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00 KB
  • 2021-06-09 发布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最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城取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但是,评价《史记》仅仅从艺术的层面还不够。司马迁自己的评价,也就是《史记》的写作宗旨,一共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换句话说,《史记》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古、今”,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自成一家思想体系。“国学之根柢”的意义即在此。司马迁定位《史记》是效《春秋》而作的道德伦理典籍,其思想体系是两“立”:一为后王立法,二为人伦立则——《史记》就是为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树立法则。把司马迁自己对《史记》的评价和定位与鲁迅的评价结合起来,就是“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 ‎“治国之宝典”,指《史记》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即: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阐释国家草创,记述的是历史不断进化和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史记》全书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如避免动乱发生就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是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渐进改革,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急进改革,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两种模式供后世借鉴。‎ ‎《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明君贤臣的范例。司马迁笔下的明君,其正面形象有六个方面:或天下为公,任贤使能;或领导方法,察纳雅言;或关爱民生,珍惜民财。司马迁笔下的贤臣,亦有六个方面:或居官理民,依法断案;或为官清廉,当官自律;或治理积弊,救民水火。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无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合称“惩恶劝善”。《史记》不只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还是一部人伦道德的教科书。‎ 所以,《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名著,还是一部治国宝典,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徳伦理观念。‎ ‎(摘编自张大可《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国宝典》,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典籍更是一部道德伦理典籍,浓缩了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思想。‎ B.赵武灵王改革历时二十年,而商鞅改革十年大见功效,所以商鞅改革的效果更好。‎ C.主张贤人治国,国君要圣明,臣子要贤良,是《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层次的内容。‎ D.《史记》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所以被称作“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提及《史记》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史记》的思想体系。‎ B.文章论述《史记》是“治国之宝典”时,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事实,有力支撑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几段分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在文学与史学领域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所以被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所以我们仅评价其艺术成就是不够的。‎ C.《史记》重视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追求君明臣贤,这是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历史观的表现。‎ D.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力颂扬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无情批判暴君昏主、权奸污吏,警示后世“惩恶劝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 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 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 材料二 ‎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 ‎ 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 材料四 ‎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芟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 ‎ 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 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 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 产了 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 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 ‎ 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做 客 路 遥 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树、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 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但校园里已经桃红柳绿,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除了肚子照样填不饱外,其他方面应该说相当令人满意了。 