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96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案19 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总包含一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论述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论述文论证的力量之源。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其内涵,发挥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案试图帮你认识核心概念的运用以及理解它的方法。
作文题呈现:
(2018·天津)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场佳作
“器”之断想
想起与“器”有关的几个成语。
一、怀才抱器
有的书上也写作“怀材抱器”。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解释第一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对“才”和“器”的解释,古今是有差别的。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国理政及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才”“器”内涵与外延已拓宽了许多,概括来说,就是立身处世的能力和服务国家社会的精神。
介绍成语出处。
对成语中两个核心词作阐释,而且作古今比较。
现在有些人对“才”“器”的理解有些跑偏:不求问“才”之高低,只求多拿钞票;不问“器”之所指,只为一己炫耀。典型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如果任其膨胀,必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毒素。当戒之慎之!
二、不器之器
“不器”,就是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不器之器”指具有全才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其具有开阔的视野,精尖的修为;说得再直白些,就是“某一方面懂一切,一切方面懂一些”的人。
解释第二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画横线句子的解释特别有味。
唐代白居易《君子不器赋》有云:“抱乎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其中的“有用”其实是“有大用”,起“重要作用”,这样的人才一旦有了合适的平台,就会如鱼得水,如鹏驭云,如蛟入海,换个说法,就是“国之重器”。
对关键词语“有用”进一步阐释。
做“不器之器”应该成为每个有志之士努力的高标。目标高远,才不会为狭隘的功利思想所裹挟,才能广泛涉猎,深入研究,为将来的“有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随才器使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怎么排?一个根本的原则是“随才器使”。“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根据各自的长处(包括“偷骗”),安排适当的工作。
解释第三个成语的整体含义及出处。
这与“用人如器”的意义较为接近。梁山要发展壮大,就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如果宋江乱点鸳鸯谱,让阮小二做马军统领,让李逵当水军都督,宋清是自己的弟弟就坐第二把交椅,看黄立别扭就让他靠边儿站,那样的话就不用等朝廷派兵,自己就先呼啦啦散摊子了。
结合《水浒传》人物作出准确、通俗的解释。
如何做到“随才器使”?很简单,一要了解是哪方面的“才”与“器”,二要有以事业为重的胸怀。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才”“器”,更需要确保“随才器使”的机制。,
亮点点评 阅卷者:
该生用与“器”有关的三个成语“怀才抱器”“不器之器”“随才器使”结构全篇,很新颖;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思维缜密;既旁征博引,彰显了自己的阅读优势,又联系现实,指出了本文的现实意义。向旁边的阅卷者推荐,都啧啧称叹,于是我打出了我高考阅卷的第一个满分。
编者:
阅卷老师认为此篇用三个成语构思全文,结构新颖;三个成语间形成了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固然很对,其实,此文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对这三个成语解释得好。既准确,又举例、比较。仅有好的构思,却缺乏更加详实的材料、精准的分析,是无法获得高分的。此文就是一篇发挥核心概念(词语)表现力的成功范文。
一、核心概念在论述文写作中的两重作用
(一)从定义到定意:审题立意绝对不缺席
审题立意是考场写作极其重要的开端。初步工作是对材料的审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最终都会聚焦在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语词)。因此,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决定了审题立意的成败。所谓“准确理解”,就是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定义”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文章最终要写什么(“定意”)。试以一个简单的命题话题类作文来说明之:我的年度汉字。
“我的”,不是你的,他的,中国的。行文必须写“我自己的变化以及所思所想”,凡是主要写社会或其他人的事情,均视为不合题意。
“年度”,是某个年份的一整年,暗含材料中给出的这一年。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
“汉字”,是一个字,不是词、短语、句子。目的是通过汉字表现这一年自己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考生选了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去写,是偷换概念,视为偏题。
所谓“定义”理解,就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理解了其内涵,决定了立意的深刻性;理解了其外延,就可确定写作的题材,决定选材的新颖度了。
