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齐齐哈尔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胃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日,小皇帝传谕内阁提前举行日讲。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节选自三联书店《万历五十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的保卫日下首先到达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准备参加经筵仪式。
B. 经筵的讲官和展书官都应出身于翰林院,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
C. 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人员只能凝神静听,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D. 经筵的讲授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文章第一段中鸿胪寺官员摆放书案一事来看,掌管礼仪等事务应是他们的职责。
B. 经筵的仪式繁琐,也证明了万历年间朝廷的各种礼仪讲求一种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
C. 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
D. 文章对明代的经筵内容做了清楚说明,指出了皇帝在举行经筵时也不得不遵守一些规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
B. 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 正德皇帝也没有废止对讲官所受的优礼,可以想见历史的惯性确实很强大。
D. 明代举行的经筵仪式,,某种程度上带有君臣之间互相制衡的意味,皇帝和大臣各有分寸。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早朝后,皇帝……准备参加经筵仪式”有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一般”并不代表早朝后就一定举行经筵。B项,“经筵的讲官……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有误,文章第一段说“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可见讲官是面对皇帝。D项,“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有误,选项逻辑关系混乱,文章第三段说“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可见“归结到现实”不是“古为今用”的结果,而是前提。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如本题的A项就忽略了“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这一句中“一般”一词,“一般”指“通常如此”,但并非全部如此。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的使用、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C项,“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错误,讲官责难皇帝不能推断出“繁文缛节”是“一种制度”;且第三段说“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选项变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错误,以偏代全,文章第二段的表述是“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可见腿叠放只是皇帝听讲时失去庄重仪态的一种表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他正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出海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跟每天早上一样,起身后就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
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
孩子并不走下岸去。他刚才去过了,其中有个渔夫正在替他看管这条小船。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又哭起来了。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个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福特牌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①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会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快。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的。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还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气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晃来晃去。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①,"侍者说,"Eshark②。"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③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注:①西班牙语:鲨鱼。
②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鲨鱼"(shark)时读别的发音,前面多了一个元音。
③他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说到这里,对方就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了。
《老人与海》梗概: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硕大无比,老渔夫在与它搏斗三天两夜后才将他杀死。归程中,老渔夫的帆船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回港时,那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一名渔夫用钓索量死鱼残骸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人们对老人行为的惊叹与赞美。
B. 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还有善良、敦厚之美。
C. 全文多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说故事,语言简洁,明快,显示出海明威小说电报体的独特风格。
D. 小说结尾写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寓意,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
5. 孩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作品结尾写露台饭店来的旅游者与侍者的对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侧面表现老人形象。孩子要跟老人学钓鱼、哭泣等情节,突出了老人刚毅、坚强的性格特征。②推动情节发展(或起到线索作用)。孩子与他人的对话,交代了老人回到窝棚后的情况。③深化主旨。借助孩子对老人的崇敬,作品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精神。④创设了友善、和谐的环境氛围。孩子与周围人对老人的关心,表现出老人所处环境的和谐、美好。
