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金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
B.“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C.“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B.文章第①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C.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④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D.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威”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
材料二: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金庸宣布就此封笔。金庸用他所写的14部小说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写就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小说里,还体现在现实中。
早在14岁那年,金庸目睹了国家凋敝,就立志成为一个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官,然而命运多舛,金庸未能实现梦想,而是做了一名记者。可他依然心系祖国。
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留下一批飞机在香港。当时香港还是英国人的地盘,国民党方面又发动关系游说英国人把飞机移交给台湾。这时候,金庸挺身而出,靠着自己在香港新闻界的名声为新中国仗义执言,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社论为中国共产党说话,援引国际法侃侃而谈,最终为内地争得了这批飞机。
19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对他的武侠小说赞不绝口。金庸曾对朋友说:“几十年了,我最佩服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真像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邓小平对金庸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那就是中国准备收复香港,并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金庸很激动,连忙回应:“这方针政策好,香港人和国际友人都能接受。”回到香港后,金庸逢人便说内地好,还在《明报》大力宣传香港回归祖国。后来撒切尔夫人曾单独会见金庸,希望他为英国说话,反对香港回归。金庸果断拒绝了,并坚定表示站在中国政府一边。
世人常感叹,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多么精彩,殊不知,金庸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为多么精彩。他以如椽之笔,书写家国情怀,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开创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金庸先生赤子丹心,侠肝义胆,其文采风范永为世人景仰。
(选材综合“百度百科”等资料)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精确地记录了英国管治香港的时间,意在告诉人们,这段屈辱历史是刻骨铭心的,
语言含蓄而有分寸。
B. 材料二金庸封笔之时,用自己14部小说名字中的第一个字组成一副对联。可知金庸一生共写了 14部武侠小说。
C. 材料二中,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都会见了金庸,金庸态度鲜明,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D. 材料二说明人们对金庸的了解大多是对他文笔创造的武侠世界的了解,而很少了解到他以铁肩担道义的一面。
5. 请结合材料,概括金庸先生令人感动的优秀品质。(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幸会,妈妈
张 春
①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那个年代的屠夫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男人看不起女人,双重歧视。我妈妈不服,就学会了杀猪。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穿着黑色的皮围裙,按倒一头猪,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后来我妈走到哪儿,那帮屠夫叔叔们就跟到哪儿。她的本职业务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②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③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④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⑤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⑥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⑦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⑧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能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⑨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走路先要知道目的地,迈开步就要专心致志。途中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一脚一脚地走。这样,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⑩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6.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大量往事,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康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这一对母女历经生活的几多不幸,母女间也曾产生过不少矛盾,有时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可作者却写得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富有文学性。
C.“幸会”一词,其本义表示与人初次见面感到荣幸。标题运用“幸会”,新颖别致,易激发读者兴趣;结尾运用,则表达了对妈妈的感激之情。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D.写身边的人和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丰厚,件件经过精心选择;二是组织要讲究,使全文中心明确,浑然一体。本文达到了这一要求。
7.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8.第⑨段划线句,不只涉及到如何走路,更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请分点作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者易动以利。愿沛公且军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从良计,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后良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地,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为
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下邳留:地名。
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啖:利诱、引诱
B.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踞:坐,蹲坐
C.与项王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D.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特:单独,独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不禄”,士死为“卒”,“卒”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C.谥,是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也称为谥号。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前四史”之一,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是叙述贵族王侯之事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愿沛公且军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饮酒二十首(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①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②。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殄:尽,绝。 ②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 绁:捆绑,束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中的“没”字用得巧妙,欲扬先抑。先写青松被杂草掩没,不见其姿,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
