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白城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阶段考试 语 文 试 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 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A项,“夫晋,何厌之有”中“厌”同“餍”,满足。B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共”通“供”,供给。C项,“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中“振”通“震”, “害怕”。D项,“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中没有通假字。故选D项。‎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失其所与,不知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A项,“失其所与,不知”中“知”同“智”,明智;B项,“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同“悦”,高兴;C 项,“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反”同“返”,返回,回来。D项,“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中没有通假字。故选D项。‎ ‎3.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然后分析例句的句式,再分析选项中句子的句式,这个时候就需要回顾课内所学的知识,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各类句式的特点。本题中,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A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敢以烦执事”。B项,“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是判断句,“此……也”是标志;C项,“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句,“是……也”是标志;D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被动。故选A项。‎ ‎4.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唯利是图 C. 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然后分析选项中每个句子的句式特点,这个时候就需要回顾课内所学的知识,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各类句式的特点。本题中,ABC 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和“何功之有”的特点一致,都属于“何……之有”的固定类型,其中“之”起到提宾的作用,即为“有何厌”“有何功”;“唯利是图”中“是”起到提宾的作用,应为“唯图利”。D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是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的宾客”。故选D项。‎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粪土当年万户侯 C.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考生要先明确加点字本来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活用的类型。本题中,B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是名词意动,把……当作粪土,视……如粪土。A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意思是“驻军”“驻扎”;“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盟”意思是“结盟”;“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中“雨”意思是“下雨”。故选B项。‎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考生要先明确加点字本来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活用的类型。本题中,B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西”没有活用,意思是“西边的”。ACD三项都是名词做状语,“夜缒而出,见秦伯”中“夜”意思是“在夜里”;“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函”意思是“用木匣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箕”意思是“像簸箕一样”。故选B项。‎ ‎7.下列各句中加点多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如果没有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破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多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敝”如解释为“破败”,则与语境不合,且在语法上讲不通,“破败”是形容词,后面是不能带宾语的,而此处的“敝”后面带了宾语“之”,“之”代人,这句话是说“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敝”应是动词,损害。故选D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抑:抑制 B. 家有老母,八旬又三 旬:十岁为一旬 C. 吾其还也 其: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中“抑”如解释为“抑制”,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句中的“抑”表示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故选A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 B.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把:握,抓住 C.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濡:浸湿,沾湿 D.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祖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中“祖”如解释为“祖先”在语法上讲不通,且不合语境,“既”意思是“已经”“……之后”,是副词,而“祖先”是名词,副词后面不可能跟名词,此处的“祖”应是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故选D项。‎ ‎1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C项,“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家。