6. ①进一步强化了老人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②旅游者的误解既是对老人的赞美,也揭示了过程胜于结果的人生哲理;③与下文老人梦见狮子形成对比,突出老人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有误,“凶猛”“强悍”这一分析不准确,这一内容展示的是老人善良、敦厚的美德。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孩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这是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可以从情节、主要人物、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从文中来看,孩子看到老人在睡觉,孩子与他人对话,孩子回到窝棚与老人的交谈等等,这些内容串起了整篇文章,“孩子”在文中起到线索作用,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文中多次写到孩子“哭泣”,写到孩子“要跟老人学钓鱼”,这些内容都是对老人的侧面衬托,这是借助对孩子的描写来表现老人刚毅、坚强的性格特征;作者借写孩子对老人的崇敬来表达对不服输的硬汉精神的赞叹和歌颂;借助孩子引出周围人对老人的关注,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点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答题的时候,应先圈出与次要人物相关的情节,如本文中孩子到窝棚看老人,到露台饭店要一罐咖啡,与周围的人交谈,与老人交谈,等等,由这些内容可以知道,“孩子”在本文中起到线索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然后再圈出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发生关联的地方,如本文中孩子为老人哭泣,要向老人学钓鱼,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侧面展示主要人物的特点,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推动“媒介生活”
马 凌
不久前,中国记协发布的201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指出,“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原来以新闻为核心的“媒体生活”,将全面进入以信息为导引的“媒介生活”。
有人读报、有人读屏,信息的载体虽然多样,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没有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手机不再是单向度传播的信息载体,而是“个人移动终端”“人机互动的交互界面”乃至“身体的延伸”。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媒介生活”,意味着手机等媒介开始进入人和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发挥中介作用。更进一步说,媒介之“介”,在于它允许多元主体的共存,在于它可以跨越旧有的藩篱,融合各种手段、激发人们生活与想象的诸多可能。
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以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社会。比如依靠智能算法的信息精准推送技术,腾讯、阿里巴巴和今日头条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开展了“寻人”公益项目。从2012年底至2017年初,腾讯发布走失人口信息1444例,成功寻回437人;阿里巴巴协助公安部于2016年5月上线“团圆”系统,一年中发布失踪儿童信息1317条,帮助找回1274人;今日头条2016年2月启动“头条寻人”项目,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成功找到2500人,最快1分钟找到北京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找到的走失时间最长的一位已经离家57年。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寻找失踪人口方面有望做得更好。百度宣布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达到99.7%的识别率,如果智能机器人通过海量数据库的深度学习,掌握了跨越年龄的人脸识别技术,比如根据一个失踪孩子3岁时的照片推算他成人后的样子,精准寻人无疑会更上层楼。而应用算法服务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又一个例子,是诸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正在开发应用的网络辟谣功能。例如,今日头条于2016年底上线了辟谣功能,腾讯网在2017年上线较真事实查证平台,微信也在2017年6月推出辟谣助手小程序,用户可以主动搜索查证,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也能及时收到提醒。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推进后,这些新应用有望对互联网空间的清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节选自2017年8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当今社会媒介技术革新从未止步,媒体边界不断消失,功能综合、多样的视听媒介接连出现,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比如,电脑控、手机控、游戏控等群体不断出现,人们每天被各种无用信息占据大量时间,网络中人的非理性冲动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等。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早就指出,大量的信息媒介是“时间的窃贼”,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甘愿让这个窃贼盗走时间。如很多人痴迷于各种娱乐信息,他们关注各种娱乐动态,搜索明星八卦,如饥似渴地期待娱乐头条,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在媒介生态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精密的现代社会,信息沟通交流的便利不仅没有拉近人们的距离,反而使我们变得更孤独更隔离,更容易紧张和焦虑。因此,身处信息海洋之中,我们如何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避免被各种杂乱无用的信息占据宝贵的时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理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在信息海洋中获得主动权、选择权,使新媒体更好地为人服务。
(节选自2017年8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7. 下列关于媒体生活、媒介生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媒体生活以新闻为核心,而媒介生活则以信息为导引,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将全面取代前者而成为民众的新生活方式。
B. 智能手机是“媒介生活”的代表,它允许多元主体共存,把“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
C. 腾讯,阿里巴巴和今日头条三家互联网公司开展的“寻人”公益项目,借助了智能算法的信息精准推送技术。
D. 视听媒介的功能综合而多样,满足了人们多方面需求,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8. 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揭示媒介生活发展的趋势,并用实例证明了媒介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材料二则论证了媒介生活存在的一些弊端。
