
戏剧评论怎样才能跟戏剧创作产生一种互动关系?戏剧评论和戏剧研究的区别在哪里?此次论坛主持、导演王晓鹰表示,青年戏剧评论者不仅是一个戏剧的观察者、观看者,还应当是一个研究者。很多评论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有评论者的理论框架、理论背景,需要评论者能针对创作者的实践展开有效的评说,包括对其创作问题的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考等,而不是一味要求创作者应该怎么做。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勉励青年评论家要加强理论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自《光明日报》文章,《全媒体生态下文艺评论如何发声》俞海萍、郭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移动互联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随处发声,随时发声,文艺评论的生态有所改变。
B.在全媒体生态下,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权威声音对话语权的垄断受到挑战,其发声影响力偏弱。
C.在第二届“西湖论坛”上,与会的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对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发声展开讨论。
D.罗丽认为,一部戏的生命不仅存在于舞台之上,更为重要的是自媒体提供的一种观演关系的互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坛上,青年评论家们有喜有忧,欣喜于互联为发表文艺评论提供了新渠道、新视野;担忧于海量评论意见的生成带来的后果。
B.在互联时代,权威话语不再被创作者、观众信奉,新媒体上众声喧嚣却未能有效抵达,与会的文艺评论家对此表达出了担忧。
C.作者认为,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的时代,职业评论人需要去引领观众,而不是附和和跟随观众,让评论者和创作者不再对立。
D.有研究者指出,在当下的戏剧作出美学嬗变的前提下,生动的文风和严肃的学风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才会造就更好的戏剧评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构成全媒体生态,此时各种文艺评论如何做到客观和理性地发声引起了文艺评论界的关注和讨论。
B.在理论方面探讨全媒体下文艺如何发声之前,还没有人组织过“职业评论人引领观众,让评论者和创作者不再对立”的相关实践活动。
C.戏剧评论应与戏剧研究有关联。很多评论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有评论者的理论框架、理论背景,进而针对创作着的实践展开有效的评说。
D.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就要兼收并蓄,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史学大师阎宗临
夏明亮
1904年阎宗临诞生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读书,苦于家境窘迫,上小学时经常步行三十多里山间小路到表兄家借书阅读。小学毕业后,父亲想送他到县城里的店铺当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表兄深知这个表弟嗜书如命,读下去可能会挣个好前程,于是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这样他的读书生涯才未致中断。1919年,阎宗临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毕业时,化学老师乔松岩先生建议他去北京报考高等师范。当时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他就拿着乔先生给的十元钱,孑然一身前往北京。
因在中学数理化和外语基础太差,阎宗临没有考取高等师范,坐困愁城,维持生活成了问题。经朋友劝说,他报考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曹州开办的重华书院,斩获第一名。梁先生爱才心切,亲自到旅店看望。得知阎宗临的困境后,他慷慨允诺为这个穷学生负担食宿并免除学杂费。
重华书院的课程以儒学、佛学和印度哲学为主。阎宗临试读了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还是想读文学或历史学。他思虑再三,毅然向梁先生辞行。梁先生不阻青年人之志向,欣然放行。这段相处虽时间不长,但梁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给青年阎宗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宗临结识了留法归国的学生华林。华林得知阎宗临想读“洋书”的理想后,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应允代他在法国联系工作事宜。
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阎宗临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港,通过法华教育会进入公学开始学习法文,同时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经历了整整五年的打工生涯,阎宗临于1929年冬天正式注册为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生,主攻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课程。
拉丁文晦涩深奥,在语言学界有“死文字”之称。学校规定,东方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修拉丁文,学校里几位日本籍学生知难而退,申请免修,只有阎宗临这个中国学生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在阎宗临看来,这不仅是因为要获得伏利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拉丁文考试,更是因为西方历史原著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不学通拉丁文,就无法真正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本着“触摸欧洲文化灵魂”的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阎宗临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听说读写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33年夏,阎宗临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学位。
1929年11月,阎宗临拜访了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先生。在一间堆满书籍的接待室里,他与罗曼•
罗兰开始了一场超越年龄、语言、国籍等诸多界限的敞开心扉的畅谈。他们从托尔斯泰谈到中国的辜鸿铭,从《阿Q正传》谈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两人越谈越契合,越谈越投机。罗曼•罗兰非常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深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而感到惋惜。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阎宗临再也无法在书斋中安坐下去,他毅然向岱梧校长辞行。校长再三挽留,说瑞士是中立国家,不会有战争的危险,而且他可以帮助阎宗临取得瑞士国籍。阎宗临婉言谢绝了,他说:“国家有难,留在国外怎能安心?外国人也会看不起你!”
