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31)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杂剧之父关汉卿 曹金洪 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不久,便辞职离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世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调试自己的心态。他放下仕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相见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在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形象动人,经常粉墨登场,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就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下了自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药死公公”‎ ‎,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势之类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突出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他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他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他们的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他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他们敢于向黑暗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并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键处理、各种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相关链接 ‎①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了杭州、扬州等地。他的散曲《杭州景》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的交往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②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18种,如《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18种,如《窦娥冤》《救风尘》《调风月》《拜月亭》堪称元曲四大悲剧。‎ B.关汉卿不仅创作剧本,还亲自粉墨登场,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在艺术表演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C.关汉卿的戏剧在艺术上有深远影响:一方面,他的剧作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关注下层人物的生活,赞扬他们的反抗精神,在黑暗的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最强音;另一方面,他的优秀作品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D.关汉卿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人格精神:为人民叫屈,为时代发声。‎ ‎【解析】 A.不是元曲四大悲剧。‎ ‎【答案】 A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关汉卿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在官府无法得到施展,不久,便辞职离官,专注于治病救人。‎ B.在剧作中,关汉卿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由此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C.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杂然相间的民间文化的影口向,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然而“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朋、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E.关汉卿的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朝,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塂境地,却能调试自己的心态,保持清高品格。‎ ‎【解析】 A项,辞官是“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后来也没有“专注于治病救人”。C项,“然而‘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错,原文“得心应手地运用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E项“保持清高品格”错,原文中有“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的信息。‎ ‎【答案】 BD ‎3.文中有几处引述了关汉卿的作品及内容,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丰富文章内容,为文章增加艺术含量;②表现关汉卿自负、乐观的性格;③表现关汉卿的创作倾向,突出其社会责任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 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 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D.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答案 D 解析 A项“每年九月九日”应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B项原文是“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前后是并列关系,选项成了因果关系。C项原文是“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选项“就需要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过于绝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B.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 C.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朽魅力。‎ 答案 B 解析 “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错,原文是“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割断文化精神命脉,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答案 C 解析 “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过于绝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