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羽本纪》中将项羽划分为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前一部分表现项羽神勇,千古无二;后一部分则从道义上进行批评。神勇为他谋得霸王的地位,然而恰恰也是神勇成了他的丧命之剑,“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恃力而不恃智,这就是项羽个人的性格悲剧。他的性格缺陷还表现在任性与不成熟的儿童气质,他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容易发怒。《项羽本纪》“怒”字共出现14次,而项羽就占了9次。项羽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面临重大抉择时除了发怒外绝没有冷静的思考。躁动是他自小以来一直的性格,这从早年学书、学剑、兵法样样不肯竟学可以看出。与任性躁动相伴随的就是项羽刚愎自用,不能容人,韩信、陈平等曾经的部下都成了他的致命敌人。‎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这些表面截然相反的品格固然反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性,但同时也可从公德、私德角度进行剖析。‎ 项羽的感情与道德往往在私人领域得以表现。项羽似乎也很仁爱,但这只限制在私人小范围,在大是大非上则往往做不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别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所谓“妇人之仁”其实就是对事情的关注点极为狭小,不能权衡主次利弊,全局把握事态发展。所以在四面楚歌声中他不是如何策划突围,而是慷慨悲歌,到死还要表现自己的能力。在乌江亭长提出救援方案时,他“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将个人的荣誉比天下的获得看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项羽在是非判断与行事方面,多依从私德原则。‎ 与此相对应,项羽个人性格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公德的缺失。反秦之初,他曾“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己拔,皆坑之”。巨鹿之战后,他将已投降的章邯军二十万人坑杀在新安城南。强烈复仇精神和政治上愚昧无知的表现仇恨秦朝,“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竟至要把秦的宫室都放火烧掉。这些人格的形成与其早年经验分不开。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有过深入的分析,他认为“项羽楚人,既失其祖,又失其季父,怨秦入骨。其入咸阳,犹伍子胥入郢,杀王屠民烧宫殿,以快其心者,亦不足异,谓之无深谋远虑可也”。项羽反秦的力量源泉在于复仇,没有意识到自己有统一天下的责任。而复仇的依据在于私人伦理的价值评判。项羽灭秦以后,在政治上没有建树,杀义帝自为霸王,“为天下宰,不平”,由此引发诸侯叛离,天下重归于乱。‎ ‎(节选自郭院林《试论司马迁以道统抗衡政统的精英意识》,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关于项羽性格悲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勇恃力,自矜功伐。项羽的“神勇”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成就其“霸王”的名号,却导致了他自矜功伐的个性,最终走向灭亡。‎ B. 任性躁动,刚愎自用。项羽性格急躁,动辄发怒,遇事缺少冷静的思考。这从他早年缺乏恒心,不肯竟学,常常半途而废就已表现出来。‎ C. 耽于私仇,妇人之仁。项羽有称霸天下之能,却无统一天下之志,只关心个人的荣誉,急于报自己的私仇,缺乏基本的政治远见。‎ D. 愚昧寡听,暴虐恣睢。项羽身为主帅却视野狭窄,不能权衡利弊,屠降城、杀降俘,虽推翻暴秦,其行为却与暴秦无异,不得人心。‎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项羽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神勇善战,称霸天下;后一个阶段力征天下,自矜功伐,最终落得个身死名灭的下场。‎ B. 项羽身上不成熟的儿童气质具体表现为早年求学时的不肯竟学,争霸时的暴躁易怒,直至最后刚愎自用,不能容人。‎ C. 韩信认为项羽虽然勇武过人,但是不会选贤任能,也不过是匹夫之勇;表面上待人恭敬慈爱,却不肯分功于人,只是“妇人之仁”。‎ D. 项羽反秦的力量源泉来自强烈的复仇情绪,而这样的复仇仅仅是个人的情绪宣泄,而非为天下计的深谋远虑,因此引发诸侯叛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褒贬参半,既肯定他拔山盖世的英雄气魄,又批判他在政治上“奋私智”以“力征经营天下”而不“师古”的愚昧短视。‎ B. 项羽自视颇高,却又愚昧无知,至死都以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这直接证明了他“恃力而不恃智”的性格悲剧,实为后人警醒。‎ C. 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性格的矛盾性,即在私人领域表现出感情与道德泛滥,而在公德上却缺乏统一天下的责任,只一味沉溺于报私仇。‎ D. 项羽的仁爱是错位的慈善,是荒唐的姑息,如果项羽能将仁爱转化为选贤举能、获取民心、与人分利等,楚汉争霸的结局定会是另一番境况。‎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神勇”成就了项羽“霸王”的称号,却也导致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最终走向灭亡。依据是第一段“神勇为他谋得霸王的地位,然而恰恰也是神勇成了他的丧命之剑”,曲解文意。‎ 点睛: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态度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类型,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寻找细微的差别,就会得出答案。‎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史记》将项羽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而不是项羽的一生就只有这两个阶段。‎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如果项羽能将仁爱转化为选贤举能、获取民心、与人分利等”,楚汉争霸的结局“可能”是另一番境况,而非“一定”,属于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的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追悼会慘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 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C. 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D. 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 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6.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就刘和珍事件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4. C 5. 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 ‎6. 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散文的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错误是文章一开头就将气氛“烘托”到极致。文章采用排比句式增强控诉语气,读来使人潸然泪下,而非鲜花和素联。