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0 KB
  • 2021-06-09 发布

山东省济南市鱼台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5月高二复课语文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 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 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 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 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 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新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為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 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 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 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 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査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 C. 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 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 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A. 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壇变轨迹清晰可见。‎ D. 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 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 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 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4. 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上面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 ‎5. 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答案】1. C 2. A 3. D ‎ ‎4. 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 ‎5. 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C项,“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分析错误,从材料三第1段“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知,“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本题考查的是事实论据。材料四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最有力的反驳论据就是证明我国的甲骨文的产生早于埃及的文字,材料四中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所以A项“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 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是有力的反驳论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D项,“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分析错误,“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说明这一个条件就可以,而从材料三第二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既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中的“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知“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充分条件,与选项中的“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一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这就要求考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前三则材料。从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可得出: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从材料二“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可得出: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从材料二、材料三可得出: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从材料三“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可得出: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分论点的能力,拟写分论点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论点不能重复和交叉。2、分论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其排列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放置。3、各个分论点的句式如能一致更好,如不能一致,不必强求。4、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6、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从材料四第2段“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 ‎ 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起源时间早;从材料四第4段“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从材料四第4段“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从材料四第5段“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总结出分论点: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若说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伤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濒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开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幵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 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 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 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 “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 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 D. “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砰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8. 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9.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B ‎ ‎8. ①因脸上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②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③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 ‎ ‎9. ①“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②“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③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将选项内容与小说内容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 C项,“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曲解文意,分析错误。从原文“他听见了开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可知少平并不是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主旨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 B项,“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分析错误,从原文“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可知“鸵鸟心理”是少平指自己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并没有表现出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2、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3、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4、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考生通过阅读分析,可知本段选文从三方面写了少平的情感变化:1—8段通过“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濒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等描写写出少平的心理是: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9—16段通过“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等描写写出少平的心理是: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 17段通过“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等描写写出少平的心理是: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一般有以下几种作用: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交代文章写作情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作答时考生要结合文本内容总结概括答案。