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50 KB
  • 2021-06-09 发布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 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答案请填写在答题卡上,不要写在试题上)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玉,石之美者。玉是大自然的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秀美。名 著《红楼梦》与中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开篇即以通灵宝玉为引,之后又贯穿故事始终, 故事主要人物也以玉为名。玉文化渗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集中表现了玉的审美价值、 审美标准、文化价值等。 ②《红楼梦》里满是玉饰品。贾府中生活用的玉器皿有琥珀杯、玛瑙碗、玉杯、缠丝白 玛瑙碟子和翡翠盆等。曹雪芹《自题画石诗》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 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结合书中的意蕴,可 以看出,曹雪芹更侧重于对玉天生丽质的认同和欣赏,而反对刻意雕琢和纹饰。他所赞赏的 是那种“挺自有之天资,抱未来之纯素,不假修饰,自成奇珍”的璞玉。 ③《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以玉组成的词语来描写和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诗词、歌 赋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风骨与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 种美德。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 肌骨易销魂”,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悉多焉得玉无痕”等。 ④《红楼梦》本名《石头记》,顾名思义,是譬石头所记之事。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 时,就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塑造出贾宝玉这一人物。一块美玉贯穿全书, 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展示了经石——玉—— 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一块顽石,吸纳了天地之精、日月之华而成为一块美玉, 并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簇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以玉为主线, 演绎尽了人间荣辱兴衰、悲欢离合。最终,贾宝玉了却尘缘,出家为僧,跟一僧一道出走, 而通灵宝玉在游历完人间之后,回到青埂峰变回了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大石头。 ⑤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了宝玉和众多冰清玉洁的女儿形象。《红楼梦》里与玉有关的人名 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蒋玉菡、甄宝玉、林红玉、玉钏、玉柱儿、玉官等。宝玉曾经自 号“绛洞花主”,宝玉是花主,其余的女子都是花。两位女主角,宝钗黛玉,各占了他名字 一半。一个拥有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一个占了“金玉良缘”的婚姻。两人才情不分伯 仲,丽质天生。一有咏絮之才,一有停机之德,一个似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一个肌骨莹润举 止娴雅。而曹雪芹把“玉”字给了“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的林妹妹, 可见对黛玉的钟爱。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唯有“玉” 者,才能彰显宝玉黛玉二人的灵魂契合,思想对等,矢志不渝。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楼有梦玉为伴》2019 年 1 月 25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红楼梦》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其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与中华玉文化有关。 B. 曹雪芹虽然倾心于玉,但他不是对任何品性的玉都喜爱,而只是注重那种天生丽质的璞玉。 C. 曹雪芹之所以给小说命名为《石头记》,就是因为他有感于家门口的一块巨石而生的想象。 D. 虽有“金玉良缘”,但作者却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因唯有“玉”才可喻至真至诚的爱 情。 2. 一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说《红楼梦》体现了玉的各种价值,然后从多角度论证。 B. 文章第二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 点。 C. 文章第三段先总的概括了《红楼梦》中写玉的手法,然后又采用例证法进行了论述证明。 D. 文章四、五两段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叙写了“玉”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主要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蕴含中华玉文化,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为经典。 B. 《红楼梦》中器物、主要人物名字都和玉有关,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 C. 《红楼梦》以“石”开始,又由“玉”收束的全部发展过程,显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匠心。 D.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得些许玉的知识。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就 是因为他有感于家门口的一块巨石而生的想象”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据说,曹雪芹写《红 楼梦》时,就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这只是据说而已。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 项,“文章第二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 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点”错误,这一引用是为了证明曹雪芹对玉“天生丽质” 的自然之美的认同与欣赏,对刻意雕琢的反对。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 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 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 为经典”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可以推知作者对“玉”文化的青睐,但不能推出“玉”是决 定此书成为经典的决定性因素;B 项,“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以偏概全, 不能说“都非常钟爱玉”;C 项,“又由‘玉’收束”表述错误,小说的结尾是由“石”收束, 原文有“展示了经石——玉——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 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年轻人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 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 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 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 材料二: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 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 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 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 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 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 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 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 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 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 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 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 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 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 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敢于开拓之勇力,青春勃发之 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 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注入以青 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 程体系边缘化。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 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味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 的“美育课”。 