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宿迁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________。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________的星空,还是________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 捉襟见肘 变幻莫测 不足为奇 B. 相形见绌 变幻莫测 不值一提 C. 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不足为奇 D. 捉襟见肘 讳莫如深 不值一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材料中说的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相比,用“相形见绌”恰当。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讳莫如深:紧紧隐瞒。材料中用来形容“星空”,用“变幻莫测”恰当。不值一提: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材料中指“灰尘”,用“不值一提”恰当。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C.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诗句意思是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 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粉黛”使用借代手法,代指六宫妃嫔。B项,诗句的意思是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使用比喻和借代手法。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C项,诗句的意思是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使用了比拟的手法。D项,诗句的意思是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使用借代手法,“翠微”来代替秋山。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 ‎3.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化。 ,‎ ‎ , , 。 , ,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①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 ‎②一般来说,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单纯的抒情写景 ‎③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 ‎④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体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⑤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 ‎⑥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 A. ②①⑥④⑤③‎ B. ②⑤③①⑥④‎ C. ③⑥①④②⑤‎ D. ③①⑥④②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③“唐代社会”紧承上文“至唐代”,应排在首位;⑥“有较大的开拓”照应上文“新变化”和③的“复杂化”,据此可确定③⑥的顺序;④中“少受时空限制”对应着①中“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所以①④排在一起;②“较之汉魏六朝诗歌……”与⑤“唐人的古诗则……”两句联系密切,可确定②⑤的顺序,再根据标点符号和下文“波澜起伏的……”可以判断②⑤应放最后,故选C项。‎ ‎4.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这项研究遇到了困难,渴望得到您父亲的帮忙,不知家父能否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赐教。‎ B. 各位书友!新版《菊与刀》业已售罄。本店正在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C. 一位学生给老师的留言:上午第三节体育课,烈日当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故需要回家休养两天。‎ D. 老年大学举办的慰问演出很成功,主持人上台总结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要像刚才的表演者一样,将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家父”是谦词,指自己的父亲。此处用来指对方的父亲,不得体。B项,“函请”意思是用书信请求或邀请。使用正确。C项,“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形容生命垂危,用在这个语境中过于夸大,让看留言的人不安。D项,“人固有一死”不合适。在老年人面前忌讳提到死亡,并且“死”与这个演出成功的欢乐氛围极不相称。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5. 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 白云飞鸟去寂寞,吴山楚岫空崔嵬。‎ C. 独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心。‎ D.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画面上,人在屋内安然地看书或作画,屋外流水潺潺,白云悠悠,云水飘渺,辽阔旷远。人虽不观景,而人与景契合无间,各自逍遥,正符合诗中云“常来往”而“人不送迎”之意。故此题答案应为D项。A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寓意高瞻远瞩,意境高远。B项,“寂寞”“空”,表达的是深深的愁绪,鸟去山空,又有离别之意,与画面之安居不符。C 项,虽然“笑”和“知心”是积极的情感,但“聊”和“自”暗示出知心而能乐我者唯有西山云草,整体意境仍是孤独的,与画面上人与山景离而有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先祖妣事略 张惠言 先祖妣白孺人,年二十二,归我先祖考政諴府君。政諴府君倜傥好学,通六艺诸子之书。父文复府君命北游,乡试顺天。俄得疾,卒京师,年三十五。讣至,孺人恸绝。是时文复府君年七十一,呼曰:“天乎!儿与妇偕亡乎!”顷之,孺人苏,文复府君曰:“我老矣,诸孤幼,新妇死耶?”孺人泣曰:“不敢。”明年,文复府君病,及革,顾孺人泣曰:“吾死矣,诸孤与新妇为命,新妇存一日,诸孤亦存一日也。”良久,唏嘘曰:“贫甚,无可倚者。吾死,新妇存焉?”孺人泣对曰:“新妇生死与诸孤俱。”文复府君遂卒。‎ 是时孺人三子,曰思楷、蟾宾、瑞斗。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或谓孺人家至贫,令儿习他业,可以糊口;今使之读,读未成,饿死矣。孺人曰:“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斩,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文复府君有弟曰衍黄,老矣,教授于家,怜诸孙,恒诲之。