B.第二联着力塑造青松的形象,运用反衬手法,描绘出众杂草在寒霜凝结之时全部倒伏于地,青松却高枝卓然的景象。
C.第三联意谓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可能还不觉得它们的与众不同,但是单独一棵松树立在天地间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D.第四联说作者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有时候又极目远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赞美青松,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
15.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全下列句子。(每空一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1)《荆轲刺秦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了众宾客为荆轲送行时的神态,渲染了一种极其悲壮的气氛。
(2)《氓》中有两句诗,用桑叶作比,引出女子婚后的悲惨遭遇。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写小人妒忌我的才华和品德,对“我”大加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没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过硬的学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各自领域中____的专业人才……在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一群身怀绝技的“国宝级”技工令人印象深刻。追求极致是一条____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唯有全神贯注,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把好方向。哪有巅峰技术能在____间练就?唯有日复一日地锻打、持续不断地钻研,才能成就绝活。“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 ),这一流的伟业更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观念:“手艺好也不赚钱”“差不多就行了”……盲目地求变现、求速度,让工匠技艺变得马虎,极致品质____。其实,工匠精神的种子需要精心、细心、耐心地滋养呵护,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明的果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一代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诠释匠人的极致精神。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
在追求极致中实现人生价值,用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以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我们准备好了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乏其人 心如木石 一朝一夕 黯然伤神
B.不可或缺 心如木石 白驹过隙 黯然失色
C.不乏其人 心无旁骛 白驹过隙 黯然伤神
D.不可或缺 心无旁骛 一朝一夕 黯然失色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流的伟业方可成就一流的技艺
B.一流的技艺定能熏陶一流的心性
C.一流的技艺定能成就一流的伟业
D.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B.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不是这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
C.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
D.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且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20.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日前,我国科学家发表了对液态金属研究的新成果。液态金属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固态金属,即使在室温下也能保持液态。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研究发现,溶液环境中的液态金属液滴,在受到电场或化学物质的作用时,会产生类似于细胞吞噬外界颗粒的胞吞效应,能高效地将周围的颗粒吞入体内。这一发现也开辟了一条构筑高性能纳米金属流体材料的新途径。这种神奇的吞噬现象并不是液态金属唯一的类生物学行为。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用所提供的词及词组写出合适的句子,填在文中的空缺处。(6分)
暮春时节,适逢周末,我市某普通高中的三名学生应约到嘉陵江畔散步,一路行来,落英缤纷。“妈妈,这花好漂亮啊!”路旁一小女孩正欢呼雀跃地拾起地上落花,向母亲喊道。
看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女孩,甲生感叹道:“稚女不知暮春愁,__________________。”
乙生听后,笑着对甲生说:“只要放飞心情,青山是景,绿水是景,小女孩赞花更是景。”于是,也随口吟道:“山青水碧暮春美,__________________。”
丙生听了,对甲、乙两人说道:“我也有两句,你们来评评。”于是吟道:“惠风扶柳暮春秀,________________。”
甲生听了,若有所思道:“是啊,这落花是美的,这和畅的风、低垂的杨柳、红绿相映的枝头,更是美的!”
词和词组:一路 更有 新绿 行来 稚女 处处 赞落花 赞落花 映浅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
告别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意;还是童年的书籍,成长的日记,带着美好回忆的文具;抑或是努力拼搏的理想和信念,跨越人生坎坷的动力和勇气,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D项,“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错。故本题选D项。
2.【答案】B【解析】B项,“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错。故本题选B项。
3.【答案】C【解析】A项,张冠李戴,不是“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而是“接受者”。B项,无中生有,没有“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D项,知音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错误。故本题选C项。-------对应梳理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4. B(这副对联取自金庸所写的14部小说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但并不能说明金庸一生共写了14部小说。)
5. ①勤于创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一支笔写了多部体现家国情怀的武侠小说。
②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为大陆争取飞机,佩服邓小平,支持香港回归,拒绝撒切尔夫人,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每点3分)------适度对应课本的学习
6. 【答案】B【解析】题干是“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有时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错。故本题选B项。
7.【答案】(1)生活上,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细心关怀;(2)心理上,设身处地、润物无声的教化;(3)女儿得病时奋不顾身地照顾。
【解析】题干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主要从生活上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细心笑怀、心理上润物无声的教化、女儿得病时奋不顾身地照顾等方面体现。回答筛选类试题需要的答案,从原文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具体事例,并能准确概括。
