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德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厚德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域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德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B. “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 C. “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德”宽容待人。‎ D. “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2. 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 B. “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C. “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D. “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厚德载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 B. 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C. 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D. 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错误,应该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原文第二段为: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夭而动的。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中,“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错误,不属于“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范畴。原文第四段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自信心等品质。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说法过于绝对。C项,“后人无法企及的”说法无中生有,D项,“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文最后一段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谷雨 张静 ‎①小城的谷雨天,细雨濛濛。真应了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的诗情画意。这是我很喜欢的节气之一。雨声落,百谷生,一个散发着五谷香气的湿润名字,多么美好!‎ ‎②少不更事时,曾仰起头问爷爷,为何叫谷雨?大字不识几个的爷爷竟然像教书先生一般,很文气地告诉我,娃呀,知道清明吧?我使劲点点头。他又接着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天,言雨生百谷,万物皆清新。‎ ‎③喊,我似懂非懂地和了 一声。‎ ‎④很快,我也像在谷雨中疯长的草木一样,渐渐长大。渐渐懂得:乡亲们一年到头两只手在地里不停歇地刨着,沟边的洼地、坡地收成完全靠老天爷的恩赐,旱了涝了都会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将所有美好的希望和惦记,都铺排在更迭而来的一个个节气里。比如谷雨,他们即便一个大字都不识,却深深懂得,谷雨中,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牛羊,包括村庄里所有的生命,都在雨水中苏醒,雨水中生长。上至卧榻不起的垂暮老妪、下至咿呀学语的三岁幼童,都会脱口而出“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⑤在乡亲们眼里,这谷雨的雨,是最懂人性的。你瞧,酥酥的,软软的春雨,如丝线,如针尖,悄无声息地落下来。落在河中,滴成一圈圈涟漪,搅动了一池春水;落在泥土里,润酥了一垄垄的麦苗、一棵棵的果树、还有那一圃圃的种子和幼苗。在雨中,杏花、梨花、桃花次第凋谢,碧绿的叶子罩满了树身,还有黄豆大的、毛茸茸的果子爬满了枝头,大江南北,渐渐呈现出一片绿肥红瘦的清新世界。那里面,一定洞藏了乡亲们诸多朴素而美好的心意,它们从冬天里醒来,在这一场场雨中,生发出葱茏婆娑的希望来。‎ ‎⑥谷雨天,最先忙起来的是父亲。他一头扎进后院的柴棚,从墙上取下整整闲置了一冬的犁铧、耙子、镢头和锄头,先是细心地擦去上面厚厚的灰尘,然后备上一勺清水,蹲在地上,在窄窄的磨石上一件件刃磨起来,磨得油光生亮。这些简陋粗較的农具,在父亲手里一年年使用着,天长日久,它们也像父亲身上一件衣物一样,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和依赖。是喊,谷雨时分,种棉,种豆,点瓜,哪一样能离开这些农具?父亲娴熟地用它们翻土、耙刨、锄草,下种,做得一丝不苟。这些乌溜圆的种子,撒落到土里,一同撒落的,该是一份谆谆的希望和等待。这份朴实的心意,种子怎会不懂呢?你瞧,它们,个个在春天里争着破土发芽,也定然在秋风里抢着挂果成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定的。‎ ‎⑦若干年后,我会在谷雨的时候,带着儿子回乡下。我牵着他的小手来到田野深处,告诉他,绿幽幽的、一望无际的是麦苗,黄灿灿的、蝶花飞舞的是油菜花。待到了父亲的菜园子,看着那些翠生生的幼苗,儿子的脸上写满了惊奇。我一字一句教给他,韭菜、蒜苗、菠菜,那一旁掀开的塑料薄膜里,是父亲蔓下的辣椒和红薯苗,破了土,一株株在雨水里翠绿油亮。我会像当年父亲教我记节气歌一样,教给他“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教给他“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教给他“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的农谚,让他懂得,我的亲人们都在这片田野上,这一生,他们都会和节气相守到老,不离不充。‎ ‎⑧如今,又是一年谷雨天,父亲老了,弟弟成了几亩田园的新主人,翻地,播种,锄草,打药全是新式农具。父亲的锄头,犁铧,洋镐,在满身疮疤之后,都被束之高阁。可这地里的庄稼,一季一季,一茬一茬,依然沿着一个个节气清晰的脉络,顺理成章地将庄稼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延续下来,成为庄稼人永恒的生活节拍。‎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①段写出了谷雨天的诗情画意,引起下文对谷雨天的诸多回忆,表达了我对“谷雨”这个节气的喜爱之情。‎ B. 文章第⑤段运用比喻、排比、比拟等修辞手法,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描写,运用叠词和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谷雨清新美妙的世界。‎ C. 文章以“谷雨”这个节气为线索,串联起多个相关素材,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征。‎ D. 文章叙写了谷雨天里的农人农事,以对乡村生活的怀念来反衬城市生活的喧闹和浮躁,表达了对传统农业文明日趋衰亡的失落和伤感。‎ ‎5. 第⑦段引用了许多农谚,有何作用?‎ ‎6. 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答案】4. D 5. 