尝语孺人曰:“而子可教,吾欲严督之,念其枵腹,不忍也。”孺人谢曰:“翁幸督之,枵腹何病焉?”‎ 自文复府君卒后,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十数年,日常不得再食。惟岁时及家忌日,乃具蔬食以祭。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而政諴府君之卒于都也,内阁中书许公宏声,为经纪其丧,文复府君之终事则衍黄办之。孺人尤感焉,曰:“吾子孙勿忘此大德。”‎ 孺人后政諴府君二十六年,以乾隆二十四年卒,年六十有四。考讳琪,母吴太孺人。孺人之在室也,吴太孺人病,孺人刲股肉和药以进,病辄愈。及文复府君疾革,孺人复刲股以进焉。及其卒也,子瑞斗亦为之刲股。孺人卒之五年,思楷及瑞斗奉孺人之柩,合葬于加冠桥政諴府君之兆。‎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节)‎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复府君病,及革 革:危急 B. 至吾子而泽斩 斩:断绝 C. 枵腹何病焉 病:弊病 D. 乃具蔬食以祭 具:备办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通用为对妇人的尊称。‎ B.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集士子于省城举行的考试,乡试考中者称解元。‎ C. 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一般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D. 刲股:割大腿之肉。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割股祭祀,则表示崇敬之至。‎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 ‎⑵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 ‎9. 根据文章后三段,概括白孺人身上具有的美德。‎ ‎【答案】6. C 7. B ‎ ‎8. ⑴(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 ‎⑵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 ‎ ‎9. 重视子女教育;勤俭持家;知恩图报;孝顺长辈。‎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知道,实词一般都是多义的,因此解答时要把所给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语境来分析判断。C项,结合上下文可知,“枵腹何病焉”意思是“饿着肚子又有什么忧虑的呢”,“病”的意思是“担心,忧虑”。‎ 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从近年高考来看,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乡试考中者称解元”不正确,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⑴“课”,督促;“笔记”,动词,用笔记录下来;“俟”,等到;“质”,询问。⑵“周恤”,周济、抚恤,接济;“泉”,钱;“簿”,用簿册;“他日”,将来。‎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按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由第二段中“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翁幸督之,枵腹何病焉?”等可概括出重视子女教育;由第三段“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可概括出勤俭持家;由“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可概括出知恩图报;由第四段“孺人复刲股以进焉”可概括出孝顺长辈。‎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祖母白孺人,二十二岁嫁给了我的祖父张政諴。祖父才能出众且好学,通晓六艺和诸子百家之书。他的父亲张文复让他到北方学习,在顺天参加乡试。不久生了病,在京城去世了。报丧的通知送到家中,白孺人悲伤得昏了过去。当时张文复七十一岁,呼喊道:“天啊,儿子和媳妇一起死了吗?”过了一会,白孺人苏醒过来,张文复说:“我老啦,孩子们都还年幼,你会死吗?”白孺人哭泣着说:“不敢。”第二年,张文复生了重病,等到病情危急的时候,看着白孺人哭泣着说:“我快要死啦,孩子们和你相依为命,你活着一天,孩子们也就活着一天啊。”过了好一会儿,叹息道:“家里太贫穷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我死了,你能活下去吗?”白孺人哭泣着回答道:“我生死都和孩子们一起。”张文复于是就去世了。‎ 当时白孺人有三个儿子,叫思楷、蟾宾、瑞斗。(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有人说白孺人家贫穷到了极点,如果让儿子从事其他的事情,可以养家糊口;现在让他们读书,书未读成就饿死了。白孺人说:“从我的公公往上数五代都是读书人,我的丈夫也是读书人,到了我的儿子辈家族的学习遗风断绝,我死后无法去见公公。”最终让儿子们学习。张文复有个弟弟叫衍黄,年龄大了,在家中教学,可怜几个孙辈的孩子,常常教他们学习。曾经对白孺人说:“你的儿子可以造就,我想要严厉地督促他们,但想到他们饿着肚子,又不忍心了。”白孺人感谢道:“有幸让您督促他们,饿着肚子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自从张文复去世后,白孺人带领两个女儿织布来谋生。十几年间,家中平常不吃两顿饭。只有在节日和家中先人忌日的时候,才备办一些食物来祭祀。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张政諴在京城去世,内阁中书许宏声替他料理丧事。张文复的丧事是由张衍黄料理的。白孺人特别感动,说:“我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忘了这些大恩大德。”‎ 白孺人在张政諴去世之后二十六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她的父亲名叫琪,母亲是吴太孺人。白孺人在娘家还未出嫁的时候,吴太孺人生病,白孺人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和药一起献给母亲,母亲的病就好了。等到张文复病情危急的时候,白孺人又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献给他。等到白孺人去世的时候,儿子瑞斗也为她割下大腿上的肉。白孺人去世后五年,思楷及瑞斗扶着白孺人的灵柩,到加冠桥张政諴的墓地,将她和张政諴合葬在一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写意①‎ 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②,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③。‎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任职四川梓州幕府期间。②上林:汉武帝时名苑,此处借指长安。③潼江、玉垒:即梓潼江、玉垒山,都在梓州附近。‎ ‎10.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中间两联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11. 