这天下午劳动,润生突然来到他跟前,说:“少平,我姐说让你下午别在学校灶上吃,到我二爸家去吃饭。” 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 有时他二爸路过回村子,坐的都是吉普车呢。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 尽管润叶她爸是村支部书记,她二爸又是县上的领导,但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话。她每次来他们家都不空手,总要给他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最叫全村人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村来,还提着点心去看望她户族里一个傻瓜叔叔田二。田二自己傻不说,还有个傻儿子,父子俩经常在窑里撒尿,臭气熏天,村里人一般谁也不去他家踏个脚踪;而润叶姐却常提着点心去看他们。 按说,润叶姐要求他的事,他都应该按她说的做。但现在叫他到她二爸家吃饭,他倒的确有点惶恐和为难了。他想到他穿这么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做客,由不得一阵阵心跳耳热。 一直到收工,学校马上要开饭的时候,孙少平还是拿不定主意。 孙少平反复想着,走到了宿舍的门口。 他在门口一下子愣住了:他看见润叶姐正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望着他发笑,显然在等他回来。 ‎ ‎ 少平一下子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倒是润叶姐走上前来,杜着他的袖口拉他说:“走,跟我吃饭去 !”现在没办法拒绝了,少平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 他一路跟着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进了大门后,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县革委会一层层窑洞沿着一个小陡坡一行行排上去,最上面蹲着一座大礼堂,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在晚上,要是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简直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少平一边跟润叶进了她二爸家的院子,一边瞥了一眼这家著名人物的院子:一共有四孔窑洞,一个不大的独院;墙那边看来还住着另外几家领导,格局和这院子一模一样。 他心慌意乱地跟润叶进了边上的一孔窑洞。润叶让他坐在一个方桌前,接着就出去为他张罗饭去了。 现在他一个人坐在这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腿膝盖上。 不一会儿,润叶便端着一个大红油漆盘子进来了。 ‎ 他赶忙站起来。润叶把一大碗猪肉烩粉条放在他面前,接着又把一盘雪白的馒头也放在了桌子上。她亲切地用手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快坐下吃 !我们已经吃过了,你吃你的,我出去刷一下碗筷……”她拿着木盘出去了。 孙少平的喉眼骨剧烈地耸动起来。肉菜和白摸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 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什么也不想了,闷着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他把一大碗猪肉粉条吃了个精光,而且还吞咽了五个馒头。他本来还可以吃两个馒头,但克制住了,这已经吃得不像话了 ! 这时,润叶姐进来了,润叶收拾他的碗筷,他立在地上,仍然紧张得火烧火燎。等润叶把他的碗筷送到厨房重新返回来的时候,他赶快对她说:“姐,没什么事我就走了……” 润叶大概也看出了他的窘迫,马上说:“那好,我去送送你。” 少平在衣服襟子上把右手冒出的汗水揩了揩,就跟润叶来到通往中学的石坡路上。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 现在,润叶姐把他送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她站定,说:“你快回去……”说完这话后,便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个什么东西,一把塞进他的衣袋,旋即就转过身走了。走了几步她才又回过头说:“那点粮票你去换点细粮吧……” 少平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润叶姐就已经消失在坡下的拐弯处了。他呆呆地立在黑暗中,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紧紧地捏住了那个小纸包。他鼻子一酸,眼睛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开头的景物描写细致真切,不仅交代了时令的变化,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环境,而且渲染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 B.选文中对革委会大院的壮观景象进行了描写,这样的环境给孙少平一种压迫感,更增加了去做客的孙少平的紧张感。 C.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紧紧地捏住”“鼻子一酸”等细节充分表现孙少平此时激动的心情和对润叶姐的感激。 D ‎.选文以孙少平做客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孙少平做客前的矛盾心理、做客中的扭捏不安。‎ ‎8.请简要分析文中孙少平去润叶姐二爸家做客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 ‎ ‎9.简要分析文中润叶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宠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奇。