这些农谚表达了农人对好收成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我”对这些农谚记忆深刻,充满感情;“我”教儿子农谚,让孩子懂得亲人们与土地、节气不离不弃的深情;引用农谚,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 ‎6. 尽管时代、土地主人、劳动工具变了,但节气没变,农人生活的节奏没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传统思想代代相传;表达了对农人的经验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以对乡村生活的怀念来反衬城市生活的喧闹和浮躁”无中生有。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进行把握。文本第⑦自然段引用了许多农谚,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出文本的核心内容,文本描绘的是乡土气息,展现出的是一种乡土文化氛围,通过引用这些具体的农谚极其鲜明而别致的展现出文本的乡土文化氛围,增强文本的核心内容。这些农谚代表着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突出农民对一年能够有个好收成的一种美好的祈愿与期盼,展现出中国农民美好情愫。“我”对这些农谚记忆特别深刻,并且教儿子去读农谚,这是为了让孩子懂得人生与土地与生命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生命的年轮总会走向另外的一个圈,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种人生气节,一份耕耘思想,一种美丽的精神内涵。文本最后一段内涵隽永,展示出的是土地有了变化,主人有了变化,劳动方式有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气节,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勤劳品质的生动体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摇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摇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可以鼓励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摇平台,形成辟摇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以致形成裂变式传播。‎ B. 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 在人们的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 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牟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 ‎ 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C. 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亲朋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 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9.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D ‎ ‎9.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②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凶;③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的应对措施。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受众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说,“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可见,不是所有的提醒都是谣言。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以偏概全。材料三第三段说的是“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没有说所有的群众都如此。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结合“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歟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可知,《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结合“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竟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年取不当市场利益”可知,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凶。结合“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干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與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谧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晨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可知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终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的应对措施。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侧重点的不一样,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与子颖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颖游,子颖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虽子颖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颖,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颖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颖者如此。‎ 子颖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颖少时衣食不足。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余别子颖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颖已举 于乡,书宰巴蜀之属邑。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子颖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颖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 呜呼!