从小说“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可知标题“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从前文对少平脸上的疤以及疤对少平的心理影响的描述中可知“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从两个妹妹对少平的招待的描写中可知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点睛】小说标题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子都,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芫司隶,官比司直。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 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汉朝选拔人才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 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 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的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 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 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 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2)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14. 文中“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这一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1)鲍宣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他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没有文采,却朴实而切中时弊。X ‎(2)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他进入。 ‎ ‎14. ①从情节来看,直接促使皇帝减轻了对鲍宣的处罚,保全了鲍宣的性命;②侧面表现了鲍宣不惧权贵的正直操守;③间接表现鲍宣在士林中官声好、声望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正在这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其中“民讹言行筹”语意相连,中间不必断开,且与下句中“明年”中间必须断开,排除AD项;“孙宠”“息夫躬”都是“免”的宾语,两个人中间断开,“息夫躬”后面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错。“明经”,文中意为“精通经义”。‎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错,原文是“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意思是,鲍宣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上书进谏阻止此事。并不是“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征,征召;居位,在位为官;文,文采;实,朴实、切中时弊。(2)下,名词作动词,下交;从事,随从官吏;内,通“纳”,使……进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先概括该情节,然后可以从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等几方面分析。题目是,文中“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这一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从情节上来看,这一情节出现的原因是“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结果是“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从情节来看,直接促使皇帝减轻了对鲍宣的处罚,保全了鲍宣的性命;‎ 从对人物的作用来看,“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对鲍宣来说属于侧面描写,侧面表现了鲍宣不惧权贵的正直操守;间接表现鲍宣在士林中官声好、声望高。‎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勤奋好学,精通经义,后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做了郎官,因病离职,又做州从事。大司马王商征召鲍宣,推荐做议郎,后来又因病离开。哀帝初年,大司空何武任命鲍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又推荐鲍宣做谏议大夫,调任豫州牧。一年多后,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鲍宣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质朴,却朴实而切中时弊。当时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想和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并为其亲属封官授予爵位。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一开始就坚持正义,违背了傅太后的旨意,于是都被免官。丁、傅子弟一齐加官晋爵,董贤因受宠而显贵,鲍宣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上书进谏阻止此事。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正在这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鲍宣又上书言政,皇上对鲍宣的言论大感惊异,于是采纳了鲍宣的谏言,起用何武、彭宣,十天半月间就重新复任他们为三公,拜鲍宣为司隶。这时,汉哀帝改司隶校尉为司隶,官位级别相当于司直。丞相孔光负责四时巡视园陵,其属官仗恃有皇帝的敕令而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鲍宣外出正好遇见,鲍宣就让属吏扣留了丞相掾吏,并没收其车马,羞辱丞相。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其入内。鲍宣因此犯了拒绝接纳使者、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守道义等罪过,被捕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举着一扦旗帜到太学门前。说:“想救鲍司隶的人请集中在此旗帜下。”太学生聚集了一千余人。到了上朝之日,他们拦住丞相孔光说明情况,丞相的车马不能前行,又守候在宫阙门前,上书皇帝。皇上于是将鲍宣的死罪递减一等,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鲍宣被判刑后,便举家迁徙到上党。他认为上党地区适于农耕和放牧,又少才智出众的人,容易为首称雄,于是就把家安在上党的长子县。汉平帝即位后,王莽擅权专政,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陷害诛杀豪杰之士,乃至于对汉朝忠诚正直不依附自己的大臣,如鲍宣与何武等人都要被处死。当时指名通缉陇西人辛兴,辛兴与鲍宣女婿许绀一起到鲍宣家拜访,吃一顿饭就离开了,鲍宣不知实情,受牵连被捕下狱,(在狱中)自杀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塞上曲 戴叔伦②‎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③。‎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人,当时建州女真已多次打败明军,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③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 《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须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 两首诗尾句均化用典故,而《塞上曲》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这个唐代诗人基于班超爱国、思乡精神的升华。‎ D. 两首诗均语言深沉,苍凉悲切,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16.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 16.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抵御外侮、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不同点:①《塞》诗整首诗都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义无反顾、舍身保国的豪情。《渡》诗则由易水故事,抒发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②《渡》诗后两句对比,写物是人非,表达对国家危机四伏、强敌虎视眈眈的担忧,忧国伤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两首诗均语言深沉,苍凉悲切”错误,《塞上曲》通俗明晓,并不“深沉”,壮怀激烈,并不“苍凉悲切”。D错误。‎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基调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相同之处:从诗歌的情感方面,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不同之处:《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 ‎《渡》诗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由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女真入侵,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英雄挺身救国,触动胸中浓郁的懊丧与失望,从而产生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塞》诗中“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 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 “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返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也就没啥费解的了。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方才说过的那个典故,不回玉门关了,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2)《短歌行》中“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化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3)《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从视听角度描写朴实的田园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2)青青子衿, (4). 悠悠我心 (5). (3)狗吠深巷中, (6). 鸡鸣桑树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嫉”“蛾”“兮”“谣诼”“余”“青”“衿”“悠”“吠”“颠”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赞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① ,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B 19. 