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9 M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
二
)
第
4
~
6
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考试说明
》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鉴于诗歌阅读在
“
古代诗歌鉴赏
”
专题
(
第
14
~
15
题
)
中另有讲练和戏剧作品很难考查的现实,这里着重复习小说与散文的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考点释放一览表
第
(
二
)
题
考点
子考点
作品
体裁
考题印象
文学类
文本阅读
(14
分
)
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
共命
3
个小题,其中客观题
1
个
(
第
4
题
)
,赋
3
分;主观题两个
(
第
5
题,赋
5
分;第
6
题,赋
6
分,一般分条作答
)
,试题难度适中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
(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第
(
二
)
题
考点
子考点
作品体裁
考题印象
文学类
文本阅读
(14
分
)
鉴赏评价
(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
共命
3
个小题,其中客观题
1
个
(
第
4
题
)
,赋
3
分;主观题两个
(
第
5
题,赋
5
分;第
6
题,赋
6
分,一般分条作答
)
,试题难度适中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探究
(F)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Ⅰ
.小说阅读
1
高考大回放
2
考点大筛查
高考大回放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
有人敲门!
”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
“
门别开得太大!
”
“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
开啦!
”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
快,关门!
”
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战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
有删改
)
1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
“
天嚣
”
的恐怖气氛。
B
.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
“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
,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
解析
]
“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
分析不当。
B
2
.
小说以
“
渴
”
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
分
)
答:
示例:
①
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
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
解析
]
本题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角度考虑作答。
3
.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
“
美好的谜
”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
答:
示例:
①
小说人物
“
他
”
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
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
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
解析
]
本题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上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作答。
小说阅读
(
课标卷
5
年
)
年别
题别
题材
字数
难度
题数
赋分
2017
课标
Ⅰ
中国小说
1289
中高
3
14
2016
课标
Ⅰ
中国小说
1640
中高
4
25
课标
Ⅱ
中国小说
1366
中
4
25
课标
Ⅲ
中国小说
1509
中低
4
25
小说阅读
(
课标卷
5
年
)
年别
题别
题材
字数
难度
题数
赋分
2015
课标
Ⅰ
中国小说
1481
中高
4
25
课标
Ⅱ
中国小说
1619
中
4
25
2014
课标
Ⅰ
中国小说
1608
中
4
25
课标
Ⅱ
中国小说
1602
中低
4
25
2013
课标
Ⅰ
外国小说
1385
中
4
25
课标
Ⅱ
中国小说
1323
中低
4
25
印象
国
Ⅰ
难度中高,国
Ⅱ
难度中,国
Ⅲ
难度中低。
2017
始,此题变选考为必考,命题由
4
个变为
3
个,赋分由
25
分变为
14
分
小说阅读
选文题材
2017
年始,打破了小说一统天下的格局
选文趋向
作品文学性强,内容富含正能量,语言规范
选文字数
选文字数有所减少
题型变化
考点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不重复
试题难度
全国
Ⅰ
卷难度中高,全国
Ⅱ
卷难度中,全国
Ⅲ
卷难度中低。
拟题数量
每篇小说命题
3
个。
试题分值
每篇文本赋
14
分。
试题类型
客观性单选题
1
道,赋
3
分;
普通主观题
1
道,赋
5
分;
主观性探究评价题一道,赋
6
分。
考点大筛查
“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
”
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己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
——
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它。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提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咙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帐。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他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1
.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
A
.
“
长得帅,能吃么?
”
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B
.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它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C
.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D
.文章结尾,苦梅说
“
吃我?酸死人!
”
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乌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C
[
解析
]
A
“
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
”
于文无据。
B
“
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
不准确。其一,二人形象并不相反,所以不是对比;其二,小说情节没有明显地体现苦梅的
“
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
。
D
项苦梅的话,其实只是她对醉酒男人调笑之语的巧妙堵截。
2
.
文中主人公苦梅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简要分析。
(5
分
)
答:
示例:
①
工作认真、勤奋、本分: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等。
②
工作细心、负责任: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巧芋偷吃话梅。
③
处理问题讲策略:没有当面揭穿巧芋,而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处理事件。
④
心地善良,有同情心:面对巧芋的不认账,考虑到她养家糊口的艰难,没有追究。
⑤
有经济头脑: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
解析
]
5
分,每点
1
分。如有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
3
.