回到战乱中的故乡山西,阎宗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到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担任外文秘书,一是到山西大学担任教授。作为受过西方民主文明洗礼的自由知识分子,阎宗临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
1938年6月,阎宗临应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任仁之邀,赴桂林受聘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身处战乱之中,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阎宗临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贡献一份华夏学人的绵薄之力。正如他在《罗马史》自序中所写的那样:“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同沙漠中的生活,所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试将所授之罗马史,整理成书。这并不是一种如何新奇的著述,这只是一个清苦的中国教授,苦守他的战时岗位……”
在桂林的六年是阎宗临一生中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在教学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作了大量学术论文,在他去世后结集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三部著作,共计六十余万字。
阎宗临在欧洲生活十三年,其中五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欧洲社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他刻苦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对欧洲又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加之他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因此他的学术著作被史学界誉为“多年来罕见的一种真学术”,而且这些著作又大多是在他四十岁之前完成的,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真可谓凤毛麟角,“大师级学者”的称号对他而言实属当之无愧。
(摘编自夏明亮《阎宗临:史学大家的辉煌与遗憾》)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兄为了支持阎宗临的兴趣爱好,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如此阎宗临的读书生涯才未至中断。
B.拉丁文晦涩深奥,为了真正理解欧洲古代历史和文化,阎宗临一到欧洲就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
C.罗曼•罗兰非常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突破了国籍的界限深入阅读,还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而感到惋惜。
D.选文引用阎宗临《罗马史》自序中的话语,表明阎宗临在国家离乱之时愚钝笨拙,对现实无能为力。
5.从上面所选的文章来看,阎宗临为了自己所钟情的历史学做了哪些努力?(4分)
6.为什么说“大师级学者”的称号对阎宗临而言是当之无愧的?大师阎宗临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E.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
8.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
晋天福初,改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宾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从之。
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阁抗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执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涛诣其帐,
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事。”彦泽大笑,命酒对酌,涛神气自若。
汉祖起义至洛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汉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涛具对称旨汉祖嘉之。
至汴,以为翰林学士。杜重威据邺叛,高祖命高行周、慕容彦超讨之,二帅不协。涛密疏请亲征。高祖览奏,以涛堪任宰辅,即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
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览奏嘉之。涛卒,年六十四,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祖起义至洛 /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 /汉祖问京师财赋 /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 /涛具对称旨 /汉祖嘉之。
B. 汉祖起义 /至洛 /涛自汴奉百官 /表入对 /汉祖问京师财赋 /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 /涛具对称旨 /汉祖嘉之。
C. 汉祖起义至洛 /涛自汴奉百官表 /入对汉祖 /问京师财赋从契丹 /去后所存几何 /涛具对称旨 /汉祖嘉之。
D. 汉祖起义至洛 /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 /汉祖问京师 /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 /涛具对称旨 /汉祖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C.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不能记事。
D. “通刺”,出示名片以求见。古时将姓名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拜访他人时,投递之以表示自己的身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黄巢、蔡宗权叛乱的时候,京城成为废墟,张全义率身垂范,手拿荆条,再造都城,费时将近五十年,洛阳的人民很依赖他。
