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云南省邵通市云天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南省邵通市云天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 检测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 ,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答案】1.B ‎ ‎2.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 ‎3.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A项),有的涉及文本内容(比如B项),有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如CD两项)。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B项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而A项、C项和D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确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判断该项内容是属于“相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然后再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表述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考查其分析是否正确。比如,A项分析鉴赏的是文本开头部分的艺术特色。小说已交代先行者已飞离地球两万五千年,此时,地球上“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而城市图像的出现则确实使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确实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此项正确。故知此项分析正确。‎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比如,“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等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1)希冀与期待。虽然先行者知道一切,但还是闭起双眼默祷着,他希望睁开眼看到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地球。(2)失望与悲伤。当小姑娘说出人类已经不存在时,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3)激动与兴奋。当先行者看到半球透明玻璃罩中的人类和文明时,看到了希望。‎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该注意的是,在找到相关能体现心理活动特征的语句后,应归纳概括出特点,并且对该语句作简要分析。组织答案时应该分条作答。每概括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就将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做出适当的解析。比如,从“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一句,可知人物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星球,这是一种希冀与期待的心情。‎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命题者抓住“科学”与“科幻”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这对平时阅读面很广、善于思考的人十分有利,由此可见命题者的指向十分明确,为当今的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指挥棒作用。 (1)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文中大量的科学存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构成了小说想象的依据性内容,为幻想提供了条件。(2)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幻想出“宏纪元”与“微纪元”,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展开。(3)科学与幻想的结合,通过对黑白色地球幻想,引起人们对文明的思考。‎ 点睛:在回答此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所要求的“‘科学’与‘科幻’一语”,联系自己平时的理解展开论述,切不可脱离题目要求,受惯性思维影响,大谈什么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等话题。其实,“科学”与“科幻”都有一个“科”字,答题时应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出各自的重点合作用。另外,在答案的每一点中,都需要有明确的词语指出关系,还要能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②“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③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④“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⑤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⑥“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⑧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⑨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4.第①⑦⑧⑨段都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与心理状态?‎ ‎5.“我”为什么“吞吞吐吐”地说?‎ ‎【答案】4.第①段,精神麻木,没有生的希望;第⑦段,遭遇不幸,极度悲伤;第⑧段,失望无奈,麻木地面对人世的冷漠,迷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安慰;第⑨段,希望破灭,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 ‎ ‎5.“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因而,“我”不愿加重迷信给她造成的沉重的思想负担,又不忍使她见爱子的唯一心愿破灭,故回答时吞吞吐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精神与心理状态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本题依据文意,第①段中的“间或一轮”“活物”表现出祥林嫂精神已经麻木了;第⑦段中的“眼角上的泪痕”“眼光没有精神”表现出祥林嫂经历了不幸的遭遇后内心的痛苦;第⑧段中“神气舒畅,眼光有神”表现出捐门槛后,在无奈麻木中寻得一丝安慰的心理状态;第⑨段中“眼睛窈陷”表现出祥林嫂在捐门槛后,四神仍然不允许她摆放福礼后的沉重的打击,精神希望完全破灭的心理状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指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述,是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见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毫无遮掩的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本题“我”对于祥林嫂的“灵魂的有无问题”吞吞吐吐,文章中的“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我不能为祥林嫂指出光明的道路,也不能阻止她悲剧的发生,而这一切却不并不影响我对祥林嫂的同情,说“有”主要是因为心有不忍,因为她在现实社会中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她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而且死后还可以和逝去的亲人团聚,尤其能见到儿子,所以我希望祥林嫂这个心愿不要破灭;如果说“没有”灵魂,那就泯灭了祥林嫂人生的最后的希望,这也是对一个陌路人最大程度的摧残,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吞吞吐吐说不清,不愿加重迷信给她造成的沉重的思想负担,实际上包含了我对祥林嫂深切的同情。‎ 一、 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 ‎,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 B.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2)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答案】6.B 7.D 8.C ‎ ‎9.(1)州县官吏任满应当提升时,(如果)预存储备的粮食不够,就不允许离任。‎ ‎(2)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把握能力。这类题大多为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含义。换言之,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同时,还要联系到文言文中词的活用现象。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颇感费解的原因之一。‎ B项,“责:责备”错误,“责”在这里的意思是“要求”。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本题①是说他声音洪亮,口才好;④是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⑥是侧重被弹劾,与“正直”无关。所以答案排除①④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曲解文意,“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错误,依据原文“太监王振方用事”,是说王振主持朝政时,“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可知,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秩满”,任期已满;“迁”,升职;“足”,充足。‎ ‎(2)“而”,转折连词,但是;“橐”,口袋;“诸”,各位;“望”,埋怨,责怪。‎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中有一个词用的好,请指出并予以分析。‎ ‎【答案】“又”用得好,“又”是“再一次”的意思,它照应了前面句“复恐”“意万重”,充分表明诗人对信中遗落想要表达的内容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所写内容,进而明确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担心自己的家书“说不尽”,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所以“再一次”开封。其实,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从而照应了前面句“复恐”“意万重”。其实,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是“对信中遗落想要表达的内容的忧虑”,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春夜,词人行至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盛的样子。③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垫在马鞍之下以挡尘土。‎ ‎11.