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B.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C.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D.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匈奴是我国古代对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一种称谓,他们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以放牧为生。‎ B.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 C.乘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两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D.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此称号由头曼单于创造,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牧治军严厉,用兵谨慎。李牧在边关抵御匈奴时,就规定如果匈奴进攻,他的士兵只能进入营垒坚守,不能主动出击。‎ B.李牧做事坚持原则。当赵王想再次启用李牧抵御匈奴时,李牧闭门不出以生病推辞,赵王最后不得不答应他的要求。‎ C.李牧善于捕捉战机。李牧认为与匈奴决战的时机到了时,他采用了诱敌深入的策略,打败了匈奴,使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 D.李牧性格刚烈。赵王听信了宠臣郭开的谗言,派人代替李牧,李牧没有听从命令,赵王派人就地逮捕了他。‎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5分)‎ ‎ ‎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 刘禹锡 洛阳秋日正凄凄,君去西秦更向西。‎ 旧学三冬①今转富,曾伤六翻养初齐。‎ 王城晓入窥丹凤,蜀路晴来见碧鸡②。‎ 早识卧龙应有分,不妨从此蹑丹梯③。‎ ‎【注】①旧学三冬: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说自己十三岁学书,经过三个冬天的学习,文史方面足够用了。②碧鸡:传说中的神山名。在今四川省西昌市。③蹑丹梯:指立边功回朝拜君王。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张衡《西京赋》有“青琐丹墀”之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前句的叠词“凄凄”既是送别时凄凉环境的写照,也寄寓了诗人的伤感情绪。‎ B.首联后句两个“西”字突出朋友目的地遥远,“更”字令人无限感叹,蕴含关切之意。‎ C.颔联写出了朋友的人生经历,既有对其饱学的称费,也有对其命运即将改变的劝慰。‎ D.颈联运用想象手法,写朋友到蜀地将见到神鸟与神山,诗作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 ‎15.诗中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面的名句。(每空1分,共6分)‎ ‎(1)《雨霖铃》中“ , 。”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 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 ‎(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描写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目之所及一片山高水长,浩渺辽阔的无边秋景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围绕以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积极培植旅游消费新热点。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海口迎来了拥抱世界____________的机遇,也是海口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 海口( )。‎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品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稳步增长,成为促进海口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美食是文化的缩影,是一个城市历史沉淀的展示,每晚华灯初上,海口的各家夜市都会飘出特色美食的味道,成为海口夜晚一道有味道的风景线。_____________的夜市生活离不开精细化管理,干净整洁的特色夜市吸引了____________的市民游客,____________的生意让经营者乐得合不拢嘴。夜市已成为一道风景,成为外地游客品尝海口美食的必去之处。除了夜市,海口不少星级酒店也在挖掘地道的海南美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围绕以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B.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围绕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积极培植旅游消费新热点。‎ C.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以打造国际旅游清费中心为己任,积极培植旅游消费新热点。‎ D.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以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空前绝后 有条不紊 络绎不绝 如火如荼 B.千载难逢 井然有序 络绎不绝 红红火火 C.千载难逢 有条不紊 不绝如缕 红红火火 D.空前绝后 井然有序 不绝如缕 如火如荼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探索,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翻开优质文体旅游的发展新篇章 B.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探索,翻开优质文体旅游的发展新篇章,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C.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翻开优质文体旅游的发展新篇章,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探索 D.