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1)通过写梓州地外僻远、地势艰险,感慨仕途艰难,羁旅漂泊(2)阴云密布之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伤压抑。 ‎ ‎11. 直抒胸臆,想象,写自己三年来一直抑制着思乡之泪,即将进入新的一年恐怕再也抑制不住了,写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和思归而不得的愁苦无奈,和首联形成首尾呼应。‎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颔联“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意思是人间多路哪有这里的潼江凶险,天外多山哪有眼前的玉垒山深。结合注释可知,这两句写出了四川梓州地处偏远,地势凶险。颈联“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意思是日光才照花间转眼就回光返照,淡云刚到城头顷刻便积聚浓阴。这两句诗中所举的两种自然现象都是当地独特气象,这种气象条件容易使外地人不习惯而思念家乡,诗人在表达对异地的不快之中,暗寓世路艰难和时世的阴霾。抒发羁旅漂泊、仕途艰难的感慨。‎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尾联“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意思是整整三年我在克制思乡的眼泪,进入另一个新年恐怕情难自禁,意思就是作者感到流泪的发生乃情不自禁。从手法上来看,这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思念家乡之情,属于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更入新年恐不禁”则是想象到了新年时会发生的情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⑶_______________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⑷铁衣远戊辛勤久,________________。 (高适《燕歌行》)‎ ‎⑸细雨梦回鸡塞远,________________。 (李璟《浣溪沙》)‎ ‎⑹______________,彩笔新题断肠句。 (贺铸《横塘路》)‎ ‎⑺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⑻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_。 (岳飞《满江红》)‎ ‎【答案】 (1). 江天一色无纤尘 (2). 危樯独夜舟 (3). 古来圣贤皆寂寞 (4). 玉箸应啼别离后 (5). 小楼吹彻玉笙寒 (6). 飞云冉冉蘅皋暮 (7). 莫道不销魂 (8). 笑谈渴饮匈奴血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进入 朱以撒 ‎①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已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 ‎②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记着去把它拔出来,谁知时日过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③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使工作进度迅疾起来。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他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来歇会,卷一支烟,吸着。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数一般地生产,天数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也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那么,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④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木墙、土墙,仅仅露出一个头观望世界,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我当年的房东,有一面土墙几乎都打入大小不一的钉子,挂上农家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靠一枚枚钉子来承担,除了不占地面的位置,又高高挂起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巧妙不过。那时每一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击打钉子,反面可拔出钉子。一枚钉子可以反复利用,有的钉子在反复进出时失去了笔直的造型,惜物的人舍不得丢弃,会翻来覆去地敲打它,使它再次笔直。当人们举着锤子击打钉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⑤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往往借助螺丝刀,拧着,螺旋式地缓缓进入,显示出咬合的紧密。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于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时时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跓足。‎ ‎⑥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 ‎⑦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肢体被扎入,由于太深,最精华的部分就留在体内了,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边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之刺进入它的深处,永远拔不出来,夜阑更深时,能否听到它无奈的呻吟。‎ ‎(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有删减)‎ ‎13.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4. 文章题为“进入”,全文主要写了哪些“进入”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15.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16. 结合文章内容,请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 ‎【答案】13. ①内容上:写生活中工人将钉子钉入树干却无法拔出,暗含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满;②结构上:照应标题,自然引出下文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为文末抒发同情大地的痛楚做铺垫。 ‎ ‎14. ①钉子被工人钉入树干、被居民钉入墙壁;②螺丝钉借助螺丝刀进入木板;③树木生长于大地;④建筑矗立于地面;⑤钉子、植物根刺进入脚底。⑥人执着于一项工作。 ‎ ‎15.