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浮 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 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 量和感官愉悦等,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意识日趋淡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 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 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C. 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D. 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 “审丑”。 B.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 格的提升。 C. 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 教育优势。 D. 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 化生态异化。 6. 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会来 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 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 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 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 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C 项,“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是错误的。由原文“‘娘 炮’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可知,这种 病态的额审美不仅因为对青少年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还有其他原因。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 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D 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是错误 的。由原文“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 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 元素”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的具 体表现而不是原因,且其“校园文化生态异化”也错误。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原文“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 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可知,要想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偶像和榜样们就要注重提升自身艺术 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 由原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可知,要想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 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 由原文“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注入以 青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可知,要 想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由原文“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 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 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味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 生身心的‘美育课’”可知,要想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从学校来说,应 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 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 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 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 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只不过坐在 灶下烧火。 ……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 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 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 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 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 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 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 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 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 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 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 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 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 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 无限的幸福。 7. 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 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B. 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 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C. 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小说中“我”的冷漠、“凶人愚妄的欢 呼”与“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 现了主题。 D. 小说借“祝福”活动为背景,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揭示了农村阶级 对立的残酷现实和人物之间的阶级属性。 8. 文中划线句子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这一回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原因是什 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 文中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7. C 8. 这一变化既是指祥林嫂身体大不如以前,更是指她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 趋于崩溃;变化的原因:柳妈愚昧无知的“误导”和四婶严厉的“断喝”,根本原因是封建 礼教的迫害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的摧残。 9. (1)结尾段环境描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在布局上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善。(2)渲染 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3)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 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 (4)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 选择要求,如本题“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立足考查“题目的意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小说中‘我’的冷漠”是错误的,小说中的“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 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 人。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和作品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立足文本,结合上下 文来分析概括,同时理解作品的内涵不仅要理解表层原因,而且要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深层 原因。 解答第一问时,要回归原文,找到问题所在段落,“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的下文具体描 写她的肖像、神态、精神的变化,可以概括得出:既是指祥林嫂身体大不如以前,更是指她 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趋于崩溃。第二问变化的原因,综合选文内容,从表面和深层原因 两方面进行概括。