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湘南中学2019年下期高一年级入学考试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中外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国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面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着法难以成立。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其基本特征。正是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才使得西方文化取得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
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唯一性的因素。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处在大致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水平的民族,在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创新性的文化是生成的,它既受自发性因素的影响,但也需要人们自觉地倡导与培育。首先是倡导,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鼓励人们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文化的创新是一项群众的事业,只有当全体国民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其次创新性文化的形成也需要培育。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只要我们放弃文化保守主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性文化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再一次辉煌,再创造出一座新的文化高峰。
(节选自林剑《论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B. 不少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人注重文化传承,西方人重视文化创新。
C. 在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下,西方文化才得以从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期突围而出。
D. 如果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始终不移地建设创新性文化,定能为中华民族文化再谱新篇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文化创新与创新性文化的关系入手,重点阐述了创新性文化是如何生成的。
B. 文章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论证了“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C. 文章能够由表及里,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
D. 文章先论述创新性文化的生成受客观因素驱动,再论述创新性文化与人们的主观自觉有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创新性的文化能孕育出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
B. 儒学与基督教尽管在文化运行的内容上各不相同,但就文化运行的方式来看是基本一致的。
C.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D. 如果在全社会的范围营造出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全体国民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对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错,依据文意“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对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应为“对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深层原因并非“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原文末段“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可见是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的角度分析的。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A项,“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属于无中生有;B项,原文指的是“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而不是所有时期;D项,说法片面且绝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是光靠营造氛围就能实现的,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如果
C.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亡:灭亡
D. 子犯请击之。 击:攻打
5. 虚词“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 公从之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 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大王来何操?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何陋之有?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个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B. 文中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C. 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D. 文章最后一段,晋国大臣子犯请求派兵攻打秦军,原因是秦王背信弃义。然而,晋文公并没有答应子犯的请求。晋文公认为此时攻打秦国,违背秦晋之好,丧失了诚信,因而也撤兵而去。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秦伯说,与郑人盟。
【答案】4. A 5. B 6. C 7. D
8. (1)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A项,“军:军队”错误。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驻扎。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对应相关虚词的用法准确辨析。
A、之,代词,他。指佚之狐。
B、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之,代词,他。代郑伯。
D、之,代词,这件事。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熟知各类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结合句意辨析。
A、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有何厌。
B、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
C、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D、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有何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因而也撤兵而去”以偏概全。撤兵的原因还有两个: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子,对谈话对方的尊称,您。是……也,判断句式,这是……。(2)说,通“悦”,高兴。盟,名词活用为都动词,订盟约。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9.名句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枯滕老树昏鸦,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答案】 (1). 山岛竦峙 (2). 百草丰茂 (3). 小桥流水人家 (4). 断肠人在天涯 (5). 将子无怒 (6). 秋以为期 (7). 不见复关 (8). 泣涕涟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竦峙、涯、涕、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润州听暮角①
唐·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①唐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是作于贬谪途中。诗题一作《晚泊润州闻角》。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意境高远,耐人寻味。“润州”点出了诗人 ,“听暮角”则写出了诗人 的感情。
【答案】所处之地 怨恨与思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读懂诗句,注意所给的注释,全面把握内容及思想感情。根据注释“此诗是作于贬谪途中”可知,润州为诗人流放途中经过的地方,诗人在此闻角有感写诗。“暮角”,傍晚的角声,因日将暮而会显得格外凄凉,尤其是贬谪在外的人听了。诗中“曲引边声怨思长”明确写出了诗人的“怨思”之情---怨恨思归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哪类题都离不开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画家
马晓红
①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
②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③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
④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 “思考人生”。
⑤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
⑥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⑦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
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
“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了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
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选自《玉融文学》2018年第1期)
11. 第段“‘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的含义是什么?
