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31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 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
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
一、现代文阅读
学校:
姓名:
班级:
第 I 卷(选择题)
考号:
亦大幅提升。
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 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孔子说“杀身 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
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 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
“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
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 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 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 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 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 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 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 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 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 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
重视的哲学家。 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
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 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 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 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 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
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 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 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 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
——节选自《哲学入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 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 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 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 发展上影响巨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 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 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 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
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 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 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 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 的使命去完善德行。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 约翰·贝里(郭为、赵剑桥译)
不知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还是生计的必需,小个子提琴手鲁道夫总是独自驾小船在纳维亚漫游,在那些小 小的海港城市里举办个人音乐会。有一年,鲁道夫跨海到了冰岛,沿着嶙峋的海岸,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 回演出。这是一块威严、冷峻的土地,可是这里的人民却从不忘却好客的规矩。鲁道夫的听众并不太多,就 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不动声色。从古时候起,这里的人们就把精力统统用在辛辛苦苦 的劳作上了。有时当地学校的教师把他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理应知道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等的名字。 人们往往呆坐在那里,瞧着这位小个子琴师闹腾一番,最后表情庄严地返回家中。不过他们是付钱的。
一次,鲁道夫又驾起他的小船,从一个小城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去。忽然东北方的天空变得昏暗吓人,一 场暴风雨就要降临冰岛。这时他正绕着一个荒凉的海岬航行。他打开地图,发现最近的港口也要半天的航程 才能到达。他开始忧心忡忡起来,但忽然发现离岸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个小石岛,岛上有座灯塔。他吃力 地把船靠上小岛。灯塔下面是峭壁,岩石中开辟了一段台阶,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边上面的灯塔。在飞渡的 乱云的背景下,有一个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顶上。
“欢迎您!”声音在峭壁间轰鸣着,给像要把小岛席卷而去的波涛增加了声势。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小岛的唯一的主人带着来客顺着螺旋型的楼梯爬上灯塔的三层,然后就忙着去做应
付暴风雨的准备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灯塔。灯塔终年光华不灭,雄视着整个这一片海域,一丝不苟地 向过往这片海域的船只传递着庄严的、无声的信息。
守灯人是个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须垂在胸前。他的行动迟缓,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独小的天地 里,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他不大讲话,与其他那些构成他生活内容的因素海洋、暴风相比,他平和的内心
却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对照。
简单的晚餐之后,两人对坐着,各自想着对方的存在灯塔在头顶上熠熠闪光,咆哮的风浪一下一下重重 地撞击着灯塔的墙壁。老人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着什么,一双劳动的大手放在张开的两腿上。
鲁道夫觉得,守灯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击着灯塔的惊涛骇浪,但他对这太熟悉了,好像 什么也没发生。尽管老人表面上对客人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已经把鲁道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他的世界的一 部分。
鲁道夫慢慢从老人嘴里得知了一点点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这座灯塔上出生,当时他的父亲也是 守灯人。教他读《圣经》的母亲是他所认识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读《圣经》,再没有其他书可看。当音乐家 的鲁道夫也没多少时间读书,但他毕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弯下腰,从琴盒里取出他那把心爱的提琴。
“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问。 起初鲁道夫以为主人在开玩笑,但看到对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乐器的好奇,而只有对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内的整个人的兴趣。在
平时,鲁道夫决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现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测,而自己 太渺小,能力太有限。
“我用它来…音乐。”他结结巴巴地低声说。 “音乐?”老人缓缓地说,“噢,听说过,可是没见过。” “音乐不是看的,是听的。”
“啊,对了。”老人同意道,话音里不无谦卑。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 处。老人的灰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价值。
风雨,灯塔和老人突然使鲁道夫兴奋起来,使他内心充满了怜爱之情,赋与他一个比他自身大无穷倍的 广阔空间。他想为老人创造出一个烈火与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扬起琴弓,在涛声的伴奏下,演奏起来—— 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
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间等于创造那个烈火与繁星的世界的数日;腾腾喷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缓 缓注入心域的万物之泉;惊雷的呐喊,软风的抚慰;情感搏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类崇高精神光辉 下的灿烂谐音…鲁道夫从未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从未得到过这般不同凡响的伴奏。海浪和暴风用巨大的手 指敲击着塔楼,熠熠的灯塔自信地持续着一明一暗的循环。最后一声音响消失了,鲁道夫把头垂在胸前,大 口地喘着气。大海在小岛周围翻腾着,咆哮着,像鼎沸的人声,在给他喝彩。
老人自始至终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宽大、粗糙的手放在大腿上,低着头,使劲地听着。曲终许久, 他依然静静地坐着。然后他仰起脸,平静地、显得很有鉴赏力地抬起手,点点头。
“对,一点不假。”他说道。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鲁道夫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为后文鲁道夫得遇守灯老人做了铺垫。 B.小说中描写的冰岛小城镇里的听众并不倾心音乐,这与下文鲁道夫偶遇知音形成对比。 C.守灯老人对鲁道夫的乐器没有表现出丝毫好奇之心,这是他长期守望灯塔以致麻木。 D.小说以“知音”为标题,意蕴丰厚;以鲁道夫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而真实。
5.文中守灯老人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小说的结尾老人说“对,一点不假”,这与前文老人对这段乐曲的全然不知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 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