表层原因是听从柳妈“捐门槛”的建议后,四婶仍然不让她去拿祭祀用的东西, 所以表层原因是柳妈愚昧无知的“误导”和四婶严厉的“断喝”。而文章是要表现封建礼教 对劳动妇女的迫害,所以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的摧残。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还要 注意审题,如本题“文中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再联系结尾段的作用进行分析 作答。 本文的结尾段写了鲁镇祝福的热闹情景,而选文的开篇也在写鲁四老爷家祭祀煮福礼的情景, 从结构布局上来看,构成首尾呼应,是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完整。选文的结尾写到祝福的热闹 情景,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天地圣众歆享的牲醴和香烟,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而祥林嫂 却在这样的情景下悲惨地死去,从而更反衬出祥林嫂去世的悲惨。小说的结尾写到“从白天 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 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死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祝福”的嘲讽和悲愤。小说的结尾是鲁镇那些有钱人家才有的祝福,而像祥 林嫂这样的底层劳动人民却在富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从而更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 源,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 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辱①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 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②固无取,假令有取, 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③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④而 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 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⑤吠噬,狂走者累日,至 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 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 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 注:①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②自卜:自量。③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④挈挈(qiè): 急切貌,一作孤独貌。⑤仓黄:同”仓皇”, 张皇失措的样子。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 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则耻.师焉:耻辱 ③仆.道不笃:谦称,相当于“我(的)” ④未见可师.者:学习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尊称,相当于“您” 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责怪 ⑦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⑧狂走.者累日:奔跑 A. ①⑤ B. ②⑥ C. ③⑦ D. ④⑧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B.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C.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D.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曾像他的老师孔 子一样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和“王道”的思想,被后人尊为“亚圣”。 B. 韩愈,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世称“韩昌黎”、 “韩文公”,和柳宗元 一起发起了“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 “不平则鸣”和言辞贵新。 C. 南越,先秦时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先秦时期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各个部 落,每个部落都有各自的名称,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 D. 州,古人将天下分为“九州”,如《过秦论》中的“拥雍州之地”中的“雍州”就是九州 之一。后成为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耻辱,以 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2)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地方(永州),我竟然幸运地被您取法学习。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 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①“其皆出于此乎”翻译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其”,大概。 ②“则耻师焉”翻译为: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辱。 ③“仆道不笃”翻译为:我的道德修养不深。“仆”,谦称,相当于“我(的)”。 ④“未见可师者”翻译为: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师”,学习。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翻译为: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吾子”,尊 称,相当于“您”。 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翻译为: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 “怪”,认为……责怪。 ⑦“被南越中数州”翻译为: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被”,覆盖。 ⑧“狂走者累日”翻译为:疯狂奔跑了好几天。“走”,奔跑。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曰”是“说”的意思,后面引出说的内容,所以要在“曰”后面断开,排除 A 和 D; “恒”解释为经常,修饰“雨”,所以要在“恒”前面断开,排除 B。整句话的翻译为:屈原 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 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也曾像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是错误的。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 也即孟子是子思的徒孙,而非孔子的弟子。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彼”,他;“道”,道德学问;“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感到羞耻,以之为耻;“谀”,谄媚、阿谀奉承。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不意”, 没有意 料到、没有想到;“乃”,竟然;“幸”,有幸、幸运地,谦辞;“乃幸见取”,为被动句, 我竟然幸运地被您取法学习。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 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 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 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 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 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 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 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 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 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 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 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 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 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值得奇怪吗? (节选自韩愈《师说》)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 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 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 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 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 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 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 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 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 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 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 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 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 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 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 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 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 怒呢?