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0 KB
  • 2021-06-09 发布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阳泉市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 ‎ ‎ ‎ 第Ⅰ卷 阅读题 ‎ ‎ 一.现代文阅读(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每小题2分)‎ ‎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 B.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方面。 ‎ C.礼仪观念深入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国的茶文化也体现出礼仪的观念。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D.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 A.茶文化有道家养生的精神,这和作为本草的茶具有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消除心中烦恼的药草特性有很大关系。‎ B.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同时还符合佛教规诫,因此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 C.唐代诗人的饮茶已不是解渴、提神、解乏等生理的需要,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 D.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与佛结下了缘分,但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高境界:从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 ‎ C.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间,也可以营造出消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 D.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二、文言文阅读  (36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整合 (选择题14分,每小题2分)‎ 根据《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和《陈情表》课文原文作答。‎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憩(qì) 翼轸(zhěn) 学鸠(jiū) 险衅(xìn)‎ B.西畴(chóu) 襜帷(chān) 朝菌(zhāo) 逋慢(bǔ)‎ C.出岫(yòu) 鹤汀(tīng) 榆枋(fāng) 陨首(yǔn)‎ D.东皋(gāo) 睇眄(miǎn) 恶乎(wū) 希冀(yì)‎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壶殇 棨戟 舂粮 拔擢 B.熹微 孤骛 晦朔 矜育 C.篷篙 寻壑 舸舰 陨首 D.盘桓 涸辙 泠然 怖惧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木欣欣以向荣 以五百岁为春 B 泉涓涓而始流 襟三江而带五湖 C.鹏之徙于南冥也 龙光射牛斗之墟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7.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汤之问棘也是已 ‎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此小大之辩也 ‎ 彼其于世,未说说然也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小知不及大知 D.而御六气之辩 ‎ 而征一国者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眄庭柯以怡颜 (2)审容膝之易安 (3)园日涉以成趣 (4)吾得兄事之 (5)乐琴书以消忧 (6)或棹孤舟(7)乐琴书以消忧(8)悦亲戚之情话 A.(1)(3)/(5) (7) /(2) (4) / (6) (8)‎ B.(1) (2)/(3)(4)/(5)(6)/(7)(8)‎ C.(1)(2)(3)/(4)(5)(6)/(7)/(8)‎ D.(1)(2)/(3)/(4)(5)/(6)(7)(8)‎ ‎10.下列各句中,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既自以心为形役 。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3)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 (4)复驾言兮焉求 ?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将有事于西畴。‎ A.(1)/(2)(6)/(3)(4)/(5) B.(1)(2)/(6)/(3)/(4)(5)‎ C.(1)(2)/(6)/(3)(4)/(5) D.(1)/(2)(6)/(3)/(4)(5)‎ ‎11.名言名句默写(8分)‎ ‎(1)《归去来兮辞》中“ , ”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2)《滕王阁序》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 。这两句把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3)《逍遥游》中“ , ”两句,写出了大鹏徙于南冥时气势磅礴、高飞而起的壮观图景。‎ ‎(4)《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  ”。‎ ‎(二)课外拓展阅读提升(选择题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淮阴侯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稀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稀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稀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稀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稀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稀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B.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C.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 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D.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1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淮阴侯,是以官爵称谓韩信。‎ B.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指韩信路上曾经碰到樊哙。‎ C.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文中的“辟”通假“避”,取“回避“之 意。‎ D.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也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韩信认为陈稀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再三告他反叛,皇上必定亲自讨伐他,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 C.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D.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4分)‎ ‎(2)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4分)‎ 三、小说类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堂号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撕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D.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7、“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6分)‎ 四.古典诗词阅读.(6分)‎ 虞美人·寄公度 ‎ ‎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 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B.本词上片先仰后俯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 ‎ C.“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D.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E.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 ‎19、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4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唐朝诗人李白曾说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见前人对于鹏程万里的看重。‎ B.立于山巅感叹,你我不过天高地迥间平凡而渺小的生灵,与山同栖于这朗朗乾坤之中,日升月落,云卷云舒,心已驰,神已往。‎ C.这个人杰地灵的市场,这几年却让人屡屡失望,这里每年有那么多学软件的大学生毕业,每年冒出那么多游戏公司,为什么就推不出一款像样的产品?‎ D. 老当益壮的李金羽上场后进球的欲望还是比较强烈,尾声阶段门前抢射也成为鲁能本场比赛最有威胁力的一次射门。‎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 ‎ 五.写作 (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次,李明同学在课桌上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他的同桌建议他改一个字,将“想”改为“该”字。这一字之别,引起许多同学的激烈争论,到底哪个字更好,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C 2.C 3.D ‎【解析】‎ ‎1.原文“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选项“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2.选项中“不是”“而是”偷换原文的“超越”“着重”。‎ ‎3.选项“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曲解文意。‎ ‎4.A( B.逋bū C.岫xiù D.冀jì)‎ ‎5.D( A.觞B.鹜 C.蓬蒿)‎ ‎6.D(两个“则”都是相当于“而”,表转折。A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介词,把。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7.B ( A“已”通“矣”,语气词/“反”通“返”,返回。B“辩”通“辨”,区别。C“冥”通“溟”,海/“知”通“智”,智慧。D“辩”通“变”,变化/“而”通“能”,才能。)‎ ‎8 B (A古义指不能走路,今义指不可以。C古义指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指看机会,看形势。D古义指游动的雾气,今义指一种动物的名称。)‎ ‎9.B((1)(2)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3)(4)名词作状语(5)(6)名词用作动词(7)(8)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10. D((1)被动句(2)(6)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4)(5)宾语前置句)‎ ‎11.(1)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4)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12. C 13.B (过,拜访) 14.C(因谋反而招致杀身之祸)‎ ‎15.①韩信说,陛下不擅长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将”“所以”“禽”各1分,判断句1分。)‎ ‎ ②韩信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子欺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乃”“为……所”“岂非”“夷”各1分。)‎ ‎16. D(没有外貌描写)‎ ‎17.对家族整体层面的影响:①“偷鸡事件”中坚持自证清白,赢得张爷及乡邻的信任,让大伯三兄弟找到工作;②大伯三兄弟在纸厂任劳任怨,在黑龙江扎下了根;‎ 对家族个体成员的影响:③父亲为了保护家族名声,坚持自证清白;④大伯极力保护祖辈牌位与堂号,并将堂号刺在胸口;⑤“敦本堂”早已在我心中生根,为官多年,一尘不染。 ‎ ‎(提到三点给6分)‎ ‎18.BD。(B项,从下到上描写;D项,最后两句是虚写。)‎ ‎19.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 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试题分析: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独”“浮生”“故人”“寄我”分析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20. C (A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B天高地迥:形容及其高远。C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D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21. B (A项语序不当,“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改为“保障并切实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提到“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前。C.句式杂糅,去掉“取得的”或“靠的”。 D项有歧义。“其他学校领导” 可以理解成“本校的其他领导”,也可以理解成“别的学校来的领导”。)‎ ‎22.参考立意: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的辨析 ‎【参考译文】‎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 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