B.李涛敢于犯颜直谏。泾帅张彦泽杀死张式,霸占其妻,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宽恕了张彦泽,李涛声色俱厉地劝谏,不怕触怒晋祖。
C.李涛临危不惧,他虽与张彦泽有恩怨,但没有胆怯,而是冒着被杀掉的危险到军营里,从容面对张彦泽,反而受到了款待。
D.李涛忠于职守,他任兵部尚书期间,曾生病很久,但一听说尹勋因丁壮逃散擅自杀人就不听家人劝告,带病起草奏章,请求斩杀尹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张从宾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
(2) 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14-15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酒器。 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 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冬日的暖阳会吸引蚂蚁们倾巢出动。在阳光下,它们活动筋骨,悠闲踱步,一旦感到寒意,就会立刻躲进温暖的洞穴。
②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③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有航母梦的追梦人却甘之如怡,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④在大好形势下,执黑棋的一方走得非常不冷静,先是走出两手昏棋,几手后竟然又鬼使神差地走出了一步让人看不懂的败棋。
⑤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心中的活雷锋。
⑥前几日的“极寒天气”给我国南北地区都带来了五风十雨,对交通运愉造成极大影响,让旅客归家的路充满艰辛。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资源教室是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场所,应具备特殊教育咨询、测查、评估、建档等活动的功能。
B.在一股强冷空气的影响下,甘肃和陕西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同时,气温下降造成道路结冰,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
C.三月下旬,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遭受连环爆炸袭击,事件造成众多人员伤亡。这次袭击再次揭开了恐怖袭击带给欧洲的一长串伤疤,让各国民众十分紧张。
D.中国传统民居多由正房、东厢、西厢、倒座和中间天井构成,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以及上海石库门,都符合这种适于聚居的结构特点。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脑一旦生锈,① 有童话般的电脑问世,② 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③先进的电脑,也要接受人脑的信号制约;人脑④停滞不前,对一个作家来说,⑤意味着艺术生命整体的枯竭与消亡⑥你还活着,你还戴着“作家”这顶桂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得超过20个字。(5分)
地球上很少有完全不见生命的地方。① ,几乎总会有生物进化得能适应它。就算寒冰撕裂细胞膜,高热毁掉细胞机制, ②
对大多数动物来说,③ ,然而,一些生物可以通过坐等雨水降临而求生。各种奇特生命形式的存在打破了我们对于地球生命极限的认识。
21.假如你的朋友要从下图左下角所示的“目前位置”开车到右上角所示的“目的地”,但他根本不清楚路线,现在请你从下图中选择必要的信息加以组合,给他发一条简洁明了的手机短信,告诉他最佳的行驶路线。(不超过55字,6分)
短信内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谢邦鹏这个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是国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变(配)电二次运检一班的小班长。每日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验收设备、检修设备、排除电力故障、改造老旧设备。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读了20多年书的高才生,为什么会在毕业后选择去一线,而且一呆就是6年;谢邦鹏其实也不理解,一个电力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到电力工程的基层去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究竟有什么好奇怪的?
要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D(“更为重要的是白媒体提供的一种观演关系的互通”错,原文“更重要的是一种观演关系的互通”,可见自
媒体提代的互通,仅是众多互通之一)
2.C(这是罗丽的观点,而非“作者认为”)
3.B(“还没有人组织过……的相关实践活动”错误,原文有“罗丽曾在广州发起了一个青年剧评团的活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答案】C(3分)
【解析】A选项表达不完善,表兄既考虑了阎宗临的爱好,又对阎宗临的前程有所希冀,才主动提供资助。B选项“一到欧洲就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的表述错误。阎宗临到欧洲后首先学习的是法文,注册为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生后才开始选修拉丁文。D选项“深感自己的愚钝笨拙无能为力”的表述有失偏颇,选文第十段提及的“愚蠢的认识”是阎宗临的自谦之词,且并非“无能为力”,阎宗临是用一个文人的方式为多难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5.【答案】①放弃重华书院的读书资格以及梁漱溟先生对他的优待,坚持找寻读文学或历史学的路径;②为了进入伏利堡大学读书(或攻读欧洲历史和文化课程),在欧洲的社会底层整整打工五个年头;③选修有“死文字”之称的拉丁文,只为触摸欧洲历史文化的灵魂;④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利用教余时间写作大量史学论文;⑤在欧洲读大学,刻苦攻读欧洲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4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给满分)