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就是要定性,就是明确其特征与属性。而概念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多,其中有些特征是本质性的,使一概念区别了另一概念。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将立意立得极精准、深刻。
试以“工匠精神”为例。它的内涵有:认真细致严谨(态度)、探究创新(方式)、超越世俗功利(价值观)。考生如写有关“工匠精神”的作文时,对这个概念作一般性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细致严谨的。如果以逆向思维想想,工作认真细致严谨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工匠吗?并不一定,我们还得从其他角度来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还得有探究创新的工作方式,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观。比较“工匠精神”这三个特征,“认真细致严谨”是最显而易见的,只能作为其基本特征;“探究创新”和“超越世俗功利”更显“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更能诠释“工匠精神”的独特性。如果写作把立意定为第一点,那显然是肤浅、人云亦云的;如果理解到后两点,这样的立意绝对称得上深刻、超出同类。
理解概念的外延就是定量,就是分析界定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所涉及的范围。试以2018年浙江卷材料中的“浙江精神”为例来分析其外延。
(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角度看,“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组成的一个部分,与“江苏精神”“广东精神”一样有其共同之处,更有其独特性。从微观角度看,有王阳明的“浙江精神”,有马一浮的“浙江精神”,等等。
(2)历史与现代。历史上的“浙江精神”,其内涵与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现代的“浙江精神”又有怎样的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古今“浙江精神”有哪些异同性,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
(3)地域与行业。从地域看,有宁波的“浙江精神”,有温州的“浙江精神”,等等;从行业看,有教育界的“浙江精神”,有工商界的“浙江精神”,等等。
通过对“浙江精神”作外延式分析,你将打开思考、选材的广度,从中确定一个范围去写,从而保证了写什么的新颖性。
(二)阐释、辨析:论述文写作前提的确立与思路的开阔
1.阐释概念:写作第一步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论述文写作重要的第一步。阐释其核心概念,搞懂“什么是什么”,为写作行动确立必要的“决议”。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及其写作片段:
[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
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有人却说,我不去走我想走的路,又怎能走得更好?不去走想走的路,人生又有何趣味和意义?
[作文片段]
(第1段)从一出生,我们就踏踏实实走上了各种各样的路,无可避免,正如曹文轩在《前方》中所说:“是命运把人拋到了路上。”这路,或坦坦荡荡,或充满荆棘,或四处泥泞,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用课本上的话,引出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既显智慧,又显亲切,开篇不凡)
(第2段)所谓必须走的路,其实是社会为你规定的路,这是大众之路;所谓自己想走的路,其实就是你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的路,这是罕迹之路。有人曾说,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了,才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诚然,有些道路我们无法避免,应该尽全力将它走好,但之后,你是否会依据初心,向着心中的那个方向,像朝圣者一样虔诚地走下去呢?(对“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进行概念界定,是为下文提出观点提供逻辑依据)
2.辨析概念:“广阔”写作思路
借助对核心概念的阐释与辨析,有时就能打开写作的广阔思路。请看下文的写作思路:
第1段:无畏是一种自信,内心深处泉涌般的勇敢。
第2段:无畏更是一种绝望。最高的畏惧便是无畏。
第3段:无畏是一种敬畏,反映的是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仰。
第4段:真正的无畏是心怀敬畏,心无所惧。
整篇文章的展开就是通过对概念一层层地分解来实现的。“无畏是自信”是普通的层面,是人人都看得到的表层;“无畏是绝望”是独到的层面,是作者个人理解到的内里;而“真正的无畏是心怀敬畏,心无所惧”则是揭示本质、展现立意的最核心的观点。正是对概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分析,让思维有了深度,文章有了高度。
二、理解概念常用的方法
1.阐释法
一般有“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通常用的是后者。2015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核心概念是“风采”,请看一考生对此作出的阐释:
何谓风采?风采不能用才气、奉献、成败等实际的评价来衡量,风采展现的是一种独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在于争取和奋斗,也不仅仅在于意义和价值,更在于生活趣味与人生
情怀。故风采之选,宜观情怀。
这里对“风采”的解释,全面而又重点突出,为自己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对概念内涵的阐释,固然需要词典义,但更需要结合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2.拆字法
有时候对概念阐释可以推形及义,即通过对字形的分解,提炼出概念的核心要素。如文章《“信”与“伪”》,作者就是这样分析的:
“伪”字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卑劣,“人”“为”的行为即是“伪”,“伪”是专属于人类的行为,是“人”为钱、为权、为名、为利、为不可告人的私欲而刻意“为”之的行为。“伪”是诚信的敌人,更是人性的敌人。