D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 ‎11.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B. “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 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D. 这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风华正茂”形容青春焕发,才华横溢,不能形容幼儿园的小孩;C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望文生义;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此大词小用。‎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们要不断的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遵守各项安全法规,以杜绝安全事故的不再发生。‎ B. 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C.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 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出具有预防及治疗肠胃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杜绝安全事故的不再发生”不合逻辑,“杜绝”意思是“遏制、彻底制止”,应是杜绝事故的发生,可以改为“杜绝事故的发生”。B项,“当初始料未及”重复赘余,“当初”与“始料未及”中“始”语义重复,可以把“当初”去掉。D项,“具有预防及治疗肠胃病”成分残缺,“具有”后面缺少宾语,应在“具有预防及治疗肠胃病”后加“功效”或“作用”。故选C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或许可以试着和宇宙大爆炸说再见了。宇宙学家如今推测,当一颗四维恒星塌缩为一个黑洞时,其喷射的残骸形成了我们的宇宙——这一假设或许有助于解释宇宙为何从所有方向看起来都是如此一致。‎ 标准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告诉我们,宇宙爆发自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或者说奇点。但是没有人知道是什么触发了这场爆发:已知的物理定律不能告诉我们在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加拿大滑铁卢市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Niayesh ‎ Afshordi表示:“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知道,龙可能是从奇点飞出来的。”‎ 同时科学家很难解释如此激烈的大爆炸留下的宇宙何以拥有一个几乎完全均匀的温度,这是因为自从宇宙诞生以来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温度平衡。‎ 对于大部分宇宙学家而言,有关一致性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宇宙形成后不久,一些未知的能量形式使年轻的宇宙以超过光的速度膨胀。这样便得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温度大致均匀的宇宙。但Afshordi强调:“宇宙大爆炸太过混乱,因此很难搞清是否真的存在这种膨胀现象。”‎ 在上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Afshordi及其同事转而将注意力投向了由包括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物理学家Gia Dvali在内的研究团队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假设。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的三维宇宙是一张膜,漂浮在具有四个空间维度的“体宇宙”之上。‎ Afshordi的研究小组认识到,如果体宇宙包含有其自身的四维恒星,那么其中的一些恒星会塌缩,最终形成四维黑洞——这与我们的宇宙中大质量恒星的运作方式是类似的。这些四维恒星会像超新星一样爆发,并猛烈喷射出其外层物质,而它们的内层则塌缩为一个黑洞。‎ 在我们的宇宙中,一个黑洞被一个名为视界的球面联系起来。鉴于普通的三维空间需要一个两维的物体(一个表面)来创建一个黑洞内部的边界,那么在体宇宙中,四维黑洞的视界应该是一个三维物体——一种被称为超球面的形状。当Afshordi的研究小组模拟了四维恒星之死后,他们发现,喷射的物质能够在三维视界周围形成一个三维膜,并缓慢膨胀。‎ 研究人员假设,我们生活的三维宇宙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膜,而我们探测到的膜的生长被认为是宇宙的膨胀。Afshordi说:“天文学家观测到这种膨胀,并倒推宇宙必然由一个大爆炸开始——但这只是海市蜃楼。”‎ 这一模型同时自然而然地解释了我们的宇宙的一致性。由于四维体宇宙可能在过去已经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因此它有足够的机会使不同区域的四维体宇宙达到一种平衡,而我们的三维宇宙则很可能继承了这一点。‎ 膜宇宙学是一个物理学上超弦理论和M理论的分支,专门研究宇宙膜,该理论认为宇宙其实是镶在一些更高维度的膜上。该学科同时研究那些更高维度的膜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宇宙。‎ ‎(选自凤凰新闻网《“宇宙大爆炸”不合理,科学家提出宇宙起源于四维恒星塌缩》,有删改)‎ ‎13. 下列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宇宙大爆炸源自奇点,已知的物理定律不能解释大爆炸的原因。‎ B. 宇宙大爆炸留下的宇宙拥有一个几乎完全均匀的温度,科学家很难解释达到温度平衡的原因。‎ C. 科学家Afshordi认为,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的膨胀,并倒推出宇宙必然由一个大爆炸开始。‎ D. 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形成后不久,一些未知的能量形式使年轻的宇宙以超 过光的速度膨胀,使得宇宙温度大致均匀。‎ ‎1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德国物理学家Gia Dvali和他所在的团队于2000年提出一种假设:我们的三维宇宙是一张膜,漂浮在具有四个空间维度的“体宇宙”之上。‎ B. 加拿大物理学家Afshordi及其同事对德国物理学家Gia Dvali和他所在团队的假设进行关注。‎ C. Afshordi的研究小组认为:如果体宇宙包含有其自身的四维恒星,那么,其中的所有恒星会塌缩,最终形成四维黑洞。‎ D. 四维恒星像超新星一样爆发,并猛烈喷射出其外层物质,而它们的内层则塌缩为一个黑洞。‎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膜宇宙学认为宇宙其实是镶在一些更高维度的膜上。这给我们认识宇宙起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B. 宇宙起源新假说解释了宇宙的一致性:由于四维宇宙可能在过去已经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因此它有足够的机会使不同区域的四维体宇宙达到平衡。‎ C. 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爆发自一个奇点,龙可能是从奇点飞出来的,今天,这种观点被否定。