小说题目是
“
苦梅
”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
(6
分
)
答:
示例:
①
一语双关,既指乌梅,又指名叫
“
苦梅
”
的姑娘,两者相得益彰。
②
隐喻人物个性。苦梅味酸、涩、平,可隐喻主人公人生的不幸,而其敛肺、润肠、生津、解酒,可隐喻主人公善良的品格。
③
暗示小说主题:人即使命运不好,也不能失去善良和真诚,而要努力去改变现状。
④
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以
“
苦梅
”
为题,能让人产生了解内容的欲望:何为苦梅?苦梅与人物与主题有何关系?
[
解析
]
6
分,每点
2
分,给满
6
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
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
“
您暂时在老家住住也可以,以后我再来接你。以前父亲健在,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往后,您就不要下地劳动了,我每月给您寄
200
元生活费。
”
按照当时的物价,每月
200
元生活费,也是足够的。母亲说:
“
咱们有菜园,养着三五只鸡鸭,粮食不用买,
100
元就够了,用不了那么多,还是多给孙子宝强买点营养品吧。
”
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逐年增多,留在家里的老人时时盼望着远方亲人的信息,因此,每当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次乡邮员一进村,总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
这一天,乡邮员又来了。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浇水,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母亲匆忙从乡邮员手里接过一张纸片,是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从省城寄来的。邻居张大妈是留守村民中识字最多的一位,夺过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
“
乖乖,
2400
元哩!
”
人们闻声都聚拢过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珍宝似地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信。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写得些字。母亲的信只有几行:
“
儿啊,你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呢?你在城里用钱的事项多,宝强需要增加营养,还要交学费,说好一个月只寄
100
元,以后不要多寄了。我在家一切都好,你不要挂念。
”
成刚回信说:
“
乡邮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您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影响您的生活。我工资不低,每个月寄
200
元并不多,我还想多寄点呢。如果用不完,您就放在手里,万一遇上急事,也好应付一下。
”
看完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有短短几句话:
“
儿啊,孙子宝强又长高了吧,我昨天晚上梦到他了。这次写信只是想告诉你一件事,以后寄钱,一个月寄一次吧,隔上一月两月,就把宝强的照片寄张来我看看。
”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成刚因单位一项工程工期特别紧而脱不开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计划不能如期实现。他本想按照母亲的要求每月给母亲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工作忙忘了寄钱,只好又一次性给母亲汇去
2400
元,宝强照片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二十多天后,成刚正在办公室审核图纸,忽然收到一张
2200
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成刚先是十分吃惊,继而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天,成刚正要写信问问母亲,却收到了母亲的另一封来信。母亲在信上嘱咐道:
“
儿啊,以后寄钱,要么按月给我寄,要么就不要寄了,我一年半载不需要钱啊!
”
正值春日周末的一个上午,成刚在超市门口遇到了一位刚从老家来省城找着打工的老乡,成刚帮他找好了工作后,招待老乡到快餐店里吃饭,顺便问起了母亲的情况。老乡说:
“
你母亲身体很好,一天到晚,不是在菜园里侍弄那几畦子菜,就是在你父亲的坟前转悠,虽然有些孤单,但很充实。尤其是乡邮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日一样快乐。每次收到你的汇款,她都要高兴好几天哩!
”
成刚听着听着,不禁泪流满面。他终于明白,母亲之所以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
12
次快乐。母亲的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孙身上。
春风吹得更加起劲,大地的绿意更浓了,成刚在小区的草坪上选好了角度,举着照相机,对着宝强一个劲地按动快门。
(
原文有改动
)
4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
A
.
“
秋风把山村的树叶吹得由绿变黄,人们裸露的臂膀早已被衣衫遮盖了起来
”
两句环境描写,交代了时令特征,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B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寄来的
2400
元钱,大妈大婶们看到汇款单后一脸的钦羡,母亲觉得儿子给自己长了脸,因此高兴得睡不着觉。
C
.父亲去世后儿子要每个月寄
200
元生活费,母亲却说乡下开销不大,只要求寄
100
元,这段描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节俭和宽广胸怀。
D
.小说结尾,描写成刚在小区的草坪上沐浴着春风举着照相机对着宝强一个劲地按动快门拍摄,意在表现成刚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A
[
解析
]
B
让母亲高兴的是儿子对她的记挂和孝顺,而不是觉得儿子在众人面前给自己长了脸。
C
“
突出了母亲生活的节俭和宽广胸怀
”
欠当,这里意在体现母亲的慈爱。
D
“
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
分析不当。成刚在这里照相,目的是及时把宝强的照片寄给母亲,让母亲高兴。
5
.