6.【答案】第一问:①40岁之前完成了六十余万字的史学著作,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都是凤毛麟角。②阎宗临的学术著作将深厚的国学与对欧洲社会、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融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是一种真学术。(每点1分,共2分)
第二问:①对所钟爱的东西有着无比坚定的执着与韧劲。②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③在特殊时期的内心自觉(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每点1分,共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答案】B、C (各2分,共4分,答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8.【答案】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三个生动的场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②具有象征意义,暗示小说的主题,小说巧借电话的语音提示象征生活的忙碌或亲情的隔阂,暗示电话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关机,但亲情永不关机,爱的表达方式有多种,陪伴是爱的表达,奔波忙碌也是爱的表达,亲人之间要予以理解、宽容、懂得且好好珍惜。(每个要点2分,共4分)
9.【答案】①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常让我们忽略了亲情;沟通的缺乏拉开了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在忙碌生活中,家是亲人的心灵归依,家是亲人最好的依靠。②„„(结合自我成长或阅读体验来谈) (作者对于亲情的体验3分,结合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3分,共6分)
10.A;11.C;12.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张从宾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
张从宾占据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乱,攻陷洛阳,扼守虎牢关。已故齐王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实际是张从宾的同党,晋祖将要灭张继祚的家族。(以:占据;陷:攻陷;故:死亡;党:同党;族:灭族;各1分)
(2) 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
人谁能不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
(无辜:无罪;1分;乌得:怎么能,2分;句意2分)
文言翻译: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年,考中进士甲科。
后晋天福初年,改任史馆修撰。晋祖到大梁,张从宾占据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乱,攻陷洛阳,扼守虎牢关。已故齐王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实际是张从宾的同党,晋祖将要灭张继祚的家族。李涛上书说:“
张全义连续侍奉几个朝代的帝王,功勋显著。在黄巢、蔡宗权叛乱的时候,京城成为废墟,张全义亲自披荆斩棘,再造都城,将近五十年,洛阳的人民很依赖他。臣请求陛下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
泾原节度使张彦泽杀了记室张式,并抢占他的妻子,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因为张彦泽有军功,宽恕了他的罪责。李涛伏在閤门上奏,请求依法处置张彦泽。晋祖召见李涛并劝告他,李涛竖起笏板敲打台阶,声色俱厉,晋祖怒斥他,李涛依然拿着笏板敲击。晋祖说:“我与张彦泽有誓约,宽恕他的死罪。”李涛厉声说:“陛下与张彦泽私下有盟约,陛下不忍心违背诺言;范延光曾经被赐予铁券,现在又在哪里?”晋祖不能回答,就拂衣而起,李涛跟着他,不停地劝谏。后来晋祖驾崩,李涛因为不去吊丧,被停职。不久,起用为洛阳令,升任中书舍人。
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危险。李涛来到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贴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李涛说:“我今天的恐惧,就像你当年的恐惧一样。假如先皇听我之言,怎么会有今天的事。”张彦泽大笑,下令摆下酒席对饮,李涛神态自若。
汉祖起义到达洛阳,李涛从汴州奉献百官表进入宫廷对答,汉祖询问京城的财产、赋税情况,从契丹离去后剩下多少,李涛详细回答,符合旨意,汉祖对他很赞许。
宋初,李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李涛遭受疾病之苦。由军校尹勋管理疏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间逃散,尹勋擅自处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带病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李涛的家里人对李涛说:“您病了很久,应该自己爱惜身体好好休养,朝廷的事暂且放下。”李涛愤恨地说:“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太祖阅览李涛的奏章后表扬了他。李涛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追赠为右仆射。
14.【答案】A D(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解析】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项,“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15.【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
16、理解性默写答案:
(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7.(3分)B
18. (3分)C[解析」A项成分残缺,“具备”后缺少“开展”。
B项“甘肃和陕西部分地区”有歧义。
D项搭配不当,“无论”应与“还是”搭配,将“以及”改为“还是”。
19.(3分)B
20. (5分)不管生存环境多么极端
极端温度对于生命来说也从未构成过障碍
严重脱水意味着必死无疑
21. (6分,一处表述不清扣3分)
参考:北向直行至麦当劳右转,行至转盘沿东北方向经第一人民医院折向东偏北方向,行驶约200米后转向东南方,约20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