B. 媒介生活的出现,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的一种必然。它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必然让人们生活的更加便捷。
C.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人工智能在寻找失踪人口方面已经给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还有潜力发展的更好。
D. 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正在开发应用的网络辟谣功能,已经对互联网空间的晴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
E. 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新媒体带来的发展变化,不能让生命耗费在无边的信息海洋里。
9. 通读全文,面对新媒体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CE
9. ①接受新媒介进入自己的生活,承认多元主体的存在;②大力发展新科技,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方向,更好地为生活服务;③理性对待新媒介生活,在信息海洋里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媒体生活、媒介生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智能手机……把‘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第三段说“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由此可知“把‘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的应是“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而非“智能手机”,选项偷换概念。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材料二则论证了媒介生活存在的一些弊端”有误,从材料二来看,材料二是在指出媒介生活存在的一些弊端后,提醒人们要理性地面对新媒介生活。B项,“媒介生活的出现,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的一种必然。它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必然让人们生活的更加便捷”有误,材料一第二段说“有人读报、有人读屏,信息的载体虽然多样,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没有改变”,可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没有发生改变;“必然”一词也过于绝对。D项,“已经对互联网空间的晴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有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这些新应用有望对互联网空间的清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文中说的是“有望”,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通读全文,面对新媒体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面对新媒体生活该怎样做?新媒体是大趋势,作为受众,自然是接受,如材料一“媒介之‘介’,在于它允许多元主体的共存,在于它可以跨越旧有的藩篱,融合各种手段、激发人们生活与想象的诸多可能”,我们要承认多元主体的存在;我们还要发展科技,如“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以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社会”;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对其利,我们要加以利用,对其弊,也不能忽视,如材料二中所说“身处信息海洋之中,我们如何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避免被各种杂乱无用的信息占据宝贵的时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理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在信息海洋中获得主动权、选择权,使新媒体更好地为人服务”,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畸,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痔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改和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B.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C.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D.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汉代应荐举、科举的人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叫“对策”。后代也有用这种方法取士的。
B.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亦谓以文书征召、晓喻或声讨。文中用前者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才华横溢。他年幼时就善写文章,曾挑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上书刘祥道后得到表奏推举。
B. 王勃喜好医学。他被逐出沛王府后,曾请求补授虢州参军;后来还跟长安人曹元行医学习。
C. 王勃缺少政治的敏锐性。他出于戏谑之心写了《微英王鸡》,还因为害怕私藏官奴曹达之事暴露而将其杀害。
D. 王勃的文学才名颇受赞许。膝王阁宴会时,都督后来很欣赏他;而杨炯等评议者也非常认可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福畸,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痔而卒,年二十九。
(2)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⑴王勃的父亲叫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做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九岁。
⑵王勃写文章,起初不精心构思,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拉过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这句话的含义是“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叫自己的女婿写好诗序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没有人敢担承”,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先抓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都督”“滕王阁”“其婿”“客”“客”等,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大宴滕王阁”是一个省略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滕王阁”是处所,一般前面要有介词“于”,即应为“大宴(于)滕王阁”,“(于)滕王阁”是表处所的状语,与前面的动词“宴”构成一个整体,“宿”是副词,是修饰“命”,二者不能断开,故应从“阁”后断开,排除BD两项;“客”指宾客,都督事先让女婿做好序文的目的就是在宾客面前夸耀,其实应为“夸于客”,且“客”如放在后一句中,“客因出纸笔……客莫敢当”就讲不通了,“拿出纸笔”的主语应是“都督”,故应在“夸客”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C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文中用前者意”错误,文中用的是后者意,即“以文书征召、晓喻或声讨”。