翻开优质文体旅游的发展新篇章,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探索,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0.下面是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0年5月7日举行的冲刺高考动员大会新闻简讯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5分)‎ 为激励高三师生“决战高考60天”的斗志,5月7日下午6点30分,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隆重开展了冲刺高考动员大会,吹响了“决战高考”的号角。姚辉校长作了题为《激情拼搏60天,笑迎火红的七月》的主题讲话。高二年级师生拨冗到高三各班,不仅送上了高考祝福,还为高三学长惠赠了牛奶、面包、水果,为高三年级60天冲刺鼓劲、加油。收到学弟学妹们的鼎力相助,高三学子敬谢不敏。‎ 21. 微写作(6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 从《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中选择一个悲剧性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50字左右。‎ (2)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你最喜欢哪个?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5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非记者凯文·卡特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许多人不了解战争背景和事件后续发展,一味抨击他“踏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得普利策奖”,是“屠夫”。因不堪批评,凯文·卡特于获奖同年结束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 ‎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吴京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个人向灾区捐款100万。结果很多“键盘俠”表示:“吴京你一部8000万投资的电影净赚十几个亿,居然好意思只向灾区捐款100万?你为啥不捐一个亿呢?” ‎ ‎ 3月9日在旧金山,朱媛媛走在去健身房的路上,这时,一个男人冲她吼起来。骂声里针对中国。然后一辆公交车驶过,她回忆说,这个男人冲着公交车喊道,“轧死他们。”随后,突然地,她意识到:他的口水落在自己脸上和心爱的套衫上。朱媛媛震惊不已,慌忙赶去了健身房。她今年26岁,五年前从中国搬到美国。到了健身房,她找到一个没人看得见的角落,无声地哭了。随着新冠病毒搅乱了美国人的生活,美国华人面临着双重危险。他们不仅要像其他人一样竭力躲开病毒,还要与日渐增长的语言形式的种族主义攻击做争斗。‎ ‎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更是”错,原文并无此意;“浓缩了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思想”错,原文是“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自成一家思想体系”;B项‘所以商鞅改革的效果更好”于文无据;D项因果关系错误,“《史记》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是其还是一部治国宝典”的原因之一)‎ ‎2.D(文章第--段是阐述《史记》的艺术成就,是为了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内容,并没有提出中心论点)‎ ‎3.C(“追求君明臣贤”不是“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历史观的表现”,而是人伦方面的)‎ ‎4.A(“就往往会束手无策”错误.)‎ ‎5.C(“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说法有误.)‎ ‎6.①政府态度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条例,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③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④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7.D.选文主要用心理描写来表现孙少平做客前的矛盾心理,做客中的扭捏不安。‎ ‎8.①做客前,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矛盾。因润叶姐的亲切感,觉得应按要求去做客,但又因要去尊贵的县领导家,自身窘迫而感惶恐为难。‎ ‎②做客中,紧张不安。由他来到陌生之地,手只能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和本来还可吃两个馒头,却克制住住了,以及润叶收拾碗筷时,他立在原地不安可看出。‎ ‎③做客后,舒畅轻松,感动不已。从润叶二爸家出来后,他眼前的夜景变得分外美好和润叶塞给他粮票后泪水盈眶的行为可看出。 9.性格特点:①善良、朴实。润叶对待村里人的态度都很好,对他户族人也一视同仁,这表现了她的善良,朴实。②善解人意、细心,通过润叶亲自到宿舍等孙少平,找借口出去好让孙少平一个人吃饭,塞给孙少平两票等细节描写出,表现了润叶的善解人意、细心等品质。‎ 塑造方法:①侧面描写,通过孙少平的回忆烘托润叶的形象特点。②通过对润叶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10.A.解析: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11.C.解析:“两匹马拉一辆车”错,应是四匹马拉一辆车。‎ ‎12.D.解析:李牧是后来秘密逮捕的,不是当场。‎ ‎13.(1)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把几千人留给匈奴。‎ ‎(得分点:“小” 形容词作动词,派出小股兵力,“佯”假装,“北”失败,“委”丢下、抛弃,每词各1分,句意1分)‎ (2) 我这么做的原因/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之事放在前面,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 ‎(所以,……的原因是……,……是因为……(1分);以:因为(1分);先:把……放在前面(1分),后:把……放在后面(1);急:形容词作动词,紧急的事(1分))‎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市。