原文将表示负面心理感受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具体写出并突出了其身心遭受的折磨,增加了读者的共情意识,也更好地展现了我们所抱怨的生活的特点。 ‎ ‎20. (1). ①脱下夹袍; (2). ②天上星斗的消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比如,借代和借喻。“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答题前先仔细比较下原句和改变后的句子不同之处,然后再就其不同之处分析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原句是“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改变后的句子是“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两个句子都是表达对生活的抱怨。不同之处是,改变后的句子是中规中矩的表达,原句是将对生活的抱怨情绪放在句子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等形容负面情绪的词语单独成句,更能体现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使表达效果更强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要求是依据语境补写句子。补写方法: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选词造句;串读检查。解答本题时,需结合上下文,如根据①处前“脱下棉袍,换上夹袍”,及其后“穿上单袍”可知,所填内容与天气的冷热变换有关,且应是由冷到热的,故①处应填“脱下夹袍”。‎ 根据②处后“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的表述及其与下文“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的对应,可知②处所填内容与“星星的移转”有关,可填写“天上星斗的消息”。‎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 ‎21.‎ 下面文字阐述了人们在雾霾天气中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请简要概括成四点,要求每一点不超过7个字。‎ 雾霾天气里,粉尘颗粒多,因而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需要通风也要等到太阳出来再开窗。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甚至导致心脏病发作,造成生命危险。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如果需要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口罩以棉质口罩为好,因为一些人对无纺布过敏,而棉质口罩一般人都不过敏,而且易清洗。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营养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的水果。‎ ‎【答案】⑴太阳出来再开窗⑵不适宜外出晨练⑶外出带棉质口罩⑷饮食应清淡健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能力。压缩语段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或信息这类题目,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主要信息。把句子中修饰、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缩写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和基本意思。它主要考察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人们在雾霾天气中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概括成四点,每一点不超过7个字。考生整体阅读内容,理解把握文意。然后逐句细细阅读,确定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由“雾霾天气里,粉尘颗粒多,因而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需要通风也要等到太阳出来再开窗。”可概括出第一点,太阳出来再开窗。由“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可总结出第二点,不适宜外出晨练。由“如果需要外出,可以戴上口罩”“口罩以棉质口罩为好”可概括出第三点,外出带棉质口罩。由“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总结出第四点,饮食应清淡健康。‎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份对象大多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调查问卷显示,②碎片化阅读成为最受年轻人喜欢的阅读方式。 ③碎片化阅读能带给人大量的信息,同时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④但是碎片 化阅读并非是没有缺点的,不能代表未来的阅读趋势。⑤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的同 时,⑥也挤占了深度阅读的时间。⑦碎片化阅读还使人造成了一种惰性依赖,⑧习惯于通过搜索、提 ‎ 问等方式获得知识碎片,⑨不易形成深度的、批判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答案】①处删去“大多”;③处在“零碎时间”后加“的优点”;④处“并非是”改为“并非”或“并不是”;⑦处“造成”改为“养成”。(每处1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此题中①“大多以……为主”句式杂糅;③“同时还有……”成分残缺;④“并非是”重复赘余,“非”有“不是”的意思;⑦“使人造成了一种惰性依赖”搭配不当。‎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火了。她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千万粉丝。在国外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她的订阅量几乎和CNN差不多。她过手的都是四川农村的家常食物,特色调料,而且差不多每一样都是她从地里刨出来的。山泉洗过,炉火烧过,都是原生态的,符合大众对绿色食品的期待。她的视频,雨落屋檐,火映灶台,石磙碾姜,呈现的是一种文静祥和。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园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网友点评:即使平凡的人,也能活出生活的精彩。每个人如果都能像李子柒一样,发出自己的微光,就能汇聚起民族奋斗的高光。‎ 请结合材料内容,展开想象与联想,讲述一则你所熟悉的李子柒一样的“中国故事”;也可阐述你的思考、感悟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国外观众热捧。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 ‎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中提到四川姑娘李子柒火了,并提到了“火”的原因:“呈现的是一种文静祥和”“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园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这就限定了本次作文的一个写作角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李子柒的生活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相得益彰的田园生活画卷。在时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李子柒的淡泊恬静契合了很多人的梦想。‎ 网友的评价“即使平凡的人,也能活出生活的精彩。每个人如果都能像李子柒一样,发出自己的微光,就能汇聚起民族奋斗的高光”,将李子柒的故事升华到个人生活以及民族奋斗的高度,这也是一个写作角度。投入时代的洪流去搏击固然精彩,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凡生活也同样活的出色,李子柒给我们呈现出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很美。不可否认,李子柒的视频赢得了诸多外国网友的称赞,这在一定程度上水到渠成的起到了文化输出的作用,为祖国争了光。‎ 作文要求是“展开想象与联想,讲述一则你所熟悉的李子柒一样的‘中国故事’;也可阐述你的思考、感悟和认识”,这是对写作体裁的限制,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参考立意:‎ ‎1、“文化输出”网红也需担当;‎ ‎2、用传统和自然影响全世界;‎ ‎3、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4、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播,事半功倍!‎ ‎5、平凡的人生也精彩。‎ 结构示例:题目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开头概述事件,补充李子柒视频的特点以及成就。接着分析李子柒大“火”的原因之一,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然后分析李子柒大“火”的第二个原因,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接着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素材:‎ ‎1、李子柒火遍海外,并不在于她讲述了多么独特的中国文化,而恰恰是她展现的生活方式让海内外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种脚踏实地、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不仅使中国大都市里的焦虑人群心生向往,也同样抚慰着无数想要短暂逃避现实世界的外国观众。视频中所展现的浓浓亲情、劳动的价值、对自然的敬畏,也都能让观众共情。‎ ‎2、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各方力量都在各显其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600岁“网红”故宫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新力;自称“滇西小哥”的云南妹子,通过拍摄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美食,为世界送去“滇的味道”;年逾古稀的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网红大爷”胡昇,通过网络直播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3、远在法国的凡科伦夫妇也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们的农村生活却与其他人不同。一切机械化的管理让他们夫妻两人足可以种植189公顷的土地。在那里他们种植着小麦、豌豆、甜菜、油菜、亚麻和土豆,还饲养着40头牛。‎ 凡科伦夫妇说:“我们崇尚土地和大自然,学习着了解他们,与土地为伴,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从早上的面包牛奶,中午的牛排苹果酒,到晚上的蔬菜和甜点,他们的每一餐都散发着自然的香味。‎ ‎【点睛】写好给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 “ 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 ” ,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 ‎  必须“保持一致”。 ‎ 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 ‎  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 。 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 ‎  必须把握“要求”。“ 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