子颖昔日之穷,非子颖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颖之能为郡守也。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颖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颖之能自为归也。然则,子颖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颖其于簿书丛集,稍求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颖之所能自为者也。‎ ‎(选自清代刘大槐《朱子颖诗集序》,有删改)‎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忆昔与子颖游 游:交往 B. 则闻子颖已举于乡 举:推荐 C. 子颖早诣大府 诣:拜访 D. 稍来顷刻之暇 暇:空闲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B.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C.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D. 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鼐(姚姬传)先生曾在探望“我”时,看到了朱子颖的一卷七言诗,姚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也非常喜爱倾慕朱子颖的诗文。‎ B. 朱子颖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流露出为国担忧、为民劳累的深情。‎ C. 朱子颖小的时候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一起跟从“我”学习,“我”同朱子颖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越来越深切。‎ D. 朱子颖曾想退隐田园,想归隐却难以实现,作者表示同情,为他的诗文集作序,鼓励他拿出他的才智继续进行创作。‎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答案】10. B 11. D 12. B ‎ ‎13. (1)一看到(他的诗)就从心里佩服,认为自己不能做到。于是就到他家拜访,建立了交情。‎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的心思专一啊。‎ ‎(3)(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特形状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可是我还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特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多积累,根据语境来辨析。B项.根据原文“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颖已举于乡,出宰巴蜀之属邑”来看,应是说朱子颖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乡举,到巴蜀之属邑任职,故“推荐”解释错误,应该是中举。译文:却听说子颍已经在乡试中中举。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做题讲究技巧,可用排除法。D项.“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为判断句,后面停顿,排除AB;“相对”的时间状语为“终日”,中间不可停顿,排除C;故选D.译文:子颍所交往的,都是当世的名人贤士,他们时常拜访子颍谈论时文,子颍同他们终日相对,有时不能供应饭食,子颍的贫穷就像这样。‎ ‎【12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B项.“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表述正确,但“流露出为国担忧、为民劳累的深情”表述有误。原文说朱子颖“从重庆转任山东泰安太守”期间,“为国担忧,心为之劳累,头发也为之苍白了”,选项中将两件事情杂合在一起了。原文“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颖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落实重点词。①“折”,佩服;“造”,到;“庐”,家中。译文:一看到(他的诗)就从心里佩服,认为自己不能做到。于是就到他家拜访,建立了交情。‎ ‎②“上”,向上;“下”,向下;“用”,因为。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的心思专一啊。‎ ‎③“是州”,这个州;“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这个州的有奇特形状的山水;“未始”,不曾;译文:(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特形状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可是我还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特别。‎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我和朱子颍分别二十多年了。回忆过去与子颍交游,子颍那时不到二十岁,我虽然年长一点,但和他一起嬉笑玩乐,和世俗所说的师生关系是不同的。这样这种感情就更加深厚,情义也更加深切。朱子颍上有两个哥哥,都跟随我学习。朱子颍是一个杰出不凡的男子,他胸怀广阔,时时有承担当世责任的想法。写诗作文不是他放在心上的(事),但他写的诗歌和古文却能超过昔日的贤者。几年后,朱子颍偶然拿出一卷七言诗给我看,我把它放在座位旁。我的好友姚姬传到我家探望我,一看到(朱子颍的诗)心就被折服,认为自己写不出来,于是就到他家拜访,两人建立了交情。姚姬传凭文章名重当世,但他却是这样喜爱倾慕朱子颍的诗文。‎ ‎ ‎ 子颍的父亲、祖父都是显达的官员,然而不替子孙做打算,因而子颍年少时衣食不丰足。子颍所交往的,都是当世的名人贤士,他们时常拜访子颍谈论时文,子颍同他们终日相对,有时不能供应饭食,子颍的贫穷就像这样。我和子颍分别后回乡居住,一转眼就是十多年,却听说子颍已经在乡试中中举,出任四川下属县邑的县令,他从秦地进入蜀地,一路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更是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子颍在蜀地,遇到战争兴起,他带领八千人马,出使云南永昌,越过美诺厅(今四川金川一带)的高山峭岩,往来于阻击险情的军队中,来来回回经过了几千里的地方。他从重庆(太守任上)转任山东泰安太守,又遇到邻近州郡盗贼兴起,子颍早早就拜见督抚,替他设计方针策略,亲自来到临清城下作战,射杀盗贼头目一人,平定他的余党。然而他深深地为国担忧,心为之劳累、头发也为之苍白了!子颍曾想退隐,稍稍停下他的政务,却总是被上司挽留,想归隐却无法如愿。‎ ‎ 唉!子颍当初贫穷,不是他能固守贫穷;今日成为一郡太守,不是子颍能担任郡守;他出入军队,多次经历战争的危险,不是子颍能够历经磨难;那么,他今日想归隐田园,也不是子颍想归隐就能归隐的。但是子颍对于做官,辞掉也可,留任也可。离开官场能混杂在渔夫、樵夫之中,留任可为天下建立非凡的功业,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至于文章的事,那是没有穷尽的。