‎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逃跑到魏国,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援打败燕国,杀死剧辛。过了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国扈辄杀了十万赵军,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宣安攻击秦军,打败秦军,赶跑秦国将领恒奇。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抵御韩国、魏国。‎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14.D(D项,“诗作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分析错误,这里是写朋友会见到神鸟与神山,意味着其命运会有所改变,再结合末联可知,诗作的感情基调由此转向了乐观、昂扬)‎ ‎15.①对友人的才能赞赏之情。以 “卧龙”这一典故中蜀相诸葛亮,称赞扬处厚具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②对友人不被朝廷重用的遗憾。诗中“早识”二字表明朝廷并未能看出其才能使友人怀才不遇。③对友人西去的美好祝福。末句化用《西京赋》中诗句,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从此会因立功而受到朝廷封赏。 (每点2分)‎ ‎16.(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17.D(A“海南要围绕以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句式杂糅。B成分残缺,“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后加上“的任务”,另外“培植”“热点”搭配不当。C“培植”“热点”搭配不当)‎ ‎18.B[千载难逢:--千年也难得遇到,形容机会难得。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根据语境应用“千载难逢”。井然有序:形容整齐而又有秩序。有条不紊:形容条理清楚,一-点也不乱。根据语境应用“井然有序”。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地到来。不绝如缕:像细线-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根据语境应用“络绎不绝”。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红红火火: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根据语境应用“红红火火”]‎ ‎19.A(根据语言内部的逻辑顺序,先“探索”再“发展”再后才有“新篇章”,故选A)‎ ‎20.①“开展”改为 “召开”; ‎ ‎②删除拨冗 ‎ ‎③“惠赠”改为“赠送”;‎ ‎④“鼎力相助”改为“诚挚祝福”或“美好祝福”;‎ ‎⑤“敬谢不敏”改为“深表谢意”。(每处1分)‎ 21、 微写作(6分)‎ (1) 示例: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矛盾的性格,所以这也是性格的悲剧。‎ (2) 示例;他能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他就是蔺相如。‎ 项羽: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言之有理即可)‎ 22. 作文 这道作文题目在审题上有一定难度。首先,这是个时评类作文 ‎,三则材料都围绕社会现象展开。每则材料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现象,第二部分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或由此导致的结果。材料的现实针对性很强,重心在第二部分,也就是说,立意要从舆论的角度入手。但是,习惯于寓言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同学很容易想当然地将侧重点放到事件本身上,从而得出“要坚持做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论”这样的错误立意。其次,这是个同类型多则材料作文题目,需要提取各则材料的共同要素,不能仅仅从某一个材料出发,而片面地得出结论。‎ 错误立意:‎ 有的同学认为第一则材料最深刻,于是立意为“不要道德绑架”,有的同学认为第三则材料更符合当下时代背景,于是立意为“要为自己言行负责”或者道德行为,还有可能有的同学立意为民族矛盾问题。这样立意就没有综合考虑三则材料的内容,将立意收窄了。‎ 文章的最佳立意应为:语言暴力的危害。具体而言,即语言暴力会损害人的自信心,使人对自我产生怀疑,进而引发悲剧。人们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批评、争议以及讨论都应该有度、有理、有逻辑。 ‎ 在行文中要围绕语言暴力、恶意批评、舆论伤害等现象,谈其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要侧重评述,挖掘真相、实质,而不是侧重举例证明。所以,论述的深度是核心。打造一篇有深度的文章,行文应尽量利落,尽量多使用短句、变式句以增强语势。比如,一篇作文的开头是这样一句话:“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没有材料的赘述,没有语言的藻饰,但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这样的句子简洁、有深度!当然,这也并不妨碍语言方面的润色。深刻、细腻的语言融合在一起,会让文章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语言,本是最神奇的音符。它可以排列出最优美的曲调,也可以糅杂成最刺耳的谩骂。”这段话,通过对比和比喻,将语言的功能表现了出来。 ‎ ‎  在结构安排上,可以采取层层递进式的结构,先谈现象,再分析原因、危害和本质,最后提出解决办法;也可以将某一部分作为重心,层层剥笋,比如,在谈语言暴力的原因时,可以先谈人们的从众心理,再深入价值观问题。这样,将时代特点挖掘出来,时评文便落到了实处。 ‎ ‎  【佳作展评】 ‎ 语言暴力,请你停下 文/ 王瀛晗 ‎  你是否也曾因大众的语言暴力而彷徨不安、夜不能寐?你是否也曾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你自以为大义凛然的“正义之词”,便是向着那一个个鲜活生命挥去的致命屠刀。 ‎ ‎  请仔细想一想吧,别让语言暴力成为伤人于无形的利刃。 ‎ ‎  《饥饿的苏丹》本欲唤起人性的善良,摄影师却被无知的人中伤,那些尖刻的言语带走了凯文·卡特同样年轻的生命;“憨豆先生”本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却因影评家“哗众取宠”的批评,失去了自己生命中的亮色;吴京的100万捐款,本是发自内心的善举,却在“键盘侠”的攻击下,成为大收益下的不义…… ‎ ‎  此类现象时有发生,每当这样的新闻被爆出后,人们往往唏嘘不已,一面为受害者叫屈,一面谴责那些施加语言暴力的元凶。