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0 KB
  • 2021-06-09 发布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基础 ‎1.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犒劳 B. 侯生摄敝衣冠 敝:敞开的 C. 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D. 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勒:统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敝”,修饰“衣”,是破烂、破旧的意思。句意:侯生整理一下他的破旧衣帽。故选B。‎ ‎2.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诸侯皆属焉/乃以秦王属吏 B.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阴使人至豨所 C.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 上服度则六亲固/尽失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隶属、归属、跟从;部署。‎ B项,暗中,暗地里。‎ C项,赶紧、快点;痛心。‎ D项,礼法;风度、态度。‎ 故选B。‎ ‎3.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婴素车白马:名作动,驾素车白马 B. 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 C. 侯生乃屏人间语:使动,使…退避 D.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形作动,感到羞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D项,意动,以……为羞。(他是)知道我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觉得丢脸,(我)担心的是我的功名不能为天下人所知。故选D。‎ ‎4.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陷之死地而后生/管仲因而信之 B. 鞭马南驰数十里/恐吾至阻险而还 C. 时秦昭王与楚婚/稍蚕食诸侯 D. 亭长妻患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A项,使动,使……陷,使……信守盟约。‎ B项,名词作状语,向南;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之地。‎ C项,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姻;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D项,意动,以……为患,厌恶;名词作动词,称王。‎ 故选A。‎ ‎5.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 所过无不残破 ② 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 ‎③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④ 我哀王孙而进食 ‎⑤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⑥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残破”,古义:毁坏;今义:残缺破损。“慷慨”,古义:感慨,叹息;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王孙”,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不肖”,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故选C。‎ ‎6.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均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诽谤者族/古之帝者地方千里 B. 赵旦暮且下/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C.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晋鄙嚄唶宿将 D. 东道少回远/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均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A项,“诽谤”,古义:非议国政;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 B项,“从容”,古义:举止、行动自然;今义:不慌不忙,镇静等。‎ C项,“无耻”,古义:不知羞耻;今义:卑鄙。‎ 故选D。‎ ‎7.下列文言文各句中,与所给例句的特殊句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选自《刺客列传》)‎ A.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B.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 C.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例句,“千斤”“万家”分别修饰“金”“邑”,定语后置句;‎ A项,“数万”修饰“慕从者”,定语后置句;‎ B项,“与(之)俱”,省略句;‎ C项,“何为”,宾语前置句;‎ D项,“于天”,状语后置句。‎ 故选A。‎ ‎8.下列文言文各句中,特殊句式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毋令当单于/因与俱攻秦军 B.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C. 管仲既任政相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大丈夫不能自食/岂管仲之谓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A项,“毋令(之)当单于”,“因与(之)俱攻秦军”,省略句。‎ B项,“见”“为……所”表被动,被动句。‎ C项,“任”,被任用,被动句;“知其事”修饰“太子及宾客”,定语后置句。‎ D项,“食自”“谓管仲”,宾语前置句。‎ 故选C。‎ ‎9.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酒酣以往 B.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C. 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且至于燕 D. 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为虏所生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承接。‎ 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 C项,副词,将要、将近。