‎ D. 近日,科学家提出新假说:当一颗四维恒星塌缩为一个黑洞时,其喷射的残骸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答案】13. C 14. C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科学家Afshordi认为,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的膨胀,并倒推出宇宙必然由一个大爆炸开始”错误,选项中“科学家Afshordi认为”错误,文章第九段Afshordi的话是“天文学家观测到这种膨胀,并倒推宇宙必然由一个大爆炸开始——但这只是海市蜃楼”,由“海市蜃楼”可知,Afshordi应是否定了天文学家的这一说法。故选C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C 项,“那么,其中的所有恒星会塌缩”错误,文章第七段说的是“如果体宇宙包含有其自身的四维恒星,那么其中的一些恒星会塌缩”,文中说的是“一些恒星”,选项变成“所有恒星”,以偏概全。故选C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今天,这种观点被否定”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绝对。文章第一段说“或许可以试着和宇宙大爆炸说再见了”,接着第二段说“标准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告诉我们,宇宙爆发自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或者说奇点……”,第三段说“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知道,龙可能是从奇点飞出来的”,由此可知,并不能说“宇宙爆发自一个奇点,龙可能是从奇点飞出来的”这种观点被否定,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言文阅读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16.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省:探望、看望 B. 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拜访、探望 C.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 寝:丑陋 D. 方期我决斗某所 期:期望 ‎17.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表现大铁椎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 ②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③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④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 ‎⑤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⑥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18.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铁椎为人豪爽,食量极大,在众人中间非常显眼,个性鲜明,表现出一个壮士的风貌。‎ B. 宋将军擅长武术,周围七省中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拜师学艺,称呼他为“宋将军”,然而大铁椎最终并不看重他。‎ C. 大铁椎带一柄巨大的铁椎,钱财众多,锄强扶弱,令众人惊讶,他表现出来的豪迈个性、奇特言行以及高强的武艺都富有传奇色彩。‎ D. 宋将军、陈子灿、髙信之都见证了大铁椎其人,其中宋将军不仅是大铁椎为人的见证者,也是大铁椎高超武艺的衬托者。‎ ‎1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②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答案】16. D 17. C 18. C ‎ ‎19. (1)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 ‎(2)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方期我决斗某所”中“期”如解释为“期望”,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句中的“期”意思是“约定”,故选D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意思,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表现大铁椎勇猛善战的一组”,考生要把握“大铁椎”“勇猛善战”等信息,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本题中,②“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是高信之所见到的大铁椎的形象,与“勇猛善战”无关,表现出的是大铁锤特立独行的性格;⑥“吾骑马挟矢以助战”是宋将军所说的话,不能显示大铁椎的勇猛善战,排除这两句,故选C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锄强扶弱”错误,文中并没有介绍大铁椎锄强扶弱的一面。文中主要体现他的豪迈个性、奇特言行以及高强的武艺。故选C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止”,别去;“能”,有才能,本领强;“且”,并且;“众”,多;“护”,保护;“则”,就;“快”,使动用法,使……痛快;“不快吾意”意思是“不能让我痛快搏斗”。第二句中,“顷之”,一会儿;“贼二十余骑”定语后置句,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四面”,名词做状语,从四面;“步行”,徒步行走;“负”,背着;“从者”,跟随的人;“许”,左右。‎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将军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武术,七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们因他长得魁梧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擅长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是他小时候的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在一起睡觉,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侠客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侠客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侠客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侠客的本领,就竭力请求侠客同往。侠客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侠客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我爱这土地[注]‎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注:本诗作于抗日战争初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全诗以“假如”领起,接着写鸟儿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以鸟儿的形象代之以祖国土地的形象。