这种类似说文解字的概念分解法,会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平实的概念生动化,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汉字中有大量的会意字、形声字,推形及义本来就是理解字义的方法。不过,字义不是论述文中的概念,照搬字典解释,往往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这里所说的阐释概念的“拆字法”,有时候还要对字形展开合理的联想,多角度地丰富字义,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启示。比如,在论述文《成为人生“赢”家》中,作者着力阐释“赢”这个概念:
“赢”由“亡”“口”“月”“贝”“凡”这几个字构成。“亡”是有牺牲精神,“口”是学会沟通,“月”是日积月累,“贝”是善于利用资源,“凡”是有平常心。
作者别具匠心,对“赢”字巧妙分解,并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对如何“成为人生赢家”这个问题,通过对“赢”的概念的分解阐释,自然有了论证的五个角度:有牺牲精神,学会沟通,日积月累,善用资源,具有平常心。构思巧妙,内容充实。
3.拆词法
更多的时候,概念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字。而对于一个词而言,构词的方式就是我们分解概念时要仔细揣摩辨析的地方,是我们思维细化的一个方向。认真分析每一个语素,辨字析理,往往会让概念的阐释更有逻辑的说服力。譬如《论修养》一文:
“修养”,顾名思义指人的行为和涵养,即内心和外在的完美优秀品质。它更注重外在行为上的。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显而易见,“修”有“锻炼”“提高”“完善”之意,而“养”正是“修”所要达到的状态和结果,更可以说成是一种“大悟”和“境界”。而这种大境界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只有经过“切、磋、琢、磨”才有望得到“涵养熏陶”,可见实现修养也并非易事。虽然如此,从古至今还是有很多人去努力、去尝试,“圣人”的大彻大悟的高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如果像孔孟和老庄这样的“大圣”“
大贤”多如牛毛,恐怕“修养”二字的韵味会很暗淡,正因为圣贤人少,以“圣贤”为载体的修养的人格外化才更加让人仰慕,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人们才前赴后继、摩肩接踵向圣人学习,以便提高自身修养。出于对“修养”的仰慕和期待必然会产生“修养”的动力并获得相应的成果,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此处通过分解辨析“修”“养”二字,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修”是“锻炼”“提高”“完善”,“养”正是“修”所要达到的状态和结果——概念瞬间明晰化。
4.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把两个相近或相反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使概念更为明晰,使论证走向深入。比如龙应台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一文中写道: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该文段通过对“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这两个相近的概念的比较辨析,让读者一下子清晰了“知识”与“素养”之间的深层次区别。“素养”起源于“知识”,但绝不能止于“知识”,如果知识没有内化到认知本体,没有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无法成为“人文素养”。至此,通过对相近概念的比较辨析,读者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就更深透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初心”,《三字经》解释为“性本善”;《华严经》秉持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孟子》则认为是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评说。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初心”。初心:做某件事的最早的初衷、根本的原因。逐步引申为原本,本来,固有的原因,本性等。《三字经》
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指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要不忘初心,就要加强后天教育,“苟不教,性乃迁”。 《华严经》秉持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就是不忘根本,才能得正果。儒家的初心,即赤子之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等。所以综合这则材料来看“不忘初心”可指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心愿。也许一个人已经走得太远、太久,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初心”是最初、当初的心愿,可以是仁心、爱心、孝心,也可以是雄心、忠心、痴心,还可以是悲悯之心、感恩之心等。“不忘初心”指人生中始终如一保持当初的信念、梦想,无论最后是否取得成功。 “不忘初心”也可以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人类)的本心。“初心”指人之初(人类发展之初)那颗与生俱来的童真、质朴、简单、善良之心。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生活富足,但人们的心灵却逐渐迷失,人们(人类)慢慢忘记那个最初的自己,逆时代、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行。本次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从正面立意,如赞扬不忘初心,追求内心宁静、心理和谐;也可从反面立意,批判陷入功利主义泥淖的行径。可从为何不能忘记初心、如何才能不忘初心等角度入手,深入解读,递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