作品安排了母亲三次给儿子写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
分
)
答:
示例:
①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儿子两次寄钱,母亲三次回信,是作品情节的主要部分。
②
有利于刻画母亲的形象。母亲的性格特征在这三次回信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③
强化了主题。这三次回信的核心都是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孙身上。
[
解析
]
5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答出两个要点给
4
分,答出三个要点给
5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
.
对于母亲
“
要么按月给我寄,要么就不要寄了
”
的要求,人们然否不一,你的看法如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
答:
示例:①赞同母亲的要求。母亲身体健康,一个人留守家乡,面对的尴尬不是缺少金钱,而是父亲去世后的孤单和对儿孙的牵挂。儿子每次寄钱来,她都能享受一次快乐。如果每年寄一次钱,她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快乐,而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她每年能享受
12
次快乐。虽然按月寄钱要多开支一些邮寄费用,但总体来看,这种开支与母亲获得的快乐比,还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赞同母亲的要求。
②
不赞同母亲的要求。其理由如下:
a
.浪费大量无效时间,不利于支持儿子集中精力干好工作。儿子工作忙碌,每月寄一次钱,势必占用一些时间与精力,从时间利用看,每月寄一次钱不妥。
b
.浪费邮寄费。每次寄钱都要产生一些邮寄费,每月寄一次钱,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c
.与常理相悖。母亲爱儿孙,就要顺其自然,不要为儿孙提一些违反习惯做法的要求。儿子工作忙,寄钱方法和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如果机械地每月一次邮寄,就显得有些刻板,人为地制造不和谐因素。所以,我不赞成母亲的要求。
[
解析
]
观点
1
分,理由
4
分,结论
1
分。如有其他理由,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一
)
考查重点
1
.理解。
《
考试说明
》
对小说阅读的要求是
“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能力层级
B
。
(1)
在小说文本中,所谓
“
重要词语
”
,是指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作用,或反映作品的深层含义,或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或有修辞意义。
所谓
“
重要句子
”
,是指内容上能揭示作品旨意和作者的观点,富含人物情感、人生意蕴,结构上关系文章脉络、结构层次,手法上使用艺术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句子。其理解,需要把握其表层的字面意义、语境临时意义和句外延伸意义。
理解词语或句子的语境意义,首先要着眼上下文,借助词语或句子固有意义进行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不是纯粹的字典意义,而是由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赋予的,因此,必须着眼于具体文句,结合写作背景,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有关内容。
2
.分析综合。
《
考试说明
》
关于分析综合的要求有二:
①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
C
。
(1)
分析作品结构。
小说的结构是指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小说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鉴赏小说的情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
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
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
④
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2)
概括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阅读小说必须正确理解它的主题。
概括作品主题,主要指概括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见解、观点、主观意图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
概括小说的主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①
从小说的题目入手。
②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④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
(3)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
就是要通过对小说特征的领悟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看,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从情节的安排看,有伏笔、照应、烘托、铺垫、悬念、突转、抑扬、对比等;从叙述的人称看,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除此之外,还有巧合法、误会法、抑扬法、一波三折法等。分析小说的
“
主要表现手法
”
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悟小说的艺术特征,以此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小说表达技巧的表述可采用
“
技巧、内容、效果
”
三段式模式,即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还可以从选材、结构等方面去分析。在小说中,表达技巧主要从结构是否巧妙、选材是否恰当和渲染是否合理入手。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考生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分条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既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又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
通读原文,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②
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
③
选择最佳答题角度简要分析。
④
对照原文快速复核。
3
.鉴赏评价。
《
考试说明
》
对小说鉴赏评价的要求是:
“
①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
。能力层级
D
。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
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二是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即语境意义;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包括临时指代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象征意义以及句子中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内涵、特征和缘由等。
“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
的方法有三:一是句子作用定位法,即弄清句子在文中所处地位、作用等。二是结合语境阐发法,即结合上下文,对句子的语境意义进行阐发。三是结合示例推断法。平时备考,有许多类似的习题及其标准答案,要借助这些示例,对该句的丰富含意进行合理推断。