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王勃的文学才名颇受赞许。……而杨炯等评议者也非常认可他”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说“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由此可以知道杨炯等人的评议并不是对王勃的赞许。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杨炯等评议者”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中最后一段,杨炯的评议是“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对于自己排在王勃的后面是觉得“羞耻”的,可见他并不认可王勃,而议者的反应是“谓然”,即也是这样,由此可知,选项D错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坐”,因为,由于;“故”,缘故;“左迁”,降职,贬官;“省”,探望;“卒”,死。第二句中,“属文”,写文章;“墨数升”,定语后置,应为“数升墨”;“引”,拉;“寤”,醒来;“易”,改。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时就善于写文章,九岁那年读到了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指瑕》来挑出里面的错误。麟德初年,刘祥道巡察关内道,王勃上书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向朝廷上表荐举他,他参加策问时政获得优等。年龄不到二 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到宫前进献颂文。沛王听说了他的名声,把他召进王府做修撰,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书写成后,沛王对王勃更加宠爱信任。当时,诸王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戏作文章《檄英王鸡》,高宗皇帝大怒道:“这将挑起嫌隙。”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王勃被废罢后,出游暂居剑南。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慨然追思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展露情怀。他听说虢州盛产草药,请求补授虢州参军。王勃恃才怠慢他人,遭到同僚们的嫉恨。官奴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应处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革除了他的官职。王勃的父亲叫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做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九岁。
先前,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叫自己的女婿写好诗序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没有人敢担承。到王勃那里,他毫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上厕所,派遣下属等候他每写下文句就报告。先报告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说:“这也是老生常谈。”又报告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听后,沉吟不语。又报告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惊奇地说:“这真是个天才!” 请他把文章写成,尽兴而罢。王勃写文章,起初不精心构思,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拉过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说王勃是打腹稿。 王勃尤其喜欢著书立说。
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末住在白牛溪教授学生,门人很多。曾经从汉、魏写起到晋时作书一百二十篇,用来接续古代的《尚书》,后来失掉了序,有目录而无书的有十篇,王勃补全缺漏遗逸,编定为二十五篇。王勃曾说为人子者不可不懂医术,当时长安人曹元有秘密的医术,王勃跟他行医学习,全都掌握了曹元的医学精华。他曾经读《易经》,晚上梦中仿佛有人告诉他:“《易》中有太极,你要努力思考!”醒来后写了几篇《易发挥》,写到了《晋卦》,恰逢生病就停止了。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人称他们为“初唐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认为是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②,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③。
注:①翠微:青的山。②信宿:再宿。
14. 以下对诗歌相关内容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诗人江楼独坐所见之景,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表现了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少有的平和心境。
B. 颔联中,渔人再宿而捕鱼不止,燕子仍在眼前飞来飞去。“还”、“故”二字,使日常景象注入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情绪。
C. 颈联把匡衡和刘向之事化入诗中,巧妙自然,委婉含蓄,却又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D. 尾联中“自”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昔日同学自鸣得意之态,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之气。
E. 整首诗有较大的空间跨度,由眼前的山郭景象写到长安城的人物生活,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
15. 这首诗我那么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请结合全诗逐条分析。
【答案】14. AE 15.
①以乐景衬哀情。前两联写朝晖轻洒,山青江静,渔人和燕子惬意地活动,反衬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心情;②用典。诗人以匡衡和刘向自况,抒发政治失意的惆怅;③反衬(对比)。尾联用同学少年腾达得意反衬自己功业未成的愤激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诗歌相关内容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表现了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少有的平和心境”不妥,从诗中来看,“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故心境应是“无聊苦闷”。E项,“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有误,从诗中来看,没有回忆,诗歌前两联写景,后四句感怀,并无回忆的内容。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歌使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首先要回顾情感表现的方式,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诗歌首联和颔联主要是写景:“朝晖”,秋晨朝霞的美景,“翠微”,远处青山之美景,还有渔人“信宿”,燕子“飞飞”,景是乐景,但诗人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这是以乐景来反衬诗人孤寂、苦闷的心情。颈联用典,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此处诗人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这两句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查的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但答题的时候还要分析情感。从整体来看,这首诗歌前四句是写景,而所写的景都是乐景,而要表达的却是哀情,可以从乐景衬哀情或者反衬的角度来分析;诗歌颈联提到匡衡和刘向,这是使用典故,借古人说己事,抒己怀;尾联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而无需有所待。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巨大的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了教师的职责。