‎ D项,表判断,作为;介词,被。‎ 故选C。‎ ‎10.下列文言文各句中,均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 ②直上载公子上坐 ‎③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乱于内 ④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⑤ 厚币委质事楚 ⑥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桀”通“杰”,“坐”通“座”,“萆”通“蔽”,“质”通“贽”。故选B。‎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 C. 伯、叔:古代兄弟排行。伯指排行老大,叔指排行老三。亦有孟、仲、季之说。‎ D. 王子:帝王的儿子。嫡长子多会作为皇位继承人被立为太子,又称皇储或储君。‎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4. 把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答案】11. A 12. B 13. D ‎ ‎14. (1)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2)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修”的宾语为“道”,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 ‎“纲而纪之”“统而理之”句式对称,“而”表转折,和“不能为容”为一句,排除C项。‎ 句意: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错误。应该是“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 项,“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错误。后半句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从者”,跟从的弟子;“兴”,发起、发动,此处意译为站立;“讲”,讲学;“诵”,朗诵、吟诵;“歌”,歌唱;“衰”,衰减、衰落。(2)“能”,善于;“稼”,种植谷物,亦泛指农业劳动;“而”,连词,表转折;“穑”,收割谷物;“巧”,工艺技巧;“顺”,迎合。‎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 孔子知道弟子中有人又怨心,于是叫子路上前问话,说:“《诗经》上说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是我的道德不好吗,为什么我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子路回答说:“假如我不仁和,别人就不会相信我.假如我不智慧,别人就不会和我行得通。”孔子说:“是这样的吗?仲由啊,如果仁者一定会得到别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一定是行得通的,哪里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路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干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先府君①行实 张惠言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滁迁常州,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端,当明弘治中,居南门德安里,是为大南门张氏。张氏非大南门不共谱。端孙钦,钦生洲。洲生宏道,万历中举于乡,官开封府通判,生典。典生以鼎。以鼎生铭伛。铭伛生采。采生金第,娶于白,生府君。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而铭伛当明之亡,独不为制举业云。‎ 府君生九岁而孤,有兄曰思楷,弟曰瑞斗。家贫,日不得再食,奉白孺人教,兄弟相厉以儒学。补府学生,试高等廪膳②,常教授乡里间。其后游沅州,一岁得疾归,遂卒,年三十有八。府君既不得志于世,无所表见,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而府君之执友汤先生宾辂、郑先生梦杨,笃行君子也,知府君深,守道德,不毁誉,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 汤先生曰:“君好学深思,不事穿凿,善为诗及制举文,操纸笔立就,性沉挚,寡欲少言,尤不喜说人过。与人交,不设城府,久而能敬。”郑先生曰:“薛心筠、董仲容、汤宾辂,君兄弟总角交也。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谓两人于人道近也。笃于孝友,平生未尝与人迕,人亦未尝迕君。或问之曰:‘天壤间何处可使性气?’其为人如此。”郑先生又言:“府君有异表,中夜目光闪闪,或一二尺许。尝自言:‘秋夜偶玩月,见河汉间云鳞鳞,士女数十人,云裳霞佩,执诸乐器,飘飘过太虚,肤发纤悉可辨云。’”‎ 汤先生名修业,郑先生名环,皆常州武进人。‎ ‎(节选自《张惠言文选》)‎ ‎[注]①府君:作者的亡父。②廪膳: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 B. 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 C. 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 D. 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授:学官名,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文中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 B. 制举:中国古代常设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分支,设博学鸿词科、文辞雅丽科等。‎ C.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形如两个羊角故名。‎ D. 太虚:来源于道家用语,在中国古代泛指天空或宇宙。‎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作者的父亲在世时不得志,无处施展才华,英年早逝;他为人纯厚朴实,他所交往的朋友,也都是朴实的君子。‎ B. ‎ 张氏家族世代读书、教书,是个书香门第;作者的祖父去世的早,家里贫穷,而父亲不善言谈,但深得友人敬重。‎ C. 本文详尽记录亡父友人关于父亲立身行事的回忆,借他人之口,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父亲的哀思与挚爱。‎ D. 本文写亡父行状,全篇落在一个“实”字上,对家世族谱罗列,是实录;对亡父生平事迹的记述,也是实录。‎ ‎18. 把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 ‎(2)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 ‎【答案】15. D 16. B 17. B ‎ ‎18. (1)从张典直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为有文章出名,所以世代以教授生徒为生。