《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 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 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摧萼辈,不以臣等言 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 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惧、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 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 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水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 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 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 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 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 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 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凭。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释: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 进众银获宥/故及之/ B.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目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 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C.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 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D.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 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殿试: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考试,故又称廷试、御试。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十分讲究孝道。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 请求归葬。 B.杨慎敢于直言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杨慎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回朝;世宗时,他又多次犯颜 进谏。 C.杨慎一生坎坷,不得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因政见不同被贬谪,父亲去世后,居无定所。七十岁时 去世。 D.杨慎做事原则性强。桂萼、张璁因建言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宁肯被罢斥也要上书反对桂萼、张璁的政 治主张。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陛下既超摧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12 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1.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2 分)
1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4 分)
二、情景默写
13.(10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 , ”两句刻画了周瑜年少得意意气风发的青年将 领形象。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 “ , ”,这两句以饱含丰富情感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辛弃疾的 满腔悲愤。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里说,在这 “ ”,最难调理身体和心情,而且“ ”也挡不 住砭骨的寒气,更驱不散浓重的愁绪。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后,采取的行动是“ ”。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及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1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正对强敌契丹(辽)、西夏奉行 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
三、语言表达
第 II 卷(非选择题)
B.对“伶官”的解释:因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C.“序”:写在著作或正文之前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按用途可分为书序、诗序、文序、赠序。
(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 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 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 800 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 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 9000 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 实际处理率不足 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 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 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 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 考、主动作为,才能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D.韩愈,字退之,他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
18.下列对所学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病偻.,隆然伏行:脊背弯曲,即佝偻病 B.良有以.也:原因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经
D.夫子哂.之:笑
19.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临夏中学将于 5 月上旬举行文化艺术周活动,届时每个班 都将有各自的节目登场。快来给自己的班级想个口号加油鼓劲吧!要求主题鲜明,有一定的文采,且不超过
16 个字。
20.(7 分)下面是高二年段某小组开展“儒家文化研究性学习”的计划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 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注:三孔,即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 四、材料作文
21.(60 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 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
——习近平在“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综合以上材料,你对“义与利”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①忠于职守:在险峻的暴风雨中,依然看守灯塔,子承父业,矢志不渝;②木讷从容:言语不多,面对狂暴的外部世界而内心平和;③倾心于美:久久沉醉于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
6.这与前文老人对这段乐曲的全然不知并不矛盾,因为:①对美的感知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里雄浑的乐曲即唤起了老人心中久久蛰伏的美,于是情不自禁地说“对,一点不假”;②鲁道夫的演奏非常投入,渗透了他的情感与灵魂,加之炉火纯青的演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③这首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内容大气洪厚,与老人生活的外部世界非常契合与他内在的心灵也很相通。
7.C
8.C
9.B
10.(1)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粤这些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希望赐书免了我们吧。
(2)他曾经奉命出使经过镇江,拜见杨一清,阅读他收藏的书籍,拿不懂的地方来询问他,杨一清都能背诵。
11.“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1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1分)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2分)
13.(1)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2)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3)乍暖还寒时候 三杯两盏淡酒 (4)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4.A
15.D
16.A
17.A
18.C
19.用文化艺术震撼心灵的孤寂
20.“儒家文化研究性学习”开展前需要阅读经典,游览三孔,然后需要理解探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做好准备后,可以交流,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不断总结,提升自己对儒家文化的研究水平等。
21.义在利上
自人类创始,万物本源之时起,义与利便好似韩非口中的矛与盾,世人千百年来为之争论不休。古有孔子“放于利而行,多怨。”的领悟,近有《富国轮》中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宗旨。世人难掩内心之迷茫,我们该如何面对义与利这对矛盾?
心存正义,追求利益。孔子又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因此,心存正义,以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应该肯定甚而提倡。义是人立于世的根本,而利是人立于社会的前提。伯夷叔齐为周王不义之故,隐于山中,不食周粟而被活活饿死。只为道义,而不患利来维持生存,不值得被提倡或弘扬。心有正义,以正当手段,通过自我的智慧和毅力谋求利益是正当之道。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义利共存,义能生利。义利并不仅能共存,而且因有了正义,利益也会随之而生。昔
时陶朱公功成名就身退,得有三聚三散之传说。范蠡得到利益,并不是一味沉沦享受,而是散布财富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因此能有源源不断之财富并借此帮助更多的人。此亦人生之乐事。而今有海尔集团心存正义,因诚信经营的宗旨当众砸毁不合格冰箱,又因说明书未印有“烘烤活物”,赔偿天价五百万美金于失狗老太,终得以走出中国,闻名世界,生意兴隆,风生水起。因为心存正义,海尔集团诚信经营,换来世界信赖,生出更多利益,是为义能生利。
义利冲突,舍利取义。义、利难免有冲突之时,此时关键就在坚守正义,舍去不正当利益,有更高远的追求。因为义在追逐自由,庄子不屑楚国相位,甘愿“曳尾于涂”。因为义在普度众生,释迦摩尼放弃王位,宣讲佛法,造化众生。而反观今日社会,许多贪官就是因为不正当的灰色收入,在义的红线之前不能守住底线,最终只得泯去大好前途,于狱中度过余生,岂不悲哉?因此,我们作为明日祖国之栋梁更应坚持正义,狠刹不正义之风。
在“利”面前一个人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坚持用“义”来衡量,义然后取。对于别人主动送上门的“利”,必须要“见利思义”,合“义”的取之,不合“义”的要坚决辞之。大千世界,“利”海沉浮,或金钱、或美色,无处不在的“利”时时诱惑着人们。如果见利忘义,经不起“利”的考验,就会陷于不义,被动、失节,悔之不及。为了一点小利,污了一身清白,是不值得的。
义者,道义也;利者,利益也。望人人记住义在利上,两者方可兼得,缺义,则义利之不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