【答案】 (1). 若夫乘天地之正 (2). 而御六气之辩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若在前加“师者”,也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而无需有所待”,第二句中“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巨大的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第三句中“说明了教师的职责”,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御”“辩”“湍”“喧豗”“砯崖”“壑”“受”“惑”等。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中国外交部有关人员对印度侵占我国领地问题的责问,印度方面相关人员语言闪烁,竟至于顾左右而言他。
②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搞一时污染、一世治理的那一套,对于违反相关法规发展经济的人,我们要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打击他们绝不手软。
③吴京自导自演的电影《战狼Ⅱ》票房大卖,这大大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其实,主旋律加上精良制作,才让这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电影赚得盆朝天,碗朝地。
④近日,交通部等10部门出台了一份指导意见,但一些共享单车的经营者却依然只致力于扩展地盘、扩大市场,忽略了共享单车的用户体验,致使一些共享单车成了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⑤高考结束后,一些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的考生虽然经过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解决了学费问题,但他们目无全牛,缺少人生的总体规划,这难免会给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困扰。
⑥有关垃圾分类的法规和条例已经出台不少,但在我们身边的小区里,乱扔垃圾、不按照标志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的状况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A. ①④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顾左右而言他”,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话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此处使用正确。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句中说的是对 “违反相关法规发展经济的人”的治理,使用错误。③“盆朝天,碗朝地”形容家中杂乱无条理。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④“银样镴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不中用的人或事物。符合语境,使用正确。⑤“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⑥“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句中使用正确。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病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进行诊断、检查、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对于患者就医、医生看病,都十分重要。
B. 据国家发改委官员透露,201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2.3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老龄人口可能达到4.8亿。
C. 陈雨露、马勇编著的《大金融论纲》从一个长期视角全面地审视了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演变趋势,构建了“大金融”命题下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氛围。
D. 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祝他们健康幸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进行诊断、检查、治疗”语序不当,应先“检查”,再“诊断”,故应改为“检查、诊断”。B项,“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成分残缺,“进入”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老龄化”后加“阶段”。C项,“构建了‘大金融’命题下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氛围”搭配不当,“构建……氛围”不搭配,应将句末“氛围”一词改为“理论”。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今天下午,我有事外出,但你还可以按照约定到我家来,令爱会热情接待你。
B. 我们公司以诚信为先,保证产品质量,赢得了诸多荣誉,欢迎来电垂询。
C. 您赠送我的这本书,内涵深刻,对世界大格局有透辟地的阐发,我已雅正过。
D. 感谢您在忙碌中依然抽时间来奉陪我,我会把您对我的情谊牢记心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用语的得体性。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B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句中使用正确。A项,“令爱”是对对方女儿的敬称,不能用来称呼自己的女儿,此处说“到我家”,可见句中说的是自己的女儿,不当。C项,“雅正”是敬辞,应该用于称呼对方对自己的指正,句中说“我已雅正”,错误。D项,“奉陪”是陪伴朋友,不能用于对方陪伴自己,句中说“您……来奉陪我”,错误。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含10字)。
学校是否有效地教过学生如何阅读母语?可以说是,①_________。五六年级之前,大致地说,②_________。在这之前,我们发现阅读的学习曲线是稳定而普遍上升的,但是过了这一点之后,③_______。
【答案】 (1). ①也可以说不是 (2). ②母语阅读被有效教过(学校有效教过母语阅读) (3). ③则是波动而整体下降的(或“则呈现水平状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语段第一句提出问题,“学校是否有效地教过学生如何阅读母语”,后面应是做出回答,第一处,前面说“可以说”,后面对应的应是“也可以”,且这两个词语所说的往往是相反的情况,前面说的是“是”,后面说的就应是“不是”,故此处应填写“也可以说不是”。第二处,说的是“五六年级之前”,前面对于“学校是否有效地教过学生如何阅读母语”给出的是两个答案,从前后对应的角度来看,后文应是先解说“是”,且后面说“在这之前,我们发现阅读的学习曲线是稳定而普遍上升”,可见此处应是说“学校有效教过母语阅读”。第三处,前面说“但是过了这一点之后”,“但是”表示转折,可见此处所说的内容应与前面相反,前面说“阅读的学习曲线是稳定而普遍上升”,那么此处应是“波动而整体下滑”。