‎ ‎(2)(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四岁,遗腹子张翊在他去世四个月后出生,他所说所做的值得记载的也无从得知了,从别人传闻那里得知的(有关他的事迹),又不敢细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画线句子中“古人”是名词“抗希古人”即“抗志以希古人”,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C项。‎ 再比较B项、D项,根据文意“温而恭”“简而中”分别修饰“色”和“言”,故“恭言”连接不当,排除B项。‎ 句子的意思是宾辂志向高远,喜好考证查核旧事,不轻易出门。你父亲兄弟俩与仲容就常常聚集在薛家,我也时时在座,从容地发表议论,往往连日连夜。你父亲态度温和而恭敬,言谈简洁而中肯。我内心敬重宾辂但却特别爱戴你父亲。‎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中国古代常设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分支”错误。制举,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制举(制科)则是科举制的特别考试,非常设,由君主下诏临时安排,以发现和选拔非常之才、特别之士。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父亲不善言谈”表述不够准确,不善言谈这一说法不恰切,原文是说他少言,少言并不等于不善言谈。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至”,到;“皆”,全、都;“补”,补授;“名”,出名;“以……为”,把……作为;“事”,事业。(2)“方”,刚刚、才;“而”,连词,表承接;“其”,代词,他的;“纪”,记载;“弗”,不能;“闻”,知道、听说;“于”,介词,从;“闻之于人所传”(状语后置句);“审”,细察。‎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 ‎)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先父,名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他的先祖从宋代起由滁州迁到常州来,常州的张氏大多由滁州迁来,家谱已经毁坏,世代不能记述。祖先的后人名叫端,出生在明弘治年间,居住在南门德安里,这是大南门张氏。张氏不是出于南门的不共谱。张端的孙子是张钦,张钦生张渊,张渊生张宏道,万历年间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官至开封府通判,张宏道生张典,张典生张以鼎。张以鼎生张铭伛。张铭伛生张采。张采生张金第,张金第娶了白氏,生先父。从张典直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为)有文章出名,(所以)世代以教授生徒为生。而张铭伛生在明亡之际,惟独他不参加科举考试。‎ 先父生下来九岁时就成了孤儿,有兄长叫张思楷,弟弟叫张瑞斗。家里贫穷,每天不能吃两顿饭,遵奉母亲白氏的教诲,兄弟用儒家道德修养之说来相互勉励。后来补授先父为生员,(他)参加高等廪膳生员科考试(之后),常在乡里靠教授学术谋生。那以后他到沅州游学,一年后得病回来,就离世了,享年三十八岁。先父在世上已经不得志,无处施展才华,又没有活得长寿,来充实他的学问以至不朽,他的著述都未能完成。他死的时候,我才四岁,遗腹子张翊在他去世四个月后出生,他所说所做的值得记载的,也无从得知了。从别人传闻那里得知的(有关他的事迹),又不敢细察。而与先父志同道合的好友汤宾辂先生、郑梦杨先生,都是品行朴实的君子,(他们)对先父了解较深,而且(为人)坚守道德,不轻易(对人)褒贬,因此(我)记下他们说的话,把它作为先父的生平事迹。‎ 汤先生说:“你父亲热爱学习深入思考,不做穿凿附会的事,善于写诗歌和科举应试文章,拿起纸来立刻就写成了。性格沉稳真挚,欲望、言谈少,尤其不喜欢说人家的过错。(他)和人交往,心中没有城府,时间久了,赢得别人的敬重。”郑先生说:“薛心药、董仲容、汤宾辂,是你父亲年幼时就结下的好朋友。宾辂志向高远,喜好考证查核旧事,不轻易出门。你父亲兄弟俩与仲容就常常聚集在薛家,我也时时在座,从容地发表议论,往往连日连夜。你父亲态度温和而恭敬,言谈简洁而中肯。我内心敬重宾辂但却特别爱戴你父亲,认为他们两个人在合于圣贤之道方面是接近的。你父亲在父母孝顺、友爱兄弟方面是切实淳厚的,平生不曾和他人有过什么抵触,别人也不曾与你父亲有过什么抵触。有人问他说:‘天地之间哪里可以发脾气?’他的为人就是这样的。”郑先生又说:“你父亲有不凡的仪表,半夜里双眼目光闪闪,有时有一两尺多长。曾经自言自语:‘秋天夜里偶然赏月,看见河汉之间云彩嶙嶙,有仕女几千人,穿着云裳戴着霞佩,手拿各种乐器,飘飘然经过天空,肤色纤毫都可辨认。’”‎ 汤先生名修业,郑先生名环,都是常州武进人。‎ 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四)》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宿命论观点解释了社会与人生的错位,并渴望借此求得解脱。‎ ‎(2)《朝天子·咏喇叭》中作者描写劳动人民在阉党的喇叭声中家破人亡、鸡飞狗跳的事实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4)《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项脊轩志》结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庭中的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 ‎(6)《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从而打消了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8)《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答案】 (1). 人生亦有命 (2). 安能行叹复作愁 (3). 眼见得吹翻了这家 (4). 吹伤了那家 (5). 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6). 鸿雁长飞光不度 (7). 鱼龙潜跃水成文 (8). 随意春芳歇 (9). 王孙自可留 (10).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1). 今已亭亭如盖矣 (12). 本图宦达 (13). 不矜名节 (14). 善始者实繁 (15). 克终者盖寡 (16).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17).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叹”“翻”“潜”“植”“矜”“繁”“恤”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白 光(节选)‎ 鲁 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远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选自鲁迅《呐喊》,有删改)‎ ‎2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的中间段落描写月光的阴冷,四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阴森、凄惨的氛围,既烘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宁静、平和,又为下文在白光引诱下去寻找银子埋下伏笔。