“
品味精彩的语言
”
就是看看文中哪些字词、哪些句子用得准确,用得生动,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
品味精彩的语言
”
,主要品味该语言的作用,即结构上的作用和情感上的作用。
(2)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个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要注意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阅历、教养、气量等,因为它们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举止,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三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四要整合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地位。五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引见和评价。六要规范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述。
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使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综合审美效应,并就作品突出表现的某些方面作简要赏析。
“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要联系背景,深入探索玩味人物形象折射出来的哲理或社会意义。二要联系人物形象,深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感情倾向。三要品味小说中富有深层含意的语言,努力发掘其隐含意义。四要品味小说的艺术技巧,品味作者的匠心所在。五要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3)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本考点突出对审美素养的考查,要求对作品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揣摩作者这样表述的审美效果,并指出其具体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表达自己的审美态度。
从近几年高考的情况看,小说的选文一般都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这些作品都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折射出作家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所以,我们要想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首先要把握作家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也就是在对作品主题的把握的基础上去评价。
要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首先应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明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其次,所作出的评价要客观,要根据客观事情进行公正的评价,而不能只是根据自身的情感喜好;第三,评价要全面,切忌以偏概全。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步骤有四:
①
通过阅读把握情节和形象。
②
通过人物形象概括小说的主题。
③
通过形象和主题发掘小说的深层含意。
④
评价其深层含意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
.探究。
《
考试说明
》
对本考点的要求是:
“
①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能力层级
F
。
(1)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角度就是不同视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者角度。
“
言为心声
”
,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从作者的角度入手,对挖掘作品的意蕴有着一定的帮助。二是作品角度。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三是读者角度。从读者所处的社会、政治、教育的具体情况出发,同一部作品,可以得出不同的个性化的解读。
不同的
“
层面
”
,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情感层面,即作品中直接表现出的爱与憎。二是哲学层面,即依据一定的思想观点,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三是审美层面,即从一定的人文精神出发,对事物做出一番鉴赏评论。
(2)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所谓创作背景,就是指作品中所述情况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解释其发生或发展的主观条件及其意义的情况。所谓
“
创作意图
”
,是指作家打算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四种方法是:
①
品读注释法。
②
情节流露法。
③
感情渗透法。
④
概括品味法。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
“
自己的见解
”“
自己的观点
”
。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阅读小说,是一个审美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同一篇小说,每个人的阅读与解读结果也不同。把自己有别于他人的阅读、解读感受表达出来,也就实现了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
本考点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尊重文本,以对文章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二要立意明确,层次分明,解读有理有据,语言表达具体充分、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
二
)
常设陷阱
小说阅读,主要在以下
12
个方面设置试题:
1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
.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3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好处
4
.记述故事的方法及其好处
5
.小说的标题及其作用
6
.某人或某事在作品中的作用
7
.开头、结尾的特色及其作用
8
.人称运用及其作用
9
.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10
.伏笔、照应、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11
.语言特色及其好处
12
.观点、态度、主旨、情感的评价与探究
(
三
)
失分原因
小说阅读的失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阅读品质不良。平时重题轻读,一上考场,阅读作品心不在焉,只能得其皮毛,不能捕捉精髓。
2
.还没有把握小说的
“
三要素
”
,就急着做题,做题遇阻,再去作品中寻找答案,挤占了有效的答题时间。
3
.答客观题,被干扰项搞得眼花缭乱,不能正确判断是非,最后只能猜答。
4
.答主观题,不能结合作品从多角度分条作答,而是眉毛胡子一齐抓,结果抓了西瓜,漏了芝麻。
5
.语言表达累赘,不能开门见山,落笔点题。
(
四
)
临场技巧
小说阅读的应试,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以愉快的心情认真品读作品,进入作品角色。
2
.概括小说的三要素及其艺术特色。
3
.概括小说的主题,感受小说的社会价值。
4
.认真阅读题干,弄清试题要求
5
.揣摩命题意图和阅卷喜好,作出相应答案。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说话:
“
又要去王权村啊?