‎ B. “嘶哑”的歌喉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在抗战时期悲壮的气氛里,诗人是不会听到“珠圆玉润”的叫声的。‎ C. “土地”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河流”悲哀着,“风”默默不语,“温柔的黎明”写出了祖国遭受苦难,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他将自身融入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E. 本诗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修饰成分,展现描写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抒发特殊的思想感情。‎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最后以鸟儿的形象代之以祖国土地的形象”错误,从诗中来看,应该是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C项,“‘河流’悲哀着,‘风’默默不语”错误,从诗中来看,“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诗句中的“河流”是悲愤的;“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风”是激怒的,选项对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有误。故选AC两项。‎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绝  句 石 懋[注]‎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懋〕芜湖人,曾任密州教授。他常年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来去匆匆,身不由己。轻黄:淡黄。飞球:杨树籽。‎ 请对第一、二句中的“弄”“满”二字进行赏析。‎ ‎【答案】“弄”写出了柳枝在春风里袅娜摇曳的情形,生动传神;“满”看似描写静态,然而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将继续飞落在整个动态的过程,寓动于静,生动形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第一、二句中的‘弄’‘满’二字进行赏析”,这是借炼字的方式来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先要分析“弄”“满”的意思,然后代入诗句中描绘画面,同时结合诗句分析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前一句是描写“万缕”的柳枝,“轻黄”是柳枝的颜色,诗人以“弄”来形容柳枝,展现出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随风摇摆的袅娜的姿态;后一句中是描写柳絮的飘落,“满”意思是“布满”,这是说柳絮离开枝头,飞落路旁,单看“满”,这是静态的画面,但加以前面的“飞球”好像让我们看到柳絮漫天飞舞的情态,且还要继续飘落,在静态的画面中寓含动态。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用“ 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询问了大自然的盛衰枯荣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⑵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不能用歌唱来为“我”送行,只能悄悄送别之意。‎ ‎⑶《荆轲刺秦王》中描写荆轲两次作歌声调的句子先后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4)“春秋三传”是指《______》,《_____》,《_____》。‎ ‎(5)“新月派”诗人追求诗歌的“三美”是指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 ‎【答案】 (1). 怅寥廓 (2). 问苍茫大地 (3). 谁主沉浮 (4). 但我不能放歌 (5).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6). 为变徵之声 (7). 复为慷慨羽声 (8). 《春秋左氏传》 (9). 《春秋公羊传》 (10). 《春秋谷梁传》 (11). 音乐美 (12). 绘画美 (13). 建筑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怅寥廓”“苍茫”“笙箫”“徵”“慷慨”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裱画徐 马犇(bēn)‎ ‎①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②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③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④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⑤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⑥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⑦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⑧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⑨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⑩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⑪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⑫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⑬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⑭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2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通过交代淮城裱画市场的兴盛,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及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来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 B. 边寿民人称“边芦雁”,与郑板桥齐名。裱画徐常给他裱画,常与之交流,向其学习,慢慢地他就善裱能画工篆刻了。‎ C. 小说第⑦段自然段是补叙,补充介绍了一些裱画的专业知识,帮助读者对裱画徐标化技术的认识。‎ D. 裱画徐装裱徐渭的画和给犯罪分子做赝品这两个情节从不同的方面充分展现了裱画徐的品格。‎ ‎2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 ‎25. 伏笔和照应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 ‎【答案】23. B 24. ①裱画的技艺高超.