‎ B. 小说通过陈士成在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常态,在幻音、白光引导下疯狂而可怜地追寻银子下落而不得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阴鸷的吃人本质。‎ C. “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陈士成在屋内挖银子时的急切、兴奋、小心的心理。‎ D. 综合全文来看,陈士成为了寻到银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自己屋里到城外山里,表面上看是一个落第的知识分子,骨子里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婪鬼。‎ ‎21. 《白光》节选中的画线句子,用“糖塔倒塌”来比喻陈士成希望破灭。如果把糖塔倒塌换成“肥皂泡破灭”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2. 鲁迅的小说,内容丰富而深刻,“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其主题之一。这里的“凉薄”指人际关系的冷漠。请结合选文《白光》,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 ‎【答案】20. B 21. ①不好。②“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 “受潮 的糖塔”的倒塌,准确地表现了陈士成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③而“肥皂泡”飘忽不定,没有“塔”的高耸、厚重之感,“肥皂泡的破灭”是瞬间的,无法表现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 ‎ ‎22. 《白光》中的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他敏感脆弱,以致神智昏乱,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过问。陈士成总感觉周围一切,甚至连他所教的学童都看不起他。他生活在一个孤寂、冷漠的环境中,内心极度苦闷,然而又无处宣泄,最终精神崩溃。‎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宁静、平和”错误。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陈士成的内心是复杂的,不能“宁静、平和”。‎ C项,“小心的心理”错误。反衬出陈士成对银子的追求,内心不平静、激动。‎ D项,“骨子里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婪鬼”错误。陈士成已处于精神恍惚之中,陷入一种非理性状态;形象表现科举就是一步步引人走向死亡的罪魁祸首。‎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白光》节选中的画线句子,用‘糖塔倒塌’来比喻陈士成希望破灭。如果把糖塔倒塌换成‘肥皂泡破灭’好不好?请说明理由”,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语境分析理由。“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塔”的倒塌,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肥皂泡破灭”,是一个瞬间的动作,无法形象生动写出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选文《白光》,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题干已经提示“这里的‘凉薄’指人际关系的冷漠”,结合文本分析概括。结合“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等分析,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陈士成总感觉周围一切,甚至连他所教的学童都看不起他。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结合“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及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分析,增强了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他生活在一个孤寂、冷漠的环境中,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内心极度苦闷,然而又无处宣泄,最终精神崩溃。小说以“白光”隐喻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而陈士成连考16次未中,并最终因追求这种功名利禄而死,从而以其为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三、作文 ‎23.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的文体特征鲜明;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④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答案】生命的格调 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 濮水之边,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谁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位于你只是虚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 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谁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旧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如同万花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 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 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受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远离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远离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我们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 而今,物欲横流,信息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而人们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我们的生命格调迷失了,我们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却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们已是奢求。