子颍对于簿书丛集,只是稍稍寻求片刻的闲暇,拿出他的才智来和古代的诗人学者比较技艺,这是子颍能够为自己做主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饮马歌 ‎(宋)曹勋 ‎(此腔自虏传至边,饮牛马即横笛吹之,不鼓不拍,声甚凄断。闻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 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14. 赏析词作前四句的表达效果。‎ ‎15. “泪湿征衣悄”中的“泪”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交代了边地的时令特点和环境特征,造了雄奇荒寒的意境,奠定了全词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抒发征人内心的悲愁做铺垫。 ‎ ‎15. 鏖战无期的无奈;身处边地恶劣环境的痛苦;思乡念亲却团聚不得的凄楚;年华老去的忧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前四句写景,第一句“春未到”点出时间,“雪满交河道”则强化了边地的环境特征,寒冷艰苦;“暮沙”“残照”“塞烽”“云”等,有茫茫的沙漠,有如血的残阳,有战争的烽火,描绘出一幅雄奇凄怆的边塞风景,为抒发情感做铺垫。‎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抓住诗人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蕴含情感;解答(1)“泪”是悲伤的感情,结合小序与诗文来看,“声甚凄断”“鏖战无还期”,可见整首诗都体现出悲伤之情;探寻悲伤缘由,“断鸿”“陇月”,有思乡念亲之意;“征衣”是戍守边疆之意,结合前文边塞苦寒环境,可见其痛苦;“岁华老”可见征战时间之长,“鏖战无还期”令人无奈,又有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悲伤。‎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明学与思的关系。‎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表现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文末发出议论,认为秦国人来不及哀怜自己,只有后人哀怜它,而后人的态度和结局又怎样呢?请写出相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自己做官时的心情,强调田园才是自己心灵的故乡。‎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釆之欲遗谁 (6). 所思在远道 (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 羁鸟恋旧林 (10).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须臾”“舳舻” “遗”‎ ‎ “鉴”“羁”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和名著阅读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汉代的陶塑在艺术风格上没有直接继承秦代的具象写实特征,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在形式处理上“取大势去繁缛”,不造作不雕饰,________________。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因为汉代生产技术的落后,而是因为受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影响。‎ A. 虽然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但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 B. 即使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也会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C. 只有没有自然朴拙的亲切,才会有一种精雕细刻的精致 D. 虽然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但有了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本语段大意是:汉代陶塑的艺术风格受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从空白处的前面“在形式处理上‘取大势去繁缛’,不造作不雕饰”知,汉兵马俑具有朴实自然的特点。从后面“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因为汉代生产技术的落后”知,空白处内容强调的应是汉兵马俑的朴实自然的风格。故选D。‎ ‎【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称谓语用得准确恰当,不但会影响交际的顺利与否,也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B. 为什么许多人厌恶香菜?据科学研究调查的数据显示,这不仅与嗅觉受体基因接收香菜中大量含有的醛类物质信息相关,文化因素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C. 2018年,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D. 从现在起到明年五月份,学校宣布将对同学们的用餐、睡眠和学习做出统一科学的安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A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前面“称谓语用得准确恰当”只有一面,后面“顺利与否,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两面,可将“准确恰当”改为“准确与否”;B项.句式杂糅,“据……数据显示”杂糅,删去“据”或“显示”;‎ C项.正确;D项.语序不当,“对同学们的用餐、睡眠和学习做出统一科学的安排”的时间限制是“从现在起到明年五月份”,所以应将“从现在起到明年五月份”放在“宣布”后。‎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亨利是美国作家,代表作有《最后的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代表作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B.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后人称其为“韩吏部”;与他齐名的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第一篇。‎ C. 苏洵,字明允,作品集为《嘉祐集》,他的代表作《六国论》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D. 朱熹抽取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C项.“批评南宋朝廷”错误,批评的是“北宋”朝廷。故选C。‎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 孰能无惑(谁)‎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学不可以已(停止)‎ B. 序八周而朝同列(使……来朝拜) 假舆马者(凭借,利用)‎ 句读之不知(句子中间需要稍微停顿的地方)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C. 故为之文以志(记) 迩之事父(远)‎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D. 