21. 下面是《红楼梦》中有关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一段描写(已做改动),有五处不合情境或人物性格。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哈哈大笑。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静静地呷了一口茶。林黛玉笑岔了气,禁不住拍着桌子大叫“快活”。王熙凤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迎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探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①刘姥姥鼓着腮帮子逗大家,且两眼直视,无法也不应该哈哈大笑。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史湘云撑不住,不能静静地呷茶 (2). ③林黛玉性格谨慎,不会拍着桌子大叫“快活” (3). ④王熙凤年龄已长,性格泼辣,决定了她不可能滚到贾母怀里撒娇; (4). ⑤迎春温柔可亲,不太可能把饭碗合在探春身上。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同时题干暗示“有五处不合情境或人物性格”,这就要求考生应先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有所了解,然后结合语段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做出判断。如“史湘云撑不住,静静地呷了一口茶”,“撑不住”和“静静地呷了一口茶”矛盾,既然“撑不住”如何能静静地呷茶?如“林黛玉笑岔了气,禁不住拍着桌子大叫‘快活’”,林黛玉寄人篱下,行为举止处处小心谨慎,不可能做出“拍桌子大叫”的动作,也不会说出“快活”这样的语言。如“王熙凤早滚到贾母怀里”,“王熙凤”性格泼辣,且已经结婚,不会做出“滚到贾母怀里”的动作,这应是小孩子撒娇的行为。如“迎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探春身上”,迎春的性格温柔,不太可能把饭碗合在探春身上。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芳华》中,何小萍的形象塑造很成功。她倔强勇敢,但命运悲惨,充满了无奈。可贵的是,在经历了种种黑暗冷漠之后,她还怀着善意和感恩来对待这个世界。她说:“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对于何小萍的这种人生态度,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善待他人
生活中常是这样:对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同中国有句古语说的那样: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那我们就来说说宽容,宽容是一种理解、体谅、尊重他人的品性修养,宽容是一种豁达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就是要宽容他人、原谅他人的错误。当然,这种原谅也并不是毫无原则的。
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善待他人呢?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屠格涅夫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谁能说自己是不配、不需要宽容的呢?可见宽容别人既是宽容自己啊!下面我就来讲个故事,说说善待他人的好处。
春秋宋国国相子罕,为人宽厚,他家的南邻是一家鞋匠,其住宅的墙弯弯曲曲地伸到他的厅堂,子罕原想令其搬家。可是这家人在此干鞋匠多年,一迁走,买鞋的老客户就找不到新地址,鞋匠一家也就无法生活。子罕于心不忍,只好委屈自己。子罕家的西邻地势高,积水不停地流过他的屋房,既潮湿又不美观,童仆愤愤不平,子罕也不让计较。子罕的君子气度远播于外,楚国想攻宋,一听子罕的宽厚仁慈,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宽容能征服人心,获得他人的敬重和爱戴。这就是善待他人的好处,仅因为子罕的宽容,仅因为他的善待,竟平息了一场战争,可见善待他人的力量有多大!
或许你现在会问,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到这点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善待他人首先就要做到宽容、原谅他人的过错,不斤斤计较,谅解他人的难处,多关心他人。其次,把别人当作自己,像关爱自己,保护自己一样去关爱他人。给予他人多一点的帮助关怀,少一点冷言冷语,我想再冷漠无情的人也会动心的。做到了这些,我想就很不错了。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想方设法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只有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对方才会与你真诚合作。请记住这句话: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啊!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介绍了《芳华》中人物何小萍的人生遭际和她对待人生的态度,先看她的人生遭际,“命运悲惨,充满无奈”“经历种种黑暗冷漠”“不被善待”,再看她对待人生的态度“怀着善意和感恩”“识别善良”“珍惜善良”。本次作文就应围绕如何对待人生中的种种遭际、如何生活来立意,关键词是“善意”“感恩”“善良”。先看“感恩”,我们可以先思考“何为感恩”“感恩谁”,“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只要有值得感恩的方面就可以动笔去写,还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和平安定的社会,人生旅途中所遭遇的挫折、失败甚至磨难等,可以思考的范围有:回顾历史,放眼社会,倾听大自然,展望未来;为什么要感恩?因为感恩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塑造我们的心灵,使世界变得美丽,使我们拥有爱心。一个人“感恩”,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份珍惜,一个社会感恩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如感恩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如感恩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如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你的心志;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你的双腿;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感恩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该怎样感恩?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应该来自平凡的生活;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应该来自博大的胸怀。如围绕“善待”来立意,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打开思路,何为“善待”?要“善待”谁?为何要“善待”?“善待”会如何?再看要求,“对于何小萍的这种人生态度,你有怎样的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对何小萍的人生态度做出表态。
参考立意:
心怀感恩
用感恩经营人生
感恩让世界充满爱
点一盏感恩的灯
善待他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抓住材料中何小萍的话来立意,“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由“识别善良”“珍惜善良”生发开去,可以围绕“感恩”“善待”“善意”“善良”等话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