B项,“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不是泛指所有的老百姓,而是那些甘心当奴仆,仇视革命者摆阔反动派爪牙在内的人。D项,本项的理解可能是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转移给本文了,文本凄婉哀怨,最后揭示了作者的担忧。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赏析散文人物形象能力。赏析散文中人物形象,首先用结合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散文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散文中描写该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作者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对人物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者概括即可。本题要求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作者对刘和珍判断性内容的语段在四、五两段,作者写刘和珍的“同学们”痛哭失去了勇士和首领,无疑此处的“勇士”和“首领”正是作者对刘和珍的定位解答时,再从作者的回忆与描述中找出有关描述刘和珍的词句,如“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我的热力和温情”。答题时只要择取词语回答即可。‎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要把所要理解的句子放置于具体语境中,结合语境内容,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句子表层含义是句子的字面意思,作答时,总结概括即可。句子深层含义主要是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本题题目是“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就刘和珍事件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记念刘和珍君》是课内学过的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学生有了有关于《记念刘和珍君》相关知识积累,比如背景等,这对理解本文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本题,鲁迅的话重在引起人们对革命者牺牲后的反思,以及号召人们能够进一步奋发,继承革命者的遗志,重在爆发,而不是灭亡,其突出的情感特征是愤怒。而本文作者突出的是悲哀,永久的沉默也就是永久的悲哀。作者一则悲哀刘和珍这样的优秀青年惨遭杀害;二则悲哀社会仍然豺狼当道,自己的命运无从把握,对前途有浓烈的悲哀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抓住“愤怒”这点去理解鲁迅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含义;而本文“沉默是最深的悲,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这句话抓住“悲哀”这一点结合具体内容去理解其含义。‎ ‎【点睛】散文的人物性格分析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成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 性好鹅/会稍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B.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汉隶在东汉时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求唐楷”之称。‎ C. 太尉,是三公之一。三公是国家最高官职,即承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政、监察。‎ D.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庄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焦在会稻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0.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答案】7. A 8. D 9. D ‎ ‎10. (1)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雅好服食养性”“终焉之志”)‎ ‎(2)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一”修饰“鹅”,“鹅善鸣”,“一鹅”不能断开。排除B项、C项。“观”的对象应该是“鹅”,“闻”“烹”的主语应该都是“姥”,排除D项。参考句意: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D项,“是春秋时期庄子的哲学作品”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分析可知,“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就辞职治丧”。“恨”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固定人名字保留,“好”译为喜欢,“养”译为颐养,“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有于是、于之的意思。(2)“尽”译为全、都,“耽”译为沉迷、沉溺,“后”译为在……后面,意译为比……差。‎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最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遍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者来到,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他的志趣。‎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有再来,王述深以为遗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 “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 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1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答案】11. B 12. 这首诗写了诗人四个方面的乐趣: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的乐趣;亲自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的乐趣;把酒言欢的乐趣;纵情想象,沉醉书卷的乐趣。‎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欣”字并没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而是借鸟喻人,表达对当时生活的满足。故本题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解答此题,需要对全诗内容进行分层归纳概括,提炼出诗人的乐趣。具体作答时,可结合当时的环境、人物的活动、诗人的情感等来组织答案。这首诗可以分四层:前四句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五至八句写了诗人亲自耕作,自食其力。九至十二句写了诗人把酒言欢的乐趣。最后四句诗人纵情想象,沉醉书卷的乐趣。回答时要分点作答。