可你有没有想过,当那些非理性谴责出现时,你在做什么?你是不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 ‎  归根结底,语言暴力源自人们日益模糊的是非观。面对网络上、生活中的某些不恰当言论,很多人无法明辨是非,或者说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只是因为大众的煽动,便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地投入到那些“正义的谴责者”的阵营中去。 ‎ ‎  更重要的是,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那是错的,知道我们不应该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去谴责别人,可我们却无可奈何。面对声势浩大的谴责大军,有人不敢说,不敢于站在多数人的对立面;也有人勇敢地站出来指责那些人,可他的声音太微弱,瞬间便被湮灭。何其悲哀,可我们无能为力! ‎ ‎  若要解决语言暴力的问题,仅靠人民群众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在学生时代的教育上,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试,更要告诉他们如何明辨是非,拒绝跟风,拒绝盲目,坚守自我。在教育宣传中,加大对此类现象的宣传,警示人们把握心中的标尺,拒绝语言暴力。在网络上出现语言暴力的苗头时,监管部门更要及时采取行动,不要让它蔓延,不要让“星火燎原”。 ‎ ‎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是非观,切勿让自己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 ‎ ‎  整治语言暴力,道阻且长,但我愿意相信,只要齐心协力,语言暴力终将被深埋于黑暗的角落。 ‎ ‎  点评:此文很有学习借鉴的价值。首先,立意精准。全篇文章紧紧围绕“语言暴力”展开,一以贯之。其次,结构严整。开头两段提出问题,继而分析材料,得出原因:“语言暴力源自人们日益模糊的是非观。”接着结合社会现实阐明当下社会舆论的问题和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层面的论述都很有现实针对性,从个人延伸到了政府和国家。整篇文章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议论化语言的运用,语言整散结合,张弛有度,有力度又有温度。此文堪称考场佳作。‎ ‎【八方热评】‎ 语言暴力,是一件伤人无形的可怕武器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语言暴力的文章《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让人很是触动。在这个人心浮躁,戾气很重的时代,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由此看来合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而现实中很多人不会说话,经常在不该说的时候说,在该说的时候又不好好说。不经意间就把语言交流变成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绊脚石。‎ 朋友家有个青春靓丽的漂亮女孩,从小跟随父母在大城市里长大,成绩也一向不错。因为女孩是外省市户口,无法在大城市落实学籍问题,无奈只能先借读于本市的民办高中。一般就读于这所高中的学生家境条件都比较富裕,父母大多是做生意的,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们大多有点像《变形记》里的少男少女,叛逆,不听话,不爱学习,爱整人。而女孩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从此,她不但被同学们孤立了起来,还经常被整。女孩很无助,回家跟父母哭诉,父亲讲话一向比较 "直",听后不加思索地对女孩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句简单而又粗暴的话语,震撼了女孩的心灵,可能她一生都无法忘记这句冰冷刻薄的话,在她心上投下了永不散去的阴影。如果当时她的父亲能多一些耐心和理解,能听懂她的无助,换一种温暖的语言去开导她,就不会导致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女孩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厌世、叛逆情绪。‎ 语言暴力,是一件伤人无形的可怕武器。尤其是对孩子,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既能给人带来欢心和鼓舞,也能给人带去伤害和毁灭。用语言伤害一个人很容易,要抚平伤痕却很难很难。‎ 追过《甄嬛传》一剧的朋友们,对出演角色反派之一的"安陵容"演员陶昕然一定不陌生吧?她一直因戏内角色受到网友非议。2016年9月12日,陶昕然在微博晒出了女儿的照片,却遭到网友抨击"感觉你女儿不会有好下场"。‎ 这是一个关于语言暴力有多可怕的真实故事,觉得很有意义就摘录了下来。‎ ‎1994年4月,南非记者凯文·卡特的一张照片《饥饿的苏丹》荣获普利策新闻奖。这张照片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苏丹人民的困境,充斥着一股浓浓的悲凉之意。‎ 同年7月27日,凯文·卡特结束了自己27岁的生命,身边只留着一张纸条:"真得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饥饿的苏丹》表现的是一个女孩即将饿死在地,而秃鹰在女孩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待女孩死去。事实上,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秃鹰。但当时大家盲目地抨击他:"踏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得普利策,卑鄙自私的人,屠夫。"‎ 这些看起来无关痛痒的文字,却彻底压垮了凯文·卡特对生活的希望,直接导致了他的自杀。‎ 语言具有两面性,不合适的语言让人如履薄冰,凉彻心扉。而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如雪中送炭暖人心窝。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承担他人的恶言恶语,因为谁都不容易。‎ 开口之前,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口下留情!合适的语言表达对他人而言,应该充满温度和力量。既愉悦了自己,又豁达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