一般工匠不敢做的揭裱,经他手的有千幅以上,他没弄坏过一幅。②综合素养好,他善裱,能画,工篆刻。③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伪。④有计谋。被逼迫做的赝品他都留有标识,并向公安局举报。 ‎ ‎25. ①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②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③他装裱之后要钤印,在后文他被迫做的赝品中得到照应;④前文写他能画,与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前后呼应。‎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边寿民……裱画徐常……向其学习”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的是“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由此可知应该是裱画徐的祖上常给边寿民裱画,常与之交流,向其学习,并不是“裱画徐”本人。故选B项。‎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征,可以结合小说中裱画徐的行为和他人对裱画徐的评价。“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这里既表现他裱画技艺的高超,也表现出他的诚信;“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这表现出人物的综合素养很好;如“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在他的仿作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这表现出人物的心计,说明裱画徐很有计谋;如“……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这表现出裱画徐对诚信的坚守以及做事的小心,考生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伏笔和照应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考生要先明确“伏笔”和“照应”这两个概念,然后从小说中找出照应的部分和属于伏笔的内容,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如第二段说“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这里说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溺、工篆刻等技艺,这就是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原因,如第十段“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由此可知第二段“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就为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做伏笔;如第四段“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这就为第六段和第八段中裱画徐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如第六段“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裱画徐做钤印这一做法就与第十四段“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形成呼应;如前面说“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裱画徐亦善写意”,这就与文章最后“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形成呼应。‎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减弱。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成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26.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 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 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 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27.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势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 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 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 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 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28.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答案】26. B 27. BC 28. ‎ ‎【解析】‎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本题,从材料二所给的图中可以看出,2003年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也是有所减少的。所以B项“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说法是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A 项说法不正确,从材料一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目前博物馆服务于大众的形式非常多,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D项,“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说法不正确。原文材料二是“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E项,无中生有,“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于文无据。故选BC。‎ 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域,对读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锁具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照,寻找细微的差别。‎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材料一中,仔细阅读材料一,可在材料筛选出“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29.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美,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感觉。