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是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4. 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 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 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 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C.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 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 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 国家的衰败残破。 15. 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 【答案】14. B 15. 主旨句是颈联。①“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 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哀伤;②“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 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 一心长系。“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 人怆然。这一联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抒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秋兴八 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是错误的,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 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 所谓的主旨句就是最能变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这首词主要是表达思乡之情,诗歌中最能体现 这种情感的就是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 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 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 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 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这一联 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抒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 (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___,____既写出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诗人听乐入迷和欣赏 水平的高超。 (4)《秋兴八首》(其一)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______,____。 (5)《劝学》中“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 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从而达到目标的道理。 (6)《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短短的两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后得到天下热 烈响应的情况。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7). 丛菊两开他日泪 (8). 孤舟一系故园心 (9). 君子生非异也 (10). 善假于物也 (11). 天下云集响应 (12). 赢粮而景从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别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豗”“砯”“幽”“生”“赢”,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排魅力 30 多年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是因为其蝉联世界杯冠军吗?竞技场 上没有常胜将军,女排输过比赛,丢过冠军,很少轻松取胜,还经历过漫长低谷。但是女排 有性格,有那么一股狠劲。 拼到底,正是女排精神的 。女排精神植根于中 华历史文化的沃土,女排的性格是中华民族性格的灿烂映射。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 中, 、绵延至今的只有中国,数不尽五千年里的挫折,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容应对的 智慧、永不低头的倔强、愈挫愈奋的耐力。( )。30 多年来,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 的神话,10 次获得世界冠军,彰显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成为 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艰辛而重新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女排姑娘们的勇毅和坚 定,极大激扬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咬钉嚼铁 核心 一脉相承 伫立 B. 咬紧牙关 内核 一脉相通 伫立 C. 咬钉嚼铁 核心 一脉相通 屹立 D. 咬紧牙关 内核 一脉相承 屹立 18.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数不尽挫折的五千年,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容应对的智慧、永不低头的倔强、愈挫愈奋的耐 力。 B. 五千年里,数不尽的挫折生成了中华民族永不低头的倔强、愈挫愈奋的耐力、从容应对的 智慧。 C. 数不尽挫折的五千年,生成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耐力、永不低头的倔强、从容应对的智 慧。 D. 数不尽五千年里的挫折,生成了中华民族永不低头的倔强、从容应对的智慧、愈挫愈奋的 耐力。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是( ) A. 精神强大是民族复兴的开始,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然 B. 民族复兴要从精神强大开始,其也是民族复兴的结果 C. 精神强大离不开民族复兴,它也是民族复兴的结果 D. 民族复兴了,精神才会更强大,后者是前者的必然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 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①咬钉嚼铁:形容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咬紧牙关:形容忍受痛苦,承受压力,尽最大努力 去做某事。此处意在表现女排克服困难的艰辛过程,故选用“咬紧牙关”更合适。 ②核心: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内核:物体的核心;比喻事物的实质或 核心部分。此处是指女排的精神的实质,故用“内核”。 ③一脉相传: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一脉相通:比喻事物间相互关联,如同血脉一 样相通。“一脉相承”强调传承,“一脉相通”强调关联,此处应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故应选用“一脉相承”。 ④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根据后面的“世界民族之林”可知,此处应选用“屹立”。 分析可知,D 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 意。 划线句子存在两处错误,错误类型都是语序不当。一是时间状语应单独成句,应将“数不清 五千年里的挫折,”改为“五千年里,数不尽的挫折”;二是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将“从 容应对的智慧”放到“愈挫愈奋的耐力”后面。 故选 B。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分析文段可知,此处是为了强调“精神强大”的意义,故排除 CD 两项。与 B 项相比,A 项 与上文衔接更顺畅,且表达更加简明,排除 B 项。 故选 A。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 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 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 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0.下面是某公司的一份声明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 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近期有不法分子假扮我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微信兼职诈骗活动,并收取一定押金。这些不 法行为严重损坏了我公司声誉。