”
黄连婶站住,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但毕竟是自己的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
“
我带你一段路吧。
”
黄连婶说:
“
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
“
婶,我这里有几十元钱,你先拿去用吧。
”
黄连婶忙拦住说:
“
你帮我的还少吗?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
“
婶,我知道您性格倔强,可我是外人吗?自家的远房侄子!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也够操心的了。
”
黄连婶说:
“
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富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
“
好吧!
”
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
“
那我先走了。
”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起来,数了数,不到
100
元钱。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
100
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三个月的生活费啊
……
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遇见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
嫂,你要去哪里啊?
”
“
我去走个亲戚。
”
“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
”
“
咋,你还怕他跑了?
”
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
“
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
黄连婶说:
“
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
柳三说:
“
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好,你去吧。
”
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
“
我丢在集上东西了,赶快回去拿。
”
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
“
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
”
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
“
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
俩人都说:
“
俺俩是傻蛋啊?脑子有病啊?要是被别人捡去了咋办?
”
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
“
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
”
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
“
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
“
既然你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
黄连婶叹一声:
“
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
到了村委会,柳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听黄连婶说完,柳主任打着酒嗝说:
“
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
黄连婶说:
“
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
柳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裁成两张寸宽的,把烟丝倒在印有
“
1989
”
的一半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
“
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
有删改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开头一段描写黄连婶在本村几乎借钱借遍了,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示坚决不要,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
B
.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富裕;柳三借口东西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
C
.
“
既然你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
,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对柳主任的不信任态度,又表现出对黄连婶人品的佩服。
D
.柳主任是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之所以不给广播,是因为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B
[
解析
]
A
“
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
”
分析不当,这里表现了她性格倔强的特点。
C
“
对柳主任的不信任态度
”
主观臆断。
D
“
是因为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
是不给广播的推辞,而不是不给广播的根本原因。
8
.
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
分
)
答:
①
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
②
用
“
路遗
”
为线索叙述故事,使结构更加严谨。
③
用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
解析
]
5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答出两个要点给
4
分,答出三个要点给
5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9
.
作品为什么以村主任把黄连婶的拾遗支付了招待费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
答:
示例:
①
在人物塑造上,黄连婶的形象与柳主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黄连婶的形象更加丰满。
②
在思想内容上,这样写突出了正能量的弘扬,暴露并鞭挞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低俗。
③
在故事情节上,这样写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波澜性。
④
在艺术上,这一情节,增添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审美情趣。
[
解析
]
6
分,答出
1
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海爷号称老街首富,喜欢显摆也是出了名的,经常叫乞丐在他面前排成队伍进行施舍,生怕有人没吃到。两年前他建宗祠,从初一选到十五,好不容易看上一块地儿,可惜地面不平,不过就是垫点土的事儿,海爷愣是大老远儿地让人拉了几车煤块儿填上!那年月,百姓管煤炭叫
“
乌金
”
,金贵着呢!人家却用来填坑,虽然是煤渣儿,但比泥土不知要金贵多少。你说这人会显摆不?没想到,那年冬天冷的出奇,那些没有钱取暖的穷人则挖了这些煤渣烤火取暖,度过了这艰难的日子。
过了几年,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鲁东南地界,家家院子里都种树。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等闹饥荒时,没东西吃,还能用树皮果腹。要说这一场灾真的太严重了,这年冬天,还没到腊月,好几户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家里的树都没皮了,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海爷竟然还要搭一新戏台子!
大奶奶三番五次劝海爷:
“
这个戏台子搭不得!外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这边还想着搭戏台子,老百姓要饭都没地儿要去了,你这边还想着乐和,太不地道了!你一辈子好玩好显摆,可在这节骨眼儿上,你不怕别人骂你?
”
大奶奶嘟囔了几次,海爷就急了,眼一瞪:
“
饿死人怎么了?外头死了人还不许我痛快了?这台子我还非搭不可了!
”
府里上上下下,对海爷搭新戏台子的事儿,议论纷纷,都觉得海爷这事做得不妥,所以,对于抬砖搬瓦拉料子之类的活儿,个个不太热情,叫谁谁磨洋工。
海爷生气了,吩咐管家:
“
从明儿起,在门口支几口大锅熬粥,凡是给我搬砖抬泥的,哪怕搬一块,我也管他一顿饭!