“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①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愉悦的心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首先这是写景句,可以从描写景物 手法看,这句话主要描写对象是月,要关注诗人如何写月的,结合诗句可以得知,作者并未直接写月,而是写了月下细浪和云,这是侧面描写,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从表现手法看,句子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本句是写景句,在表现手法上,还应考虑景物和情感的关系,这句写景句写出了夜晚的清爽明丽,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愉悦的,所以是借景抒情。‎ 从用词角度看,“弥弥”和“隐隐”都是叠词,应写出这两个叠词的作用,在音韵上的作用是什么,同时应表明叠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可以得知“弥弥”和“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的特点,且富于音韵之美。‎ ‎(三)名篇名句与文学常识。‎ ‎12.填空。‎ ‎(1)屈原《离骚》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小品文也称_________或_________。它用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一句是在说月亮升起的地方;“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任凭小船漂去。‎ ‎(4)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的_________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的性格(课文中的话):______。‎ ‎(5)鲁迅有历史小说集___________;《祝福》选自小说集___________。‎ ‎(6)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鹄、善攀缘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7)《琵琶行》中用月和听众的反应来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精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知识小品 文艺性说明文 (3)月出于东山之上 纵一苇之所如 (4)桑地亚哥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5)《故事新编》 《彷徨》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7)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和记识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名篇背诵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解答文学常识时要注意名家名篇,注意其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1)“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是提示,同时注意“犹”的书写;(2)“借助文学写作手法”是提示;(3)“月亮升起”“任凭小船漂去”是提示,同时注意“苇”的书写;(4)“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名言概括硬汉性格”是提示;(5)“小说集”是提示;(6)“善飞的黄鹄、善攀缘的猿猴”是提示,同时注意“度”“援”的书写;(7)“月和听众的反应来衬托”是提示,同时注意“舫”“唯”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作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 ① );聪慧如薛宝钗,( ② );敏感如林黛玉,( ③ );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   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   ,多想一想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舍弃,   是要不得的。‎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B.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C.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D.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B.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C.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D.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出类拔萃 呕心沥血 解读 囫囵吞枣 B.与众不同 处心积虑 解读 生吞活剥 C.鹤立鸡群 呕心沥血 解释 囫囵吞枣 D.卓尔不群 处心积虑 解释 生吞活剥 ‎【答案】13.A 14.B 15.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本题题干不合逻辑,根据语境,“势利狠毒”不值得欣赏, “值得欣赏”的是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所以排除B选项;另外,“值得欣赏”与“令人喜欢”语序不当,应该先是“令人喜欢”,继而“值得欣赏”,两句形成递进关系,所以排除C选项;D选项的关联词语“即使”的位置不当。故选A。‎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前后句的关系。本题根据原著中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的性格和事迹,以及语境,想要表达的是三个人物中每个人的两面性,“豪迈如史湘云”中的“豪迈”对应的是“娇憨”;“聪慧如薛宝钗”中的“聪慧”对应的是“稚气”;最后是林黛玉葬花的幽情。排除A C D三个选项。‎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和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 第一组: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语。与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多用于口语。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可以形容物。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根据语境“《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陈述对象应该是物,所以应选“出类拔萃”。‎ 第二组:.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含褒义。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根据语境,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应该用褒义词的“呕心沥血”。‎ 第三组:解读:阅读解释;理解,体会;分析,研究。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根据语境,红学家的言论,应该选“解读”。‎ 第四组: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根据语境,强调的是“多看看”“多想想”,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所以应选“囫囵吞枣”。‎ 故选A。‎ 四、写作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青年,第一次跟着长辈去街头献爱心,他带去很多美味的面包分给街头流浪汉,有的人感激地收下了,有的人犹豫地接受了,也有一些人直接拒绝了……第二次去时,该青年装扮成魔术师,请流浪汉帮自己完成一个魔术。只见他举着一个托盘,让流浪汉点燃托盘中的火焰,再轻轻一吹,扣上盖子,再打开时,一个美味的面包就出现了。把这些在流浪汉帮助下“变出”的面包再赠给他们,所有人都欣然收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爱心与尊严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严的,这也是一种美。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然捐助,捐助者应该有博大的胸怀,相信能够理解受捐者的心态,领者欣然,拒者敬然。爱心不仅仅是财与物的施舍求助,也应该包括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关怀。‎ 曾几何时,慈善家陈光标高调捐款,抛洒钱财,可谓爱心无限,然而这种无视受捐者尊严的行为也令许多人唏嘘;还有我们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高调公开贫困户的名单和展现他们受捐的场面,真实令人呼吸困难。有谁考虑过这些受捐者他们的感受呢?且不说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美誉,至少拒绝了受捐的一家认为这是一种施舍,这背后当然他认为是尊严的丧失。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如今假日“扎堆”献爱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记得五一节,某福利院老人们一天要接待四五拨志愿者,据说光洗脚一天就5、6次,反反复复聊天,反反复复被推出去晒太阳,令老人们不堪其扰。这样的爱心成了一种幸福的负担,老人们俨然成了丧失尊严的道具。‎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捐赠对象的想法和需求,把并不需要的东西强加于对方,以致造成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一些爱心捐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那么其结果会使得受赠人丝毫感受不到真挚的关心,而更像是一种道具任人摆布。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无论是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其地位都应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就理所当然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从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苛求对方全盘接受,俯首帖耳。别忘了,受捐者亦有自己的尊严,对于自己不需要和造成困扰的献爱心活动,也有说不的权利。须知,献爱心是要真切让人感到“被爱”,而不是“被迫接受爱”。‎ 在北京四惠地铁,许多路人都会把自己看过的报纸送给收报纸的70多岁李大爷,而李大爷给每位过往的路人发这张感激卡片,上面还写着“再怎么急,也别忘了吃早饭。”表示在收报纸期间受到大家不少的帮助,一个老人质朴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爱与尊严交织的温馨的画面。很多时候人在接受别人帮助后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尊严,无论是断然拒绝还是过后的偿还,正如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其中的“志”就包含了人的尊严。于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唐山救援队的身影,在雅安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汶川救援队的存在。‎ 社会需要爱心,就像天边的白云之于大地;人需要尊严,如同水之于生命。虽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无论怎样的姿态,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