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衬托(或类比)和短句,②表现木匠工作的细致、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③表达了木匠工作后的轻松、对自己技艺的自得以及作者对木匠技艺的赞赏。 ‎ ‎16. ①通过评述现代木匠用钉子替代榫卯结构的现象,表达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伤感。②通过对树木疼痛的感同身受的描写,表达对自然遭受人类伤害行为的同情,和人类破坏自然的不满。③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不一的表现,表达作者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和回归生命本身的反省与思考。‎ ‎【解析】‎ ‎13.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①段写为了防止院子里的树倒伏而用钉子进行固定,但由于钉子扎得太深而无法拔出。从“大钉子”“锋利”“无奈”“永远”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在树身上钉入钉子的行为是不满的。从结构上来看,钉子钉入大树,照应了标题“进入”,引出了下文“大树,对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的议论,也为文末抒情做了铺垫。‎ 点睛: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就是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概括。文章第一段写了钉子钉入大树,第四段写了钉子钉入墙壁;第五段写了螺丝钉,“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缓缓进入”;第六段写了“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第七段写钉子扎脚,植物的刺扎入脚底等。考生分点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然后归纳。文章由树身钉入的钉子写起,第三段联想到如今的木匠“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表达出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伤感。第六段由钉入墙的钉子联想到钉入大地的建筑,表达出对自然遭受破坏的同情和不满。把人们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与依然回到城市生活相对比,写出人们身心不一的表现,表达出作者亲近自然的愿望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作者的反省。‎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在交流互动中显示文化魅力 戎丽娟 ‎①近期,一名美国高中生的毕业舞会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有人点赞,也有一些网友指出这名女生身穿中式旗袍是一种“文化挪用”,其中一位网友说:“我的文化不是你的……毕业舞会晚装。”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②文化冲突向来是容易引发广泛参与的争议性话题。不过,这件事情却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美国女孩怎么就不能穿旗袍了?‎ ‎③一件小小的旗袍引来如此激烈的争议,实在令人意外。一些争议的言论里布满了“文化挪用”“消费主义”等似是而非的“大词”迷雾,反而模糊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一名高中生因为喜欢旗袍而选择在毕业舞会上穿着。这本身没什么不可理解之处,而那些无限拔高其背景含义的词汇,反倒有些令人不解。‎ ‎④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回到常识就会简单很多。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没有谁可以将某一种文化“据为己有”,也没有谁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就以旗袍为例,众所周知,旗袍盛行于20世纪前半叶,它与满族旗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代逐渐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式衣着,同时也受到西式剪裁的影响,产生了海派旗袍等类型风格。单从旗袍本身的演变历史来说,恐怕也离不开文化交融的背景。而我们今天所穿的衣服,主流也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大喝一声:“不许穿我们的衣服”,是否也会有些突兀?‎ ‎⑤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今天,若继续用封闭狭隘的心态去对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无论是拒绝理解他者还是拒绝他者接近自己,都是一种抱残守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互动,固执的自我封闭,带来的往往是落后和衰败。‎ ‎⑥即使是在学术界,所谓的“文化挪用”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所以,与其执着于这些看似新潮的概念,不如扪心自问,当我们看着这个美国姑娘穿上旗袍时,有被冒犯的感觉吗?如果没有,那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更何况,外国人穿旗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国际高端秀场,许多大牌设计师们也常常在设计的流行服饰中融入旗袍元素。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 ‎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广度与深度已今非昔比,近些年不难见到外国人穿旗袍、唱中文歌和背诵汉语古诗。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想必不是冒犯或是什么“文化挪用”,而是来自异域的友好示意。‎ ‎⑧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吸纳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文化成就。在交流和互动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 ‎⑨进入现代社会,抱持宽容、开放的心态,是对我们文化魅力的最好注解。自我封闭、对他人抱有拒斥甚至敌视的心态,事实上是一种弱者心态。在中国已走向世界的今天,这种心态难免有些不合时宜。文化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人的践行和发展,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以,与其非议美国女孩穿旗袍,不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展现仁义礼智信的中华风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14日,有删减)‎ ‎17.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8. 