12. 文章在描写画家作画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3.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14. 试探究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答案】11. “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的含义是:①醒悟、觉悟,南山先生的自我醒悟。②城市快速发展应当要给青山绿水田园乡村留出空间。③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留住乡愁的矛盾。
12. ①肖像、神态描写,“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写出了画家的专注与执着。②语言描写,“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写出了画家对城市过度发展的担忧。③动作描写,“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写出了画家对青山绿水的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13. 运用了拟物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爬”字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的生活历程,写出了“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作出的努力与奋斗。而四个“爬”字连用,则构成了排比,使得语句整齐而有力,优美而生动,使读者倍受感染。
14. 本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画家对城市盲目发展的担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而富有启发性的主旨:我们在城市化的建设中,不能只想着城市的现代化,还应建立保护青山绿水的机制,让那些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得到保护和发展。这就是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这一思想意义有着深远的启示,尤其是在中国改革进入快车道的时刻,我们理应加强对青山绿水的保护,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让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更加得和谐美好。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上文写“小小的山城还在不断地扩张”,意在说明城市的盲目发展,让山城的青山绿水田园乡村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告诫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们理应引起注意并加以重视。南山先生作为海外游子,他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又有留住乡愁的美好愿景。现实让他醒悟了,对此,他作出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据此可整合出“觉醒”的含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解答此类题要熟练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中正面描写有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身着长袍”写的是老人的装束,点出了他的身份与众不同;“满头白发”写的是老人的肖像,可以看出老人饱经风霜,也预示着老人“海外游子”的身份;“专注”一词写画家画画的神态,体现了画家的认真与执着;“可惜家乡变了”是老人的话语,是老人醒悟之后的反思,体现了画家对城市化盲目的发展的担忧;“欣赏”一词写的是老人的动作,写出了老人对青山绿水的喜爱,体现了画家对过去生活的向往。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明确常见的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等。从文章来看,第②主要写“我”的人生历程,从山村到城市的奋斗历程,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用了“爬”这个这眼来展现“我”的成长历程,这样就显得形象而生动,真实而可信,同时使读者受到了强烈的心灵感染;而四个“爬”字连用,自然又构成了排比,这样,使句子整齐而有气势,且优美而富有表现力,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美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探究。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明确本文的主旨,其次结合现实谈感受。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把握小说的主旨,要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的言行,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主题思想。本文的主人公南山先生,既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更是一位有着浓烈乡愁的游子。他对家乡有着浓烈的情感,他想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于是,他怀揣着这一梦想回到了家乡,希望用自己的所能,为家乡的发展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家乡的面貌发生了改变,然而家乡的青山绿水、美丽的乡村田园却荡然无存了。这让他募然惊醒,深刻地反思着城市化的发展与乡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刻地反思着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让乡愁有一片可寄托的美丽田园。于是,他将美丽的田园用画作来展现,其意图有二:一是警醒自己,不能盲目地改变家乡的田园;二是告诫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们,如何处理好城市化的发展与乡愁之间的矛盾,在发展的同时,理应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普遍意义。
【点睛】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类试题,要知人论世,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其他作品思考问题。具体答题角度可从小说三要素、艺术手法和主题分别解答。
15.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倩(qiān)影 媛(yuàn)女 鹢(yì)首 袅娜(nuó)
B. 羞涩(sè) 蟋蟀(shuài) 啼(tí)唱 婆娑(shuō)
C. 陪衬(chèn) 瞥(piē)见 肋(lèi )骨 澄(dēng)清