请结合自身的体会,在横线填上合适的词语,以“我觉得______最美”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根据下面要求写作文。‎ 请以“这里,我来过”为题,自定立意,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我觉得妈妈的唠叨最美 妈妈曾说过,她是一个超棒的管理员,她的责任就是把一家人喂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尽可能地吃好、穿好。于是,妈妈的话大多与吃穿有关。经常买菜、买衣服时,妈妈总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吃鱼还是吃虾?是要吃豆腐还是吃青菜?是买有扣子的衣服,还是买装拉链的衣服?东西买回来了,妈妈紧接着又是一番询问:鱼是要清蒸还是做煲?粉色的衣服是配蓝色裤子好看还是配棕色裤子好看呢?一天如此,自感妈妈体贴入微,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多少有些烦了。尤其是妈妈有事在外,只有我和姐姐在家时,妈妈会一天打来三四个电话,一会儿催我快吃饭,一会儿又叫我记得吃药,惹得我不得不对着电话说:“老妈,你烦不烦?少唠叨几句,行不行?”‎ 妈妈的唠叨,不仅涉及吃、穿的方面,在学习上也同样频率很高。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妈妈自然有话:“我看你最近学习就是不够勤快,看看人家……有多少的付出就有多少的收获……”从我学习上的缺点一直说到平时不做家务,按她的话就是“懒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妈妈当然是为了我好,想提醒我,但是,听得多了,尤其是在我气头上时,却觉得好烦,好烦!‎ 直到有一天,我改变了想法。‎ 那是在一个寂寞的星期天,妈妈回山东老家去探望年迈的外婆。家里一片寂静,没有了往日妈妈的唠叨声,只剩下了生活里单调的节奏声,我们的学习变得松垮起来;上学不再准时,有时还迟到,我突然觉得日子里缺了什么,是什么呢?‎ 这天,我正做着作业,又碰上了“拦路虎”,我习惯性抬起头,想叫妈妈,可惜妈妈不在;同学叫我出去玩,我想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我心里又想起了妈妈。妈妈,您此时在我身边有多好呀。这时我才明白,妈妈的唠叨不在时,我像是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母亲的唠叨声饱含了多少的担忧与无私的爱。就是在这唠叨声中,我开始了牙牙学语,蹒跚走路,最后茁壮成长。‎ 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不要嫌弃母亲的唠叨,那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一个母亲最真诚的爱。‎ 这里,我来过 这里是一条河流的下游,两岸是吟诗的花柳;这里是水道密布的地带,水声作回舟的唱晚;这里是一片永恒的芦花,生长着前世今生的绚烂。‎ 在这里,木瓜也似琼琚;在这里,木琴也似流水。‎ 在这里,木瓜也胜海棠;在这里,木琴也胜钟鼓。‎ 俯仰之间都是一尾潜泳的鱼,吟唱之中都是徐徐轻飘的芦絮。那条河流,那片芦花,在这里。‎ 这是一条河流的下游。‎ 宽阔的水域上密布着众多河道,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向四周腾起,河洲上双双栖息着众多的水鸟。‎ 我站在遥远的岸上,却想成为一只水鸟,飞去生着荇菜的水流旁。长短不齐的荇菜,顺着水流左右摇摆,等待女子前来采摘。‎ 我想成为一只水鸟,这样就能与心仪的女子双双栖息;我想成为一只水鸟,这样就能免去朝朝暮暮日夜思念;我像成为一只水鸟,从此不会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我要为她弹奏琴瑟表示亲近,我要敲钟打鼓使她倾心……长短不齐的荇菜,顺着水流左右摇摆,和我一起等待——在这永远的下游栖居下来。‎ 这是一片飘飞的芦花。‎ 广袤的芦花覆盖了清冷的秋水,清晨的露珠在水面上凝结成霜。对岸一片飘渺的白雾被缓释出来。‎ 这边,我透过散开的芦絮望见了对岸。我想去对岸寻找陌生的伊人。‎ 沿着芦絮飘飞的方向寻找伊人,伊人在芦花深处飘飞;在芦花深处寻找伊人,伊人如芦絮般飘飞而去。‎ 若逆着蜿蜓的河道行进,芦花愈加茂盛众多,行舟的路途艰难而漫长;若顺着宁静的水流行进,茂盛的芦花随波起伏,伊人飘然着从对岸走来,穿过郁郁苍苍的秋水,走过水鸟栖息的沙洲,仿佛走到水中央——‎ 在这永恒的芦花里栖居下来。‎ 永远的下游,永恒的芦花,都在一方无法查证的水土上,而我们已经在这里栖居了数千年。‎ 在这里,谁都是一尾潜泳的鱼;在这里,谁都是徐徐轻飘的芦絮。‎ 这里,就叫作《诗经》。‎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一是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二是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三是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题,半命题是“我觉得……最美”,中间需要填入美的事物,而美在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感觉,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美”的事、物、景、人、情等进行补题。“美”的可以是人,如父母亲人、同学朋友、老师,还可以是生活中那些普通的劳动者、保家卫国的军人、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等等;“美”的可以是景,如波涛汹涌的大海、高耸入云的大山、莽莽苍苍的大森林等等。这些都是具体可感的,而“美”的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如“勤奋努力”“青春”“乐观”等等。确定了“美”的对象,接着就要考虑这些对象为什么“美”,“美”在何处,这些“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对于体裁,题干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我觉得青春最美 我觉得奉献最美 我觉得笑容最美 ‎(2)‎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标题的内涵。“这里,我来过”,“这里”是地方,既可以实指具体的地方,如风景优美的地方,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对自己来说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还可以是虚指,如书中的世界、音乐的世界,如心灵的世界、科学的天空等。“我”,点明本次作文所写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感受、体会等,“来过”表明事情已经发生。考生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地方,写自己来过此处的经历,在此处的感受,获得的启示以及心灵上的收获,如从风景之地获得美的感受,如在老屋老宅回味过去的时光;还可以选择一本书或几本书,写自己阅读这些书籍的感受,从书中获得的启迪,如在唐诗的天空与李白杜甫一起翱翔,在宋词的疆域与苏辛一起奔驰。材料在体裁上没有明确限制,但从标题来看,应该适合写记叙文和散文,同时材料要求“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如果考生选择写作记叙文,可以对所到之“地”进行描写,突出该“地”的特点,在自己心中留下的印象,明确自己在此处的感受;如果写作散文,要有一条明确的线索,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或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