在此,我司特此作以下通告:我司只会在前程无忧、智联招 聘等正式招聘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且未以任何方式收取押金;对该等欺骗行为作出强烈遗憾 并将此事交由相关部门处理,我们将彻查并对不法分子的欺骗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答案】①“假扮”改为“假冒”或“冒充”②“损坏”改为“损害”③“通告”改为“声 明”④“正式”改为“正规”⑤“遗憾”改为“谴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 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题中“假扮”和“我公司工作人员”,“损坏”和“声誉”“正式”和“渠道”搭配不当; “通告”不和“声明”的文体要求;“遗憾”场合不对,且语意过轻。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字。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军队将增派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市 康同济医院计划展开床位 860 张,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计划展开床位 700 张。两所医 院均开设临床病区,设置感染控制、检验、特诊等辅助科室。根据医院容量和建设进度,军 队医护人员将分批投入支援,首批力量 1400 人于 2 月 13 日抵达武汉,并计划在第一时间展 开相关医疗救治工作。 【答案】军队增派医护人员到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抗击新冠肺 炎,根据医院容量和建设进度,首批已抵达武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 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 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解答此题,首先要 梳理文段,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即新闻想要传达的内容。分析材料可知。“谁”,是“经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军队将增派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即军队增派 医护人员;地点“武汉市康同济医院计划展开床位 860 张,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计划 展开床位 700 张”,即“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方式“根 据医院容量和建设进度,军队医护人员将分批投入支援,首批力量 1400 人于 2 月 13 日抵达 武汉,并计划在第一时间展开相关医疗救治工作”,即“分批投入支援”,目前“首批力量 1400 人于 2 月 13 日抵达武汉”,将这些关键信息归纳整合,在题目要求的字数范围内表 述出来即可。 【点睛】解答压缩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 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 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 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 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 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疫情严重,特殊行业忙碌不懈,许多行业都延迟开工,有人的爸妈都是医护人员在 日夜颠倒地工作,有人的爸妈是政府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地为百姓服务,有人的父母是生意 经营者,虽然人在家,但心里可能挂念着高额的经济损失,但更多的人的父母是工人、农民、 务工人员……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么多时间与父母朝夕相处,这段 时间,你是否更加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与生活,你是否重新审视了你和父母的关系?写写你 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吧…… 根据上文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 歌;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参考范文: 给母亲过生日 “生日”对我来说是个快乐的词语,因为每当自己过生日时,母亲都会非常隆重地给我 做一桌菜,父亲给我准备生日蛋糕。年年如此,让我觉得似乎这是理所当然的了。但今年给 母亲过的生日,却让我心生愧疚之情。 母亲是属羊的,生日在农历的二月底,老家有一种说法“二月羊,靠倒墙”。我的父母 只是普通的打工者,为了维持生计,平时忙于工作,早出晚归。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父母 不得不延迟开工。于是,趁大家都在家躲疫情,我提议给母亲过一个被我们“忽略”的生日。 生日的前奏是寿日,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祝福,我把面条放到锅里 小心的呵护,就像呵护一件珍宝,这时候我才发现母亲给我煮长长的寿面时那份小心翼翼的 情形。生日那天,早上的鸡蛋是必不可少的。我在灶前小心翼翼地调试着火候的大小,就怕 一个不小心把鸡蛋煮破,让那美好的寓意打了折扣。原来每一份爱的呵护都不是那么容易。 既然给母亲过生日,理所当然寿星最大,于是午饭由父亲和我张罗。父亲和我拿出看家 本领,父亲炖了鱼和肉。轮到我了,就像来了一场突然的考试,对于平时没有做过饭的我来 说,这场突然的考试太难了。我绞尽脑汁,用家里的蔬菜凉拌了一盘黄瓜,素炒了一盘土豆 丝,就这样,一桌还算“丰盛”的午餐做好了,忽然就想起了我过生日时,母亲做的满满一 桌的饭菜,心生愧疚之情。 边吃午饭边看新闻,看着电视上不断增长的数字,这些数字就像洪水猛兽一样,让人是 那样的胆战心惊。于是,母亲看着一桌的饭菜,感叹着自己这只“老羊”在这样一个谈“冠” 色变的时节却是如此的幸福。母亲许下一个愿望,她说,在这样的多事之春,希望岁月静好, 就这样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是啊,这就是母亲,曾经被我嘲笑胸无大志的一个女人,却让 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智慧,是啊,幸福不就如此简单吗,我们何不且行且珍惜啊。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春天,虽然我们无法自由的出入,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能有 机会通过一个“特别”的生日理解母亲最朴素的情感,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说到因疫情严重,我们很多人和 父母朝夕相处,让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了父母,包括父母的工作和生活,于是我们重新审视 了与父母的关系。落脚点为对父母的理解,以及重新审视和父母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要 想表现这一主题,我们可以通过父母的一些言行,也可以通过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 所以本文写成记叙文会好一些,记叙文要注意避免平铺直叙,而且要注意点题或升华主旨的 部分,避免为了叙事而叙事。 参考立意: 1、一场疫情让我更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 2、朝夕相处的爱,让我更加理解父母 3、朴素的情感,深层次的爱 素材积累: 1、得以仔细的观察他们,日日夜夜不知疲倦的奔波与朝朝暮暮的忙碌:母亲,想象中的 一头乌发如今却已能随手拨出几丝银霜的银发,虽用“几丝”来形容,可此时却是那般的夺 目,那般的透人心弦。我的心酸了,我悔,我悔我从来没有如此仔细的观察过那头梦中的“乌 发”,没有彻彻底底地发现过它的变化。父亲,饱经多年的风霜雨雪与劳劳碌碌,使那原本 牵着我小手的舒适温暖的大手,任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磨损,如今已满是茧痕。 再次握起那熟悉却陌生的大手,扎手的茧子使手心一阵刺痛,我想,刺痛的不仅仅是我的手。 2、或许是优越的物质条件扼杀了爱的表达,或许是繁忙的生活节奏攫取了对爱的渴望, 16 岁的我从来都不曾理解过家人对我的爱。我们之间好比隔着一片广袤的荒漠,我在这头, 父母的爱在那头。当我上完课回到家与上完班的妈妈和做好菜的爸爸相聚时,我面对的却是 一片陌生的沉默。终于,爸爸出来讨论起各种国际大事,我和妈妈则开始讲述我们一天的经 历。实际上,我感到我们只是三条互不了解的平行线,竭力试图互表爱意却始终不得要领。 这种气氛下,争吵自然要光顾我们。每当此时,芥川龙之介痛苦的追问总会在我的头脑中回 响:“相爱的人就要相互使对方痛苦吗?” 然而这一切在这个春节迎来了转机。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使我们这个家猝不及防地迎 来了几十天的相聚。十几年来,我们第一次在家中独立过年。在最困难的关头,爸妈戴上口 罩跑去超市抢购食物。当看到他们疲惫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我才意识到我对他们的眷恋和他 们对我的爱。那一刻,许多我不曾留意的回忆浮上心头:我受伤时爸爸的关切和悔恨,我挨 骂后妈妈的安慰……在这个举国危难的时候显得弥足珍贵。当我们再次坐上餐桌,一种熟悉 而又陌生的感觉抓住了我。茫然失措间,我恍然大悟:这,就是爱。 那一刻,我读懂了身边的爱。 3、原来,看似简单的家务活做起来是这样的难,我偶尔做一次就这样的疲惫不堪,而十 几年来,从我“呱呱”坠地到抚育我长大成人,父母就是这么日复一日,一日三餐地养育着我。 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倾注一切来帮助我;当我受到委屈时,他们耐心地倾听我哭诉;当我 犯错误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原谅;当我取得成功,他们会衷心为我祝福,与我分享喜悦。他 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却毫无怨言。这个假期,和父母的朝 夕相处,更让我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啊。 层次分析: 记叙文可用线形结构。即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 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在高考考场,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 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 合记叙文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有意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表现力,适当 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增加文学意蕴。 【点睛】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