8. 【答案】(1)人生恰如行路,目标确定后,贵在一往无前,专心致志。
(2)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脚踏实地地向前。这样的人生就是对人对己有益的人生。(答出“确定目标、专心致志”和“脚踏实地”两点即可。
【解析
】题干是“第⑨段划线句,不只涉及到如何走路,更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请分点作答。”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找到划线的句子,阅读其所在的段落,结合文章的主旨,找到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再分析划线句子的内涵。文章最后引用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的感悟的话,重点在了“人生恰如行路”,其实质是“专心致志”、“脚踏实地”,需要结合原文语句作出分析。“知道目的地”是说人生要目标确定。“迈开步就要专心致志”,这是说人生的目标一旦确定后,贵在一往无前,专心致志。“途中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一脚一脚地走。”“这样,走多远,也不会累着。”这两句话表明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脚踏实地地向前。
----叙事写人散文的阅读(内容的概括和语句含义的理解)
9. B 10. D 11. B 12. C
13. (1)希望沛公暂且驻军营垒(或:军营军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或:在各个山头上)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或:作为疑兵)。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还不如趁他们懈怠(或:松懈)的时候去袭击他们。
【解析】【9题详解】B项,“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的意思是“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所以“踞”的意思是“倚,靠,倚靠”。故选B。
【11题详解】题中B项,“称大夫死叫‘不禄’,士死为‘卒’”说法错误,应该是: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故选B。
【12题详解】C项,“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说法错误,原文是“沛公乃引兵击秦军”。故选C。
【13题详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愿”,希望;“且”,暂且;“军”:驻军,指驻军营垒(或:军营军垒);“先行”,指先出发;“为”,介词,替,给;“具”,准备;“具食”,准备粮饷;“张旗帜诸山上”,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补上“于”之后,还为状语后置句,即“(于)诸山上益张旗帜”,在周围的山上(或:在各个山头上)张挂旗帜;“为”,作为;“为疑兵”,作为疑兵之计(或:作为疑兵)。(2)中“此”,这;“独”,只是;“其”,代词,他们的;“将”,将领;“畔”,通“叛”,反叛;“独……耳”,只是……罢了;“从”,听从;“恐士卒不从”,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必危”,一定会有危险;“不从必危”,(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因”,趁着。
【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的僮奴有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军
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各山头上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让张良厚赠项伯,让他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听从张良计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赠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课本知识的延伸
14.【答案】D
【解析】D项,“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错误。陶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结笔两句,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故选D。
15.【答案】①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
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
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歌的前六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对应必修二
16.(1)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7.D【解析】不可或缺:不能缺少。指非常重要。不乏其人:那样的人并不少。根据语境,此处是要表达必不可少的意思。另外,填“不乏其人”也与后面的“专业人才”不搭配。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杂念。形容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心如木石:心灵像树木石头一样,毫无情感、欲念。根据后文的“唯有全神贯注”可知此处应填“心无旁骛”。一朝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根据后文的“唯有日复一日”可知填“一朝一夕”更好。黯然失色:比喻相比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黯然伤神:情绪低沉,心神忧伤。此处是在说“品质”,与“情绪”无关,所以宜用“黯然失色”。
18.D【解析】根据句子的前后内容,以及句式的递进关系,所填句子前面应该接“技艺”,后面应该启“伟业”;另外,对应上句的“方能”,此句用“方可”比用“定能”好。
19.A【解析】B项,成分残缺;C项,定语位置不当,“无数”要放在“精品”前;D项,搭配不当,“而且是”改为“而是”。
20. 我国科学家发现液态金属具有类生物学现象。(阅卷注意:特别关注画线内容,没有的扣一半分数)
21.【答案】(1)一路处处赞落花 (2)稚女行来赞落花(3)更有新绿映浅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结合“一路行来,落英缤纷”“‘妈妈,这花好漂亮啊!’路旁一小女孩正欢呼雀跃地拾起地上落花,向母亲喊道”“看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分析,此处主要讲小女孩不知道暮春的伤愁滋味,还一直在赞叹花的漂亮,选用“赞落花”,然后选择词语“一路”“处处”等,连接成句即可。结合“小女孩赞花更是景”分析,此处可以选择“稚女”“行来”“赞落花”等词语来写。结合“红绿相映的枝头”分析,此处需要选用“新绿”“映浅红”等;结合“更是美的”分析,可以选用“更是”等。
命题作文 切入分:45分 一路有你
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
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
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你相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中考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
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担,感谢一路有你。
如今时至高考,我依然始终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场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
吹奏着你,总感觉到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引导并抚慰着我。一路有你,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我一往无前。
【解析】:文题“一路有你”的关键词是“你”。本处的“你”,亦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本文的写作对象“你”,既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对自己亲情奉献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可以是给自己友情力量的同学朋友,可以是教给自己学业、让自己远离愚昧和平庸的老师,可以是倾心给予自己帮助、让阳光照耀自己生活的陌生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物”,如伴随自己走过无忧的童年生活的书籍,放飞思绪、记载心情、见证长大的心爱的日记,寄托自己情感、勾起美好回忆的文具……;还可指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写作对象的丰富性,决定了本文选择的写作题材的丰富性。 审题时要把握住关键词“你”、“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