‎ 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何不在这样喧嚣的俗世中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几时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何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内心的自我?‎ 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寞是钱钟书的格调。而我的格调是暗,是静,是光。生命本就属于你自己。‎ 一直淡泊下去,让心得以安宁,坚守淡泊的生命格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审题】“生命的格调”,从语词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格调”一词在词典上的义项有三:(1)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如:这部影片内容低俗不高;苏辛词豪放。(2)指人的风格或品格;风度,仪态。(3)风貌,景象。“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学生写作时容易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 ‎。应该说该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值得注意的是,该题写作时学生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一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只要观点明确而集中,富有现实针对性;事例能围绕观点,分析精到;见解独到,鞭辟入里,都可以敷衍成优秀的作文。写成记叙文,可以叙述一个与“生命的格调”相关的故事,从中得出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也可以记叙一个生命格调形成的过程。总之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有着十分充裕的时空。‎ 参考立意:生活丰富多彩,每个人“生命的格调”不必单一;在浮躁而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需要“低调”;青年人,如何养成自己生命的格调;美好的生命格调,需要坚守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如“一棵小草,也在用它邈渺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涵;一只小虫,也在用它卑微的躯体,诠释着生命的灵动;一株青藤,也在用它柔韧的枝蔓,蓬勃着攀援的力量”等,引出“‘清欢’才是生命的最为从容的格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清欢就是清雅恬适之乐,这种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清欢”是一种本色,一种风范,一种追求,一种格调,跳出人生看人生,一切只是云淡风轻;清欢,不是对生活的无求,而是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清欢使人回归本真”“寻一片清净,放松心灵,洗去尘埃、疲惫与浮华,让我们的心回归本真,这一路,穿枝拂叶,芳香弥漫,落下的泪却不悲凉”“‘清欢’是生命最从容的格调”等。‎ ‎【素材】生存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价取向,必定,生命的格调也因此而改变,也因此而定型。‎ 生命也许真的很短暂,但生命的格调却会成为永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耳熟能详的诗早就倒背如流。文天祥,一个不朽的生命,抗元路上“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但他坚持“以身殉国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他的一生就像《过零丁洋》中所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太史公司马迁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箴言,定音为人品人格的最高层次,文天祥的死是他生命的永生。就义时,他虽衣衫褴褛,可他的眼神中却丝毫没有畏惧,有的是对南宋的忠诚,有的是对卖国贼的憎恶,有的是从容……“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一身凛然正气直冲云霄,冲破那层层阴霾,冲破那层层雾霭,他的生命格调是那么的高亢、顽强!‎ 兰,深山幽谷,芳华自赏;竹,亭亭玉立,坚韧挺拔;菊,与世无争,清高隐逸;梅,凌霜傲雪,凌寒而放。清华其外,淡泊其中,彰显生命之格调。‎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涛涛浪花,淘尽多少英雄;烈烈西风,早已拂白了苏武的黑发;凄凄荒草,早已淹没了苏武的容颜。但酷寒何畏,枯草何惧。“我”有自己内心的格调,那是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谱写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气歌。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但正是这凛冽的寒风印证了苏武的忠诚,吹来了这一永恒的“英雄”,彰显生命那不屈的格调。‎ 格调二字可以衍穿生命的始终。而对格调高低的认知足以影响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正确理解格调十分关键。而人性的价值在格调中的地位应当是超过意识形态的。我认为,只有正确理解人性,生命的格调才会有生机,生命方才可以理解为人之生命。不是吗?‎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修行吧,坚守吧,让一切美好成为你的格调,让你的格调成为你通向梦想的通行证。‎ 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人生看人生,一切只是云淡风轻。“清”是一种本色,一种风范,一种追求,一种格调。庄子淡然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只愿“曳尾于涂中”;陶渊明远离官场独自清闲,“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便是他内心的写照;居里夫人将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自己的金质奖章给小女儿摆弄,面对朋友的质疑,她只是淡淡地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古今中外,这些人始终坚守着心灵之树,坚守着心灵的那方净土,心清如水。‎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