D. 宛(wǎn)然 颤(zhàn)栗 氛(fēn)围 创(chuāng)伤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A项,“倩”应读“qiàn”;
B项,“娑”应读“suō”。
C项,“澄”应读“dèng”,作动词用,作形容词用时读作“chéng”。
故选D。
16.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 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 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字形。积累记忆是解决字形题的根本办法。字形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
A、“一翻”的“翻”应为“番”。
C“度越”的“度”应为“渡”。
D“击起”的“击”应为“激”。
故选B。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B.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
C. 几年的时间,张明不但成为博士生,而且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D. 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大家都很感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句中形容许多树,使用正确。
B、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句中“我”渴望绿色,如同干涸车辙里的鱼盼望着雨水。使用正确。
C“侧目而视”形容心中畏惧,不敢正视。用在句中优秀的张明身上不当,应改为“刮目相看”。
D、谆谆教诲,恳切地教导。句中用在老师对学生上,使用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 幽静 品尝 软弱 B. 幽僻 品尝 柔弱
C. 幽僻 赏玩 柔弱 D. 幽静 赏玩 软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种题主要注意不同的字 ,俩词都有清静的意思 ,我们要注意僻和静的区别就可以了,僻指偏僻幽僻由于偏僻而产生的静。幽静则强调周围环境的静。第一句中强调小路的偏僻安静,应该用幽僻。“品尝”多指食物而“赏玩”重在欣赏、玩味。第二句中,对秋天的欣赏,应是应该用“赏玩”; “柔弱”重在“柔”“ 软弱”重在“软”多指人。第三句中,“枝叶”应用“柔弱”。故选C。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
B. 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内,中国科技界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姿态勇敢地迎战,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不俗。
C. 近几年来,关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主导性文化以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
D. 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句式杂糅,原句应改为“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或“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一起参加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
C.缺少主语,应去掉“关于”。
D.语意重复,“万一”和“若”二者只能选用其一。
故选B。
20. 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果实”中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与前一组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
假如生命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阴凉);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此题注意运用“假如生命是……我愿为……”的句式,喻体要选择题干提供的内容,喻解要符合喻体的内涵。
21.下面是一位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答案】(1)“光临”改为“回到”。(2)“至今健在”删去,改为“精神矍铄”。(3)“高足”改为“学生”。(4)“欣慰”改为“高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光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至今健在”暗含比较之意,暗示很多类似的人不在了。此处不合语境,不得体。“高足”是敬称,称别人的写生,不能称自己或自己的学生。“欣慰”,喜欢而心安。一般用在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心理状态。用于“我们”对老师不恰当。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星星不亮出自己,浩瀚的夜空会缺少闪烁的光华,如果毛遂不亮出自己,历史就会少了一段佳话。也许含蓄内敛确实有其道理,但人生总得有亮出自己的时候。
请以“亮出你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注意审题,立意自定。(2)不少于700字。(3)注意卷面书写,不得抄袭。
【答案】亮出你自己
背对太阳,只能看见地上映出的影子,而面对太阳,将会迎接一片灿烂的光辉。
——题记
从前的我只想做一株小草,只要求有一方立足之地,可当爷爷告诉我:“即使是蜗牛,那背着重壳缓步前行的蜗牛,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我才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多么卑微。那时候,有一种冲破束缚的力量引领着我,想带我击破羞涩的堡垒,迎向更广阔的天空。
初二的时候,一次锻炼机会摆在我面前——“希望英语”演讲比赛。当我还在为要当着许多人的面演讲而犹豫时,很多同学都已经充满自信地报了名。我很排斥那种独自一人站在台上表演的感觉,它会让我压抑得难以呼吸,甚至想拔腿就跑,可我却又不想放弃这宝贵的机会,我陷入了矛盾。最后,我还是破天荒地举手报了名,当时我被自己的举动吓了一跳。
随着比赛日子的临近,学校加紧了训练,并准备模拟测试一下,我一听就蒙了。按照惯例,我又想当逃兵了,可这次偏偏不巧,各种理由都推脱不掉,弄得我整天紧张兮兮,一个劲地埋怨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报名。可埋怨、后悔又有什么用?