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知不可乎骤得(骤然,突然)‎ 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A项.学者:求学的人。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其他都正确。C项.迩:近。译文:近可以侍奉父母;其他都正确。D项.众人:一般人。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其他都正确。故选B。‎ ‎【点睛】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具体的知识点有常用实词、多音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等。‎ ‎21.名著《红楼梦》阅读。‎ ‎(1)“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这三个姊妹是迎春、________、________的判词。‎ ‎(2)“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对________、_________的判词。‎ ‎【答案】 (1). 探春 (2). 惜春 (3). 林黛玉 (4). 薛宝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典名著《红楼梦》内容情节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古典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1)“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府三小姐贾探春的外貌描写;“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是对贾家四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贾惜春的外貌描写。她是宁国府中贾敬的幺女、贾珍的胞妹。(2)“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句说宝杈,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表面上似乎只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名字的倒念“玉黛林”,“金簪薛”,但真相远非如此,现在大家都猜测这两句暗指的是黛玉和宝钗的各自结局,黛玉是自缢于树上悲夭亡,而宝钗则是不得宝玉心终落寞。‎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四季的更迭变化,令自然万物异彩纷呈;生活的境遇变迁,令生命成长丰富充盈。发现你身边的“变”,感悟“变”带来的启迪。‎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为记叙文。‎ ‎【答案】范文:‎ 勇于突破,改变自己 面对改变,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压力,甚至是恐惧,可是我要告诉你:这正是你成长的时刻!‎ ‎ 如果你不想接受这些不习惯或者压力,那么就去做你原来一直都在做的、一直都习惯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将一直是过去的你。若想要真正成长,那就要突破舒适的范围,也就是要暂时的失去安全感…所以,当你感觉自己有些不习惯,有些紧张或者压力甚至是恐惧的时候,起码要知道,你正在成长……‎ ‎ 她离开办公桌,复印了一份资料,不过3分钟时间,一只蚂蚁爬上了她刚买的黑森林蛋糕。‎ ‎ 那蛋糕是她的午茶点心,这下享用的兴致全无了。‎ ‎ 她拿起叉子把蚂蚁取出,然后质问它为什么破坏她的好心情。浑身沾满奶油的蚂蚁慢条斯理地回答:“我饿了,被蛋糕的香味给吸引过来。“蚂蚁又说:“我的食量小,吃不了多少,给我一小角蛋糕,就够了。“她听了更是火大,不顾形象,指责它:“你的身份哪配跟我一起吃相同的东西?“‎ ‎ 她告诉蚂蚁,它应该去找残余的食物,怎么可以堂而皇之与她分食。蚂蚁说:“我有我的人格,不想卑微地讨生活。“蚂蚁一脸委屈地向她说道,它想出人头地,可是天生的不平等,教它只能不起眼地过日子可是它的确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所以才选择到这陌生且危险的城市。‎ ‎ 经它这么一说,她心软了:“你不怕无法适应?“她怀疑。‎ ‎“只有做过了,才知道怎么回事。光是害怕,有什么用!“蚂蚁又接着说,它不觉得它的人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它相信它的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 ‎ 她不发一语,心情顿时复杂起来。这些年,她最大的困境,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却始终未曾付诸行动,她不懂为何迟疑,或者应该说,她怕改变。‎ ‎ 然而,胆小的人,注定要失去生命中的种种精彩与美丽。因此,她只能原地打转,也许不会更坏,但也绝对不会更好。‎ ‎ 回过神,她有了新的决定,同时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蚂蚁谢绝了她的好意,它说,它已经尝过滋味,想再去试点别的。‎ ‎ 而她,一个新的生命规划已经成型,蓄势待发。‎ 要想获得新生活,就必须改变自己,勇于突破,而不能总是原地踏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作文。自然界有四季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是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生活中,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不断变化,让生命的成长更坚实和充盈。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思想的不断进步,无不改变着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作文时,需要结合现实,从“变”的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立意:‎ ‎①改变是一种突破。‎ ‎②“变”与“不变”的辨证法。‎ ‎③“变”让生活丰富多彩。‎ 素材:‎ ‎1.在闻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 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着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的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2.一个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又来敲他的房门。牧师看到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2角5分钱。“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行文结构:‎ 首先:文章开头提出叙述主体:勇于突破自己;‎ 其次:本文要求用记叙文的体裁,可选取生活中触动你的一件事展开记叙:自己碰到的一些小挫折;看见别人突破自己而生发的感慨等等。既然是记叙文,有对任务的描写,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辅佐。‎ 最后:升华主旨。可用论述性的语言,再次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