如何理解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内涵?‎ ‎19. 依据文本,概括文化需要交流互动的原因。‎ ‎【答案】17. 首先,由美国高中生穿旗袍的照片,引发对文化交流的思考;其次,以旗袍的演变和西服的引入为例,分析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必然性;最后,表明观点:应保持宽容开放心态,在交流互动中最大程度的展现文化魅力。 ‎ ‎18. 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文化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表达甚至演变才会不断发展;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中华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有魅力。 ‎ ‎19. ①固执和封闭会带来落后和衰败;②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现实需要文化走出去。③文化的交流碰撞往往会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④在交流和碰撞中,文化魅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彰显。‎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文一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写一名美国高中生的毕业舞会上身穿中式旗袍的照片引发了关于文化交流的思考;第二层是第二到第四段,以旗袍和西装为例,指出服装的演变“离不开文化交融的背景”;第三层是余下的段落,作者指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互动,固执的自我封闭,带来的往往是落后和衰败”,“进入现代社会,抱持宽容、开放的心态,是对我们文化魅力的最好注解”,也就是说在文化交流中要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把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所考查句子是文章最后一段,谈的是对文化交流应持有的态度,且有总结上文作用。从上文来看,作者说对文化交流应持有宽容的态度。“空中楼阁”本义是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结合上文可知,文化不是空中楼阁意思是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确实存在于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践行和发展”是说文化发展需要人们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文化才有前景,才能兴旺。‎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可以说明“文化需要交流互动的原因”的信息,然后归纳。关键信息如,第五段“若继续用封闭狭隘的心态去对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无论是拒绝理解他者还是拒绝他者接近自己,都是一种抱残守缺”,第六段“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第七段“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广度与深度已今非昔比”,第八段“在交流和互动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等。考生分点概括可得到本题答案。‎ 七、作文(70分)‎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弘一法师 ‎【答案】追求完美 呆呆地站在篮筐下,望着脱手的篮球无情地摔落在地上,越滚越远,我的目光再次呆滞下来,天空的颜色也随之黯淡。教练和队友们失望的神情再次浮现出来,一次次投篮的失败几乎掐断了我打篮球的希望。无奈双眼已溢满泪水,我终究做不到完美。‎ 翻开爱好的文学书,拿破仑的一句话瞬间照亮了我的双眼,“胜利属于最坚韧的人。”是啊,怎能被小小失败所击退,只要还残存一丝力量,就应去追求完美。‎ 云,被撕成一片一片的棉絮,拢不住灼灼日光,在空中翻滚着;束束光线穿透聒噪的空气,抽打在空旷地篮球场上。‎ 我却迫不及待地下楼,早早地来到了似是久违了的篮筐下。“嘭嘭……”篮球一下下拍击着地面的声响也震颤着我的内心。“啪”的一声,篮球在从教练手中直截了当地传了过来。我如获至宝,欣喜地冲教练一笑,便让球在我手中活跃了起来。篮球在我的双手之间不断地变换着,偶尔做出几个胯下运球。随着手感的恢复,投球的欲望在我的心间燃了起来。‎ 最基本的三步上篮,我默念着以往的节拍,带着球,反身一跃,球便被刷进篮筐,我来了精神。一次次上篮,不时加上假动作,球时而成功进篮时而擦眶而过。汗水也悄悄浸湿了我的衣衫。“继续!”我心中不变的是追求完美的信念。‎ 我尝试着原地投篮。站在罚球线上,将篮球一次次举过头顶45度,稍转手腕,球便沿着一条抛物线的轨迹冲向篮筐,我的目光随着球运动而移动,心也随着那条轨迹,或画出完美的弧,或跌落;手臂像被一只大手狠掐似的酸疼不已,但一次次的投篮,或画出完美的弧,予我鼓舞,或跌落,予我激励。汗水顺着脖颈淌下,只觉脊背已被汗浸透。追求完美的信念却使我倍感惬意。‎ 每天,我都会与这骄阳,这球筐,这爱不释手的篮球来一个私密的约会,在这一个个约会中,我与成功的关系愈加亲近。‎ 赛场上,我承载着无限激动的情愫。当球被传到手里的那一刻,我的心底沸腾了,往日的艰辛涌上心头,“绽放吧!”我将球抛出,一道的弧线划过凝结的空气,朝着篮筐奋力投去……“哗”球的落地声还未入耳,掌声便从四周涌来。‎ ‎“若非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追求完美固然艰辛,但成功的喜悦却更加诱人。不得不说,我其实并未完美,我依旧是球场上一个“小角色”。但即使结果并不完美,汗水的芬芳也会飘逸在我未来的成长路上。敢于追求完美的那份勇敢会一直弥留在我的心际。‎ 月,如期而至,星光依旧。她,昙花,舒展起了她纤细的腰身,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全被她掬在怀中。花瓣绽放,婀娜地舞着,清香弥漫。她满意地笑了,舞动着俏美的身姿,绽放着她的完美。尽管夜尽之时,花瓣飘零,葬入泥土,继续积淀着追求完美的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两则名言,审题难度不大。第一则名言托尔斯泰的话,中心意思是人应该自强不息,追求完美;第二则名言是弘一法师的话,中心意思则是人和事都不可能完美。两则名言表达的都是对“完美”的看法,这就暗示考生,此题要围绕“完美”来写作,表达对“完美”的看法。两则名言内容相对,对“完美”的态度相反,考生写作中可赞成其中一则名言的观点,反对另一则名言的观点,也可以综合两则名言的内容,谈辩证地看待完美。总之,文章所写内容必须与“完美”有联系。‎ 参考立意:‎ ‎(1)人生应坚持追求完美。‎ ‎(2)人生太过完美,也是一种缺憾。‎ ‎(3)人生是不完美的,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 ‎(4)人生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坦然接受。‎ ‎(5)人生就是一个由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 ‎(6)“完美”需要辩证地看待。‎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可抓住是否应追求“完美”来立意。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