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演讲稿,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生怕出一点差错。“下一个。”这句话一传到我的耳朵,我脑子顿时一片空白,只好怔怔地走进比赛教室,手在不停地揪着裤子,一接触到同学和老师的目光,我的脸上就飘起两片红云。当简单的英语词语从我的嘴里流出时,听起来是那么别扭。我的耳朵里出现了嗡嗡的声响,我的眼睛在不停地转,目光不知该放在哪儿,硬着头皮结结巴巴地讲完我的稿子,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的第一次“公众演讲”就这么结束了。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迎接正式的比赛。那天,老师对我说:“没什么好怕的,大胆地展现自己,你是最棒的!”可我还是紧张地在走廊里走来走去。轮到我了,这次只有评审没有观众,正因为这样,赛场显得尤为安静。我头上冒着虚汗,怯怯地走上讲台,这时有一位老外评审朝我友好地笑了一下,我也回给他一个笑容,可是连我自己都觉得笑得很僵。我开始了演讲,这过程我的手一直紧紧地扣住讲桌……不知不觉我的演讲完了,我不禁开心地想为自己鼓掌,因为我竟流利地讲完了,我对自己感到惊讶,也以自己为傲。
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感觉到当一个演说者比做一个倾听者更有吸引力,我很陶醉被别人重视的感觉,这是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同样,在人生的舞台上,我更愿做一个尽情的表演者,而不仅仅是观众。
展现自己需要尝试,需要勇气,这样才能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同时多一份自信,少一份怯懦,也会让人生大放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题目、写作要求明确完整,利于考生通过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步骤,迅速构思行文。但是,审题要求较高,要求审清题目里隐含的内容。只有审清题意才能根据写作特长或者生活积累,确定写作重点。写记叙文时注意化虚为实、化显为隐、化平为奇、化情为物、化理为形。同时,在成文的时候,还要注意时代感,要有时代意识。
【审题】从体式性质看,这是一道“材料+文题”式的命题作文。题目的材料属于议论性语言,指向题目要“亮出你自己”。内容符合高考作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命题趋势。亮,在这里名词做动词,放出光亮,引申义为展示展现。由此可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中要显示你的优点和才华;要正确认识自己,活出自信,不自卑;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棱角分明的做自己,不压抑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在各种关系中抓住机会展现自己,机会不会自动找上门,你只有亮出你自己,才有机会,才可能做最好的自己。围绕以上分析立意即可。命题要求写记叙文,行文时注意叙事的波澜、细节的展现、主题的凸显。
参考立意:克服心理障碍,努力展现自己;亮出自己,成就人生;我命由我不由天;真实而自信地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敢于、善于亮出自己是成功的基石。
例文分析:本文为记叙文。记叙了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参加演讲比赛,并成功通过的过程。叙事有波澜,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尾的总结自然贴切,凸显了主题。
可用素材:
1、能主动亮出自己人很多,上课时老师一个问题下去,许多人都把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老师请了一个举手的人,在他滔滔不绝的话中有许多“观众”,也许在“观众”中也有人有凌云壮志,但再怎么有凌云壮志,找不到赏识你的人,又有什么用呢?
只有亮出你自己的人,才能有更大的成就。能主动亮出自己的人每天都会进步一点,而不能主动亮出自己的人每天都会停滞不前。亮出你自己吧!相信自己,把握住每一天,在每件事上都尽心尽力,做一个最好的你!
2、请记住:不管何时何地,都要善于亮出你自己,让自信永远陪伴着你
把自信的大陆牢牢装在心中,那么所有风浪都将被你战胜!——哥伦布
小泽征尔,一个令世界瞩目、令听众倾倒的指挥家。他的成功秘诀就是拥有百分之一百的自信。在一次拥有最权威评委的顶级指挥赛事上,他心无旁骛,激情四射,引得众评委频频颔首。正当人们沉醉于音乐殿堂之时,他的指挥戛然而止,只见他快步走向那些评委,向他们提出了质疑,却被严肃地告之:“这是权威的作品,不可能出现错误。”态度坚决,毋庸置疑。于是他继续登台指挥。可是他始终相信自己的眼光,作品确实存在错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再次停了下来,并大声地对评委说:“错了,错了,一定是你们错了。”这时台下的权威们激动地冲到台上,紧紧地拥抱住小泽征尔:“太好了,终于有一个人敢于对权威说‘不’了!”其实,这原本就是赛事预设的一个错误,可是除了小泽征尔以外,没有其他参赛的人有勇气站出来指出错误。因为他们太迷信权威了。拥有自信,善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小泽征尔成功了。
3、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自信,这是一种信念:我是最好的。
我就是我,我是特别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有别人没有的,相信自己:我很优秀!这就是自信。
自信不是一种疯狂,也不是一种自我安慰,而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我比别人强的信念,一种我一定能战胜他人、超越自我的力量。
自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自信是火,点燃明亮的灯;自信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自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相信你自己,亮出你自己。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可能。我行,一定行!
4、我国一位经济学专家,刚到美国时常去大学听讲座,他发现,每次开讲前,周围的同学总是将一张用浓重色彩写着自己名字的硬纸卡片,立在自己的桌前。对此,他不解其意,便问人家,告之曰:“来这里讲座的都是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大腕’,当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他可以直接看纸卡提问你,如果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非常精彩,很有可能会给‘大腕’留下好印象,没准儿会给你带来很多发展的机会。”后来,他果然看到周围的几位同学,因为出色的见解,最终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这位经济专家认为,在人才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下,机会一般不会去主动找每个人,只有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只有抓住机遇,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注意你,才会脱颖而出。
国外这样,国内亦如此。在求学路上,在求职的门前,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名师的指点和伯乐的赏识。但是,无论评委、专家,还是用人单位都希望优中选优,选用更优秀的人才。你若想得到别人的垂青,必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机遇。