”
大奶奶一听,当时就哭了:
“
老爷,您这是要败家呀,这样值吗
……”
海爷一笑:
“
不值,但痛快。
”
更离谱的是,新戏台子眼瞅着快搭完了,海爷又不知在哪儿听了一个风水先生的话,说戏台子方向不对,拆了重搭!
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月,海爷府上的人,连个年都没过安生。
不想,直至第二年开春,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海爷突然又不建了,半拉子撂在那儿,几次风吹雨打过后,豁得像是被哪个豁了牙的天神啃过了似的。
大奶奶偷偷把管家喊了过去,捂着心口问管家:
“
老爷这一回又搭台,又施粥的,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
管家皱了皱眉头。大奶奶说:
“
你尽管告诉我,话进了我的耳朵里,就烂了。
”
管家近一步,悄声说:
“
近三年的生意,算是白赚了。
”
大奶奶眼泪唰地滚了下来。
管家又说:
“
大奶奶先别急,老爷有话,没对您讲。
”
管家告诉大奶奶,年前这场灾,让老街上好多光景还不错的人家,都开始啃树皮了。在这条街上,他们本是有头有脸的人,以往出了门也都显摆得不得了,最好脸面。如今,突然要端着碗去要饭,他们可能放不下身段,拉不下面子。这寒冬腊月的,地上连根草都没有,河里也都结了冰,不饿死才怪。海爷就是想到这一点,才想了这个法子,这样,既帮他们过了冬,又照顾到他们的面子。
大奶奶听罢,眼一亮,骂了海爷一句,转脸怪管家道:
“
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
管家作揖道:
“
老爷不让我告诉您。
”
随后几个月,海爷屡次寻思起那个戏台子,说想把那个半拉子戏台搭完。海爷这么说,却实在抽不出时间。因为开春后,府上的生意不知怎么的,忽然比往年忙出好几倍来,每日车水马龙,宾客如流
……
不久,一股流窜的土匪听说了老街海爷的富有,想去打劫海爷,可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别说在海爷府上找一个内应了,偌大一条老街,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听说要打海爷家的主意,无论对方许以什么好处,愣是没有一个愿意给他们当耳目的!
(
有删改
)
10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小说开头描写老街人买油条时的显摆,一是为了引出海爷的
“
显摆
”
,二是让这些人的
“
显摆
”
与海爷为他人着想的
“
显摆
”
行为形成对比。
B
.海爷用煤渣块填平土地、搭新戏台解救乡亲可以让人理解,但让乞丐排队进行施舍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行为失当。
C
.小说中写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即使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也要吃树皮果腹,其作用主要是突出了海爷的富有。
D
.海爷对府里上上下下那些不太热情、磨洋工的人非常不满,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A
[
解析
]
B
“
确实令人不可思议
”“
但行为失当
”
错误,这是体现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吃到。
C
“
突出了海爷富有
”
不准确,应是交代搭台子的背景,并引出搭台子的情节。
D
“
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
错误,海爷搭台子的真正用意根本没有让大家知道,因此不存在别人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11
.
大奶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5
分
)
答:
示例:
①
侧面表现海爷的仁义行为,凸显海爷的性格。
②
通过大奶奶对管家的询问,来揭示充满悬念的答案。
③
用大奶奶与海爷的对话写出了大奶奶对海爷搭台的误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解析
]
5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答出两个要点给
4
分,答出三个要点给
5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2
.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完全多余,可以不要,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6
分
)
答:
示例:可以不要。
①
若以海爷的生意比往年好几倍结尾,不如用省略号结尾意味深长,令人思考。
②
文章最后两段都是表现海爷
“
显摆
”
后的回报,有啰嗦之嫌,删除最后一段,小说结尾更为简洁。
③
不用最后一段的明写,而是通过倒数第二段暗暗点出人们的感恩,委婉揭示
“
好人有好报
”
的主题,更有意蕴感。
完全有必要。
①
从情节结构上看,结尾写海爷富有及老街人对海爷的感恩与保护,产生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同时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②
从主题上看,土匪想打劫海爷却无人当内应的内容,直接写人们对海爷的感激与感恩,鲜明突出
“
好人有好报
”
的主题思想。
③
从情感上看,作者通过
“
无人当土匪内应
”
的结尾设计,赞美了海爷以及老街人的人性美、人情美,使小说表现的情感更有震撼力。
[
解析
]
6
分,观点
1
分,材料与理由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