‎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于法,表现女子青春年华,容颜润泽,暗示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浓情蜜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之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桑之未落 (2). 其叶沃若 (3). 怨灵修之浩荡兮 (4). 终不察夫民心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沃若、怨、察、蜉蝣、渺、沧、粟。‎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5分)‎ ‎14.请根据武元衡的诗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其扩展成一段话,扩展后不少于60字。‎ ‎【答案】细雨初晴的春日,溪边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时节如烟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花树枝头的残花在雨中落尽,循着婉转的啼叫,可以看到在树间嬉戏的黄莺。‎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取诗句中的意象,然后分析意象呈现的特点,从而把握诗句创设的意境。最后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符合要求的画面即可。‎ 四、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 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争的智慧 流水不争,恒自流长。冬梅不与百花争妍,风雪之中暗自流芳。‎ 非说不争,社会需要竞争,各个行业才能互相促进,百花齐放。但是,做人做事,更需坚持自我,不改变初心,专注于事,不争虚荣。‎ 中国竞争之风盛行,然本应清纯的竞争之风,似乎夹了些污浊之气。家长们不顾孩子喜爱,从幼儿园开始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生怕孩子落在了起跑线后。如此竞争,不仅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也压抑了孩子的天性。盲目的竞争,只是伤害了孩子。家长们如此紧张,也源于社会竞争太大。‎ 贪官污吏,争钱财,争名利;研究学术之人,争关注,争名气。老辈科学家曾经感慨:“年轻学者肯坐冷板凳的人太少啊。”原本竞争应是一条相互牵连的绳子,彼此互相拉动着前进,攀越的是学术的巅峰;然而如今有些竞争,却成了名与利的笼子,人们在名利的笼子里互相争夺,在探索学术的路上脚步却被笼子禁锢了。这样的竞争需要摒弃。‎ 做人做事,理需要不争的智慧。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缘于她专注做事,不争虚名的精神。她并不是为了这项荣耀而去钻研青蒿素。她是与疾病斗争,与时间竞争。哈珀李写下一部轰动世界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却在她最当红时,退出该文坛,过着隐居生活,不与世争名争利。然而,几十年过去,她的名字依然铭记在我们心中。‎ 难道争做第一真的有那么重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只是一个虚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虚荣心。竞争带来的名与利,就像一个虚幻的梦境,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然而它对社会、对人类并无实质上的益处,并不能带来精神上的充实。‎ 若只是为了“第一”去竞争,为了“名利”去竞争,那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竞争,是和过去的自己竞争,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友好竞争,与他在专业上互相进步。做人做事,更需不争,在竞争之风中坚持自我,不改初心,在竞争中做到“不争”。‎ 有一种竞争叫急功近利 钢琴大师格拉芙曼的话引发人深深思索……‎ 是的,国人太强调竞争,一个“太”字形象地描绘出国人急切的心态;“尤其要争第一”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延续;绝大多数的家长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强调竞争而让孩子苦不堪言;这种竞争的本质是急功近利。‎ 毫无疑问,竞争是必要的,争做第一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又有几人能不卷入竞争呢?幼儿园的孩子与小伙伴竞争谁获得的小红星多,小学的孩子要比拼谁背的诗文多,初中的孩子要竞争谁的分数多,高中各校要竞争谁的升学率高……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标语深入人心,所以各类培训班如过江之鲫;因为太多人相信“没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所以“争第一”就甚嚣尘上进而让人疲于奔命。‎ 毫不否认,在竞争中赢得第一的确可以暂时获得认可;然而,又有几人能够长期维持第一的位置?就算是你在某个方面能维持较为长久的第一,但,你的内心深处真的就快乐吗?也毫不否认竞争中获得第一会让你光彩夺目,但这只能是我们追求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倘若我们把这样的结果当成目标来追求,那这种追求会让你精疲力竭苦不堪言,那这样的追求又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呢?‎ 陈鹤琴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这句话只能作为教师的自勉而不能作为对教师的要求;倘若,教师以此为自勉,我们应该对这类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倘若这作为对教师的要求,那这就是一把枷锁让教师喘不过气;同理,我们强调竞争的精神,也重视争第一;但,我们只能用“争第一”的精神来自勉;当这种精神用以自勉时,其难能可贵甚至相当崇高;倘若把“争第一”作为目的,那它同样会成为枷锁而让我们苦不堪言。‎ 过分“争第一”是很可怕的,人不可能天天过着打鸡血的日子。从小以竞争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也是很可怕的,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进而破坏了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德国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少强调竞争的,他们不主张孩子赢在起跑线,但他们拥有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国内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者成凤,因此,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却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我们“争第一”的理念成为日常生活的不自觉时,它就成为精神的枷锁,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甚至丧失了民族的未来!‎ ‎【解析】‎ 试题分析: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参考立意】‎ ‎1.竞争是必要的,但并非凡事都要争。‎ ‎2.争第一是可贵的精神,但不应是最终的目的。‎ ‎3.国人崇尚竞争,热衷于“争第一”,既是一种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联系中国社会崇尚第一,自可说明)‎ ‎4.对于“争第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该竞争还得竞争,该“争第一”时还得当仁不让 ‎ ,这是一个民族谋求生存的选择,这是一个国家追求发展的必然,这也是每一个当代人、每一个有志者必须要面对的社会现实,是必须面对的当今世界的严酷现实。‎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